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社戏 课件(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社戏 课件(共2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3 13:2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重点)
2.揣摩文中重点句式,品味语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难点)
3.理解江南水乡的淳朴、和睦、善良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早年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重点)
童年像一幅流光溢彩的画,贴在记忆迷离的墙壁上;童年像一首欢快的歌,诉说着那些过去美好的故事;童年像一支悠扬的笛,吹奏着人生最美好的乐章……童年总有属于你的特殊记忆。让我们跟随鲁迅,走进他的童年,看看那些发生在江南水乡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境导入
二、自主学习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坟》。
1.作者简介
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的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这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平桥村
2.写作背景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照篇幅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传、当代等。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
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3.文体知识
归省( )  行辈( )   
惮( ) 絮叨( )
怠慢( ) 撺掇( )
凫水( ) 潺潺( )
家眷( ) 皎洁( )
漂渺( ) 纠葛( )
xǐng
háng
dàn
xù dɑo
dài
cuān duo

chán
juàn
jiǎo
miǎo

4.认准字音、字形
5.注释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省,探望,问候(多指对尊长)。
【行辈】辈分。
【惮】怕,畏惧。
【礼数】礼节。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自失】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
【旺相】茂盛。
【大抵】大概,大都。
【相仿】大致相同。
【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诚然】副词。实在。
【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变模糊的意思。
【歌吹】歌声和乐声。
【疏疏朗朗】稀疏而清晰。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理清文章思路,感知文章内容。
(2)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全文内容。
写“我”十一二岁时来到平桥村后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写作脉络。
线索:看社戏。脉络:①看戏前(1~3):写平桥乐土,盼望看戏;②看戏中(4~30):月下行船,船头看戏;③看戏后(31~40):偷豆余波,对社戏的怀念。
6、整体感知
(4)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①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③ 看戏前的波折;
④夜航看戏途中;
⑤在船头看社戏;
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⑦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③④⑤⑥;略写的①②⑦。
上一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知,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这篇文章感受一群少年经历的的美好故事,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方法,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第2课时
一、情景导入
1.朗读1~3段,文章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①可以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诗经》之类难懂的书;②“我”在这里是公共的客;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到乡间生活的无穷乐趣。
这部分写“我”随母亲归省在平桥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同时简写一些“趣事”,为下文详写“看戏”中的趣事作铺垫。
二、合作探究
2.默读课文,思考:第二部分是写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一层(4~9):看社戏前的波折;
二层(10~13):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三层(14~21):在赵庄看社戏;
四层(22~30):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譬如第一层就写了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
4.学生齐读一遍第一层,加深理解。
5.一切问题都解决之后,小伙伴们自然要急急忙忙赶往赵庄看戏。作者抓住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看戏途中的心情?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二层,其他同学思考。
①第10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进行传神的描绘,表现小伙伴们熟练敏捷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②第11段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融情入景,描绘出一幅十分优美的“水乡月夜图”,既表现出“我”心情的愉快,又表现出“我”的急切,非常传神。
6.齐读与自由朗读相结合,指导学生朗读第二层,并要求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水乡月夜行船的美景。
7.第三层详写在赵庄看戏。按说小伙伴们这样兴师动众就是想看戏的,但当小伙伴们看到戏后却是怎样一种心态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层,读后可以讨论一下。
8.社戏好看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戏不好看,小伙伴们很失望。从“我有些疲倦了”
“我不喝水,支撑着仍然看”“我很担心;双喜他们却就破口喃喃的骂”“骂着老旦”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9.如何理解“偷”罗汉豆这一行为?
①“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②“偷”中跳动着
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③“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
10.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
主要人物:双喜;其他人物:桂生、阿发、六一公公。
11.找出描写双喜的句子读一读,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看戏前:“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写包票”
“拔前篙”这些表现了双喜的聪明、热情、机灵、能干。看戏时:①双喜告诉“我”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说明他已经来看过戏了,这一次是特意陪“我”的。这表现了双喜对“我”的友爱、热情。②那铁头老生没有表演翻筋斗,双喜马上来安慰“我”,“晚上看客少,铁头老生也懈了,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呢?”这表现了双喜善解人意,对“我”非常体贴。看戏后:双喜认为多偷阿发家的罗汉豆,阿发的娘知道了会哭骂的;用了八公公的盐和柴,老头子会骂的。这表明了双喜考虑得周全。
12.说说你对桂生、阿发、六一公公这几个人物的印象,并说说理由。
①桂生因没有给“我”买到豆浆,要给“我”舀一瓢水来喝;为补偿对“我”的歉意,他想出了偷罗汉豆的主意,可见他的热忱。②阿发建议小伙伴们摘自家的豆。他多么纯真无邪,憨厚无私。③六一公公只对小伙伴们摘豆“踏坏了不少”表示惋惜,这是劳动人民珍爱劳动成果的本色;他又亲自给“我”送罗汉豆,又表明他的纯朴、好客。
13、品味语言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和“舒展”表现了“我”什么心情?)
【交流点拨】“轻松”和“舒展”与前文因看不成戏而沮丧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说山“踊跃”?)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远山来陪衬,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之快,也突出了“我”急切、兴奋、喜悦的心情。
(3)小说的结尾应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其实那夜的戏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的罗汉豆,作者写“我”怀念那夜的戏和豆,实际上是怀念平桥村朴实、勤劳、聪慧的小伙伴们和有趣的生活。“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一场似看非看的社戏写完了,它向我们展示了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的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三、课堂小结
四、延伸拓展
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文化习俗。
【交流点拨】谁家有喜事了:爷爷去表演皮影戏,叔叔阿姨吹唢呐,奶奶剪花纸贴在窗子上,小伙子们舞狮子、走高跷等等以示庆贺。
五、反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