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项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二章 逐篇梳理十三《孟子》三章 课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专项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第二章 逐篇梳理十三《孟子》三章 课件(共5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3 14:0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专项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二章 逐篇梳理
十三、 《孟子》三章
01
基础型
02
发展型
03
拓展型
十三、 《孟子》三章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内城
外城

也。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 )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 )而去( )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 )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
城墙
护城河
兵器
粮食
放弃
离开
限制
靠,凭借
巩固
险要
震慑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寡助之至( ),亲戚(
)畔( )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 )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 )大丈夫哉?
极点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同“叛”,背叛
归顺
能行仁政的君主,即“得道者”
或,要么
真正,确实
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 )焉( )得为( )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 )也,父命(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 )之曰:‘往之女( )家,必敬( )必戒( ),无违夫子!’以顺( )为正( )者,妾妇之道也。居
害怕
怎么,哪里


行冠礼
教导,训诲
告诫
同“汝”,你
恭敬
谨慎
顺从
准则,标准
( )天下之广居( ),立( )天下之正位( ),行( )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 )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站在
最宽广的住宅,喻指“仁”
最正确的位置,喻指“礼”

最正确的道路,喻指“义”
遵从
使惑乱、迷惑
使改变、动摇
使屈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 )于( )畎亩之中,傅说举( )于版筑( )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 )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
兴起,指被任用

选拔,任用
捣土用的杵
狱官
集市
所以
这样
财资缺乏
违背
扰乱
其所为,所以( )动( )心忍( )性,曾( )益其所不能。
人恒( )过( ),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 )于虑( ),而后作( );征( )于色( ),发( )于声,而后喻( )。入( )则( )
用来……
使……受到震撼
使……坚忍
同“增”,增加
经常,常常
犯错误
忧困
同“横”,梗塞,不顺
思虑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验,表现
脸色
显露,流露
了解,明白
指在国内
如果
无法家( )拂( )士( ),出( )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守法度的大臣
同“弼”,辅佐
贤士
指在国外
匹敌,相当
灭亡
二、 文言词汇
1. 一词多义
形容词,有利
形容词,锋利,锐利
名词,内城
名词,城墙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代词,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指出嫁的女子
助词,的
告诫
谨慎
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动词,显露,流露
2. 通假字
(1)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往之女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叛



(3)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衡于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加


梗塞、不顺
(5)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辅佐
3. 古今异义
(1)三里之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城市
(2)池非不深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池塘
内城
护城河
(3)委而去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
离开
限制
(5)亲戚畔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的成员
(6)与民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缘由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遵从
(7)丈夫之冠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女子的配偶
(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比方
(9)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敌对的国家
成年男子
了解、明白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4. 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富贵不能淫
在句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贫贱不能移
在句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迷惑
使……动摇
③威武不能屈【2020】
在句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所以动心忍性
在句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词作动词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在句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屈服
使……受到震撼
限制
②丈夫之冠也
在句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恒过
在句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形容词作动词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在句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冠礼
犯错误
巩固
②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在句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威慑、震慑
三、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落实加点的字词)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4.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20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
5.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6.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1. 下列对《〈孟子〉三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主旨明确,高度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通过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 景春认为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是大丈夫,因为他们权倾天下,令人敬畏,还可以左右时局,为天下守太平。孟子的阐释意在反驳景春的观点,维护传统礼义。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
D. 《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也更好地阐述作者的观点。
B
【解析】“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意思是: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由此可知,公孙衍和张仪不是“令人敬畏”,而是让人感到恐惧害怕,“安居而天下熄”也不能说是“为天下守太平”。故选B。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教材思考探究延伸)
不能。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三个阶段,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
3. 《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作简单说明。(教材思考探究延伸)
是下联的意思。微祸虽然会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堵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甲】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③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④者,鹯⑤也;为汤武⑥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选自《孟子·离娄上》,有删改)
【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尔也:而已。③圹(kuàng):同“旷”,指辽阔原野。④爵:同“雀”,鸟雀。⑤鹯(zhān):鹞类猛禽。⑥汤武:商汤王和周武王。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得天下有道( )
(2)所欲与之聚之( )
(3)民之归仁也( )
(4)故为渊驱鱼者( )
方法
给予
归向,归附
驱赶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今 天 下 之 君 有 好 仁 者 则 诸 侯 皆 为 之 驱 矣 虽 欲 无 王 不 可 得 已
/
/
/
3. (对比阅读)请根据《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甲】文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中桀纣失天下的原因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失天下的原因有什么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都失去了民心,失去了人民的支持。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甲】文中提到的“道”意思一样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一样。《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所说的“道”是指统治者施行的“仁政”,【甲】文中说的“道”是指统治者得天下的途径、方法。
【参考译文】【甲】孟子说:“夏桀和商纣丧失天下,是因为失去百姓;失去百姓,是失去民心。要获得天下有办法:赢得百姓,便能赢得天下;要赢得百姓有办法:得到民心,就能得到百姓;得到民心有办法:(百姓们)想要的就给他们或者积聚起来,所讨厌的不强加给他们,这就行了。百姓归附仁德,就好比水向低处流、兽往旷野跑一样。因此,替深池把鱼驱赶来的,是水獭;替丛林把鸟雀驱赶来的,是鹞鹰;替商汤、武
王把百姓驱赶来的,是夏桀和商纣。如今天下的君主如果有爱好仁德的,那么别的诸侯就会替他驱赶来百姓。即便他不想一统天下,也会身不由己。”
【乙】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①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②,而尚摄③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④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
者也。
(选自《墨子·亲士》,有删改)
【注释】①正:长(zhǎng),“为……之长”,指晋文公成为诸侯盟主。②丑:羞辱。③摄:同“慑”,慑服。④内:即“退”。退,指不得志。
4.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 )
(2)非无安居也( )
(3)君子进不败其志( )
(4)必得其所欲焉( )
遭遇,遭受
安稳的
得志
想要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太 上 无 败 其 次 败 而 有 以 成 此 之 谓 用 民
/
/
6. (对比阅读)请根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乙】文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乙】文提到的“君子”与“众人”的区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众人则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2)【乙】文三子的事例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六人的事例有何相同点?两文通过他们的事例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同点:都历经磨难,在文中充当论据。
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这六位由卑微最终变得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论证了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的观点。【乙】文列举晋文公、齐桓公和勾践作为国君失败后因为自信再次成功的事例,论证了逆境之中不怨天尤人,能忍辱负重就能成功的观点。
【参考译文】【乙】过去晋文公出逃而后来成为天下诸侯的盟主,齐桓公被迫离国而最终称霸诸侯,越王勾践遭受吴王的羞辱,而最终成为慑服中原诸国的贤君。这三位君主之所以能成就功业且扬名于天下,是因为他们的国家陷于困境且自身蒙受耻辱。最好的是不失败,其次是失败了而有办法成功,这就叫善于用人。我曾听说:“不是没有安适的居所,而是自己没有安定的心;不是没有足够的钱财,而是自己没有满足的心。”
所以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而一般人则宽以待己、严于律人。君子得志时不改变他的志向,不得志时能探究其情由,即使夹杂在平庸的百姓中间,也终究没有怨悔的心,他们是有着自信的人。所以说凡事能从难的做起,就一定能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没有听说过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却能避免自己不喜欢的结果。
∣新题变式 ∣
7.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这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下列言论符合孟子仁政思想的有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③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④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
⑤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①②
【解析】孟子的"仁政"提倡“以民为本”。①句意:百姓最重要,土神谷神次要,君主较轻。②句意: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③句意: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④句意:圣明的君主不看重仁义而重视法度。⑤句意:治理国家若能依靠道德,那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待在固定的地方,众多的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③虽出自孟子,但未体现仁政思想。④出自商鞅,体现了法律治国思想。⑤出自孔子,体现了德治思想。只有①和②符合孟子的仁政思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