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年某日0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天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正常年份情况下,该日最可能接近( )
A.立夏 B.春分 C.大寒 D.立秋
2.据图推断( )
A.甲地气流辐散,吹西南风 B.乙地气压升高,阴雨连绵
C.北京可能大风、沙尘天气 D.北方地区发生大范围雾霾
2005年11月,受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家化工企业爆炸事故影响,松花江形成长达80千米的污染带,引发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吉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启动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措施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位于下游的俄罗斯也采取了相应措施,两国通过合作成功化解了此次危机。下图为松花江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线面小题。
3.污水团流经哈尔滨市之后,松花江的污染程度减轻的原因是( )
A.气温越来越低 B.河流水量增大,稀释作用增强
C.地势越来越低平 D.植被越来越茂密
4.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有( )
①威胁沿岸居民的健康②使松花江改道③引发国际争端④威胁区域的生态环境安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下图示意1990—2013年山西省碳排放量变化。据此完成线面小题。
5.1990—2013年山西省碳排放量的变化特征是( )
A.1991—1996年持续增长 B.1997—2005年呈波动下降趋势
C.2005年之前年均碳排放量比2005年之后大 D.2005年之后碳排放量增长较2005年之前平稳
6.为减少山西省碳排放量,可采取的可行性措施是( )
A.优化产业结构 B.降低GDP规模 C.变输煤为输电 D.关停所用煤炭企业
中国是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生产力下降,严重影响区域生态平衡。下面为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某小流域不同海拔下土壤侵蚀类型的面积(单位:hm2)变化表和不同海拔下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占流域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总面积百分比图。据此完成线面小题。
土地侵蚀类型 海拔/m
<300 300—350 350—400 400—450 450—500 >500
微度 1118.45 1060.87 612.66 378.83 220.55 210.44
轻度 52.35 109.64 19.18 7.15 2.77 2.11
中度 46.67 156.58 46.22 24.50 11.05 8.75
强烈 12.14 93.50 46.98 26.94 13.32 8.07
极强烈 1.20 27.73 47.02 42.77 23.46 13.65
剧烈 0.04 2.63 11.77 17.19 10.33 8.15
7.根据材料信息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随着海拔的升高,微度侵蚀面积不断减小
B.海拔小于300m的区域土壤侵蚀面积最大,450—500m的区域侵蚀面积最小
C.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
D.海拔300—400m的区域应作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
8.相对于高海拔地区,海拔400m以下地区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A.季风气候,降水丰富 B.海拔低,坡角大
C.耕地面积大,人类活动影响大 D.土质疏松
9.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大且相对集中 B.夏季气温高,风化作用强,土质疏松易侵蚀
C.南方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小,植被破坏严重 D.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海拔高,地形起伏大
读我国局部地区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线面小题。
10.图中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的是( )
A.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森林锐减、酸雨
B.森林锐减、水土流失、酸雨、水体污染
C.水体污染、酸雨、水土流失、森林锐减
D.酸雨、森林锐减、水体污染、水土流失
11.影响全球变暖,并直接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一类环境问题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自然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第三大岛,为亚太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我国东部沿海的重要水禽越冬地,已成为周边地区生态旅游目的地。下图为崇明岛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下列关于崇明岛自然保护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核心区可以发展旅游
B.缓冲区可以发展旅游
C.实验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D.缓冲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
13.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注意( )
A.严禁游客进入实验区 B.合理控制核心区的游客数量
C.保护鸟类栖息地 D.适当增加缓冲区的基础设施
下图为北极地区不同年份冰川面积逐月变化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北极地区冰川面积最大值出现在3月的原因是( )
A.此时北极地区开始进入极昼
B.海水降温慢,海洋气温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陆地
C.此时北极地区受人类的影响最小
D.此时北极地区风力大,浮冰大量扩散
15.北极地区冰川面积正在缩小,为了减缓北极地区冰川消融的速度,下列做法中,合理的有( )
①发展城市公共交通②植树造林,保护植被③利用太阳能发电④改进农业灌溉技术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⑥禁止轮船在北冰洋航行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
从1869年发现并命名大熊猫,到2019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150年来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如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大熊猫国家公园( )
A.地处陕青川三省,集中连片分布
B.气候较温暖湿润,没有寒潮冻害
C.以盆地丘陵为主,建设难度较大
D.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
17.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地处岷江上游,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应聚焦在( )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退耕还草,防风固沙
C.垃圾分类,资源优化 D.清淤治污,提升水质
二、综合题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桐花树为低矮灌木,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红树林树种中的广布种,素有“海上森林”之称。桐花树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耐淹,耐盐。南流江是广西独流入海第一大河,有⑤条支流在合浦县城西南入海。下图示意南流江河口桐花树2019年分布范围及潜在分布区。
(1)指出桐花树分布区的主要河流地貌类型,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2)推测桐花树潜在分布区在甲地区较集中而在乙地区却极少分布的主要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四川若尔盖草原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一个相对下沉的低凹地,该地区分布着我国较大的泥炭沼泽型湿地。若尔盖草原湿地被誉为“中国西部高原之肾”,黄河流经这里后,枯水季节径流量能够增加约45%。目前,若尔盖草原湿地正在无情地退化,鼠害、虫害频繁发生。沙漠化侵吞了若尔盖草原上湿地大量的草场,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下图为若尔盖草原湿地位置示意图。
(1)分析若尔盖草原湿地形成大面积沼泽的原因。
(2)分析若尔盖草原湿地退化的原因。
(3)分析若尔盖草原湿地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4)说明防治若尔盖草原湿地退化的措施。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基瓦利纳小镇位于美国阿拉斯加州一条狭长沙坝的南端,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该小镇以前位于海平面以上120多米,如今却仅在海平面以上1.8—3米,小镇正面临被大海淹没的危险。海水和河流的侵蚀作用是影响沙坝面积变化的重要因素。美国政府曾花费巨资修建海堤保护小镇附近的沙坝,但海堤很快被海浪摧毁。沙坝原来有深厚的永久冻土层,一年中大多数日子被厚厚的海冰包围。近50年来,永久冻土层变薄,一年中海冰存在时间减少,沙坝面积不断缩小。下图示意沙坝和基瓦利纳小镇的地理位置。
(1)分析近50年来沙坝面积缩小、海拔降低的原因。
(2)简述全球气候变化及沙坝面积缩小对小镇安全的影响。
(3)有人建议将居民全部搬迁到大陆,对此你是否赞同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C
【分析】1.由气温值可知,华北平原气温在14.4℃,比较温暖,且有冷锋活动,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由此可以判断最可能是春分时节,B正确;立夏时节,北方气温已经较高,可达25℃以上,A错误;大寒时,冬季,北方气温在0℃以下,C错误;立秋时节,北方温度仍较高,且秋季,多受高压控制,秋高气爽,天气晴朗,风力较小。D错误。故选B。
2.据图推断,甲地在高压中心偏南的位置,气流辐散,吹偏北风,A错误;乙地位于冷锋前,天气晴朗,B错误;北京此时位于冷锋后,且风力较大,可能出现大风、沙尘天气,C正确;北方地区此时大部分地区风力较大,不会出现雾霾天气,D错误。故选C。
【点睛】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
3.B 4.C
【分析】3.读图可知,松花江流经哈尔滨市之后有较多的支流汇入,对污水团起到了较大的稀释作用,所以松花江污染程度会减轻,B项正确。气温越来越低不利于污染减轻;地势差异不大,且越往下游流速越慢,不利于污染减轻;植被差异不大,ACD错误。故选B。
4.化工企业爆炸引发的水污染会威胁松花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及松花江沿岸居民的饮水安全,威胁沿岸居民的身体健康,①④正确。水污染并没有使松花江改道,②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中俄两国通过合作成功化解了此次危机,说明此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没有引发国际争端,③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2005年11月属于冬季,气温低不利于降解污染,但是下游水量变大,利于水质改善。
5.D 6.A
【分析】5.1993—1994年碳排放量下降,A项错误;1997—2005年山西省碳排放量呈波动上升趋势,B项错误;2005年之前年均碳排放量比2005年之后小,C项错误;2005年之后碳排放量大致呈直线增长,2005年之前碳排放量波动较大,D项正确。
6.优化产业结构可以减少碳排放量,A项正确;降低GDP规模不符合实际,B项错误;煤炭发电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变输煤为输电会造成山西省碳排放量增加,C项错误;关停所有煤炭企业不符合实际,且会阻碍经济发展,D项错误。
【点睛】减少碳排放量其实就是低碳生活,主要在生活作息,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点滴做起。低碳生活包括:低碳电器,低碳汽车,低碳饮食,低碳生活准则。日常生活中减少碳排放量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等节约用电。 2、骑车,公交,地铁等出行,针对广大拥有私家车用户,如果骑车出行,减少私家车的碳排放量,做到低碳出行。 3、节约用水,用汽,这些都是世界上不可再生能源,如果大量使用导致量减少。 4、穿衣随季节,穿着适宜的应季服装可以减少空调的使用,选择环保面料并减少洗涤、选择手洗、减少服装的购买。 5、购买本地食品、季节性食品,减少食物加工过程,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使用少油少盐少加工的烹饪方法,健康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地球。
7.B 8.C 9.C
【分析】7.据图表可知,随着海拔的升高,微度土壤侵蚀面积不断减小,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先增加后减少,A、C项说法正确。据表中数据计算可知,海拔300—350m的区域土壤侵蚀面积最大,其次为海拔小于300m的区域,海拔大于500m的区域土壤侵蚀面积最小,B项说法错误。据图可知,海拔300—350m的区域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面积占流域轻度及以上土壤侵蚀总面积的百分比最大,其次为海拔350—400m的区域,因此海拔300—400米的区域应作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D项说法正确。选择B项。
8.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海拔400m以下地区耕地面积大,人类活动频繁,土壤侵蚀严重,C项正确。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不是土壤侵蚀较为严重的主要原因,故A错,海拔400m以下地区,坡度较和缓,土质不疏松,故BD错。
9.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最主要是人为原因,即南方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C项正确。ABD都是自然原因,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点睛】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因为:人地矛盾突出,过度耕作,植被破坏;山地丘陵面积广,坡度大;降水多,强度大。
10.B 11.A
【分析】10.图中甲主要分布在西南山区,是我国第二大天然林区,所以甲代表的环境问题是森林锐减;乙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丙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降水多,工业排放的酸性气体多,易出现酸雨;丁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由于工业发达,水体污染严重;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由所学知识可知,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加剧全球变暖,所以这一类问题是甲表示森林锐减,A正确。与水土流失、酸雨、水体污染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全球变暖的原因: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增加;植被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大面积减少,导致对CO2等温室气体的吸收减弱。
12.C 13.C
【分析】12.根据材料信息,自然保护区按功能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不可发展旅游,AD错误;缓冲区只准从事科研活动,不能发展旅游,B错误;实验区可以开展旅游活动,C正确。故选C。
13.发展生态旅游主要是在试验区,严禁游客进入实验区不现实,A错误;核心区不发展旅游,游客不能进入,B错误;在鸟类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时需要注意保护鸟类栖息地,C正确;缓冲区需要重点保护,增加缓冲区的基础设施会破坏环境,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理念不符,D错误。故选C。
【点睛】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1、制定法律法规进行保护; 2、进行旅游环保教育,提高游客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3、控制游客数量,控制开发规模; 4、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接待能力;5、加强工程建设保护。
14.B 15.D
【解析】14.由于海水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存在差异,海洋的温度变化滞后于陆地。每年1月北半球陆地温度最低,而海洋温度最低值出现的时间晚于陆地;每年3月北冰洋海区温度最低,冰川面积最大,B正确,D错误。3月靠近北极的高纬度地区存在极夜,其他地区为极昼,A错误。随着夏季临近北极地区受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C错误。故选B。
15.北极地区冰川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导致的,故应通过控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来抑制全球气候变暖,如通过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公共交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也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增加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①②③⑤正确,D项正确。但是北冰洋航行和灌溉技术与题意无关。
【点睛】需要注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热量传导存在时间差的问题。
16.D 17.A
【详解】读图可知,大熊猫国家公园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三省,公园没有集中连片,A错;这些地区受寒潮冻害影响较小,但并不是完全没有,B错;公园分布区主要以山地为主,C错;山地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差较大,受人类影响较小,因此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D正确。故选D。
第河流上游因地势起伏大,因此应该植树造林,保持水土,A正确。岷江上游退耕还草,是为了减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不是为了防风固沙;岷江上游人口较少,生态文明建设不应聚焦在垃圾分类、资源优化;岷江上游水质较好,生态文明建设不需要聚焦在清淤治污、提升水质上,BCD错误。故选A。
【点睛】小题1根据轮廓和三省的位置判读出是四川、甘肃和陕西省;第小题1C选项要饥饿和图示山脉图例进行判读;小题2要结合当地的地处山区进行分析;退耕还草防风固沙主要在我国西北地区的防护林起的作用。
18.(1)河流地貌类型:河口三角洲;成因:南流江的5条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合浦县城西南流入海洋时,入海口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5条支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河口三角洲。
(2)甲地区为河口浅滩,受河流和潮汐综合作用,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沉积作用明显,滩涂向海发育较快,滩涂面积增加明显,成为桐花树潜在分布区。乙地区为江心洲,周围水流速度较快,泥沙沉沙少,滩涂发育缓慢,且大部分地区已被桐花树所覆盖。
【分析】(1)
根据材料“桐花树为低矮灌木,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红树林树种中的广布种,素有“海上森林”之称,南流江是广西独流入海第一大河,有⑤条支流在合浦县城西南入海”,结合图示,桐花树分布区的主要河流地貌类型是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是广西省位于两广丘陵地形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经上游地区时,流速快,河流侵蚀作用强烈,河流含沙量大,南流江的5条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合浦县城西南流入海洋时,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5条支流所携带的泥沙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河口三角洲。
(2)
根据材料“桐花树为低矮灌木,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红树林树种中的广布种,素有“海上森林”之称。桐花树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耐淹,耐盐”并结合图示可知,桐花树主要分布在海岸带浅滩中。甲地区为河口浅滩,受河流和潮汐综合作用,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沉积作用明显,滩涂向海发育较快,滩涂面积增加明显,并且邻近2019年桐花树分布大范围区,树种扩散影响下有可能成为桐花树潜在分布区。乙地区为江心洲,周围水流速度较快,泥沙沉积少,滩涂发育缓慢,且大部分地区已被桐花树所覆盖,原有桐花树分布面积小,树种扩散较慢。因此乙地区极少分布。
【点睛】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低能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红树林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海岸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还具有药用价值。
19.(1)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地势相对周边地区较低,排水不畅;降水量较大;地下有冻土层,阻滞水分下渗。
(2)气候变暖,地表水蒸发加速;草原鼠害、虫害严重;高原生态环境脆弱;过度放牧;在草地上不合理地采挖药材和开采矿产(泥炭)。
(3)导致草原供给服务功能下降,直接威胁牧区经济的长远发展,动摇国家安全的自然环境基础;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生态功能下降,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对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产生不利影响。
(4)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以草定畜,畜草平衡,对草场实施轮牧管理;采取多种方法造林治沙、防风、护牧;封育和补播退化草场;保护鼠类天敌,对草原鼠虫害进行防治,稳定草原大环境;禁止不合理的采挖活动。
【分析】本题以若尔盖草原湿地为背景,涉及沼泽成因、草原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影响、措施相关知识,考查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能力。
(1)沼泽的成因一般从来水量大和排水不畅两方面分析。该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降水量较大,河流来水量较大;地势相对周边地区较低,排水不畅;海拔高,气温低,蒸发较弱,水分损耗少;气温低,有冻土层,阻滞水分下渗。
(2)若尔盖草原湿地退化的原因包含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暖导致蒸发加剧,草原鼠害虫害对地表植被破坏严重;人为原因主要是过度开垦、放牧及不合理的采挖药材和开采泥炭,破坏地表植被,导致草地退化、沙化严重,且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恢复能力差。
(3)若尔盖草原湿地退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主要从草原湿地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等方面进行分析。草原湿地退化,对黄河的调节能力减弱,影响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区域内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受到影响,不利于牧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防治若尔盖草原湿地退化的措施需要结合其退化的原因,从恢复草原生态入手进行分析。当地草原湿地退化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及草原虫害、鼠害严重,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建立合理的放牧制度,加强对草原牧场管理,对于已经退化的草场,及时封育与补播;对草原鼠害、虫害进行防治,减少对鼠类天敌的捕杀,使草原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加强管理,禁止乱采乱挖;多管齐下,提高植被覆盖率,治沙、防风、护牧。
【点睛】
20.(1)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沙坝被淹没面积增大;海水结冰期缩短,侵蚀时间变长,沙坝边缘坍塌严重;大陆河流流量增大,流水侵蚀作用增强;永久冻土层变薄,沙坝易被侵蚀。
(2)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生存空间缩小;气候变化导致小镇淡水等资源的数量减少和稳定性降低,加剧资源危机或自然灾害。
(3)赞同:全球变暖是长期变化的结果,沙坝海拔低,随着海水侵蚀加强和海平面不断上升,海水将吞噬沙坝;沙坝沿岸建设海堤费用很高,且效果差。
不赞同:离大陆较远,海水阻隔,举镇搬迁不便;搬迁费用很高;对居民心理和生活方式影响大,阻力大。
【分析】本题以基瓦利纳小镇为载体,考查沙坝变化的原因、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生态移民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1)
全球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沙坝被海水淹没面积增加;全球变暖,冻土融化,沙坝易被侵蚀,导致面积不断缩小;全球变暖,海水结冰期缩短,侵蚀时间变长。读图可知,沙坝东侧离大陆近,大陆上有多条河流注入海洋,且河流上游多积雪冰川,全球变暖,冰雪大量消融,大陆河流流量增大,流水侵蚀增强。
(2)
全球气候变化对小镇安全的影响主要从生存空间和资源短缺方面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沙坝面积继续缩小,小镇沿海低地被淹没,人们的生存空间缩小;小镇空间减小,其淡水等资源的存储空间减小,导致淡水等资源的数量减少、质量降低,稳定性降低,加剧了资源短缺,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等,威胁小镇的安全。
(3)
该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若赞同:全球变暖仍在继续,是一种长期变化,随着全球变暖,海平面继续上升,海水侵蚀加强,沙坝继续缩小,直到消失;由材料可知,沙坝沿岸建设海堤费用很高,且易被海浪摧毁,效果差,故小镇居民应全部搬迁到大陆。若不赞同:由图可知,小镇离大陆较远,中间有水域阻隔,举镇搬迁不便,搬迁费用很高;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举镇搬迁对居民心理和生活方式影响大,部分居民会拒绝搬迁,阻力大。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