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尾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尾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6-23 14:0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汕尾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生物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0.0分)
1. 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 田鼠和杂草 B. 豌豆和杂草
C. 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 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2.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体现了日常生活中减少生态足迹的理念,下列选项中都能减少生态足迹的是()
①光盘行动 ②自驾旅游③高效农业 ④桑基鱼塘 ⑤一次性餐具使用 ⑥秸秆焚烧
A. ①③④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②⑤⑥
3. 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B. 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C. 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D. 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4. 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
A. 甲、丙、乙 B. 乙、甲、丙 C. 丙、甲、乙 D. 丙、乙、甲
5. 太平洋某岛上生存着上百个蜗牛物种,但同一区域中只有少数几个蜗牛物种共存。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高,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岛上蜗牛物种数就是该岛的物种多样性
B. 该岛上所有蜗牛的全部基因组成了一个基因库
C. 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蜗牛物种具有相似的外壳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重叠的结果
6. 20世纪70年代褐家鼠由外地进入新疆,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研究发现,新疆某地褐家鼠种群的周限增长率为1.247(t+1年与t年种群数量的比值),种群年龄组成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属于衰退型种群
B. 依据其年龄组成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
C. 该种群扩大过程中,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提高,食物网更复杂
D. 作为近缘物种,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
7.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8. “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 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 黄鸟种群 B. 生物群落 C. 自然生态系统 D. 农业生态系统
9. 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
A. 小鱼吃的小虾 B. 泥巴中的藻类 C. 吃小鱼的大鱼 D. 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10. 如图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
A. a、c是生产者 B. b、c是肉食动物 C. c、f是杂食动物 D. d、f是植食动物
11.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B. 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 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D. 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12. 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 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 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 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13. 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A.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 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 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14. 生态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导致长江中下游生态退化,渔业资源锐减,长江江豚、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珍稀动物濒临灭绝。为了挽救长江生态环境,国家制定了“长江10年禁渔”等保护政策,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长期禁渔
B. 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
C. 长江保护应在优先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D. 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人工养殖场,进行易地保护和保种
15.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考察时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从生态学的角度看,海南热带雨林的直接价值体现在其(  )
A. 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净化水质功能,被誉为“绿色水库”
B. 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可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业丰产丰收
C. 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
D.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
16.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 “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 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0分)
17. 下面是关于植物光合作用的问题,请回答:
(1)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 ______ 中,H2O在光反应中裂解为 ______ ,其中 ______ 与NADP+结合,形成 ______ ,为暗反应提供活泼的 ______ 。
(2)若以14CO2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在卡尔文循环中首先出现含14C的化合物是 ______ 。该化合物在 ______ 等物质存在的情况下,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或C5。
(3)给某植物提供C18O2和H2O,短时间检测植物周围空气中的氧气,能否检测到18O2? ______ (填“能“或者“不能”),原因是 ______ 。经过较长时间再次检测植物周围空气中的氧气,能否检测到18O2? ______ (填“能”或者“不能”),原因是 ______ 。
(4)植物光合作用光饱和点可通过测定不同 ______ 下的光合速率来确定。在一定条件下,某植物在温度由25℃降为5℃的过程中光饱和点逐渐减小,推测该植物在光照充足时的光合作用最适温度 ______ (选填:<、≤、=、≥、>)25℃。
18. 人体X染色体上存在血友病基因,以Xh表示,显性基因以XH表示。如图是一个家族系谱图,请据图回答:
(1)若1号的母亲是血友病患者,则1号父亲的基因型是 ______ 。
(2)若1号的双亲都不是血友病患者,则1号母亲的基因型是 ______ 。
(3)若4号与正常男性结婚,所生第一个孩子患血友病的概率是 ______ 。若这对夫妇的第一个孩子是血友病患者,再生一个孩子患血友病的概率是 ______ 。
(4)若6号与一位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妻子怀孕后去医院做遗传咨询,医生建议孕早期进行产前诊断,若发现胎儿是 ______ (男孩/女孩),则需要进一步进行 ______ 等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含有致病基因。
19. 某人行走时,足部突然受到伤害性刻激,迅速拍腿,如图为相关反射弧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反射弧中,a是 ______ ,当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变为 ______ 。当兴奋到达c处时,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 ______ 。
(2)伤害性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到 ______ 会形成痛觉,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______ 。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通过下丘脑促进垂体释放 ______ ,促进 ______ 对水的重吸收。
(4)如果踩到生锈的铁钉且伤口较深,应尽快清洗伤口, 止血后用透气纱布包扎,并及时注射破伤风预防针。说明划线操作的原因 ______ 。
(5)当细菌感染足部伤口时,机体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 ______ ,未被清除的病原体潜入皮下组织进入血液循环,经过一系列过程,其抗原最终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 ______ ,通过 ______ 产生特异性抗体消灭抗原。
20. 人在剧烈奔跑运动时机体会出现一些生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剧烈奔跑运动时肌细胞会进行 ______ 呼吸,此过程产生的 ______ 积累会导致肌肉有酸痛感。
(2)当进行较长时间剧烈运动时,人体还会出现其他一些生理变化。例如,与运动前相比,胰岛 ______ 细胞的分泌活动会 ______ ,分泌 ______ ,该激素具有 ______ (答出2点即可)等生理功能,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3)人在剧烈运动时,机体消耗大量的ATP主要是通过 ______ 呼吸产生。剧烈运动过程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 ______ (交感/副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这是人体进行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
(4)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会大量出汗,因此在大量出汗后,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可以在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 ______ 。
21. 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______ 。
(2)若因为人类捕杀导致d大量死亡,则较短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______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 ______ ;若人类停止对d的捕杀,时间又足够长,最终该生态系统的四个种群数量将如何变化? ______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______ 能力。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______ 。
(4)当受到外界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______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______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______ 个。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田鼠和杂草属于捕食关系,故A错误;
B、豌豆和杂草属于竞争关系,地上部分争取光照,地下部分争夺水和无机盐,故B正确;
D、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豌豆为根瘤菌提供营养物质,根瘤菌为豌豆提供氮素,故C错误;
D、细菌和其细胞中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噬菌体利用宿主细胞内原料、能量和酶进行繁殖,故D错误。
故选:B。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本题考查了四种种间关系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答案】A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①光盘行动、③高效农业、④桑基鱼塘都能减少生态足迹,A正确。
故选:A。
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答案】C
【解析】解:A、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A正确;
B、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B正确;
C、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C错误;
D、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D正确。
故选:C。
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
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和生态系统的结构,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大。
4.【答案】D
【解析】在鱼池中投放一批某种育苗,理想情况下鱼苗会经历幼年、成年、死亡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中,由于该鱼种群没有进行繁殖,种群数量在投放时最大,而后逐渐减小,直至趋近于0,故种群数量对应的曲线是丙;鱼苗由幼年到成年,不断摄食、生长,个体重量会逐渐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后基本不变,最终死亡,故个体重量对应的曲线是乙;由于前期种群中个体增重比较快,个体死亡数量比较少,前期种群总重量会逐渐升高,而后期个体死亡率增大,且个体增重速率减小或基本不再增重,所以后期种群总重量会减小,故种群总重量对应的曲线是甲。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分析题干,种群中所有个体的总重量即种群总重量,题中三个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种群总重量=(平均)个体重量×种群数量。由于种群没有进行繁殖,故种群数量会不断减小,个体会逐渐生长最终死亡。
本题结合新的情境和曲线图,考查种群数量变化和生物量的变化,学生要能够准确分析题干信息,把握特定情况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把握个体重量与种群总重量的关系,再结合曲线图做出准确判断。
5.【答案】C
【解析】解:A、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蜗牛只是其中的一种生物,其物种数量不能代表该岛的物种多样性,A错误;
B、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而该岛上的蜗牛有上百个物种,故其全部基因组成的不是一个基因库,B错误;
C、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蜗牛物种之间外壳相似性低,但同一区域内的不同蜗牛物种具有相似的外壳,这是因为它们所处的环境相同,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
D、仅有少数蜗牛物种生存在同一区域是种间竞争造成生态位分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1、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
3、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生物对资源的利用,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物种多样性、基因库等概念,掌握自然选择的作用;识记生态位的含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6.【答案】B
【解析】A、该种群老年个体占比较低,幼年个体较多,属于增长型种群,A错误;
B、依据其年龄组成和周限增长率推测,该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该种群很难被去除,B正确;
C、该种群扩大过程中,会侵占大量生态资源,当地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会降低,食物网更单一,C错误;
D、不同的物种对环境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褐家鼠与当地的鼠类不一定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能力,D错误。
故选:B。
年龄组成: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A
【解析】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正确;
C、初生演替要依次经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正确;
D、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正确。
故选:A。
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概念,能准确判断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的类型;还要求考生掌握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结果,再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8.【答案】C
【解析】“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意为: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茂盛;黄雀轻轻飞,栖息灌木上,喈喈啭欢声。其中包含葛藤、鸟、木等群落,这些群落构成生物群落,也包含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山谷”,这些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属于自然生态系统。
故选:C。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概念的辨析,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9.【答案】B
【解析】解:A、虾米吃藻类属于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A错误;
B、泥巴中的藻类属于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B正确;
C、吃小鱼的大鱼属于三级消费者,为第四营养级,C错误;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D错误。
故选:B。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其中含有的食物链是泥巴中的藻类→虾米→小鱼→大鱼。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
10.【答案】C
【解析】解:A、a是食物链的起点,属于生产者;c能捕食a、b、e,属于消费者,A错误;
B、b是食物链的起点,属于生产者;d捕食a,是初级消费者,而e捕食d,所以e是肉食动物,B错误;
C、c和f都能捕食生产者a、b(植物),也都能捕食消费者e(动物),所以c和f属于杂食动物,C正确;
D、d捕食a,是植食动物;由C选项中的分析可知,f是杂食动物,D错误。
故选:C。
分析题图,食物网中,a、b是食物链的起点,属于生产者;c、d、f是消费者,c、f占据多个营养级,且是最高营养级。
本题结合食物链、食物网的分析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要求学生掌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方法,明确生产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再结合所学知识对食物网中的各生物进行分析判断。
11.【答案】D
【解析】解: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
B、种群密度调查的样地等总体为正方形时,可用五点取样法,昆虫会飞,具有趋光性等特点,活动能力强,不能采用五点取样法来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B错误;
C、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因此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环境,C错误;
D、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在垂直方向上体现了分层现象,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故选:D。
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2、常用取样:①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非长条形;②等距取样法:适用于长条形的总体。
3、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
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群落的结构特征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2.【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物多样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功能;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
(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去除地理隔离,这样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B正确;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声属于物理形式,因此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D错误。
故选D。
1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生态金字塔的内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态金字塔的种类和特点,数量金字塔可能是正金字塔形,也可能是倒金字塔形,再根据题意作答。
1、生态金字塔包括三种类型: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
2、能量金字塔是以能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数量金字塔是以数量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是以生物量为单位构成的金字塔。
3、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正金字塔形,也有倒金字塔形,而能量金字塔只有正金字塔形。
【解答】
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出现正金字塔形,也可能出现倒金字塔形。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则牧草的数量比羊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正金字塔形;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一棵树上可以有很多昆虫,因此,昆虫的数目比乔木的数量多,绘制的数量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形。综上分析,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故选A。
14.【答案】B
【解析】A、长江鱼类资源稳定恢复的关键在于对长江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和修复,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A错误;
B、定期投放本土鱼类鱼苗是促进长江鱼类资源快速恢复的手段之一,B正确;
C、长江保护应在进行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地方经济发展,C错误;
D、挽救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动物长期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D错误。
故选:B。
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措施,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有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利用生物技术保护: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5.【答案】C
【解析】A、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功能是生态系统调节方面的作用,属于间接价值,A错误;
B、热带雨林是海南省主要河流发源地,能提供灌溉水,从而保障农业丰收,主要体现了热带雨林对海南生态的调节作用,属于间接价值,B错误;
C、热带雨林形成了独特、多样性的雨林景观,是海南地区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的是生物多样性的旅游观赏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正确;
D、热带雨林植被茂密,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CO2,在植被和土壤中积累形成碳库,热带雨林参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态环境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属于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生物多样性具有三方面的价值:
(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强调其生态功能)。
(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本题结合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价值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含义,理解生物多样性多方面的价值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引起学生关注生态环境。
16.【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解答】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正确;
B、能量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正确;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正确。

17.【答案】类囊体的薄膜 氧和H+ H+ NADPH 还原剂 C3 NADPH和ATP 不能 氧气是由水直接产生的,因此短时间不能检测到18O2 能 C18O2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可以产生O,该水参与光合作用水的光解可产生含有18O的氧气,较长时间能检测到18O2 光照强度 ≥
【解析】解:(1)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还原型辅酶Ⅱ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
(2)由卡尔文循环可知,以14CO2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在卡尔文循环中首先出现含14C的三碳化合物是C3;该化合物在NADPH和ATP等物质存在下,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或C5。
(3)给某植物提供C18O2和H2O,氧气是由水直接产生的,因此短时间不能检测到18O2。C18O2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可以产生O,该水参与光合作用水的光解可产生含有18O的氧气,较长时间再次检测植物周围空气中的氧气,能检测到18O2。
(4)光饱和点是植物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可以通过测定不同的光照强度下的光合速率来确定,温度由25℃降为5℃的过程中光饱和点逐渐减小,推测该植物在光照充足时的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应该大于或等于25℃。
故答案为:
(1)类囊体的薄膜 氧和H+ H+NADPH 还原剂
(2)C3 NADPH和ATP
(3)不能 氧气是由水直接产生的,因此短时间不能检测到18O2 能 C18O2参与光合作用暗反应可以产生O,该水参与光合作用水的光解可产生含有18O的氧气,较长时间能检测到18O2
(4)光照强度≥
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
1、光反应阶段是在类囊体的薄膜上进行的。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为氧和H+,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H+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还原型辅酶Ⅱ作为活泼的还原剂,参与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储存部分能量供暗反应阶段利用;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
2、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三碳化合物接受ATP和NADPH释放的能量,并且被NADPH还原。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三碳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反应转化为糖类;另一些接受能量并被还原的三碳化合物,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形成五碳化合物。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及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8.【答案】XHY XHXh 男孩 基因检测
【解析】解:(1)1号的母亲是血友病患者,其基因型为(XhXh),而1号个体正常(基因型为XHXh),因此1号父亲的基因型为XHY。
(2)1号的双亲都不是血友病患者,他们的基因型为XHX-×XHY,而1号个体的基因型为XHXh,因此1号母亲的基因型是XHXh。
(3)2号个体不患病,所以4号个体的基因型是XHXh或XHXH,且概率各为。如果她与正常男性结婚,则生第一个孩子患病的可能性为,若若这对夫妇生了第一个孩子是患者,则4号的基因型是XHXh,她们生第二个孩子患病的概率就是。
(4)若6号(XhY)与一位表现型正常的女性结婚,若发现胎儿是男孩,则需要进一步进行基因检测等手段确定胎儿是否含有致病基因。
故答案为:
(1)XHY
(2)XHXh
(3)
(4)男孩 基因检测
系谱图分析:图示为某患有血友病家庭的系谱图,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基因以Xh表示,显性基因以XH表示),则6号的基因型为XhY。
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判断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及概率,进而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9.【答案】传入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和集合管 伤口较深容易使厌氧呼吸的破伤风杆菌寄生,因此止血后用透气纱布包扎,避免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同时及时注射破伤风预防针,预防毒血症发生 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浆细胞
【解析】解:(1)由图示可知,a上有神经节是传入神经。兴奋到达b点时,神经纤维膜内外两侧的电位有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c处是突触结构,该结构发生的信号转变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感觉中枢在人体的大脑皮层,所以痛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此时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3)伤害引起的疼痛可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其原理是疼痛使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
(4)如果踩到生锈的铁钉且伤口较深,应尽快清洗伤口,止血后用透气纱布包扎,并及时注射破伤风预防针,这样处理的原因是:伤口较深容易使厌氧呼吸的
破伤风杆菌寄生,因此止血后用透气纱布包扎,避免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同时及时注射破伤风预防针,预防毒血症发生。
(5)细菌突破人体第一道防线后进入内环境,首先是作为第二道防线的吞噬细胞发起攻击,然后才是特异性免疫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发生,其中抗原刺激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两种,由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消灭抗原。
故答案为:
(1)传入神经 内正外负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大脑皮层 神经—体液调节
(3)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4)伤口较深容易使厌氧呼吸的破伤风杆菌寄生,因此止血后用透气纱布包扎,避免破伤风杆菌大量繁殖,同时及时注射破伤风预防针,预防毒血症发生
(5)吞噬细胞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浆细胞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3、据题图分析可知:a、b是传入神经的树突、轴突部分,a、b都属于传入神经;c是突触;肌肉属于效应器。
本题综合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反射弧结构、突触结构、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和传递,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0.【答案】无氧 乳酸 A 增强 胰高血糖素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有氧 交感神经 电解质(或无机盐)
【解析】解:(1)人在剧烈奔跑运动时,肌细胞会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乳酸的大量积累会导致肌肉有酸痛感。
(2)当人体进行较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时,与运动前相比,血糖浓度会下降,从而使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虽然无氧呼吸会加强,但是机体消耗大量的ATP主要是还是通过有氧呼吸产生,因为无氧呼吸只能产生少量ATP;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心跳加快,瞳孔扩张,血管收缩导致血液流动加速。
(4)人在进行剧烈运动时会大量出汗,大量出汗会排出过多的无机盐,为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还需要适当补充电解质(无机盐)。
故答案为:
(1)无氧;乳酸
(2)A;增强;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3)有氧呼吸;交感神经
(4)电解质(或无机盐)
血糖浓度降低时的调节过程:
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增加。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促进非糖物质转变成糖,使血糖浓度回升到正常水平。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呼吸、血糖调节、无机盐的生理作用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1.【答案】竞争 c a 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占比相对稳定 自我调节 降低 恢复力稳定性 低 400
【解析】解:(1)图中a和b数量在一开始都有增加,后来表现为你死我活,所以二者为竞争关系。
(2)a、c、d的营养关系为a→c→d,可知三者为捕食关系,当d天敌大量死亡,c在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大,由于天敌的增多,a种群密度减小。若人类停止对d的捕杀,时间又足够长,最终该生态系统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占比相对稳定,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若a大量死亡,c因缺少食物而下降,d因c下降而下降。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恢复的过程体现了恢复力稳定性。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低。
(5)设种群数量为x,则=,x=400。
故答案为:
(1)竞争
(2)c a 各种生物的数量和占比相对稳定 自我调节
(3)降低
(4)恢复力稳定性 低
(5)400
考生首先通过曲线判断ab两种群的竞争关系,并且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因此根据题中食物链的关系判断种群数量的变化。
本题考查了种间关系、种群密度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图分析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会分析图象的变化及食物链中个生物的数量关系。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