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专项二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二章 逐篇梳理
二十、 《礼记》二则
01
基础型
02
发展型
03
拓展型
二十、 《礼记》二则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也;虽有至( )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
味美
最好的
道理
困惑
( )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 )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 )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 )贤( )与( )能( ),讲( )信( )修( )睦。故人不独亲( )
反思
同“敩”,教导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公共的
选拔
指品德高尚
同“举”
指才干出众
讲求
诚信
培养
以……为亲
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 )、孤( )、独( )、废疾( )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 ),盗窃乱贼( )而
以……为子
同“鳏”,老而无妻
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老而无子
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厌恶
闭塞
兴起
作乱害人
不作( ),故外户( )而不闭( )。是谓大同。
兴起
从外面把门带上
用门闩插上
二、 文言词汇
1. 一词多义
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代词,指嘉肴
老而无子
副词,只是
动词,闭塞
动词,用门闩插上
2. 通假字
(1)学学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兑命》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个“学”
敩
教导
兑
说
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3)选贤与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矜、寡、孤、独
“_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
举
选举,推举
矜
鳏
老而无妻
3. 古今异义
(1)教学相长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教书,即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2)不知其旨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意义
教与学
味美
(3)教然后知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疲乏想睡
(4)然后能自反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颠倒的,方向相背的(跟“正”相对)
(5)女有归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返回
困惑
反思
女子出嫁
4. 词类活用(名词的意动用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在句中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亲;以……为子
三、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注意落实加点的字词)
1.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3.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5.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人们不单敬爱、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抚育自己的子女。
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
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虽有嘉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
B. 《虽有嘉肴》一文开头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最后引用《尚书》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C. 《大道之行也》一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
D. 《大道之行也》一文用一种特殊的总括形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作对比,从而指出,现实中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里将不复存在。
C
【解析】“天下为公”是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大同社会在人才选拔和社会风气培养上的具体做法。故选C。
2. 《大道之行也》一文中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教材思考探究延伸)
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①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③焉?
(选自《孟涂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事:事情;实际。②奚:怎么。③决:解决。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君子之学必好问( )
(2)相辅而行者也( )
(3)非问无以广识( )
(4)舍问,其奚决焉( )
一定
辅佐,协助
增长
除了,除去
2. 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理 明 矣 而 或 不 达 于 事 识 其 大 矣 而 或 不 知 其 细
/
/
/
3. (对比阅读)请根据《虽有嘉肴》和选文回答问题。
(1)《虽有嘉肴》和选文都谈到了学习,分别阐述了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虽有嘉肴》阐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选文阐述了学必好问的观点。
(2)《虽有嘉肴》和选文两篇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篇文章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教学相长的道理,以及“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启发我们要做一个勤奋好学、互相帮助、勤思多问的人。
【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有时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有时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新题变式 ∣
4. 下列最能概括故事所含道理的一项是( )
子夏在跟随孔子学习时,曾问他《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这是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才能画得好。”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子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回答说:“卜商(子夏姓卜名商)啊,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我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B.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
C. 教学相长也(《礼记》)
D.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苏格拉底)
C
【解析】故事中的孔子为子夏解读诗经,子夏又举一反三,延伸到对“礼乐”和仁义的思考,启发了孔子。孔子的教导和子夏的学习相互推动、相互促进,体现了“教学相长”的观点。故选C。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