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课程标准: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据材料结合课文思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我们国家的秩序是不是一下就能够恢复正常?我们的国民经济,有没有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华国锋(1977年2月7日)背景1:“两个凡是”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中国继续在文革阴影中徘回。(实质是继续坚持“文革” 左倾错误)思考:“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影响?文革后遗症 背景2: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
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材料: 背景3:文革结束后两年,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专家会诊开方抓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四、开方抓药 ——十一届三中全会(1)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思想路线:(3)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政治路线:(5)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6)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组织路线:结合教材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伟 大 转 折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合作探究想一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192719491978农村转移
城市阶级斗争转移到
经济建设城市转移
农村 二、经济体制改革探究1: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
其前提、实质和目的、目标是什么?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手术治疗 原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探究2:为什么要进行经济改革? 探究3:如何改?假使你是一名改革的策划者,你认为当时经济体制的改革应该首先从农村开始,还是从城市开始?请说出你的理由?阅读下面材料,想一想: 农村为什么要改革? 材料一 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材料二 当时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体制,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办食堂,吃饭不要钱)。公社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资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当时,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农村社员出工是:“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四遍哨子才慢慢跟后逛”,而且“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评分到半夜,吵架闹轰轰”。 人民公社:生活集体化、行动战斗化、管理军事化轰轰烈烈下地松松垮垮劳动提示: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1)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无农不稳)(2)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管理高度集中统一;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使农民缺乏自主权,挫伤生产积极性(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改革的原因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⑴农民为温饱自发进行改革2.改革过程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1980年5月30日邓小平的一个讲话,头两句就是,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变化很大,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大包干当时是包产到组,邓小平就把这个事情肯定了下来。 1980年发生了包产到户的全国大辩论,吵得很厉害。5月31日,邓小平发表了一个讲话,肯定了肥西、凤阳这两个地方包产到户的做法,认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思想不解放。这当然是一个最大的支持。
1981年12月间,在胡耀邦的提议下,万里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1982年1月,1号文件发布,吴象说第一个1号文件作为1号文件带有偶然性,但是它给包产到户上了社会主义的“户口”。万里的“地方粮票”,终于变成“全国粮票”了。 ⑵自发的改革得到中央肯定,改革从点到面扩展到全国。含义: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经营方式:集体经营——个体经营
分配方式:平均分配——按劳分配
特 点:土地公有、按劳分配
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改革的内容(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行政机构的改变:人民公社——乡镇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进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图为取消人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3)产业结构:大力兴办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的创办——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结合材料思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何意义? 4.作用: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知识归纳:■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地主——农民)
■ 农业合作社: 1953——1956年(私有——公有)
■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公有制规模小——大)
■ 家庭承包责任制: 1978年(集体经营——个体经营)
■ 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 2008(适度规模经营)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五次重大变革1、原因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无自主权).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弊端: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官僚主义,造成大量的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阶段项目改革前改革措施第一阶段
政策性调整阶段 第二阶段
制度创新阶段 管理体制 所有制 分配制度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单一的公
有制经济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平均主义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产权制度 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
式的现代企业制度。2、内容(P55)国有制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2004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16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意义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促进农村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
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
速发展;
2、胜利地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
步战略目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
量位居世界前列;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需求强弱的变化来自然调
整资源配置,实现推动和调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富裕;国家宏观调控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模式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 (结合教材56页)① 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
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的不足。② 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
外斗争。必要性① 邓小平南方谈话。 (思想基础) ② 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物质条件)可能性 请依据教材内容,归纳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思路提示:
提出:
确立目标:
确立基本框架:
理论完善:
基本建立:
进一步完善: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提出: 目标确立: 基本框架确立: 理论完善: 基本建立: 进一步完善:2、建立过程 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就姓“社”,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中共十六大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得到进一步完善 材料一: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
材料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审批配置资源为主,以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为主,甚至有时以长官意志配置资源。 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是什么?行政手段配置市场配置采取何种资源配置方式1.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迈向全面小康社会2.推动了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国家3.使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3、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意义总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 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 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十四大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2000年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归纳: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伟大的历史转折忽如一夜春风来经济体制改革千树万树梨花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映日荷花别样红中国历史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伟大转折奠定基础经济腾飞本 课 小 结 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你或家庭带来了哪些影响。 2.四大件的重大变化 3.家庭交通工具的变化1.中国人吃饭的变化 课外社会实践20世纪80年代前的四大件20世纪80年代后的四大件【探究】四大件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如今的四大件凭票购物的年代商品丰富的年代七十年代的深圳新世纪的深圳图四川汶川大地震 汶川灾后重建 建国初的阅兵建国60周年阅兵凤凰涅槃 浴火重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