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图为2011~2015年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印度是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 B.欧盟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减少趋势
C.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减少 D.世界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急剧下降
2.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信的是( )
A.北美洲暴雪天气增多 B.副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C.昆仑山雪线逐年降低 D.内蒙古牧场面积扩大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1996年给粮食安全下定义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充足的、安全的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下图为2014年全球粮食安全格局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南极地区无数据,颜色深浅与粮食安全指数呈负相关。
3.图中显示,以下区域中2014年粮食安全指数(指数越高越安全)最低的地区是( )
A.欧洲东部 B.亚洲中部 C.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D.拉丁美洲
4.有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粮食安全,主要原因是( )
A.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概率 B.作物品种减少
C.二氧化碳浓度升高 D.作物种植界线向高纬度扩展
下图为环境中的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5.与全球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④ B.②① C.③② D.②④
6.此图可以说明( )
A.绿色植物的平衡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B.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C.自然环境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D.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我国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碳排放的最高点),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CO2“零排放”),下图示意1960-2021年全球空气CO2浓度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7.图示期间,CO2浓度变化的直接后果是( )
A.大量吸收太阳辐射 B.大量吸收地面辐射
C.适量反射太阳辐射 D.适量反射地面辐射
8.我国依次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有效措施有( )
①用火电替代煤炭②发展城市廊道
③提高能源利用率④采用集中供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为减少碳排放,许多国家越来越重视光伏发电,下图为甲国2014年某月的一天电力总需求和电力净需求的变化图(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未来该国将引进中国自动追光技术,让光伏面板始终保持与太阳光线垂直,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甲国可能是( )
A.美国 B.澳大利亚 C.日本 D.德国
10.若应用自动追光技术,该日光伏面板( )
A.日出时朝向东南 B.日落时朝向西北 C.正午时倾角最大 D.正午时朝向正北
青海省共和县平均海拔2920m,建设了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的光伏发电园区。园区建成后,大量生长的杂草对园区太阳能发电产生了影响。园区利用当地牧民的羊群啃食杂草,替代人工除草,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能牧互促”。近年园区要求企业把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提高到1.2m。读光伏电园区局部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当地太阳能资源丰富,是因为当地( )
A.人口少 B.气温高 C.纬度低 D.海拔高
12.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是为了( )
A.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B.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C.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D.减少羊群的活动空间,增大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
13.青海省能源类型多种多样,其中不属于太阳能的是( )
A.黄河上游的水电 B.青海湖畔的风能
C.柴达木盆地的煤炭 D.青海省内广泛分布的地热能
当穹错(如下左图)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季风区边缘地带,现今年平均气温约2.1℃,年平均降水量约151mm。某研究小组在当穹错东北部发现比目前湖面高235m的古湖相沉积物剖面,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反推出了当穹错湖泊水位波动变化(如下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当穹错水量补给主要来自( )
①大气降水②地下水③近地面大气凝结水④冰雪融水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与现在相比,距今9000~8000年当穹错( )
A.蒸发量较小 B.结冰期更长 C.夏季风更强 D.汇水区更小
冰川物质平街是单位时间内冰川以固态降水为主的物质收入和以消融为主的物质支出的代数和。乌源冰川(位于天山,面积约1.59km2)和帕隆冰川(位于念青唐古拉山,面积约2.51km2)均是典型的山谷冰川。近年来,两条冰川累积物质平街的变化差异很大。下图示意1980~2015年乌源冰川和帕隆冰川累积物质平街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1980一2015年两冰川累积物质平衡的变化指示出( )
A.乌源冰川的减薄厚度更大 B.二者冰川物质亏损幅度相同
C.乌源冰川的雪线海拔更低 D.帕降冰川物质增加速度较快
17.导致图示期间两条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变化差异显著的最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降水年际变化 C.冰川面积 D.气温年际变化
二、综合题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多年冻土作为冰冻圈要素之一,因其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和重要的反馈作用而倍受关注。热融湖是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导致多年冻土层局部融化,地表塌陷形成凹坑,集水形成的湖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土区热融湖迅速增加。图左为50°N以北地区冻土分布图,图右为热融湖演化过程中的碳循环示意图。
(1)说出图中冻土分布的影响因素。
(2)运用温室效应原理,说明图中b阶段热融湖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各个圈层之间的循环过程,比较图中b、c阶段碳循环过程的差异。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倒淌箐村地处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区,有亚洲象活动的踪迹,常住人口150人,长期以来以种植天然橡胶为生,2021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仅为276.5吨(单是北京某电厂一年碳排放就达400万吨)。倒淌箐村面临紧迫的“消碳”任务,2021年在跨国企业昆明分公司支持下建立“消碳庄园”。“消碳庄园”引导村民搭建光伏板发电,种植200亩坚果、芒果等经济作物,安装100个木质蜂箱养蜂,为县里的蜂产品公司提供优质蜂蜜。“消碳庄园”安装蜂箱对缓解人象矛盾发挥了积极作用,蜜蜂常成群在森林中活动。下图示意倒淌箐村的位置。
(1)倒淌箐村碳排放较低,却面临紧迫的“消碳”任务,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与昆明相比,分析该公司在倒淌箐村建设“消碳庄园”面临的困难。
(3)简述“消碳庄园”安装蜂箱对缓解人象矛盾的作用。
(4)从养蜂产业的角度,为“消碳庄园”提高“消碳”效果提出合理建议。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1年4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3个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1850年至1900年)的水平高出约1.2摄氏度。2019年和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浓度继续上升,并可能持续到2021年。
材料二 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下图)。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图中各字母所代表的内容: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
(2)简要说明我国CO 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谈谈我国控制CO 排放量的合理措施。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A
【分析】1.根据图中的坐标曲线变化,印度是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最大、增长最多的国家,A错。欧盟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是负值,呈减少趋势,B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先增加,后减少,但始终为正值,说明排放量在增长,C错。世界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仍是增加的,D错。故选B。
2.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极端天气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信的是:北美洲暴雪天气增多,A可信。副热带地区降水减少,B不可信。气温升高,昆仑山雪线逐年上升,C不可信。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重,缺水严重,内蒙古牧场面积可能缩小,D不可信。故选A。
【点睛】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
3.C 4.A
【分析】3.据图(颜色深浅与粮食安全指数呈负相关)可知,2014年粮食安全指数(指数越高越安全)最低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C正确,欧洲东部、亚洲中部、拉丁美洲粮食安全指数较高,ABD错误;故选C。
4.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概率,如导致旱涝灾害更频繁,可能会导致粮食减产,A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并不会导致作物品种减少,B错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不直接影响全球粮食安全,C错误;作物种植界线向高纬度扩展会增加较高纬度国家和地区粮食产量,但对于较低纬度国家和地区而言,全球气候变暖意味着蒸发加强,会加剧干旱,可能会造成粮食减产,故作物种植界线向高纬度扩展不是影响粮食安全的原因,D错误;故选A。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北半球变暖,温度带北移,有利于高纬度地区物生长,高纬度地区受益,中纬度“谷物带” 变干旱,农作物水分缺少,粮食生产潜力降低,中纬度地区受损,而高纬度增产不能补偿中纬度的减产,导致世界粮食产量总体下降。
5.D 6.B
【分析】5.全球变暖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密切相关。工厂、汽车等燃烧矿物燃料能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④正确。森林等植物大量减少,会大大减弱了植物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消耗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②正确。D正确。动物呼吸作用排放的二氧化碳较少,难以造成全球变暖,①错误。微生物分解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难以造成全球变暖,③错误。故选D。
6.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图并不能说明绿色植物的平衡作用,A错误。碳循环经过了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自然环境中的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B正确;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C错误;图中没有体现自然环境中的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变暖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主要原因是:排放较多——由于工业活动和汽车尾气等排放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消耗较少——由于森林破坏等导致植物减少,植物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较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7.B 8.D
【分析】7.图示期间,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可以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从而导致气温升高,B正确。二氧化碳对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波段有少量吸收,但太阳电磁光谱中,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波段,所以并不会导致太阳辐射被大量吸收,A错。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反射影响不大,CD错。故选B。
8.火电本身就是以煤炭为原料,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①错。城市廊道类型较多,发展城市绿道可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大碳吸收,而构建如河流廊道等对实现碳中和影响不大,排除②。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可有效降低碳排放,③正确。集中供暖有效整合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可降低碳排放,④正确。故选D。
【点睛】注意,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可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导致气温升高,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
9.D 10.B
【分析】9.结合图文材料可知,电力净需求量=电力总需求量-光伏发电量,电力总需求量较高的时间应是该地的白天时间,电力净需求量低时,应是光伏发电量高时,而光伏发电量高时往往是一天中接近正午时刻,结合图中电力总需求量和电力净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可知,光伏发电量最多的时刻大致位于格林尼治时间12时前后,而四国中与格林尼治时间最接近的是德国,其它三个国家与格林尼治时间相差较大,因此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0.由图中电力总需求量与电力净需求量线差可知,两条线大致在4时和20时重合,可知该月昼大于夜,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若应用自动追光技术,该日光伏面板,日出时太阳方位是在东北,因此应朝向东北,A错误;日落时太阳方位是西北,因此日落时应朝向西北,B正确;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光伏面板倾角最小,C错误;正午时太阳在正南方,光伏面板应朝向正南。D错误。故选B。
【点睛】光伏发电的优缺点:优点:1、可再生无枯竭危险;2、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排放外,绝对干净(无公害);3、不受资源分布地域的限制,可利用建筑屋面的优势;例如,无电地区,以及地形复杂地区;4无需消耗燃料和架设输电线路即可就地发电供电;5、能源质量高;6、建设周期短,获取能源花费的时间短。缺点:1、照射的能量分布密度小,即要占用巨大面积;2、获得的能源同四季、昼夜及阴晴等气象条件有关;3、发电成本高。
11.D 12.C 13.D
【分析】11.由材料可知,当地为青海,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能丰富,D正确;青海地处中纬度,纬度较高,C错误;人口和气温对太阳能丰富程度影响很小,且青海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夜晚气温较低,AB错误。故选D。
12.羊群在光伏板间和板下活动,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能增大羊群的活动空间,AD错误;较高的杂草对光伏板有遮阴作用,故提高光伏板支架的高度,能减少杂草对光伏板的影响,B错误、C正确。故选C。
1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为我们生活、生产提供能量。因此AB从能源来源来看,属于太阳能。太阳辐射除了直接被吸收、转化成热能外,还可以被捕获并存储、转换成热能、电能等。人们大量使用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因此C也属于太阳能;地热能来源地球内部,不属于太阳能。综上所述,依据题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光照或太阳辐射的因素:①纬度:太阳辐射量(太阳高度角)低纬>高纬,但高纬地区夏季光照时间更长(如: 新疆、内蒙、东北)。②季节:夏季>冬季。③地形: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更强。④天气情况:晴天>阴天(晴阴天多少取决于降水、降水取决于气候)。
14.D 15.C
【分析】14.据材料可知,该湖泊位于青藏高原,季风区边缘地带,因此主要水量补给来自大气降水和冰雪融水,①④正确;地下水和近地面大气凝结水很少,②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结合材料“当穹错东北部发现比目前湖面高235m的古湖相沉积物剖面,”并结合图示可知,与现在相比,距今9000~8000年当穹错的湖泊面积比现在大,水位比现在高。主要原因是当时夏季风更强,降水更多,冰川面积更大,冰川融水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更多,C正确;气温变化辐度较小,蒸发量变化影响较小,对水位大幅度变化影响小,A错误;结冰期对影响水位变化小,B错误;汇水区不会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温度上升导致喜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 海平面上升,上海、广州等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面临咸潮破坏,甚至淹没之灾; 冻土溶化,日益威胁当地居民生计和道路工程设施; 热浪、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等越来越频繁,导致当地居民生命财产损失加剧;粮食减产,千百万人面临饥饿威胁;珊瑚礁、红树林、极地、高山生态系统、热带雨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受损害。
16.A 17.B
【分析】16.乌源冰川的面积小、冰川物质亏损量大,说明其减薄的厚度更大,A正确;二个山地的冰川面积不一样大,二幅图的纵坐标不一样,可以判断二者冰川物质亏损幅度不同,B错误;乌源纬度低,冰川的雪线海拔要更高一些,C错误;二个山地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均为负,因此冰川物质都在减少,D错误。故选A。
17.乌源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而帕隆冰川在2005年前冰川累积物质平衡呈波动变化;气温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小,而帕隆冰川受夏季风影响明显,降水量大,且年际变化明显,进而影响冰川累积物质平衡的变化。因此影响的最主要因素是降水年际变化,B正确;不是受纬度位置、气温年际变化的影响。与冰川面积无关,AC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变暖对环境的危害:1、冰川融化(主要是大陆冰川融化影响),使全球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海拔较低的国家或经济较发达的地区。2、可能使得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如干旱、洪水、极端气温等,影响生物生存、低纬地区可能降水减少,对农业影响较大。3、影响全球生态系统,改变生态环境而加快生物灭绝速率。
18.(1)纬度位置、地形、洋流(海陆位置)。
(2)释放出甲烧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加,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使气候变暖加剧。
(3)b段热融湖吸收少量二氧化碳,向空气中释放大量甲烷气体,增加碳排放,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热融湖成为碳源;c阶段随着水生植物增加,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碳从大气圈进入到生物圈和岩石圈,热融湖成为碳汇。
【分析】本题以冻土为材料背景设置试题,考查冻土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碳循环等相关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以及对地理基本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落实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地理学科素养。
【详解】(1)图中冻土主要分布于高纬度地区,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亚欧大陆北极圈附近地区东部冻土分布多,因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西部因为主要为平原,分布少,影响因素为地形;亚欧大陆北部同纬度地区大陆西岸受暖流影响冻土分布少,东岸受寒流影响大,冻土分布多,主要因素为洋流(海陆位置)。
(2)b阶段热融湖较a阶段面积增加,释放出大量甲烷等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增加,大气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气候变暖加剧。
(3)根据图中箭头的粗细,可以看出,b阶段热融湖吸收二氧化碳少,向空气中释放甲烷气体多,增加大气中的碳含量,使热融湖成为碳源;c阶段水生植物增加,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增加,使碳从大气圈进入到生物圈和岩石圈,汇集大量碳,使热融湖成为碳汇。
19.(1)倒消箐村规模小,以农业为主,碳排放量低;橡胶种植(结构简单,固碳能力较弱)规模大,对雨林的破坏强,导致雨林固碳能力下降。
(2)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与该公司联系成本更高;基础设施薄弱,初期建设投资更大;技术水平低,对农户的指导投入大。
(3)养蜂提高了村民收入,降低了他们对农作物种植的依赖;养蜂使村庄获得充足资金,能及时补偿野象侵袭造成的损失;蜂群能形成屏障,抵御野象侵袭。
(4)改用更环保的蜂箱材料(使用更耐久的木材);减少蜜源植物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使用新能源汽车进行蜂蜜外运(或蜜蜂转场);利用蜜蜂辅助农作物授粉,改善作物长势,提高农作物固碳效果。
【分析】本大题以倒淌箐村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发展对区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应对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农业区位因素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碳排放较低,却面临紧迫的“消碳”任务说明除去正常排放还有一些产业间接产生大量碳排放或者破坏自然界固碳能力。结合材料“长期以来以种植天然橡胶为生”倒消箐村规模小,以农业为主,碳排放量低;但是单一的橡胶种植规模大,其群落结构简单,固碳能力较弱,对雨林的破坏强,使得当地雨林固碳能力下降,间接影响整体的消碳任务。
(2)注意题干要求,与昆明进行对比分析。倒消箐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与该公司联系成本更高,运输成本也较高;倒消箐村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初期建设投资更大,潜在成本高;倒消箐村村民技术水平低,公司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对农户进行指导。
(3)安装蜂箱对缓解人象矛盾的作用要从产业带来的经济影响以及生态作用进行分析。养蜂提高了村民收入,降低了他们对农作物种植的依赖,使得农户对于土地的需求减少;同时养蜂使村庄获得充足资金,能及时补偿野象侵袭造成的损失,减少了村民对于野象活动的厌烦;生态角度上,蜂群能形成屏障,抵御野象侵袭,减少人象接触。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注意题干要求从养蜂产业的角度分析。材料选择上,改用更环保的蜂箱材料,使用更耐久的木材,减少资源的破坏和浪费;通过技术提升,减少蜜源植物农药和杀虫剂的使用;跟随国家科技发展,使用新能源汽车进行蜂蜜外运,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农业上,利用蜜蜂辅助农作物授粉,改善作物长势,提高农作物固碳效果,综合提升消碳效果。
20.(1) 毁林燃烧 燃烧矿物燃料 极冰融化 淹没沿海低地
(2)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矿物能(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技术落后,能源利用率低。
(3)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行温室气体的回收;加强管理与宣传,提高节能意识。
【分析】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为背景,涉及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应对措施。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温室气体含量增多主要是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和毁林造成的,b不仅使温室气体增加,还释放热量,所以a是毁林;b是燃烧矿物燃料;由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c和海水膨胀,从而使海平面上升,故c是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淹没沿海低地,故d是淹没沿海低地。
(2)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人口总量,人口多能源需求和消耗量大;我国使用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占比较大,CO 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较低,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消耗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大。
(3)控制CO 排放量要减少我国化石燃料的燃烧,应该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节能技术,采用高效率或节电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其次控制CO 排放量,要减少排放,鼓励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回收温室气体,最后应该加强环保意识,提高节能意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