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国际合作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读全球CO2浓度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1.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类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 ②地震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③森林毁坏,其面积大量减少 ④人类填海造陆面积过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为延缓和减轻由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必须(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减少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环境管理需要加强国际合作,这是大势所趋。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3.下列关于环境管理进行国际合作必要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目前重大的环境问题,一般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
B.有些环境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需加强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
C.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
D.根据公平的原则,全球所有国家应承担相同的责任
4.下列不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是( )
A.全球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酸雨 D.土壤盐碱化
5.下列国际合作协议中,主要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和改善空气质量的是( )
A.《维也纳公约》 B.《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C.《世界卫生组织指南》 D.《巴黎协定》
读下面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6.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类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②地震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③森林被毁,其面积大量减少④人类填海造地面积过大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7.为延缓和减轻由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下图为典型发达国家人均能耗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在人均GDP收入在5000~20000美元区间时,人均GDP能耗最低的是( )
A.德国 B.澳大利亚 C.英国 D.意大利
9.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后,导致人均能耗变化的原因是( )
①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②采取节能措施,能源利用率提高
③工业生产能力下降④环保意识逐步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示意的是全球可能发生的某种“环境变迁”。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0.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 )
A.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没 B.火山、地震频发 C.荒漠化日趋严重 D.臭氧层空洞扩大
11.解决全球变暖问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
①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保护技术、援助资金
②发达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至发展中国家
③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更应该减少排放量
④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据蒙古国官方最新统计数字显示,蒙古国已经有72%的国土荒漠化,其中乌布苏、中戈壁、东戈壁等地区已完全成为干旱荒漠地区,并且荒漠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首都乌兰巴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蒙古国荒漠化快速蔓延的主要原因有( )
①气候干旱②大风频繁③过度开垦④过度放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是( )
A.全球变暖 B.臭氧层空洞 C.土地生产力丧失 D.砍伐树木
历史上,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库布齐曾经森林茂盛、牛羊遍地,到了明清,逐渐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大片沙漠。如今当地在开发太阳能资源的同时,创造了“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治沙改土、产业扶贫”的生态光伏模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历史上库布齐从水草丰美演变成沙漠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B.地表多沙质沉积物
C.大风日数多 D.过渡放牧、砍伐和垦殖
15.“板下修复”的主要益处是( )
A.大幅度削弱太阳辐射 B.增加漫射光,降低太阳辐射强度
C.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D.种植耐阴经济植物
16.该模式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有( )
①太阳能电池板可削减风力,阻挡风沙 ②太阳能电池板遮挡阳光,有利于禽畜生长
③为当地提供新能源,可减少薪柴砍伐 ④增加该地区的年降水量,改变气候条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综合题
1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某年全球环境基金融资的项目分布图
(1)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领域主要有哪些
(2)特别被关注的领域是什么 请分析其原因。
(3)A领域污染问题最严重的地区是哪些海域 简析其原因。
(4)B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形成原因是什么
1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波黑的地理位置特征。
饱经战乱和政变的波黑2016年经济才开始复苏。2019年4月,在波黑最大规模的贸易博览会上,中国的现代化铁路、高速公路建设成果展首次亮相,广受赞誉。目前两国已就铁路、公路建设达成了多项合作协议。
(2)结合波黑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其加强与中国合作建设铁路、高速公路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刚果河全长4370千米,上游源自赞比亚境内东非大裂谷的高地山区,流域支流众多,河网稠密,干流绕行于刚果盆地边缘地带,形成一个向北突出的大弧形,并两次穿越赤道,径流量巨大且较稳定,其最大流量与最小流量之比为3:1,是世界大河中流量变化最小的河流之一。刚果河流域的水力蕴藏量占世界已知水力资源的六分之一,但目前尚未进行多少开发。
材料二: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非洲肯尼亚西南部,突然出现了一个延伸数英里的巨大裂缝,并且伴随着轻微地震活动,这一裂缝在数日内持续扩大。据研究人员判断,或许数百万年后,非洲大陆将一分为二。
材料三: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正在非洲稳步实施,如中国援建的埃塞俄比亚、吉布提的亚吉(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和肯尼亚的蒙内(蒙巴萨—内罗毕)铁路就是成功的典范,它们分别于2016年10月和2017年5月开通运营,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被誉为“中非友谊合作之路”。
(1)分析刚果河径流量巨大且较稳定的原因。
(2)推测裂缝形成的原因并说出主要判断理由。
(3)中非“一带一路”合作的重点主要为交通、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请说明主要理由。
20.读世界六个大洲每年排放的硫、氮量的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知,人为硫、氮排放量主要集中于哪些大洲 原因是什么 这些地区和国家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的责任怎样
(2)中国的人为硫、氮排放量也很大,这与中国人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B
【分析】1.全球CO2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人类消耗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出大量CO2;二是森林毁坏,其面积大量减少,吸收CO2的能力降低,①③正确;地震和填海造陆对全球CO2浓度的影响较小,②④错误;综上,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为延缓和减轻全球气候变化,各国应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减少CO2排放量,B正确;改变能源结构、采用固碳技术是各国可以采取的减小CO2浓度的其他措施,不是各国必须采取的措施,A、C错误;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可能会产生环境问题,D错误;故选B。
【点睛】减少CO 排放的措施—节能减排:1、 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2、 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3、 推广节能技术;4、 大力植树造林;5、 控制人口数量;6、 加强国际协作等。
3.D 4.D 5.C
【分析】3.有些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单靠一个国家无法解决,需要全球共同行动,A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有些环境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需加强环境管理的国际合作,B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某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的影响,需要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C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不同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不同,对环境问题的历史和现实责任有别,应对环境问题的能力差异巨大,因此全球所有国家不应该承担相同的责任,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选择D项。
4.全球性环境问题包括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淡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污染、毒化学品污染和危险废弃物跨国转移等。ABC项错误。土壤盐碱化是小范围的环境问题,不属于全球性环境问题。D项正确。选择D项。
5.《维也纳公约》主要是解决平流层臭氧空洞问题的,A项错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主要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BD项错误。《世界卫生组织指南》主要是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和改善空气质量的,C项正确。故选C。
【点睛】全球性环境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类: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有淡水资源污染、土地资源污染、毒化学品污染和危险废物越界转移等。
6.A 7.B
【分析】6.全球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人类消耗化石燃料时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二是毁林导致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①③正确,地震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以及人类填海造地面积过大并对排放二氧化碳几乎无影响,②④错误。A项的①③正确,BCD错误。故选A。
7.为延缓和减轻全球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B正确;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与国家经济发展有关,每个国家都这样不现实,A错误;采用固碳技术也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实现,C错误;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点睛】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人类大量使用矿物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大量森林被破坏,导致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
8.D 9.B
【解析】8.材料中显示人均GDP收入在5000~20000美元区间时,人均GDPP能耗由高到低依次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因此人均GDP能耗最低的是:意大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节能、新技术、环保意识等快速发展,发达国家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后,人均能耗却保持了平稳增长,①②④正确。发达国家的工业生产能力并没有下降,③错误。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组题目通过一些发达国家人均能耗和人均收入关系图,考查信息获取能力,解题核心是从图像中获取信息,考查技术进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能耗的影响。
10.A 11.D
【解析】10.读图可知,该环境变迁可能发生区分布在沿海低地和海洋中的岛屿,由此判断该“环境变迁”最可能是全球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没,A正确;火山、地震频发区,荒漠化严重区、臭氧层空洞扩大区与图示分布区不一致,BCD错误。故选A。
11.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但面临发展经济压力,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保护技术、援助资金,以减少排放量,①正确,③错误;发达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至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②错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④正确。综上分析,①④正确,故选D。
【点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1.节能和提高能效,开发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合理使用土地(如退耕还林还草)等;
2.改良作物品种,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调整粮食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节水农业等;
3.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蓄,节约用水,开发空中水资源,海水淡化等;
4.改进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立气候变化诱发疾病预警系统等;
5.加强对海平面上升的监测,修建防护坝堤等.
12.C 13.C
【解析】12.自然因素的变化相对较小,不会造成荒漠短期内猛增。荒漠化快速蔓延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过度放牧及过度开垦,导致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地表容易侵被侵蚀沙化,③④符合。故答案选C。
13.荒漠化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C对;全球变暖是由于温室气体增加,A错;臭氧层空洞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含氯化合物进入大气层,B错;砍伐树木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之一,D错。故答案选C。
【点睛】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14.D 15.D 16.A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了荒漠化的成因、防治荒漠化措施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难度较小。突出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14.人口激增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根本原因,不合理人类活动是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过渡放牧、砍伐和垦殖导致沙漠化,故选D。
15.光伏板可以大幅度削减太阳辐射,但没有板下修复作用,A错误;增加漫射光,降低太阳辐射强度不是板下修复益处,B错误;光伏板削弱光照,板下土壤水分蒸发减弱,但要起到生态修复是种植耐阴经济作物,C错误D正确。故选D。
16.库布齐沙漠应用治沙+种植+养殖+发电+扶贫五位一体的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新模式,开创了“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产业扶贫“的生态光伏模式。太阳能电池板可削减风力,阻挡风沙;光伏板遮挡阳光,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土地,降低地表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利于植物生长;光伏发电为当地提供新能源可减少薪柴砍伐,缓解荒漠化;①②③正确。 影响气候的因素特别复杂,该项目无法增加当地的水汽,也无法涵养水源,对降水影响有限,因此对年降水量的影响小,也不可能改变气气候条件,④错误。故A正确。故选A。
【点睛】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
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台治理的荒漠化防治方针;①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②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如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设置草方格沙障一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减少水分丧失,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③台理调节农林牧比例,退耕还林还草;④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⑤控制人口增长。
17.(1)生物的多样性、气候变化、国际水域、臭氧的消耗。
(2)生物的多样性。原因是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加快。
(3)地中海、北海。受到海运航线上的船舶、工业和生活废弃物的严重污染造成的。
(4)臭氧空洞。工厂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冰箱等,排放大量氟氯烃化合物。
【分析】本题以全球环境基金融资的项目分布图为背景,涉及具有全球性特点的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读图可知,全球环境基金关注的领域主要有生物多样性(37%)、气候变化(35%)、国际水域(13%)、臭氧的消耗(6%)。
(2)
根据全球环境基金融资的项目分布图融资比例可知,生物多样性(37%)占比最高,因此特别被关注的领域是生物多样性。原因是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在加快,最近400年来,地球上物种灭绝速度在加快,现在每年都有1-2万种物种灭绝,物种灭绝速度是形成速度的100万倍。
(3)
A领域(国际水域)污染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在地中海和北海,是由于受到工业、生活废弃物的严重污染造成的。海洋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沿岸工业生产和生活,一般工业越发达、城市越密集的区域污染越严重,如北海;另外,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故海上航道沿线附近水域也是污染严重区,如地中海。
(4)
B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臭氧空洞,造成的原因是工厂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和电冰箱,排放出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氟氯烃化合物等大量消耗臭氧的物质的排放会使大气中臭氧大量减少,出现臭氧空洞。
【点睛】
18.(1)大致位于42°N-46°N之间(中纬度);欧洲巴尔干半岛西北部(北半球、东半球);大部分为内陆地区(位于迪纳拉高原和萨瓦河流域),南部极少部分濒临亚得里亚海;其南、西、北面与克罗地亚共和国毗连,东与塞尔维亚、黑山为邻。
(2)该国大部分位于内陆,山区广大(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建设难度大;矿产、森林资源丰富,需要长途、大量、连续运输(对铁路、高速公路需求大);本国交通基础设施陈旧(破坏严重)\技术较落后\资金不足,通过合作可得到中国的支持。
【分析】本题以波黑的相关材料为载体,涉及地理位置特征的描述、中外经济合作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结合图文材料信息分析作答即可。
(1)
地理位置的描述主要从经纬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读图可知,波黑主要位于42°N-46°N之间,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结合图中16°E和19°E等信息可知,波黑地处东半球。从海陆位置来看,大部分地区地处内陆,位于迪纳拉高原和萨瓦河流域,南部有少部分濒临亚得里亚海。从相对位置关系来看,相对于巴尔干半岛而言,波黑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西北部。相对于周边的国家而言,其西面、南面、北面与克罗地亚共和国毗连,东部与塞尔维亚、黑山为邻。
(2)
结合图示可知,波黑大部分位于内陆地区,境内山地多,且地形地质条件复杂,自然条件尤其是地形条件影响了交通建设,交通建设的难度大,而中国在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等方面经验充足;该国山地多,森林资源丰富,据材料,该国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国家内部市场较小,其经济发展需要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就必然涉及到将位于内陆的这些资源远距离外运,运力大且能实现陆上连续运输的较为现实的交通方式是铁路、高速公路等,但该国的交通设施陈旧,结合材料,该国受战乱等因素的影响,交通设施破坏严重,交通建设的技术较落后,且建设资金不足,因此,波黑加强与中国合作建设铁路、高速公路,通过合作可得到中国的全方位支持。
【点睛】
19.(1)流量巨大的原因: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刚果河流域面积广,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且南北对称;所以河流径流量巨大。流量稳定的原因:支流南北对称分布,北侧支流汛期(湿季)在4—10月,南侧支流汛期(湿季)在10—3月;两次汛期错开,可避免干流水量暴涨暴落。所以流量稳定。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有涵养水源的功能。
(2)裂缝形成的原因:处在板块张裂地带,地壳张裂陷落形成裂缝。判断理由:裂缝深且狭长;裂缝位于东非大裂谷位置,伴随轻微地震裂缝在数日内持续扩大。
(3)交通、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但非洲许多国家却十分落后;发展交通可以促进农矿产品的销售;可加快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促进工业化进程;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可促进农业发展,解决温饱问题;交通、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带动作用强。(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分析】本题组以中部非洲自然地理环境为背景材料,设置了三个小题,涉及河流水文特征、板块运动和“一带一路”战略中中国与中非的合作主要方面。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水平和综合思维能力。
(1)
影响河流流量大小及变化的因素有:河流的补给、蒸发量大小、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植被覆盖率高低、下渗量的大小以及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等。刚果河径流量大主要是处于刚果盆地,结合材料一并从图中信息可以得出刚果河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大;刚果河流域面积广,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且南北对称;所以河流径流量巨大。流量稳定的原因:支流南北对称分布,北侧支流汛期(湿季)在4—10月,南侧支流汛期(湿季)在10—3月;两次汛期错开,可避免干流水量暴涨暴落。所以流量稳定。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有涵养水源的功能。
(2)
材料二中肯尼亚西南部,突然出现了一个延伸数英里的巨大裂缝,并且伴随着轻微地震活动,并且数日内持续扩大。图中显示此地属于东非大裂谷范围,所以裂缝形成的原因是处在板块张裂地带,地壳张裂陷落形成裂缝。判断理由:裂缝深且狭长;裂缝位于东非大裂谷位置,伴随轻微地震裂缝在数日内持续扩大。
(3)
长期以来非洲基础设施落后,使许多国家的农矿产品不能外销,成为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道路通,百业兴”,设施连通是中非合作的优先领域;农业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基础条件,旨在解决非洲的温饱问题;互联互通是社会经济的桥梁和纽带,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可以助推“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早日实现。
【点睛】影响河流流量大小及变化的因素有:河流的补给、蒸发量大小、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植被覆盖率高低、下渗量的大小以及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等。
20.(1)欧洲和北美洲。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水平高,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废弃物排放量都高。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2)中国人口数量多,排污量大。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能源利用率低等。
【解析】试题考查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国人为硫、氮排放量大的原因。
【详解】(1)结合图例,从图中可读出人为硫、氮排放量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欧洲和北美洲多为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大,人均消费水平高,排放废弃物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排放废弃物更多,因此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2)从图中看,中国人为硫、氮排放量大,原因是我国人口数量大,排污染量大。同时也与中国生产技术水平落后、能源利用率低等密切相关。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