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百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百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3 13:47: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河南省信阳市百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元杂剧的形成、发展、繁荣的过程,为后世的戏曲音乐留下了宝贵且巨大的财富,使得后世戏曲音乐可以不断发扬光大,在世界戏曲音乐的花丛中熠熠生辉。
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因此,元杂剧已然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这种包容性不仅体现于音乐形式上,也表现在元杂剧题材、主题的广泛性上。元杂剧向上描述君臣之间、朝廷官员之间、政治兴衰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发生的大小事件,向下更是描述了亲人之间、夫妻之间、朋友之间、邻里之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元杂剧还在主题上为后世戏曲音乐提供了大量的范本,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戏曲音乐。
首先表现在爱情剧上,元杂剧中的爱情剧皆是以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努力冲破封建束缚、向往自由恋爱为主题,表达了男女之间为了爱情奋不顾身,歌颂恋爱自由,富有极强的叛逆精神,对后世爱情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明代《娇红记》、清代《梁山伯与祝英台》皆是受到了元杂剧《西厢记》主题内容的影响。其次表现在人民大众对抗腐朽黑暗的封建统治势力上,元杂剧《赵氏孤儿》成为该主题的典型作品。明传奇《鸣风记》和清传奇《清忠谱》则受到了《赵氏孤儿》的影响,表现出更加深刻且强烈的道德性、批判性、人民性。受到元杂剧的主题影响的后世戏曲,不仅是简单的主题再现,同时也延续、拓展、深化了主题,使其更加丰富、饱满。
元杂剧主要是以相同宫调系统的若干曲子或者相同笛式系统的若干曲子连缀成套来进行架构的,也就是套曲联体的音乐结构。这种结构表明了有机的戏曲唱腔体制已然在中国戏曲音乐中形成。而且元杂剧以北曲的演唱为表演形式,其独有的北曲声腔系统,是我国戏曲声乐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环,推动了传统声乐的不断进步,对戏曲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代戏曲已形成以“生、旦、净、末、丑”为主要角色行当的成熟的角色分工体制,这种成熟体制的形成是跟元杂剧中所形成的角色行当体制密不可分的。如“生”角就是传承于宋金杂剧中“末泥”的角色行当,发展到元杂剧中的“末”角,再到现今的“生”角。生角主要扮演男性人物。近代不同地区不同戏剧会根据角色的年龄、性格、身份来做不同的生角划分,如老生、小生、武生等。“净”角是起源于宋金杂剧中的“副净”一角,到元杂剧中称作“净”,以脸部化妆为特点,运用不同的色彩和图案来组合成形态各异的脸谱,用以表现耿直刚烈、粗犷豪爽、冒失鲁莽、阴狠狡诈的各种男性角色。从宋杂剧以滑稽角色为主再到元杂剧以正剧角色为主,为后世戏曲音乐中的角色行当的健全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梁越《宋金杂剧与元杂剧之比较》)
材料二:
元朝的疆域比之汉唐更加广阔,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元杂剧作为元代特殊的文学艺术形式,无论是其创作内容,还是其文学语言都有多元文化的注入。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
自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其文化也在与中原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被百姓接受,在元杂剧中便有不少涉及蒙古族文化的剧目。元杂剧中出现了很多蒙古族语言词汇,如《陈州柴米》中出现的“虎刺孩”,也作“忽刺孩”,蒙语为强盗的意思。再如在《窦娥冤》等一些剧目中经常出现的“歪刺骨”,是蒙语中骂人的话,有贱骨头的意思。元杂剧中有着大量以汉语和蒙语交杂的曲词,如《杀狗劝夫》中哥哥罚孙二在风雪中跪拜,孙二唱:“则被这吸里忽刺的朔风儿那里好笃簌簌避,又被这失留屑历的雪片儿偏向我密蒙蒙坠,将这领希留合刺的布衫儿扯得来乱纷纷碎。”整段曲词就以汉语杂糅蒙语的形式描绘孙二穿着破衣烂衫长跪在风雪中的可怜场面。这样的曲词正是蒙古族文化对汉文化渗透的表现。
宋元时期,更加生活化的民间写实故事大量出现,这些故事多为“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剧作家在对涉及公案题材的元杂剧创作中,往往在主线大故事中插入小故事、小插曲,来让情节更曲折、更精彩。如著名的《窦娥冤》中,窦娥受冤的故事是主线,本在窦娥“三愿”应验后,已可作为全剧精彩的结束,但关汉卿又在主线大故事后,嵌入窦娥化为孤魂让窦天章为自己洗冤的小故事,让全剧更加精彩,更受民众喜爱。
不仅如此,世俗元素的存在还为元杂剧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鬼神显应、民间信仰、算命占卜等,对剧作家的创作影响不可忽视。如《盆儿鬼》中,瓦窑神戏弄盆罐赵,是通过鬼神对恶人进行惩罚的。这些杂剧通过鬼神显应的朴素民间元素,使得杂剧剧情更加跌宕起伏。民间信仰对一些元杂剧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在元杂剧研究方面,《桃花女》并不是一篇代表性的作品,但就民俗文化层面而言,它却具有其他剧作无法替代的价值。中国民间自古就有利用桃木来辟邪驱鬼的传统风俗,剧中桃花女就是以桃木辟邪为意象,代表下层世俗文化,来对抗剧中代表精英文化的周公,最后“桃花女”的胜利也象征着下层世俗文化的胜利。这些世俗元素在元杂剧中的大量出现,不仅让杂剧受众面更广,而且也丰富了其意义。
(摘编自王垚峰、王军涛《再论元杂剧之“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杂剧的形成与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形成对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B.元杂剧中出现的套曲联体的音乐结构,表明我国的戏曲音乐已形成有机的戏曲唱腔体制。
C.戏曲中的“净”角以脸部化妆为特点,我们可以根据其脸谱来推测出该角色的大致性格。
D.《桃花女》颇具研究价值,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下层世俗文化打破了上层精英文化的垄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元杂剧涉及的题材广泛,所写的内容可以大到君臣之间,也可以小到邻里之间,这使元杂剧成为当时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
B.《西厢记》反对封建包办婚姻,歌颂恋爱自由,富有极强的叛逆精神,它在文学上所呈现的艺术价值要高于《赵氏孤儿》。
C.元杂剧中有蒙古族词汇,还出现了蒙汉语交杂的曲词,这说明蒙古族文化对元杂剧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D.元杂剧《窦娥冤》和《盆儿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在内容上都含有鬼神显应等世俗元素,情节都较为曲折,跌宕起伏。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元杂剧在主题上深刻影响后世戏曲音乐”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清代戏曲《桃花扇》继承了元杂剧表现历史兴衰的传统,展现了明朝遗民的亡国之痛。
B.元杂剧的许多作品取材于宋金杂剧,如元杂剧的《墙头马上》就取材于宋代的杂剧。
C.元杂剧非常重视歌舞戏,往往通过歌舞来表现剧情中需要深刻剖析的人物内心情感。
D.近代戏曲仍沿用“旦”这个名称,会根据角色的年龄、身份来做不同的旦角划分。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元杂剧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对此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石碣①
茅盾
玉臂匠金大坚还没刻完半个字,忽地又是扑嗤一声的笑起来,抬头望他的秘密工作中的伙伴。
“金二哥,又笑,怎的?”靠在太师椅上慢慢地摸胡子的圣手书生萧让轻声说。胡子,原来只有稀落落的几根,又很短,然而只要左手空闲着,萧让就总得去摸。
“萧大哥,你真是活像智多星吴用了!再过几天,我就管你叫智多星罢!”
玉臂匠金大坚简直的放下了刻字刀,双手按在石碣上呵呵大笑起来。
萧让得意地摇着头,随即把脸色放得更庄严:“我说,金二哥,怨不得,吴军师,那样叮嘱我来。你只是心直口快!”
玉臂匠呆了一下,他收起了笑容,拿过刻字刀,低着头便又干他的一点一画的工作。
“慢着,金二哥,刚才,你又笑,到底为的甚么?”
“想到你和我躲在这里干这个,就要笑。”
“你真是!”萧让顿一顿,“呵,全二哥,不应该笑。我们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是水泊里的机密呀:全伙儿,一百单八位弟兄,就只有,你,我,吴军师,参预这机密。”
从工作中再抬起头来的金大坚本已有一句话冲到口边:正因为恁地,更加逗的人要笑呵!可是望见萧让的那样庄重的脸色,便不好说出来,只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算是百分之几的抗议。
这也瞒不过精明的萧让。料到这玉臂匠还有几分不了解吴军师的“策略”的奥妙,他萧让便觉得很有再切实叮嘱一番的必要。
然而要把吴用的“策略”解释明白也颇困难,他偷眼看他的伙伴,刀尖落在石头上发出“滋拉,滋拉”的声音,仿佛是金大坚的暗笑;然而金大坚当真并没笑,他在那里认真地工作。
这使得萧让心里略略安定一点。毕竟这位老朋友还可靠。摸着稀落落的几根短胡子,萧让再把军师吴用嘱咐过的话语想了一遍,然后轻声儿慢慢儿说:“金二哥,你看,玉麒麟比宋大哥如何?”
“都是江湖上闻名的好汉呵!”
玉臂匠头也不抬的回答了。
“哦——金二哥;好歹,总有个,高下罢?”
只有急促的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剥落剥落的声音代替了回答。
“众多兄弟,都说,玉麒麟,仗义疏财,一身好武艺,心地又直爽;宋大哥兀自佩服。金二哥,看来遮莫是玉麒麟强些罢。”
金大坚深觉得诧异,自己不是屡次承蒙他告诫莫要臧否水泊内的大头领么?今儿他自己亦犯了规么?和他的刻字技术同样地古朴的金大坚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没有机会发泄的几句话便脱口冲出来了:“人总是成群打伙的。和卢员外亲近的一伙儿自然说卢员外好哪。”
“不,不,不!金二哥,是和卢员外出身相仿佛的人,才都说卢员外好。”
玉臂匠不很了解似的定睛瞅着萧让。
“金二哥,你总知道,我们一百单八人,不是一样的出身呀。如像白胜兄弟,他原是破落户泼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渔民;孙二娘开黑店,公孙军师是游方道士,李俊、张横,做水面上的勾当:这算是一伙儿。五虎将的关胜、呼延灼,他们,原是朝廷命官,派来打梁山的;便是卢员外自己,先前何尝不是跟我们作对的?所以这是又一伙了。金二哥,现在,你该明白吴军师的妙计了罢?”
有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中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是不出声,只眯着眼睛,用半个脸笑。
突然萧让站起来,踅到房门口,在门缝里张望了一会儿,然后又回到金大坚身边,满脸庄重气象,凑着金大坚的耳朵急促地轻轻地说:“二哥,俺水泊里这两伙人,心思也不一样。二哥,依你说,该是谁来做山寨之主?”
“哦!原来却是恁地!何不依了黑旋风的说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却又来这套把戏,这石碣,害得俺像是做了私事,当着众兄弟面前,心里怪难受!”
玉臂匠再也忍不住了,当的一下,把刻字刀掷在石碣上,大声叫将起来。这一爆发,真是圣手书生萧让所不料的。他往后退了一步,学着军师吴用的神气,只管摸胡子。
“二哥,话虽如此说;事情,却不能如此办。也须叫人人心服呀。总得再找出些‘天意’来。这便是吴军师的神算妙计!”
“天意!天意渺茫,就叫我们来替‘天’行意?”
萧让沉吟着踱方步。他时时把眼光往金大坚身上溜,没有什么异样。滋拉滋拉地又在那里刻字,一条好臂膊上的肌肉突起来像是些榾柮儿。
总算放下一半心,萧让再回到太师椅上时,猛听得金大坚又掷过来一个怪问题:“旁的不管,只是,萧大哥,我们算是哪一伙?”
萧让愕然了。军师吴用从来不曾和他谈到这个。仓促间他搬不出吴用的话语来应付。很想说是属于宋大哥那一伙,可是又觉得碍口。
看见萧让也有对答不来的时候,金大坚却呵呵笑了。这笑像是一瓢冷水,浇得圣手书生毛发直竖。
“我们,——我,既不是赵官儿的什么将军,教练,教头,也不曾偷鸡提狗,开黑店,大江心里请客官吃板刀面。我们是靠手艺过活的。我剩东岳庙的神碑,也刻这替天行道的石碣。就是这们一回事。提起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
仿佛抖落了一口袋子的金钱似的,金大坚自己也不很相信竟会这样地滔滔发议论。他的拿着刻字刀的右手突在空中画一个圆圈,又兴奋地加了几句:“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行的就是这个‘道’呢!”
萧让楞着眼睛,只能摸胡子。直到全大坚的刀尖和石头相触的声音再鼓动他的耳膜时,他这才醒过来似的率然问:“是机密呢!金二哥?”
“我当作从前给人家私刻关防②一样,决不走漏半个字!”
(有删改)
【注】①本文是茅盾对《水浒传》的再创作,1930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水浒传》在七十一回“忠义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中描述,梁山泊英雄聚义后举办醮事,突然天门中开降下石碣,石碣上有“替天行道”字样及一百零八位好汉的座次。②关防:旧时政府机关或军队用的印信。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表现了金大坚对刻石碣这件事的抵触心态,他在内心深处不认同萧让所说的策略。
B.萧让对金大坚的说辞,归根结底来自吴用,吴用虽然没有出现在现场,却在实际上主导着刻石碣这件大事。
C.萧让解释吴用的策略时,从说话“慢慢儿”到“急促地”,后来“沉吟着踱方步”,显现出萧让内心的矛盾纠结。
D.金大坚对官员出身和平民出身的好汉都不认同,因而对刻石碣就能使两伙人“合成一伙儿”的做法深感怀疑。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截取玉臂匠金大坚和圣手书生萧让秘刻石碣这一场景,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
B.反复出现“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声音”,刻画出金大坚对问题有所认识且明哲保身的形象。
C.小说以萧让的视角进行叙述,通过萧让的所见所思所感完成对“石碣”作用和意义的揭示。
D.小说叙事简洁,情节貌似简单,但在人物交谈中呈现了错综复杂的内容,引发读者思考。
8.金大坚的“笑”贯穿整个谈话过程,但“笑”这个表情所蕴含的感情却随着谈话不断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9.对于历史小说创作,茅盾认为“应当是那个特定时代的历史条件下所可能产生的人和事”“应当符合于这个历史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但同时又应“不为古事所拘,驰骋其想象吹进些现代的气息”。请结合文本阐述你对茅盾这一创作理念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汤见设网者四面张,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网。”汤曰:“嘻!尽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舍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网,今之人循绪。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请受其犯命者。”士民闻之,曰:“汤之德及禽兽矣,而况我乎?”于是下亲其上。
楚昭王当房而立,愀然有寒色,曰:“寡人朝饥时,酒1二胆,重裘而立,犹惜然有寒气,将奈我元元之百姓何?”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粟以振饥者。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当房之德也。
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四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及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跨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跨屡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
豫让事中行之君,智伯灭中行氏,豫让徙事智伯。及赵襄子破智伯,豫让剂面而变容,吞炭而为哑,乞其妻所而妻弗识,乃伏刺裏子,五起而弗中。襄子患之,食不甘味,-夕而五易卧,见不全身。人谓豫让曰:“子不死中行,而反事其仇,何无耻之甚也?今必碎身糜躯以为智伯,何其与前异也?”豫让曰:“我事中行之君,与椎而衣之,与关而枕之。夫众人富我,我故众人事之。及智伯,分吾以衣服,啖吾以鼎实,举袂而为礼。夫国士遇我,我故国士为之报。”
(节选自贾谊《新书·谕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B.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C.居二年/阖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徒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D.居二年/闺闾袭郢/昭王奔隋/诸当房之赐者/请还致死于寇/阖闾一夕而五徙/卧不能/赖楚曳师而去/昭王乃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愀然”意为容色改变的样子,与《赤壁赋》中“苏子然”的“愀然”含义相同。
B.“元元”在词典中有“黎民”和“善良”两种意思,此处只能解释为“善良”。
C.“与关而枕之”与《鸿门]宴》“故遣将守关者”两句中的“关”字意思相同。
D.“众人”在文中指一般人,与《师说》中“今之众人”中的“众人含义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商汤因张网狩猎的人四面张网的做法太过分而制止了他们,但并没有一味批评,而是教给方法,让他们去掉三面网,留下一面。
B.楚昭王早晨饮了两杯酒,穿着厚毛皮衣,在房屋中站着,仍然感到寒冷,他由自己的切身感受联想到楚国百姓的生活会更艰难。
C.楚昭王败逃途中因鞋子开口而跑丢了一只,在跑出一段路后,又返回去捡起那只鞋,在他的影响下,楚国从此没有丢鞋的习俗。
D.豫让毀掉容貌、吞炭变声,一心想杀死赵襄子替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曾像对待国士那样对待他,他也要像国士那样回报智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日也,出府之裘以衣寒者,出仓之票以振饥者。(4分)
(2)楚国虽贫,岂爱一跨屡哉?思与偕反也。(4分)
14.贾谊在文中借楚昭王和豫让的故事给诸侯王阐述了怎样的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画松
元稹
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璪画中的古松翠绿的树枝和盘曲的枯干形态各异,神韵不一,但都能体现松树的风骨。
B.诗人由张璪的画联想到世俗画师,认为他们的画埋没了松树的气度,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歌三、四两句和七、八两句相呼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凸显了张璪画松的独特之处。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16.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如梦的感觉,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雪》中,乖巧懂事的男孩三江有个嗜酒如命的爸爸,妈妈多次规劝无果后一气之下回了娘家。面对即将 ① 的家庭,三江下决心帮爸爸摆脱那如影随形的酒瘾。在一次次与爸爸的“斗智斗勇”中,【A】温室里的花朵逐渐蜕变为了坚强的小男子汉。而在儿子的监督下艰难戒酒的过程,也是三江爸爸走出心理阴霾、直面人生缺憾的“再成长”过程。
小说没有什么 ② 、曲折离奇的情节,藏于每个人物潜意识中的那些浓得化不开的“心事”才是叙事的核心驱动力。小说写道:“山区的夏夜那么宁静,却又翻腾着这么多心事,【B】人就像这夜空中的星星一样密密麻麻的,而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心事。”而这些“心事”又与人物的“记忆”或“梦呓”有着 ③ 的联系。它们使人物时常处于欣喜与落寞相交织的复杂心境或心绪中。作者巧妙采用儿童的限制视角来勾勒三江的微妙心情:“大人总是把一些事情,尤其是过去的旧事,像用过的一个旧竹帘子,卷起来,藏起来,不愿意对小孩子说。”正是在天马行空的孩童的想象中,使故事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三江爸爸的人物形象也由此慢慢地逐渐丰满、立体起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AB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比喻修辞有怎样的区别?请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作“骨骼的守护者”。
《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健康的成年人一天需要的钙大约是800毫克,可是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钙的吸收率太低,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
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 ① ?有一些可能被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维生素K,它能指引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 ② ,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 ③ ,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
21.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
B.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C.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D.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树的枝头鲜花盛开,绿叶葱翠,一阵风吹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清脆悦耳,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末”。树根埋在地下,朴实无华,寂静无声,但古人造字时却叫它“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信阳市百师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D【解析】“它的出现标志着当时下层世俗文化打破了上层精英文化的垄断”错误。根据原文“剧中桃花女就是以桃木辟邪为意象,代表下层世俗文化,来对抗剧中代表精英文化的周公,最后‘桃花女’的胜利也象征着下层世俗文化的胜利”可知,桃花女的胜利是下层世俗文化得胜,并没有体现打破精英文化的垄断。
2.D【解析】A.“这使元杂剧成为当时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错误,原文是说“元杂剧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因此,元杂剧已然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 广泛性上”。B.“它在文学上所呈现的艺术价值要高于《赵氏孤儿》”错误,原文并没有对二者进行比较。C.“这说明蒙古文化对元杂剧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错误,原文是“自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其文化也在与中原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被百姓接受,在元杂剧中便有不少涉及蒙古族文化的剧目”,元杂剧只是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不能说蒙古族文化起到决定性作用。
3.A【解析】A.是说清代戏曲《桃花扇》在主题上受到元杂剧的影响。B.是说元杂剧在题材上受到宋金杂剧的影响。C.是对元杂剧这种戏曲表现形式的解说。D.是说戏曲角色的延续。B、C、D三项都不能支持“元杂剧在主题上深刻影响后世戏曲音乐”的观点。
4.文章首先提出观点,即元杂剧为后世的戏曲音乐留下了宝贵且巨大的财富;接着从主题题材、唱腔体制、角色行当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元杂剧的重要影响。(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5.①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汲取了其他各种音乐形式的营养形成的,在当时已经成为戏曲音乐的集大成者。②元朝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促进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为元杂剧的创作提供了相当丰富的素材。③元杂剧受到民间故事的影响,涉及公案题材的元杂剧往往采用“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形式。④世俗元素的存在还为元杂剧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丰富了元杂剧的意义。(每点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6.B【解析】A项“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只是表现金大坚对萧让所说的“不应该笑”的“抗议”,并不是对刻石碣的抵触。C项显示的是萧让在说服金大坚的过程中的感情起伏,并没有内心的矛盾纠结。D项,金大坚没有对两伙人的出身不认同,他不认同的是因为出身不同而互相猜忌,更加不是因为不认同别人的出身而对刻石碣产生怀疑。
7.C【解析】本文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叙述,并不是萧让的视角。
8.①谈话开始,金大坚的笑是单纯觉得刻石碣的工作瞒住众人,很是有趣。②萧让主动谈起卢俊义和宋江的高下时,金大坚忍不住暗笑,是对萧让行为的不解。③萧让谈及梁山泊众人出身不同时,金大坚“用半个脸笑”,流露出对萧让看法的不认同。④当萧让回答不出金大坚的质问时,金大坚“呵呵笑”,是用笑表达出内心的愤懑和对“刻石碣”策略的蔑视。(第①点和第④点,每点2分:第②点和第③点,每点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9.①梁山泊内众人出身不同,所属阶级不同,自然会形成矛盾和猜疑,吴用通过刻石碣,借天意来排定座次,建立秩序,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②金大坚是工匠出身,性格单纯直率,正直有原则,因而他对于“刻石碣”的用心表示不满,符合人物性格。③茅盾通过“刻石碣”细节的再创作,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用现代人的立场反观古事,指出了农民起义的局限性,具有启蒙意义。(每点2分,共6分,能结合文本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B【解析】“奔隋”的主语是“昭王”,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曳师而去”的原因是“不能赖楚”,二者之间应该断开,排除D项。
11.C【解析】“意思相同”错,前者意思是“门闩”,后者意思是“关隘”,二者意思不同。
12.C【解析】“没有丢鞋的习俗”错。
13.(1)这一天,就拿出官府里的皮衣给受冻的人穿,取出仓库的粮食救助饥饿的人。(“是日”“衣”“振”各1分,语意通顺1分)
(2)楚国虽然贫穷,我难道会吝惜一只鞋子吗?只是想要和它一同返回楚国。(“爱”“偕”“反”各1分,语意通顺1分)
14.①为人主者应推己及人,关心百姓疾苦;②为人主者应以身作则,以上率下;③为人主者应竭诚以待下。(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商汤看见张网狩猎的人四面张网,祷告说:“从天上降下来的,从地中生出来的,从四方到来的,都落到我的网中。”汤说:“哎呀!全部捉尽了。不是夏桀(那样的暴君),还有谁能这样呢?”于是就命令去掉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并且教他祷告说:“蜘蛛结网,现在的人仿照去做。愿意往左的往左,愿意往右的往右,愿意高飞的高飞,愿意下降的下降。我请求接受那些自投罗网的。”士人和平民听说这件事后,说:“商汤的恩德施加到禽兽了,更何况对我们呢?”因此百姓亲近他们的君王。
楚昭王在厢房正中站立,容色改变显出寒意,说:“我早上饿的时候,喝两杯酒,穿着厚毛皮衣站着,仍然瑟缩地感到寒气袭人,我善良的百姓会怎么样呢?”这一天,就拿出官府里的皮衣给受冻的人穿,取出仓库的粮食救助饥饿的人。过了两年,吴王阖闾袭击郢都,
楚昭王逃奔到隋。那些先前受到楚昭王立于厢房时赏赐的人,请求返回楚国与敌人以死相拼。阖闾一晚上五次迁移睡眠地点,不能占有楚国,率领军队离开,楚昭王于是回楚复位。(这是楚昭王)立于厢房时能够施德的缘故。
过去楚昭王与吴国人作战,楚国军队失败,楚昭王逃跑,麻布鞋裂开了口子,跑丢了一只,跑了三十步,又回去捡回鞋子。等到了隋地,近臣问他说:“大王怎么竟然吝惜一只鞋子呢?”楚昭王说:“楚国虽然贫穷,我难道会吝惜一只鞋子吗?只是想要和它一同返回楚国。”从这以后,楚国便没有互相遗弃的习俗。
豫让侍奉中行君,智伯消灭了中行氏,豫让改为侍奉智伯。等到赵襄子打败智伯,豫让割破脸面改变容貌,吞食木炭使自己不能说话,在他的妻子那里乞讨连妻子都认不出他,于是埋伏起来刺杀赵襄子,五次行刺没有成功。赵襄子非常害怕,吃饭都没有味道,一夜要换五个地方睡,不敢公开露面。有人对豫让说:“你不为中行氏死节,反而侍奉他的仇人,怎么这么无耻呢?现在粉身碎骨也一定为智伯报仇,怎么与以前不一样呢?”豫让说:“我侍奉中行君,他给我帷帐当衣穿,给我门闩当枕头。他像对一般人那样待我,所以我就像对一般人那样对待他。等到侍奉智伯时,他把衣服分给我穿,拿鼎中的美食给我吃,举起衣袖礼遇我。他像对待国士一样待我,我当然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15.D【解析】“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错,原文没有这个意思。
16.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三、四句写出张璪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②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九、十句指出平庸的画师格调不高,修养不够,难以画出松树的气质。③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最后两句传达出画师应善于观察体悟,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每点2分,共6分,能结合诗句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7.(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3)示例: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每空1分,有错字、漏字、多字均不得分。第三小题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18.示例:①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②跌宕起伏(惊心动魄) ③千丝万缕(千条万缕)(每空1分,共3分。如答其他成语,与语境相合,亦可得分)
19.①A处是借喻,它以“温室里的花朵”比喻三江,突出了三江一直受到保护而仍然稚嫩的特点。但此句没有比喻词,本体也没有出现。②B处是明喻,它以“夜空中的星星”比喻人,指出了人之多。它有比喻词“像”,本体、喻体都出现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0.示例:正是在孩童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故事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三江爸爸的人物形象也由此逐渐丰满、立体起来。(改对一处给1分,改对两处给3分,改对三处给4分)
【解析】原句有三处语病:第一处为语序不当,“天马行空的”应修饰“想象”;第二处为成分残缺,第一个单句没有主语,应删掉“使”:第三处为成分赘余,“慢慢地”与“逐渐”应删掉一个。
21.B【解析】B项及文本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声音的断续,C项和D项表示话题转变。
22.示例:①摄入的钙会去哪呢②要想不缺钙③还要补充维生素D等营养素(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3.【解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由对比鲜明的两句材料组成。一是树梢和树根特点的对比,树梢美丽,喧嚣:树根朴实,沉稳。二是古人对树梢和树根的不同态度对比,称树梢为“末”,称树根为“本”,寄寓了古人对树梢、树根的褒贬之情。理清了两句材料的内涵,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立意。
从树梢与树根的关系切入。二者既是统一的关系,树根长年累月默默输送养分,带来了树梢的繁华热闹,由此,可以隐喻“厚积‘勃’发”“台前幕后”;二者也可以是对立关系,树根朴实,树梢招摇,究其原因是树根成熟稳重,树梢喧嚣浮动,由此,可以隐喻人生应该沉稳踏实。
从古人对树梢、树根的不同态度切入。古人称树梢为“末”,称树根为“本”,可以看出古人贬树叶,赞树根,其实质,也就是古人赞赏为人要踏实稳重。而当今社会,许多人却是“本末倒置”,尤其是现在的部分年轻人,一味追求光鲜亮丽的人生,忽视踏实勤奋地工作。由此,可以针砭时弊,探究其背后的根源。
参考立意:固“本”强“末”;厚积才能“勃”发;沉稳人生,拒绝浮华;拒绝“本末倒置”。学生根据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立意、写作,只要在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符合相关要求,即可酌情给分。答案中的立意仅供参考。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