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初中化学
九年级上 鲁教版
目
录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2
新课讲解
3
课堂小结
4
当堂小练
5
课后习题
6
学习目标
1. 通过阅读思考、观察比较等活动,感受化学在时代变革、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建立化学科学的价值观,树立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2.通过分析和动手实验,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返回
你想象中的化学是什么样的?
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应用化学的例子?
新课导入
返回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新课讲解
【生活中的化学】
……?
……?
你印象中的石油是这样的吗?
思 考
新课讲解
对此你有何感想?
新课讲解
形形色色的物质就是科学家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来改变和创造物质。
化学
食
住
行
通信
衣
衣
新课讲解
食
新课讲解
住
新课讲解
行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服装面料中哪些是纯棉的?农业增收需要哪些化学制品?
如果没有这些化学产品,你的生活会怎样?
想一想
新课讲解
归 纳
通过以上事例,你有什么认识?
没有化学给我们创造丰富多彩的物质,我们的生活难以想象。正是那些无处不在的化学制品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新课讲解
【化学研究的范畴】
新课讲解
化学促进和推动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技术的发展,这些新兴科学都是建立在化学的基础上,化学正成为未来科学发展的一门中心科学。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
A
新课讲解
解析:研究物质的运动形式,属于物理学研究的范畴,A正确;用石油生产化工原料、研制新的药物、合成新物质均属于研究、制取新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畴;故B、C、D不选。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新课讲解
【实验探究】实验1:点燃镁条
现象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 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结论
该变化中有发光、放热现象
新课讲解
实验2:氢氧化钠溶液与酚酞溶液作用
现象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结论 该变化中有颜色变化
新课讲解
实验3:锌粒与稀盐酸混合
现象
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
结论 该变化中有气体产生
新课讲解
实验4: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
现象
有蓝色沉淀生成
结论 该变化中有沉淀产生
新课讲解
想一想
化学变化
都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1、2与实验3、4有什么本质的相同点?
新课讲解
归 纳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特征 物质 、 的改变 不但伴随物质形状、状态的改变,还伴随 、 等现象
判断依据 有新物质生成
相互联系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没有
有
形状
状态
发光
放热
是否
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同时伴随化学变化
新课讲解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新课讲解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释放或吸收。如炸药、石油、煤炭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而绿色植物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存起来。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判断下列说法:电灯通电发光发热是发生了什么变化?
甲同学:有发光放热的现象,所以是化学变化。
乙同学:没有生成新的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
判断物质变化类型的标准是:“是否生成新物质”。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新课讲解
思 考
同学们想过吗 从杯子中的水到遥远太空的恒星,宇宙中的一切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新课讲解
一滴水中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如果能有一种仪器把水分子放大到一定程度,你会看到每个水分子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而且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按一定的角度排列成特定的空间形状。
新课讲解
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研究,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化学上分别用符号H、O和H2O表示氢原子、氧原子和水分子。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下列变化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的是( )。
A.铁矿石磨成粉末 B.碘受热升华
C.加热水有水蒸气生成 D.加热氧气汞生成汞和氧气
D
解析:铁矿石磨成铁粉、水受热变成水蒸气、碘的升华都是物理变化;而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就是氧化汞分子首先分成汞原子和氧原子,汞原子聚集形成金属汞,氧原子又重新组合生成新的氧分子再聚集成氧气;故选D
返回
课堂小结
决定
反映
化学研究的范畴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生活中的化学
化学改变了世界
化学真奇妙
物质的变化
物质构成的奥秘
分子、原子
返回
D
当堂小练
1.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有本质区别的是( )
A.铁生锈
B.煤燃烧
C.鸡蛋变质
D.夏天汽车轮胎受热爆炸
D
D
当堂小练
2.化学变化的特征是 ( )
A.有气体生成
B.有固体生成
C.有新物质生成
D.有发光发热的现象
C
D
当堂小练
3.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产生大量白雾
C.放出大量热
D.生成白色固体
B
D
当堂小练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用海水蒸发晒盐
B.用木炭燃烧来取暖
C.用铝制成易拉罐
D.用钨丝作灯泡灯丝
B
区别以下各组变化中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铁生锈和铁受热熔化
(2)咬碎食物和消化食物
(3)火柴折断和火柴点燃
(4)蜡烛受热熔化和蜡烛燃烧
课后习题
答案:(1)铁生锈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铁受热熔化只是铁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2)咬碎食物只是食物的形状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食物在消化过程中转化成能直接被人体吸收的物质,此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课后习题
(3)火柴折断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火柴燃烧,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4)蜡烛受热熔化只是蜡烛的形态发生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课后习题
2.选择完成下列两个小实验中的一个,详细记录实验现象,将你观察并记录的实验现象与同学们交流,看谁更善于观察和思考。
实验A:
(1)将2药匙小苏打加入一只干净的玻璃杯中。
(2)再加入半杯白醋,盖上硬纸片,轻轻摇动玻璃杯。
(3)观察玻璃杯内物质的变化情况,通过触摸感受杯子的温度变化。(4)取下硬纸片,小心扇动玻璃杯口处的空气,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课后习题
实验B:
(1)将一枚鸡蛋放入一只干净的玻璃杯里;倒入大约2/3杯白醋,观察现象,标记鸡蛋在杯中的位置。
(2)第二天,观察鸡蛋壳发生的变化和鸡蛋在杯中的位置变化。取出鸡蛋,清洁鸡蛋壳的表面,重新放回杯子中。
(3)连续操作、观察一周,鸡蛋发生了什么变化
(4)两周后,取出鸡蛋,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课后习题
答案:实验A
(1)小苏打为白色粉末状固体;(2)玻璃杯中有气泡产生,发出“嗤嗤”声;(3)白色粉末逐渐溶解,触摸玻璃杯外壁感觉有点凉;(4)闻到气味中略带酸味。
实验B
(1)鸡蛋壳表面有小气泡产生,同时会看到鸡蛋出现下沉上浮多次重复现象;(2)鸡蛋的位置上浮;(3)鸡蛋壳变薄、变软;(4)鸡蛋壳全部消失,只剩下一层膜.鸡蛋变得透明。
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