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三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三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共5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0-07 07:4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 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中国的笔墨画在世界画史上独树一格,而现在世界风行的中国戏曲也显示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导入新课 徐渭的《牡丹蕉石图》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彩绘帛画 郑板桥的《墨兰图》 京剧脸谱图 (1)识记:汉字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书法艺术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及基本特征;京剧的发展历程、京剧艺术特点及艺术家代表。
(2)理解:书画同源和京剧形成发展的原因。
(3)通过了解汉字书画的发展历程特点,初步学习欣赏书画艺术。
(4)通过对京剧艺术的了解,学会欣赏京剧。1、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碑帖、历史比较、欣赏图片、欣赏戏剧等方法,了解中国书画和戏剧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提高艺术鉴赏能力。2、过程与方法 (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魅力,体会国粹京剧的魅力。
(2)汉字书画及京剧都是祖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要珍惜和弘扬古代优秀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理解中国书画和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汉字与书法艺术 笔墨丹青中国画 京剧的出现 本课主要内容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图画文字象形字的符号化汉字内容解析2、文字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隶书: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 3、文字演变的趋势 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爱4、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 (1)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2)书法的几种主要书体 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 唐代步入盛世,名家群起始于东汉 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 颜真卿楷书作品 草书: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虽难于辨识,实用性不大,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魏晋以来盛行不衰,名家辈出。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王羲之草书作品临摹本 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字体。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 经过东汉至西晋约两个多世纪的演变,书体完全成熟。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彩陶画、岩画、壁画和地画。 代表作是彩陶画《鹳鱼石斧图》。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艺术 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人物驭龙图》和《人物龙凤图》是现代出土的战国楚国帛画。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3、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 《夫妇宴饮图》 绘画艺术在秦汉时期有了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 魏晋时期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并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代表作是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5、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艺术的高峰,糅合外来美术风格,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代表作有: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等。 游春图6、两宋时期的绘画艺术 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成为最大亮点,绘画成为商品。代表作有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全图分为三个段落。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清明上河图》简介7、元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 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代表作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等。视频:唐代的文化三、京剧的出现 1、古代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从原始的歌舞发展而来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即优伶 元朝时,中国戏曲艺术开始走向真正成熟,出现元杂剧 明代时,出现昆曲 戏曲介绍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2、京剧的形成 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即湖北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1840年~1860年)间,经徽戏、秦腔、汉调的合流,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了京剧。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3、京剧的发展 京剧由北京走向各地,成为全国广为流行的剧种,被称为“国剧”。 民国以来,开始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赞赏 。4、京剧表演特色 京胡、二胡、笛子、唢呐等管弦乐器和鼓、板、大锣等打击乐器伴奏。
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化妆都有一定的谱式。
唱、做、念、打结合;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表演有程式性和虚拟性,虚实结合,形神兼备。5、其他戏种 秦 腔 越 剧 粤 剧 黄梅戏 川 剧 本课主要从汉字、书画、戏曲这三个方面介绍了充满魅力的中国古代艺术,包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这些富有民族特色中国艺术,丰富了世界文化。课堂小结1、(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
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
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D高考链接 解析:答案为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明清山水画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不大,社会风俗画与商品经济发展关系很大,明清山水画可能与政治关系更大。 2、(2002年普高全国卷)下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它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繁荣的景象。当时,汴河穿城而过,西由黄河受水,东入淮河,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东京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当时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A.华北平原  B.汉中平原
C.太湖平原  D.江汉平原  [ ]
(3)直接导致该城市北宋后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答案要点:
(1)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区域。
(2)C
(3)靖康之变;都城迁移。 解析:此题主要是借清明上河图考查北宋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可看出一个朝代的时代特征在它的文化方面是有深刻反映的,一幅画,一首诗都能反映当时所在社会的一些重要的历史特征,每个地方的人文风情也都能够由当地的文化底蕴映射出来,有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在北宋时期主要的经济城市都是在都城,而且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繁荣景象,而且商业的范围扩大化。想一想:汉字为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答案提示: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保证了汉字使用的畅通无阻;汉字为不同民族、不同方言区的交往提供了便利条件,反之,我国众多民族、众多方言,为汉字的使用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汉字自身的成熟与完美,也为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堂练习谈谈中国书法和绘画发展的基本脉络。 答案提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
(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这时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本课测评探究学习总结 (1)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彩陶画、岩画、壁画、地画等。
(2)夏商周三代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3)秦汉时期,绘画艺术有进一步发展。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大致分为七个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了。这一时期士族兴起,士大夫画家活跃于画坛。中国画逐渐演变成单幅的卷轴画,成为独立的艺术欣赏品,题材亦日益扩大。除人物、宗教题材外,初期山水画也随之出现。同时,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指导了艺术创作的方向。
(5)隋唐五代时期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高峰。在继承魏晋以来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产生出许多画家和优秀作品。此外,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 (6)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
(7)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最为突出,特别是反映文人画风貌的写意画。徐渭在画上自题诗:
从来不见梅花谱,信手拈来自有神。
不信试看千万树,东风吹着便为春。
郑板桥赞美巩黄慎的绘画说:
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
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学习延伸 阅读上面两首题画诗,谈谈文人画的精髓所在。 答案要点提示:文人画盛行于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要么是文人得不到重视,要么是文人受到的钳制很多,文人们以画写意,也就是通过画笔表述自己的思想感受,因此文人画不是以写真为目的,而是以表意为根本。 文人画重写意,讲究的是气韵、笔墨,通过笔墨表达主观意念。所以我们欣赏元明时期的中国画,感觉到的不是笔墨,不是色彩,更不是技巧,而是一种韵致,是一种无法用文字语言表述的韵致。即使是文字写成的诗词,其意境也常常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