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初中化学
九年级上 鲁教版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目
录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2
新课讲解
3
课堂小结
4
当堂小练
5
课后习题
6
学习目标
返回
1. 知道水的组成。
2. 知道水的净化原理,了解软水、硬水的区别。
3. 知道水体污染与水资源的保护。
4. 学会过滤操作。
新课导入
水是由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水分子很小,小得你看不见、摸不着。只一滴水,就含有约1021个水分子!这么小的水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没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莹的水滴 水分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水有时能幻作朵朵白云,有时能化为绵绵细雨,有时又能变成皑皑白雪
返回
一、水的三态变化
新课讲解
水变作云、雨、雪是水分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设想把封闭在针管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想一想
新课讲解
在固态的水中,水分子紧密有序排列,只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在液态的水中,水分子间隔较小,可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运动。在气态的水中,水分子间隔较大,可以完全自由运动。
新课讲解
1.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2.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
3.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4.水分子受热都运动到针管的另一端去了
……
新课讲解
水的三态变化的实质:
一定量的水,当它由固态变为液态,再由液态变为气态时,水分子的大小和数目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分子的 距离 。这样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新课讲解
路边斑斑水迹,在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是什么原因?你能试着从微观上解释这一现象吗?
思 考
新课讲解
水蒸发时:水分子获得太阳光的能量后,运动加快,克服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开液体表面,变成水蒸气。
新课讲解
烧开了水之后,揭开锅盖,立即就会有许多水滴滴下,这是什么原因?你能试着从微观上解释这一现象吗?
思 考
新课讲解
烧水时,部分水分子获得足够能量,离开水面向锅盖处运动。这些水分子遇到冷的锅盖后失去部分能量,导致其运动减慢,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彼此靠近,于是聚集在一起,凝结成水滴。
【分子的性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 如水、氧气、氢气。
2.分子的性质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B
水变为水蒸气时,发生的变化是 ( )
A.水分子的大小改变
B.水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C.水分子变为其他分子
D.水分子变为更小的粒子
新课讲解
解析:水变为水蒸气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所以水分子没有变为其他分子,水分子也没有变为更小的粒子;水分子在液态时的间隔较小,受热时,间隔增大,变成了水蒸气,水分子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二、水的天然循环
新课讲解
下雨了,掬一把雨水,想一想,这些水分子是从哪里来的 当然,现在它们来自于你头顶上的那片乌云,可是去年,也许它们还凝固在黄河源头的冰川里,或流淌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里呢 !
降雨,只是水天然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大自然中的水究竟是怎样循环的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太阳为水分子提供能量,使其运动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一些水分子便克服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变成水蒸气,扩散到空气里,在高空中遇冷凝结成云。云随风飘移,再遇冷又转变成雨或雪,降落到地面,汇入江河湖海,渗进山川土地。
过滤操作的下列步骤中错误的是 ( )
A.取一张圆形滤纸,对折两次,打开成圆锥形(一边为一层滤纸,另一
边为三层滤纸) ,放入漏斗内
B.如果滤纸高于漏斗边缘,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滤纸的边缘比漏斗口稍低
C.用少量水润湿滤纸,使滤纸紧贴漏斗,滤纸层与漏斗壁间不留气泡
D.用玻璃棒轻轻搅动漏斗中的液体,以加快过滤速度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D
新课讲解
解析:过滤操作中不能用玻璃棒搅动漏斗中的液体,以防捅破滤纸,造成过滤失败。
三、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新课讲解
(1)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
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地球上海洋水、河流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各种形态的水总储量约为1.39×1018 m3。
(2)地球上的淡水储量很小
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分布范围也很广,但是大约97.5%的水集中在海洋和咸水湖里。跟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5%,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江河水、湖泊淡水以及浅层地下水,仅约占地球淡水总量的13%,占地球总水量的0.3%。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水的天然循环给我们带来了淡水。但是,天然淡水中往往含有泥沙、可溶性的矿物质和细菌等,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人们需要根据天然水水质的不同而进行相应的净化处理。
新课讲解
我们看到的浑浊的河水,里面有许多悬浮杂质,如何将其变成澄清的水?
想一想
新课讲解
很多物质像天然水一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还有一些物质和蒸馏水一样,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纯净物
混合物
1.沉降
【净化天然水】
除去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
吸附沉降
(1)类型
静置沉降
(2)作用
(加明矾)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2.过滤:
定义:将不溶性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叫作过滤。
过滤器的准备:
新课讲解
过滤装置:
玻璃棒
烧杯
漏斗
铁架台
新课讲解
归 纳
对过滤操作要点总结
一贴、二低、三靠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烧杯紧靠玻璃棒
玻璃棒紧靠滤纸三层的部分
漏斗的下出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新课讲解
3.吸附:
作用:除去水中有色、有味的物质
方法:(1)加活性炭
(2)加吸附剂
........
新课讲解
4.杀菌消毒:
作用:除去水中细菌、微生物。
方法:加氯水、通氯气、加漂白粉……
5.自来水生产过程
新课讲解
6.蒸馏:除去可溶性杂质
新课讲解
新课讲解
你有没有听说过硬水或者软水的概念?
思 考
新课讲解
【硬水与软水】
硬水:含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含较少或不含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新课讲解
1 . 如何区别硬水和软水
实验步骤:取样,分别加入少量的肥皂水,振荡,观察现象。
结论
有白色垢状物出现的的是硬水,没有垢状物有丰富泡沫的是软水。
影响清洗剂的使用效果、危害人体健康、工业用硬水降低产品质量。
加热煮沸或者蒸馏
思 考
新课讲解
硬水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如何将硬水转化为软水
下列对水资源的认识正确的是 ( )
A.淡水是均匀分布在地球上的
B.无色透明的水对人类都没有危害
C.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D.人类将面临严重的水危机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
D
解析:淡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无色透明的水可能溶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水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将面临严重的水危机。
返回
课堂小结
返回
运动的水分子
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天然循环
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水的净化
硬水和软水
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实质
分子的性质
1.下列各组混合物可用过滤法进行分离的是 ( )
A.酒精和水
B.食盐和泥沙
C.食盐水
D.铁粉和铜粉
D
当堂小练
B
2.将天然水分别经过下列净化操作后 , 一定能得到软水的是 ( )
A.沉淀
B.过滤
C.吸附
D.蒸馏
D
当堂小练
D
3.下列过滤操作不正确的是( )
A. 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
B. 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边缘,多余部分要剪去,并用水润湿贴紧,不留气泡
C. 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 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D
当堂小练
C
返回
你同意对下列现象做出的微观解释吗
(1)水在液态和气态时易于流动:因为液态或气态水中水分子运s动快,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小,企位直不定:不在国与的不能流动,是因为国态水中水分用力大,且相对位置固定。
(2)将一瓶白酒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酒的味道会变淡:乙醇(俗称酒精)分子摆脱了分子间的束缚,逸散到空气中。
答案:(1)同意 (2)同意
课后习题
2. 对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
答案:C
解析: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与状态无关。水结成冰虽然不能流动,但是水分子的运动并没有停止。
课后习题
3.请选用下列“关键词"填空:
沉降 过滤 吸附 蒸发 结晶 蒸馏
某实验小组从河中取水样,观察到:水样浑浊,有固体小颗粒。他们对水样进行如下处理:首先向水祥中加入明矾,搅拌、溶解后静置一段时间,其目的是促进水中部分杂质的 ;然后进行 , 以除去固体小颗粒;最后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 性除去水样的颜色和异味。
答案:沉降 过滤 吸附
课后习题
4.公园、车站等公共场所设有许多可直接取水饮用的饮水台,其中的水处理过程如下图所示。步骤①对应的作用是____(填字母, 下同),步骤③对应的作用是 。
A.杀菌消毒 B.吸附杂质 C.过滤
课后习题
答案:B A
解析: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样中的色素和异味,紫外灯管发出的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
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