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6-23 10:30:2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2023年1月9日,在气象学会的会议上,联合国的专家小组发布报告称:“从2000年起,南极洲上方的臭氧层空洞就在缓慢修复,预计到2040年,全球臭氧层就能整体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臭氧层恢复主要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  )
A.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
B.减少生产和使用氯氟烃(CFCs)类物质
C.积极推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
D.控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属于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
B、减少使用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可以减少氟氯烃对臭氧层的破坏,B符合题意;
C、退耕还林、还草,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这是减少土地荒漠化的措施,C不符合题意;
D、控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可以减少酸雨的发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科学家大卫·朱利叶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因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的贡献,荣获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揭示了冷、热、机械作用力如何触发神经冲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动作电位的峰值与外界刺激强度成正比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
C.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
D.神经中枢对传来的兴奋有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答案】A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动作电位形成与Na+内流有关,内流的Na+越多,动作电位的峰值越大。而细胞外的Na+并不能无限量的内流,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外界刺激越强,动作电位峰值越大,但不是无限增大的,A符合题意;
B、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B不符合题意;
C、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神经纤维兴奋时,会产生神经冲动,C不符合题意;
D、神经中枢会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其过程是: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的神经元接受冲动信号,并将冲动传到传出神经,神经冲动沿着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接收到指令做出反应。
3.九价HPV疫苗在我国获得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等9种亚型感染引起的宫颈癌等疾病,该疫苗分三次接种完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疫苗为抗体
B.第一次接种后与第三次接种后机体中抗体含量没有明显差异
C.一种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抑制人乳头瘤病毒所有亚型的侵染
D.当机体再次感染HPV时,记忆B细胞的细胞周期会缩短
【答案】D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疫苗中含有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所以疫苗属于抗原,A不符合题意;
B、多次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所以第三次接种后机体内抗体多于第一次接种,B不符合题意;
C、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而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所以一种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不会抑制所有的人乳头瘤病毒,C不符合题意;
D、当机体再次感染HPV,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识别该抗原,并快速增殖分化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所以记忆细胞有丝分裂的周期会缩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疫苗是指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将它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4.下图为人体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①~④表示液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生长激素、氨基酸均可以存在于①中
B.①中的葡萄糖需要经过②进入组织细胞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恒定不变
D.①②④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媒介
【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两端开口的为毛细血管,一端开口的为毛细淋巴管,据图分析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A、血浆①中含有抗体、生长激素和氨基酸,A不符合题意;
B、血浆可以转化为组织液,组织细胞再从组织液中吸收营养物质,从而实现向组织细胞输送营养物质,所以①中葡萄糖需要经过②进入组织细胞,B不符合题意;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
D、①②④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2、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是处于动态平衡的。3、外界环境的营养物质首先进入内环境,机体内的细胞从内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机体内的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首先排到内环境中,再经内环境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5.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育种、人工种子的培育及获得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等生产生活实践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得到试管苗的过程中需要更换培养基
B.该技术生产的体细胞胚人工种子长成的植株一定可育
C.该过程所用的培养基只需要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无机营养
D.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过程不需要添加植物激素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组织培养基的成分及作用
【解析】【解答】A、将消毒的植物组织块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由于脱分化和再分化所需营养不同,因此需更换培养基,A符合题意;
B、若是由二倍体植物的花粉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人工种子,长成的植株是不育的,B不符合题意;
C、植物组织培养基中含有无机营养成分、有机营养成分、激素和琼脂,C不符合题意;
D、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过程需要添加植物激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植株。
6.关于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胎分割的对象只能是卵裂球
B.试管动物的诞生属于有性生殖
C.胚胎移植时,应对受体母畜使用免疫抑制剂
D.动物细胞核移植时,受体细胞必须是受精卵
【答案】B
【知识点】胚胎移植;胚胎工程的概念及其技术
【解析】【解答】A、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A不符合题意;
B、试管动物的产生需要经过体外受精过程,属于有性生殖,B符合题意;
C、受体子宫对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所以胚胎移植时不需要对受体母畜使用免疫抑制剂,C不符合题意;
D、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时,受体细胞应该是去核的卵母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分、4等分或8等分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胚或多胚的技术。
2、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过移植产生后代的技术。
3、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体内的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4、动物细胞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
7.湿地拥有众多动植物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2023年2月2日,第27个世界湿地日,我国再增加黑龙江大兴安岭九曲十八湾等18处国际重要湿地,面积764.7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调查水域中鱼类的食性,推测不同鱼类的栖息水层
B.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C.通过调查湿地植物的高度,不能推测出群落的优势种
D.通过调查湿地动物的干重,可估算群落的次级生产量
【答案】D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所以可以通过调查水域中鱼类的食性,推测不同鱼类的栖息水层,A不符合题意;
B、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大,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B不符合题意;
C、群落的优势种往往在群落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中数量较多,与植物的高度没有必然联系,C不符合题意;
D、次级生产量指消费者与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的同化作用,所以调查动物的干重,不能估算群落的次级生产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2、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构成群落的每个生物种群都需要一个较为特定的生态条件;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上,有不同的生态条件,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食物和种类等。所以群落中的每个种群都选择生活在群落中的具有适宜生态条件的结构层次上,就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结构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之分。3、群落的结构越复杂,对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如森林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就比农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高得多。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群落内部的生态位就越多,群落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就相对不那么激烈,群落的结构也就相对稳定一些。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用纤维素酶降解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对缓解全球能源危机有重大意义。科研人员开展筛选、诱变及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相关研究,过程如图。
8.关于研究流程叙述正确的是(  )
A.采集的黑土壤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
B.CMC培养基应先灭菌再分装到培养皿中
C.诱变处理使每个细菌的产纤维素酶能力提高
D.需用牛肉膏、纤维素、琼脂等配制CMC平板
9.筛选菌株UV-Co16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摇瓶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分离单菌落
B.采取平板划线法在CMC培养基上接种,可以对菌株进行分离并计数
C.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中纤维素的剩余量进行初步筛选
D.最终分离出的菌株,用接种环接种到斜面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保存
【答案】8.B
9.C
【知识点】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灭菌技术
【解析】【分析】1、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2)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是否需要,应根据样品中目的菌株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3、操作要点:(1)土壤采集: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2)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步骤:倒平板操作、制备菌悬液、涂布平板。(3)刚果红染色法种类: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8.A、土壤中含有目的菌,为避免菌种被杀死,采集的黑土壤不需要高压蒸汽灭菌,A错误;
B、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为避免杂菌污染,培养基应先灭菌再分装到各个培养皿中,B正确;
C、诱变处理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诱变处理不能使每个细菌的产纤维素酶能力提高,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筛选,C错误;
D、本实验目的是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故应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不能添加牛肉膏,D错误。
故答案为:B。
9.A、分析题意可知,富集培养基摇瓶培养的目的是扩大培养,增加目的菌的数量,A错误;
B、平板划线法能够分离菌种,但不能用于计数,B错误;
C、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筛选、诱变及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纤维素酶菌株能够分解纤维素,故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中纤维素的剩余量进行初步筛选,C正确;
D、最终分离出的菌株,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在固体斜面培养基上菌落长成后,放入冰箱低温保藏,D错误。
故答案为:C。
10.有些鸟兽感受长日照后,通过下丘脑一垂体-性腺轴调控机体的繁殖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以是下丘脑和垂体
B.环境决定动物的繁殖行为
C.下丘脑是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
D.该过程只有体液调节
【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性激素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所以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以是下丘脑和垂体,A符合题意;
B、环境会影响动物的繁殖行为,但不会决定动物的繁殖行为,B不符合题意;
C、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应该是视网膜,而不是下丘脑,C不符合题意;
D、该过程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性激素的分级调节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类似,如下图:
11.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可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B.用胰蛋白酶处理剪碎的动物组织,可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C.传代培养的细胞一般可传50代以上
D.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解析】【解答】A、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可以防止杂菌污染,A不符合题意;
B、胰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质,所以胰蛋白酶处理剪碎动物组织,胰蛋白酶可以催化细胞间的蛋白质水解,从而使组织块分散成单个细胞,B不符合题意;
C、传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不会超过50代,C符合题意;
D、动物细胞培养使细胞的数目增多,所以利用的原理是动物细胞增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繁殖。
2、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3、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2)营养:合成培养基成分: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
(3)温度:适宜温度:哺乳动物多是36.5℃+0.5℃;pH:7.2~7.4。
(4)气体环境:95%空气+5%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12.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的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该方法类似于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数量)/释放总数=重新捕获数/标记数,可知种群密度=重新捕获数×释放总数÷标记数,即重新捕获数/a,A不符合题意;
B、从图形上看,随诱捕距离的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是下降的,B不符合题意;
C、据图可知离灯距离相同,灯高不同时,回收率不同,所以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C不符合题意;
D、诱杀成虫能降低其出生率,使幼虫减少,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13.我国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问天实验舱进行了水稻种植试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太空中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在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中起调节作用
B.试验水稻种子萌发的根的生长方向受水和肥的影响
C.在微重力环境中,试验水稻体内生长素的运输不消耗能量
D.试验水稻开花过程由多种激素共同作用
【答案】C
【知识点】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光作为一种信号,可以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所以光在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中起调节作用,A不符合题意;
B、根有向水生长和向肥生长的特性,所以试验水稻种子萌发的根的生长方向受水和肥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符合题意;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长素的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生长素分布: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幼嫩的芽、根和发育中的种子等。3、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合成并呈递葡萄糖转运载体,从而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下图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多尿、多饮现象的机制。
14.关于胰岛素的阐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可以调节细胞中基因的表达
B.葡萄糖转运载体合成障碍者,可通过口服胰岛素进行治疗
C.糖尿病患者均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
D.胰岛素为转运葡萄糖提供能量
15.糖尿病患者出现多尿、多饮现象,关于该调节过程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过程由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作用
B.糖尿病患者饮水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水分子不会进入组织细胞
D.重度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等症状
【答案】14.A
15.C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分析】1、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一方面通过调节细胞内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从而加快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一方面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等,从而降低血糖;2、水分子能够自由进入细胞,无论细胞处于吸水、失水还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水分子都会进出细胞。
14.A、胰岛素是信号分子,可以调节细胞中基因的表达,A正确;
B、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B错误;
C、糖尿病患者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可能是体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C错误;
D、胰岛素是信号分子,提供信号,调节新陈代谢,不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A。
15.A、水盐平衡调节由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作用,A正确;
B、饮水增加是神经调节的结果,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子进入组织细胞减少,C错误;
D、重度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血糖进入细胞氧化功能发生障碍,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会出现体重下降等症状,D正确。
故选C。
二、多选题
16.有研究表明“渐冻症”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合成了某种毒蛋白,阻碍了轴突内营养物质的流动。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制作前驱细胞,移植给渐冻症实验鼠,能延长其寿命。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由iPS细胞分化形成的多种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B.神经冲动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C.运动神经元轴突营养物质流动受阻,影响K+、Na+离子转运
D.植入神经干细胞,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渐冻症”病情改善
【答案】A,B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A符合题意;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是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B符合题意;
C、运动神经元轴突营养物质流动受阻,则会影响细胞ATP和蛋白质合成,因此可影响K+、Na+离子转运,C不符合题意;
D、植入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产生前驱细胞,可以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渐冻症”病情改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分析】1、细胞分化是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导致的,即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分化的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7.治疗性克隆有望解决供体器官的短缺和器官移植出现的排异反应等问题。如图表示预期治疗性克隆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利用了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和动物细胞培养等技术
B.上述过程中充分说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已完全成熟,可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C.①过程的完成离不开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D.①②过程都发生了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答案】B
【知识点】胚胎干细胞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图中细胞核植入去核卵母细胞涉及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干细胞经①②过程涉及动物细胞培养技术,A不符合题意;
B、利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已经成功获得克隆动物,但是该技术的成功了仍然很低,所以该技术还不够成熟,B符合题意;
C、胚胎干细胞需要诱导其增殖、分化,才能产生脏器组织干细胞、神经组织干细胞等,C不符合题意;
D、在细胞增殖过程中,间期要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图示表示治疗性克隆的过程,该过程利用了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该技术体现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由胚胎干细胞发育成组织是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结果,所以①②过程中都存在细胞的分裂,都会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18.下表为养鱼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处理 水稻产量(kg/hm2) 土壤有机质(%)
稻田养鱼 4023 2.72
对照 3474 2.56
A.引入稻田中的鱼不受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B.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
C.稻田养鱼使水稻更多的从土壤中吸收鱼粪中的有机质
D.稻田养鱼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
【答案】B
【知识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引入稻田中的鱼会受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A不符合题意;
B、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可以减少害虫对水稻的啃食,鱼吃掉杂草,可以减少杂草与水稻竞争阳光,所以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可以提高了水稻产量,B符合题意;
C、土壤中的有机质会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盐,水稻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而不是吸收有机物,C不符合题意;
D、稻田养鱼会增加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条数,使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增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缩短食物链长度,减少食物链数量,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19.CTLA4是存在于免疫细胞上的蛋白,称为“免疫检验点”。具有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防止免疫系统处于过度激活的时候,误杀正常组织细胞。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中CTLA4基因过量表达,抵抗免疫系统的杀伤。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抗CTLA4抗体可增强免疫并起到抑癌的效果
B.CTLA4基因的过量表达可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
C.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生反应会引发自身免疫病
D.人体内能产生抗体的细胞只有浆细胞
【答案】A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题干中指出肿瘤细胞中CTLA4基因过量表达,抵抗免疫系统的杀伤,所以抑制CTLA4的作用,可以起到抑癌的效果。但是抗CTLA4抗体是与CTLA4抗体结合,会使得CTLA4抗体无法发挥作用,而CTLA4仍然会发挥作用抗CTLA4抗体不能增强免疫并起到抑癌的效果 ,A错误;
B、CTLA4蛋白具有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所以CTLA4基因的过量表达可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有利于器官移植的存活,B正确;
C、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所以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生反应会引发自身免疫病,C正确;
D、浆细胞是机体中唯一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根除了许多传染病;2、根据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相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3、免疫抑制剂用于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
20.谷类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和淀粉酶的含量都会发生显著变化。研究人员为了探寻两者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小麦种子进行了相关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A B C D
实验步骤 完整种子 纵切后含胚部分 纵切后不含胚 纵切后不含
部分 胚部分
清水浸种 清水浸种1小时 赤霉素水溶液 清水浸种1
1小时 浸种1小时 小时
检测 在实验的第5小时检测内源赤霉素含量和淀粉酶mRNA含量
内源赤霉素含量 + + - -
淀粉酶mRNA含量 + + + -
备注:“+”表示检测到相应物质存在,“-”表示没有检测到相应物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能激活细胞内已有的淀粉酶
B.浸种处理后的胚能产生赤霉素
C.萌发过程中,赤霉素能促进种子淀粉的积累
D.萌发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植物激素只有赤霉素
【答案】B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据题可知A、B组内源赤霉素含量较高,C组外源赤霉素处理,三组的淀粉酶mRNA含量都较高,说明赤霉素是促进细胞内淀粉酶基因的表达,从而合成淀粉酶 ,而不是激活细胞内已有的淀粉酶,A不符合题意;
B、A组、B组种子都含有胚,浸种处理后内源赤霉素含量较高,说明浸种处理后的胚能产生赤霉素 ,B符合题意;
C、萌发过程中,赤霉素能促进种子淀粉酶的合成,从而促进淀粉的水解 ,C不符合题意;
D、种子萌发的萌发是受到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赤霉素的作用:1、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2、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三、综合题
21.为进一步推进草原地区的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某研究团队对一草原中的若干撂荒地(人为开垦种植农作物几年后,不再继续耕种,任其荒芜的地块)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下表是他们获得的部分研究数据,表中群落组成以优势植物的种类来表示,物种多样性指数越高,物种的数量越多,该地天然草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8346,请回答下列问题:
搭荒年限(年) 群落组成 重要值贡献率 物种多样性指数
2 藜+狗尾草 90.89 0.9308
4 羊草+狗尾草 68.86 1.6427
18 糙隐子草+克氏针芋 67.8 1.8239
22 沙地委陵菜+糙隐子草 50.44 2.0661
(1)草原中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调查   可以更好了解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第18年,克氏针茅草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群落具有   结构。
(2)在撂荒地发生的演替中,第2年的优势种藜在第4年被羊草所替代,这说明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   现象。第22年时,撂荒地是否演替为顶极群落?   (填“是”或“不是”),理由是   。
(3)跟踪研究的这几年间,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也发生了变化,调查土壤动物时可使用   取样,对土样中体型较小的动物进行分离时,应将分离装置中的电灯   (填“打开”或“关闭”)。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不断提高,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复杂程度,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4)下图为撂荒地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①一③表示生理过程)。图中分解者获得的i中的能量来源于第   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可表示为   100%。
【答案】(1)物种组成;水平
(2)重叠;不是;撂荒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未达到最大
(3)取样器;打开;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4)二;e/b×100%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所以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可以更好了解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克氏针茅草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镶嵌分布的特征,所以这反映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故答案为:物种组成;水平。
(2)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撂荒地发生的演替中,第2年的优势种藜在第4年被羊草所替代,这说明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重叠现象;根据题干信息和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天然草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8346,而第22年时物种多样性指数是 2.0661,故此时撂荒地不是顶极群落,理由就是撂荒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未达到最大。
故答案为:重叠;不是; 撂荒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未达到最大。
(3)由于土壤小动物的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故调查土壤动物时可使用取样器取样;土壤动物具有 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故对土样中体型较小的动物进行分离时,应将分离装置中的电灯打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故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不断提高,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故答案为:取样器;打开;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4)i是次级消费者的粪便量,所以分解者获得的i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来源于初级消费者,对应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反映的是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传给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效率,图中第三营养同化量是e,第二营养级同化量是b,所以该系统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e/b×100%。
故答案为:二;e/b×100%。
【分析】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2.应激是指由紧张性刺激物(应激原)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应激时人体代谢明显加快,如大面积烧伤病人每日能量需求是正常人的2.5倍。下图表示人体在应激时部分物质代谢调节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激素A是   。图中与激素A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
(2)下列关于肾上腺皮质与肾上腺髓质及其相关激素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
A.同一个体中,肾上腺皮质细胞与肾上腺髓质细胞中的核酸种类相同
B.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调控轴
C.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
D.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上腺素和胰岛素的分泌
(3)人体全身应激反应一般分为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警觉期是人体防御机制的快速动员期,这一时期以途径④-⑤(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为主,这体现出神经调节相较于体液调节的优点是   ,警觉期使机体处于应战状态,持续时间   。
(4)交感神经细胞与肾上腺髓质细胞之间交流的信号分子是   ,这种分子经过   (填内环境成分)的运输,与受体结合,从而发挥调节作用。
(5)从免疫角度看,大面积烧伤大大削弱了人体的   能力;从体液调节的角度看,大面积烧伤会导致病人出现创伤性糖尿病症状,试从激素水平变化角度分析,创伤性糖尿病症状产生的主要机理:在应激状态下,   。
【答案】(1)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2)B;C;D
(3)反应迅速;短
(4)神经递质;组织液
(5)免疫防御;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同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脂肪转化为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1)激素A由胰岛A细胞分泌,所以激素A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有使血糖升高的作用,所以两者是协同作用。
故答案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1)A、同一个体中,不同细胞内的DNA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转录的mRNA不一定相同,所以肾上腺皮质细胞与肾上腺髓质细胞中的核酸种类不相同,A错误;
B、据图可知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所以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调控轴,B正确;
C、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C正确;
D、据图可知,脑干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进而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正确。
故答案为:B、C、D。
(2)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更迅速、准确,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警觉期以途径④-⑤神经调节(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为主,从而是机体处于迎战状态,是因为与体液调节相比,这一调节途径中有神经参与,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速度快,但该调节方式持续时间短。
故答案为:反应迅速;短。
(3)交感神经细胞支配肾上腺髓质的活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交流信息,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存在组织液,即经过组织液的运输,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从而发挥调节作用。
故答案为:神经递质;组织液。
(4)皮肤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大面积烧伤大大削弱了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据图可知,应激反应可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而胰岛素是唯一的一个降血糖的激素,且分泌减少,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糖皮质激素促进脂肪转化为糖,从而使血糖升高,当血糖水平超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时引起糖尿,即导致创伤性糖尿病。
故答案为:免疫防御;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同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脂肪转化为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分析】机体受应激原刺激后,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会升高,最终使蛋白质分解加快,脂肪转为糖的速率加快;同时脑干的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肾上腺髓质,进而引发机体的一系列反应,此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3.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番茄进行了系列发酵实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利用红番茄制作番茄酒、番茄醋:将红番茄洗净、榨汁、过滤后装入矿泉水瓶(发酵瓶)中,加入酒曲和调味剂,瓶中番茄汁的总体积不超过瓶体积的1/2,其原因是   。装瓶后拧紧发酵瓶盖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可通过   进行排气,以利于发酵的持续进行。待番茄酒停止发酵后,取瓶中的置于另一干净的矿泉水瓶中,并在瓶壁的发酵液面以上位置戳一小洞,洞的开口应避免   (填“朝上”或“朝下”)且不宜过大,这样的处理既可以减少环境中其他微生物的进入,也可以减少   的逸散。
(2)利用青番茄制作泡菜:将原料洗净后切块入坛。为缩短泡菜制作的时间,可加入一定量食盐进行腌制,其原因是   也可以采用添加   的方法。腌制初期由于坛底杂菌的   呼吸,常会有气泡往上冒出,随着发酵的进行这一现象逐渐消失,原因是   抑制了杂菌的生长。
(3)上述的发酵都是在自然接种和   培养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与主流的现代发酵工业采用   生产单一产品的方式明显不同。
(4)黑曲霉是酒曲中的一种重要菌种,它合成并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将番茄细胞中的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增加酒香,但发酵后期高浓度的乙醇等因素会限制黑曲霉的活性。为获得能适应高浓度乙醇中生活的黑曲霉菌种,可将   作为液体培养基的碳源,并不断提高浓度,多代培养选择。从功能上看,所用培养基为   。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并用   法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
【答案】(1)一方面,留有一定空间,有氧条件,利于酵母菌快速繁殖;耗尽O2后,再进行酒精发酵,另一方面还能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造成发酵液溢出;拧松(瓶盖);朝上;酒精
(2)细胞失水死亡,营养物质外渗,乳酸菌快速获得营养进行发酵;陈泡菜汁;厌氧(无氧);低PH
(3)非无菌;发酵工程
(4)乙醇;选择培养基;稀释涂布平板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果酒果醋的制作;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1)制作果醋、果酒时果汁总体积不超过瓶体积1/2,其原因是一方面,留有一定空间,创造有氧条件,利于酵母菌快速繁殖;耗尽O2后,再进行酒精发酵,另一方面还能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造成发酵液溢出。装瓶后要拧紧发酵瓶盖,这样酵母菌才能进行无氧呼吸。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可通过拧松瓶盖进行排气,以利于发酵的持续进行。待番茄酒停止发酵后,利用发酵液中的酒精可以用来制醋,醋酸菌需要氧气,故取瓶中的置于另一干净的矿泉水瓶中,并在瓶壁的发酵液面以上位置戳一小洞,但是洞的开口应避免朝上,这样的处理既可以减少环境中其他微生物的进入,也可以减少酒精的逸散。
故答案为:一方面,留有一定空间,有氧条件,利于酵母菌快速繁殖;耗尽O2后,再进行酒精发酵,另一方面还能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造成发酵液溢出;拧松(瓶盖);朝上;酒精。
(2)为缩短泡菜制作的时间,可加入一定量食盐进行腌制,其原因是加入一定量的食盐营造较高渗透压,使得细胞失水死亡,营养物质外渗,乳酸菌快速获得营养进行发酵。也可以采用添加陈泡菜汁的方法,陈泡菜汁中含有一定数量的乳酸菌,乳酸菌数目增多利于加快发酵。坛底是一个无氧的环境,故腌制初期由于坛底杂菌的厌氧(无氧)呼吸,常会有气泡往上冒出,随着发酵的进行这一现象逐渐消失,原因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培养液的pH降低,过低的pH会抑制杂菌的生长。
故答案为:细胞失水死亡,营养物质外渗,乳酸菌快速获得营养进行发酵;陈泡菜汁;厌氧(无氧);低pH
(3)上述的发酵都是在自然接种和非无菌培养的条件下进行的(在杂菌的控制方面较不严格),这与主流的现代发酵工业采用发酵工程生产单一产品的方式明显不同。
故答案为:非无菌;发酵工程。
(4)题干指出要获得能适应高浓度乙醇中生活的黑曲霉菌种,所以可将乙醇作为液体培养基的碳源,并不断提高浓度,多代培养选择。选择培养基是指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故获得能适应高浓度乙醇中生活的黑曲霉菌种的培养基从功能上来看属于选择培养基,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并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计算活菌的数量)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
故答案为:乙醇;选择培养基;稀释涂布平板。
【分析】1、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与条件
项目 果酒制作 果醋制作
菌种 酵母菌 醋酸菌
制作原理 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C6H12O6+6O2→6CO2+6H2O;无氧条件下,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2CO2 氧气、糖源充足时:C6H12O6+2O2→2CH3COOH+2CO2+2H2O;
缺少糖源、氧气充足时:C2H5OH+O2→CH3COOH+H2O
条件温度 一般酒精发酵为 18~25 ℃,酵母菌繁殖最适温度为20 ℃左右 最适为 30~35 ℃
空气 前期:需氧;
后期:不需氧 需充足的氧气
时间 10~12 d 7~8 d
2、泡菜的制作
(1)发酵原理
(2)制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3)影响泡菜发酵条件的因素
24.紫花苜蓿是全世界栽培历史最悠久、利用最广泛的豆科牧草,但易造成家畜鼓胀病。百脉根富含单宁,单宁可与植物蛋白质结合,不引起家畜采食后鼓胀。为培育抗鼓胀病的新型牧草,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清水紫花苜蓿和里奥百脉根为材料进行了实践研究。研究主要流程如下图:(注:IOA可抑制植物细胞呼吸第一阶段,R-6G可阻止线粒体的功能)
(1)在制备两种植物原生质体时,先将两种细胞分别置于0.5-0.6mol/L的甘露醇溶液中,使细胞在较高渗透压环境下处于   状态,从而有利于用   去除细胞壁,分别获得两种植物的原生质体。
(2)①过程可使用   诱导细胞融合,其中只有异源融合体才能存活和具有再生能力,请推测原因是   
(3)步骤②为   ,从步骤②到步骤③需要更换新的培养基,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物在不同的培养阶段所需的   不同。经过步骤②、③到形成再生植株,体现的主要原理是   。
(4)利用图示技术进行育种的优点是   。
(5)谷蛋白是野生清水紫花苜蓿中含量较高的一种蛋白质,科研人员为比较植株不同部位谷蛋白的含量,想通过制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部分流程如下图:
图中注射的特定抗原是   。经过a步骤,细胞两两融合的产物有   种。在步骤b的基础上经过步骤c    和抗体检测筛选得到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可采用体外培养的方式进行扩大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从   中提取单克隆抗体。
(6)百脉根花的提取液可用于生产护肤品,为研究百脉根花提取液对受损皮肤的修复效果,需要一批遗传性状基本一致的实验小鼠,研究人员从   (填“同一”或“不同”)小鼠个体中取出体细胞核进行体细胞核移植,形成的多个胚胎再通过   技术,以进一步增加胚胎的数量,最后移植到经过处理   的受体雌鼠中获得实验小鼠。
【答案】(1)较稳定状态;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聚乙二醇(PEG);异源融合产物因代谢互补可恢复生长并获得再生能力
(3)脱分化;激素和营养条件等;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4)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5)人的乳腺癌细胞;3;克隆化培养;培养液
(6)同一;胚胎分割;同期发情
【知识点】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应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解析】【解答】(1)两种植物原生质体的获取过程中一般使用相同浓度的甘露醇溶液,目的是维持一定的渗透压,保持原生质体的形态, 所以要使细胞在较高渗透压环境下处于较稳定状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
故答案为:较稳定状态;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据图可知①过程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所以可使用聚乙二醇(PEG)诱导融合。题干信息指出IOA可抑制植物细胞呼吸第一阶段,R-6G可阻止线粒体的功能,所以异源融合产物因代谢互补可恢复生长并获得再生能力,故只有异源融合体才能存活和具有再生能力。
故答案为:聚乙二醇(PEG);异源融合产物因代谢互补可恢复生长并获得再生能力。
(3)经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所以步骤②是脱分化。由于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和诱导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试管苗所需的激素和营养条件等不同,因此由步骤②到步骤③需要更换新的培养基。图中②③过程是将杂种植物细胞团培育为完整植物个体,所以这一过程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故答案为:脱分化;激素和营养条件等;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4)由于两种植物存在生殖隔离,在自然条件下无法杂交,但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实现两种植物杂交,所以该技术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故答案为: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5)本实验的目的是获得治疗乳腺癌的单克隆抗体,因此需要给小鼠注射的特定抗原应取自人的乳腺癌细胞。步骤a为诱导细胞融合的操作,细胞两两融合的产物有3种,分别是B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细胞、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必须进行步骤b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才能筛选得到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专一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可进行体外培养的方式进行扩大培养,然后从培养液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故答案为:人的乳腺癌细胞;3;克隆化培养;培养液。
(6)要满足遗传性状基本一致的实验小鼠,需要从同一小鼠个体中取出体细胞核进行体细胞核移植,形成的多个胚胎再通过胚胎分割技术,以进一步增加胚胎的数量,最后移植到经过处理同期发情的受体雌鼠中获得大量的实验小鼠。
故答案为:同一;胚胎分割;同期发情。
【分析】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是将不同种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养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1、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细胞膜的流动性。
2、过程:
3、注意
(1)去除细胞壁的方法为酶解法: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植物细胞壁。
(2)诱导融合的方法:①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刺激等。②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
(3)原生质体融合后的细胞是杂种细胞,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把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植株。
(4)融合完成的标志: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
4、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25.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   。从下丘脑CRH神经元接受刺激开始到T细胞被激活,发挥免疫效应,该过程依靠的结构基础为   。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T细胞,促进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致敏的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   。
(2)图2中,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细胞膜上   的导致钠离子通道   ,使下丘脑CRH神经元兴奋,此过程中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   。
(3)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一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一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实验设计思路:
①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   ;
②   ;
③一段时间后,   。预期实验结果:   。
【答案】(1)突触;反射弧;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2)光敏蛋白;开放;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3)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做相同切口不切断脾神经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1)相邻神经元间存在突触结构,所以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突触 。从下丘脑CRH神经元接受刺激开始到T细胞被激活,发挥免疫效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故答案为:突触;反射弧;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2)根据图2可知,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下丘脑CRH神经元兴奋。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为内负外正,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因此此过程中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故答案为:光敏蛋白;开放;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3)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一脾神经通路,本实验为了验证破坏脑一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切断脾神经,因变量是体液免疫能力。根据实验材料及用具中有N抗原、抗体定量检测仪器,实验的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抗N抗体的产生量。设计实验思路如下: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做相同切口不切断脾神经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若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则说明破坏脑一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
故答案为: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做相同切口不切断脾神经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要完成一个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2、静息电位的形成: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K+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的形成: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A9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2023年1月9日,在气象学会的会议上,联合国的专家小组发布报告称:“从2000年起,南极洲上方的臭氧层空洞就在缓慢修复,预计到2040年,全球臭氧层就能整体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臭氧层恢复主要与下列哪项措施有关(  )
A.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
B.减少生产和使用氯氟烃(CFCs)类物质
C.积极推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
D.控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2.科学家大卫·朱利叶斯和阿登·帕塔普蒂安因在“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器”方面的贡献,荣获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研究揭示了冷、热、机械作用力如何触发神经冲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动作电位的峰值与外界刺激强度成正比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
C.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
D.神经中枢对传来的兴奋有分析和综合的功能
3.九价HPV疫苗在我国获得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等9种亚型感染引起的宫颈癌等疾病,该疫苗分三次接种完成。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该疫苗为抗体
B.第一次接种后与第三次接种后机体中抗体含量没有明显差异
C.一种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可以抑制人乳头瘤病毒所有亚型的侵染
D.当机体再次感染HPV时,记忆B细胞的细胞周期会缩短
4.下图为人体某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①~④表示液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生长激素、氨基酸均可以存在于①中
B.①中的葡萄糖需要经过②进入组织细胞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恒定不变
D.①②④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媒介
5.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育种、人工种子的培育及获得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等生产生活实践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组织培养得到试管苗的过程中需要更换培养基
B.该技术生产的体细胞胚人工种子长成的植株一定可育
C.该过程所用的培养基只需要提供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无机营养
D.外植体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过程不需要添加植物激素
6.关于胚胎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胚胎分割的对象只能是卵裂球
B.试管动物的诞生属于有性生殖
C.胚胎移植时,应对受体母畜使用免疫抑制剂
D.动物细胞核移植时,受体细胞必须是受精卵
7.湿地拥有众多动植物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2023年2月2日,第27个世界湿地日,我国再增加黑龙江大兴安岭九曲十八湾等18处国际重要湿地,面积764.7万公顷,居世界第四位。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调查水域中鱼类的食性,推测不同鱼类的栖息水层
B.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C.通过调查湿地植物的高度,不能推测出群落的优势种
D.通过调查湿地动物的干重,可估算群落的次级生产量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用纤维素酶降解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对缓解全球能源危机有重大意义。科研人员开展筛选、诱变及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相关研究,过程如图。
8.关于研究流程叙述正确的是(  )
A.采集的黑土壤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
B.CMC培养基应先灭菌再分装到培养皿中
C.诱变处理使每个细菌的产纤维素酶能力提高
D.需用牛肉膏、纤维素、琼脂等配制CMC平板
9.筛选菌株UV-Co16的过程叙述正确的是(  )
A.摇瓶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分离单菌落
B.采取平板划线法在CMC培养基上接种,可以对菌株进行分离并计数
C.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中纤维素的剩余量进行初步筛选
D.最终分离出的菌株,用接种环接种到斜面上,放入恒温培养箱保存
10.有些鸟兽感受长日照后,通过下丘脑一垂体-性腺轴调控机体的繁殖活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以是下丘脑和垂体
B.环境决定动物的繁殖行为
C.下丘脑是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
D.该过程只有体液调节
11.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可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B.用胰蛋白酶处理剪碎的动物组织,可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
C.传代培养的细胞一般可传50代以上
D.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
12.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的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13.我国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问天实验舱进行了水稻种植试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在太空中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光在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中起调节作用
B.试验水稻种子萌发的根的生长方向受水和肥的影响
C.在微重力环境中,试验水稻体内生长素的运输不消耗能量
D.试验水稻开花过程由多种激素共同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合成并呈递葡萄糖转运载体,从而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下图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多尿、多饮现象的机制。
14.关于胰岛素的阐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可以调节细胞中基因的表达
B.葡萄糖转运载体合成障碍者,可通过口服胰岛素进行治疗
C.糖尿病患者均是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
D.胰岛素为转运葡萄糖提供能量
15.糖尿病患者出现多尿、多饮现象,关于该调节过程分析错误的是(  )
A.该过程由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作用
B.糖尿病患者饮水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水分子不会进入组织细胞
D.重度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等症状
二、多选题
16.有研究表明“渐冻症”是由于运动神经元合成了某种毒蛋白,阻碍了轴突内营养物质的流动。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制作前驱细胞,移植给渐冻症实验鼠,能延长其寿命。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由iPS细胞分化形成的多种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B.神经冲动在神经元轴突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C.运动神经元轴突营养物质流动受阻,影响K+、Na+离子转运
D.植入神经干细胞,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渐冻症”病情改善
17.治疗性克隆有望解决供体器官的短缺和器官移植出现的排异反应等问题。如图表示预期治疗性克隆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上述过程利用了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和动物细胞培养等技术
B.上述过程中充分说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已完全成熟,可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C.①过程的完成离不开胚胎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D.①②过程都发生了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18.下表为养鱼对水稻产量和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处理 水稻产量(kg/hm2) 土壤有机质(%)
稻田养鱼 4023 2.72
对照 3474 2.56
A.引入稻田中的鱼不受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B.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
C.稻田养鱼使水稻更多的从土壤中吸收鱼粪中的有机质
D.稻田养鱼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
19.CTLA4是存在于免疫细胞上的蛋白,称为“免疫检验点”。具有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防止免疫系统处于过度激活的时候,误杀正常组织细胞。研究发现,肿瘤细胞中CTLA4基因过量表达,抵抗免疫系统的杀伤。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A.抗CTLA4抗体可增强免疫并起到抑癌的效果
B.CTLA4基因的过量表达可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有利于移植器官的存活
C.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生反应会引发自身免疫病
D.人体内能产生抗体的细胞只有浆细胞
20.谷类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赤霉素和淀粉酶的含量都会发生显著变化。研究人员为了探寻两者在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对小麦种子进行了相关实验,操作步骤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A B C D
实验步骤 完整种子 纵切后含胚部分 纵切后不含胚 纵切后不含
部分 胚部分
清水浸种 清水浸种1小时 赤霉素水溶液 清水浸种1
1小时 浸种1小时 小时
检测 在实验的第5小时检测内源赤霉素含量和淀粉酶mRNA含量
内源赤霉素含量 + + - -
淀粉酶mRNA含量 + + + -
备注:“+”表示检测到相应物质存在,“-”表示没有检测到相应物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霉素能激活细胞内已有的淀粉酶
B.浸种处理后的胚能产生赤霉素
C.萌发过程中,赤霉素能促进种子淀粉的积累
D.萌发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植物激素只有赤霉素
三、综合题
21.为进一步推进草原地区的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建设,某研究团队对一草原中的若干撂荒地(人为开垦种植农作物几年后,不再继续耕种,任其荒芜的地块)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下表是他们获得的部分研究数据,表中群落组成以优势植物的种类来表示,物种多样性指数越高,物种的数量越多,该地天然草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8346,请回答下列问题:
搭荒年限(年) 群落组成 重要值贡献率 物种多样性指数
2 藜+狗尾草 90.89 0.9308
4 羊草+狗尾草 68.86 1.6427
18 糙隐子草+克氏针芋 67.8 1.8239
22 沙地委陵菜+糙隐子草 50.44 2.0661
(1)草原中包括很多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调查   可以更好了解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第18年,克氏针茅草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其间生长着其他的草本植物,这反映群落具有   结构。
(2)在撂荒地发生的演替中,第2年的优势种藜在第4年被羊草所替代,这说明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   现象。第22年时,撂荒地是否演替为顶极群落?   (填“是”或“不是”),理由是   。
(3)跟踪研究的这几年间,土壤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也发生了变化,调查土壤动物时可使用   取样,对土样中体型较小的动物进行分离时,应将分离装置中的电灯   (填“打开”或“关闭”)。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不断提高,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   的复杂程度,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4)下图为撂荒地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a~i表示能量值,①一③表示生理过程)。图中分解者获得的i中的能量来源于第   营养级,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可表示为   100%。
22.应激是指由紧张性刺激物(应激原)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应激时人体代谢明显加快,如大面积烧伤病人每日能量需求是正常人的2.5倍。下图表示人体在应激时部分物质代谢调节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激素A是   。图中与激素A具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是   。
(2)下列关于肾上腺皮质与肾上腺髓质及其相关激素的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  。
A.同一个体中,肾上腺皮质细胞与肾上腺髓质细胞中的核酸种类相同
B.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调控轴
C.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不同
D.交感神经兴奋,促进肾上腺素和胰岛素的分泌
(3)人体全身应激反应一般分为警觉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警觉期是人体防御机制的快速动员期,这一时期以途径④-⑤(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为主,这体现出神经调节相较于体液调节的优点是   ,警觉期使机体处于应战状态,持续时间   。
(4)交感神经细胞与肾上腺髓质细胞之间交流的信号分子是   ,这种分子经过   (填内环境成分)的运输,与受体结合,从而发挥调节作用。
(5)从免疫角度看,大面积烧伤大大削弱了人体的   能力;从体液调节的角度看,大面积烧伤会导致病人出现创伤性糖尿病症状,试从激素水平变化角度分析,创伤性糖尿病症状产生的主要机理:在应激状态下,   。
23.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番茄进行了系列发酵实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利用红番茄制作番茄酒、番茄醋:将红番茄洗净、榨汁、过滤后装入矿泉水瓶(发酵瓶)中,加入酒曲和调味剂,瓶中番茄汁的总体积不超过瓶体积的1/2,其原因是   。装瓶后拧紧发酵瓶盖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可通过   进行排气,以利于发酵的持续进行。待番茄酒停止发酵后,取瓶中的置于另一干净的矿泉水瓶中,并在瓶壁的发酵液面以上位置戳一小洞,洞的开口应避免   (填“朝上”或“朝下”)且不宜过大,这样的处理既可以减少环境中其他微生物的进入,也可以减少   的逸散。
(2)利用青番茄制作泡菜:将原料洗净后切块入坛。为缩短泡菜制作的时间,可加入一定量食盐进行腌制,其原因是   也可以采用添加   的方法。腌制初期由于坛底杂菌的   呼吸,常会有气泡往上冒出,随着发酵的进行这一现象逐渐消失,原因是   抑制了杂菌的生长。
(3)上述的发酵都是在自然接种和   培养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与主流的现代发酵工业采用   生产单一产品的方式明显不同。
(4)黑曲霉是酒曲中的一种重要菌种,它合成并分泌的纤维素酶能将番茄细胞中的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从而增加酒香,但发酵后期高浓度的乙醇等因素会限制黑曲霉的活性。为获得能适应高浓度乙醇中生活的黑曲霉菌种,可将   作为液体培养基的碳源,并不断提高浓度,多代培养选择。从功能上看,所用培养基为   。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并用   法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
24.紫花苜蓿是全世界栽培历史最悠久、利用最广泛的豆科牧草,但易造成家畜鼓胀病。百脉根富含单宁,单宁可与植物蛋白质结合,不引起家畜采食后鼓胀。为培育抗鼓胀病的新型牧草,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清水紫花苜蓿和里奥百脉根为材料进行了实践研究。研究主要流程如下图:(注:IOA可抑制植物细胞呼吸第一阶段,R-6G可阻止线粒体的功能)
(1)在制备两种植物原生质体时,先将两种细胞分别置于0.5-0.6mol/L的甘露醇溶液中,使细胞在较高渗透压环境下处于   状态,从而有利于用   去除细胞壁,分别获得两种植物的原生质体。
(2)①过程可使用   诱导细胞融合,其中只有异源融合体才能存活和具有再生能力,请推测原因是   
(3)步骤②为   ,从步骤②到步骤③需要更换新的培养基,其主要原因是培养物在不同的培养阶段所需的   不同。经过步骤②、③到形成再生植株,体现的主要原理是   。
(4)利用图示技术进行育种的优点是   。
(5)谷蛋白是野生清水紫花苜蓿中含量较高的一种蛋白质,科研人员为比较植株不同部位谷蛋白的含量,想通过制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部分流程如下图:
图中注射的特定抗原是   。经过a步骤,细胞两两融合的产物有   种。在步骤b的基础上经过步骤c    和抗体检测筛选得到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可采用体外培养的方式进行扩大培养,培养一段时间后可从   中提取单克隆抗体。
(6)百脉根花的提取液可用于生产护肤品,为研究百脉根花提取液对受损皮肤的修复效果,需要一批遗传性状基本一致的实验小鼠,研究人员从   (填“同一”或“不同”)小鼠个体中取出体细胞核进行体细胞核移植,形成的多个胚胎再通过   技术,以进一步增加胚胎的数量,最后移植到经过处理   的受体雌鼠中获得实验小鼠。
25.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   。从下丘脑CRH神经元接受刺激开始到T细胞被激活,发挥免疫效应,该过程依靠的结构基础为   。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T细胞,促进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作用于致敏的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   。
(2)图2中,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细胞膜上   的导致钠离子通道   ,使下丘脑CRH神经元兴奋,此过程中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   。
(3)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一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一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实验设计思路:
①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   ;
②   ;
③一段时间后,   。预期实验结果: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解析】【解答】A、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属于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
B、减少使用氟氯烃的生产和使用,可以减少氟氯烃对臭氧层的破坏,B符合题意;
C、退耕还林、还草,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这是减少土地荒漠化的措施,C不符合题意;
D、控制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可以减少酸雨的发生,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2.【答案】A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动作电位形成与Na+内流有关,内流的Na+越多,动作电位的峰值越大。而细胞外的Na+并不能无限量的内流,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外界刺激越强,动作电位峰值越大,但不是无限增大的,A符合题意;
B、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B不符合题意;
C、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神经纤维兴奋时,会产生神经冲动,C不符合题意;
D、神经中枢会产生兴奋并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其过程是: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导到神经中枢,神经中枢的神经元接受冲动信号,并将冲动传到传出神经,神经冲动沿着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效应器接收到指令做出反应。
3.【答案】D
【知识点】免疫学的应用
【解析】【解答】A、疫苗中含有减毒或灭活的病原体,所以疫苗属于抗原,A不符合题意;
B、多次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体和记忆细胞,所以第三次接种后机体内抗体多于第一次接种,B不符合题意;
C、一种浆细胞只能分泌一种抗体,而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所以一种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不会抑制所有的人乳头瘤病毒,C不符合题意;
D、当机体再次感染HPV,相应的记忆细胞会识别该抗原,并快速增殖分化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所以记忆细胞有丝分裂的周期会缩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疫苗是指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将它接种于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4.【答案】C
【知识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解析】【解答】两端开口的为毛细血管,一端开口的为毛细淋巴管,据图分析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A、血浆①中含有抗体、生长激素和氨基酸,A不符合题意;
B、血浆可以转化为组织液,组织细胞再从组织液中吸收营养物质,从而实现向组织细胞输送营养物质,所以①中葡萄糖需要经过②进入组织细胞,B不符合题意;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C符合题意;
D、①②④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2、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是处于动态平衡的。3、外界环境的营养物质首先进入内环境,机体内的细胞从内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机体内的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首先排到内环境中,再经内环境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5.【答案】A
【知识点】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组织培养基的成分及作用
【解析】【解答】A、将消毒的植物组织块接种到适宜的培养基上,由于脱分化和再分化所需营养不同,因此需更换培养基,A符合题意;
B、若是由二倍体植物的花粉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人工种子,长成的植株是不育的,B不符合题意;
C、植物组织培养基中含有无机营养成分、有机营养成分、激素和琼脂,C不符合题意;
D、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过程需要添加植物激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指的是在无菌和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细胞,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产生愈伤组织、丛芽,最终形成完整植株。
6.【答案】B
【知识点】胚胎移植;胚胎工程的概念及其技术
【解析】【解答】A、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A不符合题意;
B、试管动物的产生需要经过体外受精过程,属于有性生殖,B符合题意;
C、受体子宫对外来胚胎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所以胚胎移植时不需要对受体母畜使用免疫抑制剂,C不符合题意;
D、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时,受体细胞应该是去核的卵母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分、4等分或8等分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胚或多胚的技术。
2、试管动物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操作使卵子和精子在体外条件下成熟和受精,并通过培养发育为早期胚胎后,再经过移植产生后代的技术。
3、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体内的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况相同的其他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4、动物细胞核移植是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已经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
7.【答案】D
【知识点】当地自然群落中若干种生物的生态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解答】A、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所以可以通过调查水域中鱼类的食性,推测不同鱼类的栖息水层,A不符合题意;
B、湿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大,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B不符合题意;
C、群落的优势种往往在群落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在群落中数量较多,与植物的高度没有必然联系,C不符合题意;
D、次级生产量指消费者与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的同化作用,所以调查动物的干重,不能估算群落的次级生产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2、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构成群落的每个生物种群都需要一个较为特定的生态条件;在不同的结构层次上,有不同的生态条件,如光照强度、温度、湿度、食物和种类等。所以群落中的每个种群都选择生活在群落中的具有适宜生态条件的结构层次上,就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结构有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之分。3、群落的结构越复杂,对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的利用就越充分,如森林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就比农田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高得多。群落的结构越复杂,群落内部的生态位就越多,群落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就相对不那么激烈,群落的结构也就相对稳定一些。
【答案】8.B
9.C
【知识点】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灭菌技术
【解析】【分析】1、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1)筛选方法:刚果红染色法。能够通过颜色反应直接对微生物进行筛选。(2)刚果红染色法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原理: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能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实验流程: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此步是否需要,应根据样品中目的菌株数量的多少来确定)→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挑选产生透明圈的菌落。
3、操作要点:(1)土壤采集: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2)刚果红染色法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步骤:倒平板操作、制备菌悬液、涂布平板。(3)刚果红染色法种类: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另一种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8.A、土壤中含有目的菌,为避免菌种被杀死,采集的黑土壤不需要高压蒸汽灭菌,A错误;
B、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为避免杂菌污染,培养基应先灭菌再分装到各个培养皿中,B正确;
C、诱变处理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诱变处理不能使每个细菌的产纤维素酶能力提高,还需要经过进一步筛选,C错误;
D、本实验目的是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故应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不能添加牛肉膏,D错误。
故答案为:B。
9.A、分析题意可知,富集培养基摇瓶培养的目的是扩大培养,增加目的菌的数量,A错误;
B、平板划线法能够分离菌种,但不能用于计数,B错误;
C、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筛选、诱变及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纤维素酶菌株能够分解纤维素,故可以通过检测培养基中纤维素的剩余量进行初步筛选,C正确;
D、最终分离出的菌株,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以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在固体斜面培养基上菌落长成后,放入冰箱低温保藏,D错误。
故答案为:C。
10.【答案】A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A、性激素可以通过负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所以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可以是下丘脑和垂体,A符合题意;
B、环境会影响动物的繁殖行为,但不会决定动物的繁殖行为,B不符合题意;
C、接受光刺激的感受器应该是视网膜,而不是下丘脑,C不符合题意;
D、该过程由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性激素的分级调节与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类似,如下图:
11.【答案】C
【知识点】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解析】【解答】A、动物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可以防止杂菌污染,A不符合题意;
B、胰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质,所以胰蛋白酶处理剪碎动物组织,胰蛋白酶可以催化细胞间的蛋白质水解,从而使组织块分散成单个细胞,B不符合题意;
C、传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不会超过50代,C符合题意;
D、动物细胞培养使细胞的数目增多,所以利用的原理是动物细胞增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动物细胞培养就是从动物机体中取出相关的组织,将它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放在适宜的培养基中,让这些细胞生长和繁殖。
2、动物细胞培养的流程:取动物组织块(动物胚胎或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剪碎→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制成细胞悬液→转入培养瓶中进行原代培养→贴满瓶壁的细胞重新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分散成单个细胞继续传代培养。
3、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2)营养:合成培养基成分: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
(3)温度:适宜温度:哺乳动物多是36.5℃+0.5℃;pH:7.2~7.4。
(4)气体环境:95%空气+5%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12.【答案】D
【知识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解析】【解答】A、该方法类似于标志重捕法,种群密度(数量)/释放总数=重新捕获数/标记数,可知种群密度=重新捕获数×释放总数÷标记数,即重新捕获数/a,A不符合题意;
B、从图形上看,随诱捕距离的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是下降的,B不符合题意;
C、据图可知离灯距离相同,灯高不同时,回收率不同,所以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C不符合题意;
D、诱杀成虫能降低其出生率,使幼虫减少,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13.【答案】C
【知识点】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光作为一种信号,可以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所以光在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培养中起调节作用,A不符合题意;
B、根有向水生长和向肥生长的特性,所以试验水稻种子萌发的根的生长方向受水和肥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C符合题意;
D、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生长素的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生长素分布: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幼嫩的芽、根和发育中的种子等。3、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14.A
15.C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分析】1、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一方面通过调节细胞内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从而加快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一方面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等,从而降低血糖;2、水分子能够自由进入细胞,无论细胞处于吸水、失水还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水分子都会进出细胞。
14.A、胰岛素是信号分子,可以调节细胞中基因的表达,A正确;
B、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B错误;
C、糖尿病患者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可能是体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C错误;
D、胰岛素是信号分子,提供信号,调节新陈代谢,不提供能量,D错误。
故选A。
15.A、水盐平衡调节由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共同作用,A正确;
B、饮水增加是神经调节的结果,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B正确;
C、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子进入组织细胞减少,C错误;
D、重度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使血糖进入细胞氧化功能发生障碍,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会出现体重下降等症状,D正确。
故选C。
16.【答案】A,B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A、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遗传物质不会发生改变,A符合题意;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但是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是单向的,B符合题意;
C、运动神经元轴突营养物质流动受阻,则会影响细胞ATP和蛋白质合成,因此可影响K+、Na+离子转运,C不符合题意;
D、植入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产生前驱细胞,可以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渐冻症”病情改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
【分析】1、细胞分化是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导致的,即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分化的意义: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7.【答案】B
【知识点】胚胎干细胞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图中细胞核植入去核卵母细胞涉及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干细胞经①②过程涉及动物细胞培养技术,A不符合题意;
B、利用动物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已经成功获得克隆动物,但是该技术的成功了仍然很低,所以该技术还不够成熟,B符合题意;
C、胚胎干细胞需要诱导其增殖、分化,才能产生脏器组织干细胞、神经组织干细胞等,C不符合题意;
D、在细胞增殖过程中,间期要进行DNA分子的复制和蛋白质合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图示表示治疗性克隆的过程,该过程利用了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该技术体现了动物细胞核的全能性;由胚胎干细胞发育成组织是细胞分裂和分化的结果,所以①②过程中都存在细胞的分裂,都会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18.【答案】B
【知识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引入稻田中的鱼会受食物和生存空间等因素的限制,A不符合题意;
B、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可以减少害虫对水稻的啃食,鱼吃掉杂草,可以减少杂草与水稻竞争阳光,所以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可以提高了水稻产量,B符合题意;
C、土壤中的有机质会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盐,水稻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离子,而不是吸收有机物,C不符合题意;
D、稻田养鱼会增加稻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条数,使营养结构复杂程度增加,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缩短食物链长度,减少食物链数量,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19.【答案】A
【知识点】免疫功能异常;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题干中指出肿瘤细胞中CTLA4基因过量表达,抵抗免疫系统的杀伤,所以抑制CTLA4的作用,可以起到抑癌的效果。但是抗CTLA4抗体是与CTLA4抗体结合,会使得CTLA4抗体无法发挥作用,而CTLA4仍然会发挥作用抗CTLA4抗体不能增强免疫并起到抑癌的效果 ,A错误;
B、CTLA4蛋白具有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所以CTLA4基因的过量表达可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有利于器官移植的存活,B正确;
C、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就是自身免疫病,所以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发生反应会引发自身免疫病,C正确;
D、浆细胞是机体中唯一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D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免疫学的应用:1、疫苗——根除了许多传染病;2、根据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相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3、免疫抑制剂用于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
20.【答案】B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解答】A、据题可知A、B组内源赤霉素含量较高,C组外源赤霉素处理,三组的淀粉酶mRNA含量都较高,说明赤霉素是促进细胞内淀粉酶基因的表达,从而合成淀粉酶 ,而不是激活细胞内已有的淀粉酶,A不符合题意;
B、A组、B组种子都含有胚,浸种处理后内源赤霉素含量较高,说明浸种处理后的胚能产生赤霉素 ,B符合题意;
C、萌发过程中,赤霉素能促进种子淀粉酶的合成,从而促进淀粉的水解 ,C不符合题意;
D、种子萌发的萌发是受到多种植物激素共同调节的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赤霉素的作用:1、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2、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21.【答案】(1)物种组成;水平
(2)重叠;不是;撂荒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未达到最大
(3)取样器;打开;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4)二;e/b×100%
【知识点】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所以调查群落的物种组成可以更好了解群落结构和内部环境。克氏针茅草的分布呈一丛一丛的斑块状分布,在水平方向上表现出镶嵌分布的特征,所以这反映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故答案为:物种组成;水平。
(2)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撂荒地发生的演替中,第2年的优势种藜在第4年被羊草所替代,这说明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存在重叠现象;根据题干信息和表中数据可知,该地天然草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8346,而第22年时物种多样性指数是 2.0661,故此时撂荒地不是顶极群落,理由就是撂荒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未达到最大。
故答案为:重叠;不是; 撂荒地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未达到最大。
(3)由于土壤小动物的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故调查土壤动物时可使用取样器取样;土壤动物具有 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故对土样中体型较小的动物进行分离时,应将分离装置中的电灯打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故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不断提高,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故答案为:取样器;打开;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4)i是次级消费者的粪便量,所以分解者获得的i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来源于初级消费者,对应第二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反映的是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传给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的效率,图中第三营养同化量是e,第二营养级同化量是b,所以该系统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e/b×100%。
故答案为:二;e/b×100%。
【分析】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2.【答案】(1)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2)B;C;D
(3)反应迅速;短
(4)神经递质;组织液
(5)免疫防御;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同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脂肪转化为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知识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1)激素A由胰岛A细胞分泌,所以激素A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有使血糖升高的作用,所以两者是协同作用。
故答案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1)A、同一个体中,不同细胞内的DNA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转录的mRNA不一定相同,所以肾上腺皮质细胞与肾上腺髓质细胞中的核酸种类不相同,A错误;
B、据图可知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所以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调控轴,B正确;
C、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甲状腺激素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C正确;
D、据图可知,脑干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进而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D正确。
故答案为:B、C、D。
(2)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更迅速、准确,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警觉期以途径④-⑤神经调节(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为主,从而是机体处于迎战状态,是因为与体液调节相比,这一调节途径中有神经参与,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速度快,但该调节方式持续时间短。
故答案为:反应迅速;短。
(3)交感神经细胞支配肾上腺髓质的活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交流信息,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方式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突触间隙中存在组织液,即经过组织液的运输,与肾上腺髓质细胞膜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从而发挥调节作用。
故答案为:神经递质;组织液。
(4)皮肤构成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大面积烧伤大大削弱了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据图可知,应激反应可导致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而胰岛素是唯一的一个降血糖的激素,且分泌减少,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分解,糖皮质激素促进脂肪转化为糖,从而使血糖升高,当血糖水平超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能力时引起糖尿,即导致创伤性糖尿病。
故答案为:免疫防御;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减少、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多,同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脂肪转化为糖,从而使血糖升高。
【分析】机体受应激原刺激后,下丘脑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会升高,最终使蛋白质分解加快,脂肪转为糖的速率加快;同时脑干的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肾上腺髓质,进而引发机体的一系列反应,此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
23.【答案】(1)一方面,留有一定空间,有氧条件,利于酵母菌快速繁殖;耗尽O2后,再进行酒精发酵,另一方面还能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造成发酵液溢出;拧松(瓶盖);朝上;酒精
(2)细胞失水死亡,营养物质外渗,乳酸菌快速获得营养进行发酵;陈泡菜汁;厌氧(无氧);低PH
(3)非无菌;发酵工程
(4)乙醇;选择培养基;稀释涂布平板
【知识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果酒果醋的制作;泡菜的制作
【解析】【解答】(1)制作果醋、果酒时果汁总体积不超过瓶体积1/2,其原因是一方面,留有一定空间,创造有氧条件,利于酵母菌快速繁殖;耗尽O2后,再进行酒精发酵,另一方面还能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造成发酵液溢出。装瓶后要拧紧发酵瓶盖,这样酵母菌才能进行无氧呼吸。发酵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可通过拧松瓶盖进行排气,以利于发酵的持续进行。待番茄酒停止发酵后,利用发酵液中的酒精可以用来制醋,醋酸菌需要氧气,故取瓶中的置于另一干净的矿泉水瓶中,并在瓶壁的发酵液面以上位置戳一小洞,但是洞的开口应避免朝上,这样的处理既可以减少环境中其他微生物的进入,也可以减少酒精的逸散。
故答案为:一方面,留有一定空间,有氧条件,利于酵母菌快速繁殖;耗尽O2后,再进行酒精发酵,另一方面还能防止发酵过程中产生的CO2造成发酵液溢出;拧松(瓶盖);朝上;酒精。
(2)为缩短泡菜制作的时间,可加入一定量食盐进行腌制,其原因是加入一定量的食盐营造较高渗透压,使得细胞失水死亡,营养物质外渗,乳酸菌快速获得营养进行发酵。也可以采用添加陈泡菜汁的方法,陈泡菜汁中含有一定数量的乳酸菌,乳酸菌数目增多利于加快发酵。坛底是一个无氧的环境,故腌制初期由于坛底杂菌的厌氧(无氧)呼吸,常会有气泡往上冒出,随着发酵的进行这一现象逐渐消失,原因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培养液的pH降低,过低的pH会抑制杂菌的生长。
故答案为:细胞失水死亡,营养物质外渗,乳酸菌快速获得营养进行发酵;陈泡菜汁;厌氧(无氧);低pH
(3)上述的发酵都是在自然接种和非无菌培养的条件下进行的(在杂菌的控制方面较不严格),这与主流的现代发酵工业采用发酵工程生产单一产品的方式明显不同。
故答案为:非无菌;发酵工程。
(4)题干指出要获得能适应高浓度乙醇中生活的黑曲霉菌种,所以可将乙醇作为液体培养基的碳源,并不断提高浓度,多代培养选择。选择培养基是指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故获得能适应高浓度乙醇中生活的黑曲霉菌种的培养基从功能上来看属于选择培养基,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并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计算活菌的数量)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
故答案为:乙醇;选择培养基;稀释涂布平板。
【分析】1、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与条件
项目 果酒制作 果醋制作
菌种 酵母菌 醋酸菌
制作原理 有氧条件下,大量繁殖:C6H12O6+6O2→6CO2+6H2O;无氧条件下,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2CO2 氧气、糖源充足时:C6H12O6+2O2→2CH3COOH+2CO2+2H2O;
缺少糖源、氧气充足时:C2H5OH+O2→CH3COOH+H2O
条件温度 一般酒精发酵为 18~25 ℃,酵母菌繁殖最适温度为20 ℃左右 最适为 30~35 ℃
空气 前期:需氧;
后期:不需氧 需充足的氧气
时间 10~12 d 7~8 d
2、泡菜的制作
(1)发酵原理
(2)制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3)影响泡菜发酵条件的因素
24.【答案】(1)较稳定状态;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聚乙二醇(PEG);异源融合产物因代谢互补可恢复生长并获得再生能力
(3)脱分化;激素和营养条件等;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4)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5)人的乳腺癌细胞;3;克隆化培养;培养液
(6)同一;胚胎分割;同期发情
【知识点】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应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解析】【解答】(1)两种植物原生质体的获取过程中一般使用相同浓度的甘露醇溶液,目的是维持一定的渗透压,保持原生质体的形态, 所以要使细胞在较高渗透压环境下处于较稳定状态。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
故答案为:较稳定状态;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据图可知①过程是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所以可使用聚乙二醇(PEG)诱导融合。题干信息指出IOA可抑制植物细胞呼吸第一阶段,R-6G可阻止线粒体的功能,所以异源融合产物因代谢互补可恢复生长并获得再生能力,故只有异源融合体才能存活和具有再生能力。
故答案为:聚乙二醇(PEG);异源融合产物因代谢互补可恢复生长并获得再生能力。
(3)经脱分化过程形成愈伤组织,所以步骤②是脱分化。由于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和诱导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试管苗所需的激素和营养条件等不同,因此由步骤②到步骤③需要更换新的培养基。图中②③过程是将杂种植物细胞团培育为完整植物个体,所以这一过程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故答案为:脱分化;激素和营养条件等;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4)由于两种植物存在生殖隔离,在自然条件下无法杂交,但是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以实现两种植物杂交,所以该技术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故答案为: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5)本实验的目的是获得治疗乳腺癌的单克隆抗体,因此需要给小鼠注射的特定抗原应取自人的乳腺癌细胞。步骤a为诱导细胞融合的操作,细胞两两融合的产物有3种,分别是B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融合细胞、骨髓瘤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细胞、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获得的杂交瘤细胞必须进行步骤b克隆化培养和专一抗体检测,才能筛选得到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专一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得到的杂交瘤细胞可进行体外培养的方式进行扩大培养,然后从培养液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故答案为:人的乳腺癌细胞;3;克隆化培养;培养液。
(6)要满足遗传性状基本一致的实验小鼠,需要从同一小鼠个体中取出体细胞核进行体细胞核移植,形成的多个胚胎再通过胚胎分割技术,以进一步增加胚胎的数量,最后移植到经过处理同期发情的受体雌鼠中获得大量的实验小鼠。
故答案为:同一;胚胎分割;同期发情。
【分析】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是将不同种植物体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养成新的植物体的技术。1、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和细胞膜的流动性。
2、过程:
3、注意
(1)去除细胞壁的方法为酶解法: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植物细胞壁。
(2)诱导融合的方法:①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刺激等。②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
(3)原生质体融合后的细胞是杂种细胞,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把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植株。
(4)融合完成的标志: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
4、意义:克服了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25.【答案】(1)突触;反射弧;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2)光敏蛋白;开放;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3)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做相同切口不切断脾神经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知识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解析】【解答】(1)相邻神经元间存在突触结构,所以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突触 。从下丘脑CRH神经元接受刺激开始到T细胞被激活,发挥免疫效应,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免疫过程中,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故答案为:突触;反射弧;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2)根据图2可知,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细胞膜上的光敏蛋白,导致钠离子通道开放,钠离子内流,使下丘脑CRH神经元兴奋。静息时膜电位表现为为内负外正,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因此此过程中其膜外的电位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故答案为:光敏蛋白;开放;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3)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一脾神经通路,本实验为了验证破坏脑一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切断脾神经,因变量是体液免疫能力。根据实验材料及用具中有N抗原、抗体定量检测仪器,实验的因变量的检测指标是抗N抗体的产生量。设计实验思路如下: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做相同切口不切断脾神经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若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则说明破坏脑一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
故答案为:将其中一组小鼠的脾神经切断作为实验组,另一组做相同切口不切断脾神经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相同剂量的N抗原;检测两组小鼠抗N抗体的产生量;实验组小鼠的抗N抗体产生量低于对照组的产生量。
【分析】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要完成一个反射,必须具备完整的反射弧。2、静息电位的形成: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K+外流,膜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的形成: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Na+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