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人类通过对与土地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改变地球陆地表面的覆被状况,以满足需求、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争夺与冲突日趋激烈。图为2000年—2010年黔桂喀斯特山地土地类型相互转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黔桂喀斯特山地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转化关系,正确的是( )
A.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 B.减少的草地主要转化为水域
C.增加的林地主要由水域转化 D.增加的草地主要由林地转化
2.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
①建设用地扩张②退耕还林工程③石漠化综合治理④耕地撂荒闲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压,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4.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较为明显的是( )
A.洞庭湖平原 B.长江三角洲 C.汉江平原 D.成都平原
5.河南省和黑龙江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是( )
A.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 B.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
C.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 D.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7.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
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D.“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高精尖新企业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有“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近年来,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黑土层是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枯萎植被转化并积累成的腐殖质层。研究表明,黑土退化与翻耕有直接关系,因此科学家提出了“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图为“地面覆盖与土壤侵蚀关联示意图”。据图文完成下面小题。
8.东北地区形成黑土的独特气候条件是( )
A.雨热同期 B.光照充足 C.夏季多雨 D.冬季湿冷
9.“保护性耕作”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旋耕翻耕疏松表层②减少翻动表层土壤③地面覆盖作物留茬④冬季焚烧秸秆回田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0.上述“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 )
①减轻土壤风蚀水蚀②提高冬季地温③增强蓄水保熵能力④增加有机质含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1.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B.全球气候变化 C.人口分布变化 D.土地生产力差异
12.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 B.高速铁路的建设
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 D.人均耕地多
下表为2020年黑龙江、河南、浙江、甘肃、安徽五省的人口、耕地面积和粮食自给率(粮食生产量占粮食消费量的比率)统计表。完成下面小题。
省级行政区 人口(万人) 耕地面积(千公顷) 粮食自给率(%)
甲 9640 8112.3 151.08
乙 5850 1977 36.19
丙 2647 5377 39.12
丁 3751 15845.7 195.61
安徽省 6254 5885.9 159.41
13.甲省是( )
A.甘肃省 B.浙江省 C.黑龙江省 D.河南省
14.与安徽省相比,丙省粮食自给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均耕地较少 B.土地生产力低
C.机械化水平低 D.市场需求量大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强调持续抓好农业稳产保供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图为“新三农”耕地相互联系关系链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新农业与新农村在经济层面存在价值响应,主要表现在( )
①生态宜居②农业高产③绿色发展④农民增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背景下不属于“新三农”需要的是( )
A.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B.集约经营产出高效
C.资源节约产出高效 D.拓宽粮食进口渠道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9.5%,“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是保证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藏粮于地”,目的是要保护好现有耕地,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实现粮食稳产高产。“藏粮于技”,即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下图为2015年我国各质量耕地的构成比例图。
材料二土地流转是农户将闲置或分散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的土地资源配置新模式。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推进乡村土地流转,并在部分地区实行大豆—玉米轮作,以保障粮食安全。河南省耕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河南省耕地流转发生率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耕地流转发生率是指土地使用权已流转的耕地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
(1)结合图文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我国耕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2)简述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必要性。
(3)从经济因素的角度,分析河南省平原地区耕地流转发生率高的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土壤为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近年来黑土侵蚀退化严重,有机质明显下降。融雪侵蚀是该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融雪期表层解冻土壤是融雪侵蚀发生的物质条件,冻融如果反复出现,融雪侵蚀会增强,春季融雪期一般为3-4月份,升温较快,白天最高温度在3-11℃,夜间温度在-6~0℃,昼夜温差较大,专家指出,垄沟秆覆盖和横坡垄作的农耕方式(下图),可有效减轻土地的退化。
(1)从气温和冻土的角度,分析东北地区坡耕地春季融雪侵蚀严重的自然原因。
(2)垄沟秸秆覆盖和横坡垄作两种耕作方式任选其一,阐述其对减轻坡耕地退化的作用。
(3)东北黑土区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简述其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水稻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研究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有助于分析我国口粮供需状况及其受限因素等问题。下图是1980~2010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与总产量总体趋势图。
(1)结合水稻总产量与水稻种植面积数据关系,分别指出1980~1992年与1992~2010年两段时间内影响我国水稻总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2)从单产角度说出提高水稻总产量的主要措施。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其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国家社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影响重大,但是近年来其粮食生产安全性正在面临挑战。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主要用于反映研究区域内耕地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粮食安全压力。图示意2017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等级分布。
(1)描述2017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的分布情况。
(2)分析河南省耕地重度压力区的形成原因。
(3)为保障粮食安全,简述河南省降低耕地压力指数的主要途径。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D
【解析】1.读图分析,耕地负半轴林地比重大,说明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成林地,故A选项错误;草地负半轴林地比重大,说明减少的草地主要转化成林地,故B选项错误;林地正半轴草地比重大,说明增加的林地主要由草地转化成,故C选项错误;草地正半轴林地比重大,说明增加的草地主要由林地转化成,故D选项正确。所以选D。
2.由图例可知,耕地面积减少,转化为建设用地、林地、草地和水域,故耕地减少的其中原因之一是建设用地扩张,①正确;由图例可知,耕地面积减少,转化为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和水域,故耕地减少的原因原因之一是退耕还林,②正确;石漠化综合治理是生态建设工程,通过恢复林草植被,建设畜牧业发展设施、水土保持设施等治理措施,对石漠化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受损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导致原有耕地减少,故③正确;图中的部分草地增加就是土地撂荒的结果,故④正确。所以选D。
【点睛】由于荒漠化、水土流失,每年都要使耕地肥力降低或丧失严重,导致地力衰竭,可耕地面积减少;有的地方由于干旱缺水,使大量耕地荒芜;我国宜农荒地较少,开垦投入大、周期长、短期内难以见效,还有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启动,导致可以开发利用的后备耕地资源极其有限。
3.D 4.B 5.D
【分析】3.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压,粮食播种面积并没有扩大,A错。粮食流通体系的完善有利于粮食的跨区域调配,并不会导致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B错。农田水利设施的改进不是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C错。在耕地不断被挤压的情况下,我国粮食总量仍然连续增长,表明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提高了粮食单产,D正确。故选D。
4.选项四个地区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对耕地的挤压大,同时人多地少,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地位下降最为明显,故选B。
5.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相比而言,黑龙江省人口较少,地广人稀,粮食当地消费量少,粮食的商品率高,D正确。两省均为我国的产粮大省,表明耕地面积和生产规模差异不是很大,机械化水平高低也不是黑龙江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故选D。
【点睛】我国虽国土面积广阔,但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占比小,同时中低产田占比较大,耕地资源不足,因此保护耕地资源,坚守耕地红线,发展农业技术,提高作物单产,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6.A 7.A
【分析】6.东北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沼泽地的开发,使得湿地破坏严重,因此A正确;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主要发生在我国云贵高原地区,因此B错误;红壤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因此C错误;东北地区因人口迁出较多,人口现在呈现负增长状态,因此D错误。故选A。
7.“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但要生产,还要加工,不但要两个市场销售,还要创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A正确;当年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开垦荒地、扩大耕地来发展的,因此B错误;从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的过程中必须依靠加大科技投入,向现代农业发展,而不能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因此C错误;“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企业,还包括为生产、加工服务的各种第三产业,因此D错误。故选A。
【点睛】专家表示,互联网+农业转型势在必行 要坚持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那么什么才是互联网+农业转型升级呢 又该怎样推进呢 第一,是农业经营体系转型升级,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互联网经营对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第二,是农业生产体系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的线下线上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推广,全面实现农业增长动力的转换。第三,是农业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
8.D 9.C 10.B
【分析】8.由材料可知,黑土层是在独特的气候条件下,枯萎植被转化并积累成的腐殖质层,也就是说腐殖质层的形成是黑土肥沃的根本原因。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温暖湿润,雨热同期,形成了茂密的草原和森林植被,秋冬落叶,枯枝落叶在土壤表层积聚;冬季漫长寒冷,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使得土壤中有机物质积累大于分解,进而形成了肥沃的腐殖质表土层。综上所述,可知冬季湿冷是肥沃黑土形成的独特气候条件,因此排除ABC选项,故选D。
9.由材料可知,保护性耕作措施的提出是因为经常性的翻耕导致了黑土退化。因此减少翻动表层土壤是保护性耕作的一项基本措施,而地表作物收获后留茬有利于增大地表粗糙度,减弱土壤风蚀,也是保护性耕作的措施,因此②③符合题意,C正确;而①旋耕翻耕疏松表层会造成黑土退化,④冬季焚烧秸秆回田,虽能增加土壤有机质,但没有作物留茬,不能减弱风蚀,仍然会造成黑土退化,因此排除①④。故选C。
10.由图和材料可知,首先,地表作物收获后留茬能够增加地表覆盖率和地表粗糙度,减弱土壤风蚀水蚀,减弱黑土退化,因此①正确;其次,作物留茬后,能拦截水分,增加下渗,增强土壤蓄水保熵能力,因此③正确;第三,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使得土壤中有机物质积累大于分解,最终利于留茬作物转化形成腐殖质表土层,增加土壤有机质,因此④正确;减少翻动表层土壤和作物留茬并不能提高冬季地表温度,因此②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点睛】世界有三大黑土区,分别是乌克兰的乌克兰平原、美国的密西西比平原、中国的东北平原。但自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垦以来,东北黑土区逐渐由林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农田生态系统。长期的高强度利用,加之土壤侵蚀,东北黑土区由“生态功能区”逐渐变成了“生态脆弱区”,严重影响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题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综合分析东北地区黑土肥沃的形成原因,并提出保护黑土的措施,利于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11.A 12.D
【分析】11.最近的30年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影响,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不断加快,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大,但人均耕地不断减小,故由“南粮北运”转向“北粮南运”,A正确,近3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需求的影响不大,B错误;粮食输出省区有河南省,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因此北粮南运与人口分布变化无关,C错误;土地生产力反映土地本身的自然生产潜力和人类劳动经营的综合指标,是土地在特定的管理措施条件下生产出某种植物或植物产品的能力。从整体因素考虑,南方地区土地生产力是高于北方地区的,因此南北方粮食生产能力的转变与土地生产力差异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12.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余粮多,D正确;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不只在东北地区,A错误;与高速铁路的建设无关,高速铁路以客运为主,B错误;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所提高的粮食产量是有限的,南方水热条件更优越,但是粮食商品率却较低,因此热量条件改善不是余粮产生的主要条件,C错误。故选D。
【点睛】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形成的条件:优越性:夏季高温多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不利条件:冬季气温低,热量不足。
13.D 14.B
【分析】13.结合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河南省是四个省区中人口数量最多且耕地面积较大的,也是我国粮食输出大省,所以甲是河南省,D正确。黑龙江省是四个省区中耕地面积最大的且粮食自给率最高,所以丁是黑龙江省;浙江省位于我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数量较多,且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耕地面积小,可知乙是浙江省;甘肃省人口最少,可知丙为甘肃省,ABC错误。故选D。
14.由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丙省是甘肃省,甘肃省耕地面积大,人口较少,但粮食自给率较低,说明甘肃省土地生产力低,B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甘肃省人均耕地较大,A错误;甘肃省粮食自给率低与机械化水平低、市场需求量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B。
【点睛】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地面积广大;地广人稀,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土壤肥沃,肥力高,粮食产量高,自给率高,商品率高。
15.C 16.D
【分析】15.根据图示可知,新农村与新农业在社会、生态和经济等层面存在价值响应,在生态层面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优化、农村美好、绿色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①③错误;农业高产和农民增收属于经济层面的价值响应,②④正确,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16.读图可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符合经营集约化,A说法正确;集约经营产出高效属于“新三农”需要。B说法正确;资源节约产出高效也是“新三农”的需要,C说法正确;拓宽粮食进口渠道即增加进口不符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D说法错误。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17.(1)耕地总面积大,但人均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严重;耕地空间分布不均。
(2)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粮食供给压力大;有些地区过度占用耕地及耕地污染、退化问题严重,粮食安全风险大;保护好耕地资源,确保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3)劳动力较丰富;交通通达度高;机械化水平高;流转租金较高;资金投入多,经济效益高;政府支持。
【分析】本题以土地流转为背景,涉及耕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与粮食安全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我国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9.5%”可知,我国耕地总面积大,但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故人均耕地少;由图中2015年我国各质量耕地的构成比例图可知,我国中低产田比重大,耕地质量总体欠佳,退化和污染严重;结合所学知识,我国耕地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气候区,西部耕地资源少,耕地空间分布不均,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2)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结合我国国情与耕地资源的特点所提出的,重在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我国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不足,粮食供给压力大;有些地区过度占用耕地及耕地污染、退化问题严重,粮食安全风险大;保护好耕地资源,确保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3)经济角度包括劳动力、交通、市场、资金、机械化水平、政策等;由材料可知,耕地流转发生率是指土地使用权已流转的耕地面积与耕地总面积之比,河南省平原地区耕地流转发生率高,说明流转土地多,而有利于土地流转的因素有河南省人口众多,劳动力较丰富;河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达度高;土地形平坦,有利于机械化生产,机械化水平高;流转租金较高;资金投入多,经济效益高;河南省近年来积极推进乡村土地流转,说明政府支持。
18.(1)春季气温回升快,融雪速度快且融雪量大,侵蚀力强;昼夜温差大,冻土冻融交替出现,使表层土壤可蚀性增强。
(2)垄沟秸秆覆盖:减弱蒸发,增加土壤湿度;增加下渗量,减小、减缓地表径流;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横坡垄作:拦蓄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小、减缓地表径流,减弱对黑土的冲刷;减少养分流失。
(3)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产量高;人均耕地面积大,商品率高。
【分析】本题以东北黑土区为材料,涉及粮食安全、土壤侵蚀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春季回温较快,积雪融化量较大且速度较快,地表径流量较大,侵蚀能力较强,土壤侵蚀强度大;昼夜温差大,地下冻土层冻融交替出现,导致土质疏松,尤其是表层土壤易被侵蚀。
(2)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垄沟秸秆覆盖可以拦截一部分的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缓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力度;秸秆还田,变成腐殖过后,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物质,增加土壤的肥力;秸秆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墒情。
横坡垄作可以降低坡度,阻挡水流,可以减轻水流速度,减轻冲刷,且拦截黑土中的有机物质,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北黑土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土壤肥沃,有利于粮食的种植,粮食产量高;地形平坦,机械化水平高,有利于大规模种植;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广,粮食商品率高。
19.(1)1980~1992年间主要因素为技术因素(单产);1992~2010年间主要因素为水稻种植面积。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建设高标准农田(改良土壤、平整土地)、增施有机肥、治理农业病虫害。(任答三点即可)
【分析】本题以1980~2010年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与总产量总体趋势图为材料,涉及粮食产量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1980~1992年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呈波动减少趋势,但总产量呈增加趋势,这主要是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单产得以提高;1992~2010年我国水稻总产量与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基本一致,说明主要影响因素是水稻种植面积。
(2)从单产角度提高水稻总产量的主要措施有:加大技术投入,培育良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改良土壤、平整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的使用;合理防治病虫害等。
20.(1)河南省内耕地压力分布不均;豫南、豫东和豫北均为安全压力区;豫西为轻度压力区;豫中地区内部压力差异大,郑州市为重度压力区,平顶山市为安全临界区,许昌市、漯河市为安全压力区等。
(2)郑州市为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集聚、城市建设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工业、生活排放物污染耕地,造成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压力大。
(3)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比例;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合理控制人口增长;严格保护耕地面积。
【分析】本题以2017年河南省耕地压力指数等级分布图诶背景,涉及粮食安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结合图片信息可知,河南省内耕地压力分布不均,其中河南东部,南部和北部属于安全压力区,河南西部为轻度压力区,河南中地区内部压力差异大,根据图片信息可以读出郑州市为重度压力区,平顶山市为安全临界区,许昌市、漯河市为安全压力区等。
(2)由材料可知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郑州市属于重度压力区,由于郑州市属于省会城市,且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导致大量耕地被占用;同时由于郑州人口密集,工业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排放污水较多,导致大量耕地资源被污染,耕地质量下降,最终使郑州变成耕地重度压力区。
(3)为保障粮食安全,河南省需要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比例,以达到增加粮食总产量的目的;同时也需要提高耕地复种植数,减少撂荒地,确保粮食产量不减少;为了降低耕地压力,需要合理控制人口增长,同时要严格保护耕地面积,达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的目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