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中考一模试题分项选编:诗歌鉴赏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江苏省九年级语文中考一模试题分项选编:诗歌鉴赏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3 16:0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题
1.(2023·江苏南京鼓楼区·统考一模)如何用图画来表现下面的诗句呢?请你任选一项,介绍自己的画图构思。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b.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我选_______项。我的画图构思:_______________
2.(2023·江苏无锡滨湖区·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回答问题。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阅读上面古诗词,回答问题。
(1)这首词的下阕戏剧化地表现出词人的醉态,“疑”写出了词人的神情,“______”和“______”写出了词人的醉行,刻画出词人______、______的性格。
(2)“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绪?结合词人的经历,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2023·江苏徐州邳州市·统考一模)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这首诗虽是短篇,却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原因之一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复杂变化。诗篇以欢乐宴饮起笔,接着连用“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心绪急转,表现诗人内心的_____;中间四句,运用象征和典故,展示了诗人心理上____变化交替;结尾句,经历了前文的反复回旋后,境界顿开,唱出了____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4.为了纪念李白,全国多处建有他的雕像。下面几个雕塑,你认为哪一个最符合《行路难(其一)》中李白的形象,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理由。
甲 乙 丙
5.(2023·江苏南通启东市·统考一模)阅读回答问题。
碛中作①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注】①碛(qì)中作:在大沙漠中作诗。碛:沙石地,沙漠。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欲到天”的表达效果。
(2)本诗的最后一句“平沙莽莽绝人烟”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023·江苏连云港·统考一模)阅读两首描绘秋天的诗歌,完成赏析任务。
【甲】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乙】
秋兴八首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6.这两首诗都写秋天,景物特点是否相同?请简答。
7.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甲】诗前两句和【乙】诗中的颈联。
(2023·江苏淮安洪泽区·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①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②,晴窗细乳③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长期宦海沉浮,未受重用,此次奉诏入京,等待觐见皇帝。②草:指草书,此处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③细乳:茶中的精品。
8.有人认为诗的颔联中充满了陆游客居京华的悠闲之意,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内容试作分析。
9.诗歌抒发了诗人无奈郁闷之情。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2023·江苏盐城滨海县·统考一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边事
张乔(唐)
调角①断清秋,征人■戍楼。春风对青冢②,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③巴有客游。蕃④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释:①调(diào)角:吹奏号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②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③穷边:绝远的边地。④蕃(bō):古代藏族自称。
10.诗歌首联中的“■”处看不见字了,小滨认为应该是“守”字,与“征人”一致;小海觉得应该用“倚”字,更吻合意境。你认为用哪个字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11.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探究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2.(2023·江苏扬州江都区·统考一模)苏轼博学多闻,善于用典。阅读他的《浣溪沙·寓意》,补完注释。
词作 注释
浣溪沙·寓意炙手无人傍屋头①, 萧萧晚雨脱梧楸②。 谁怜季子敝貂裘③。 顾我已无当世望④, 似君须向古人求⑤。 岁寒松柏肯惊秋⑥? ①典出白居易“昨日屋头堪炙手”,此处表现作者仕途不顺,无人搭理。
②梧楸:梧桐和梓树,此处“脱”字极妙,______。
③典出《战国策·秦策》(见文言文)。用来________。
④顾:但,只是。当世望:有为于当世的愿望。
⑤典出《晋书·王衍传》,用来夸说人的才德高超,极为难得。
⑥肯:哪肯,哪能。典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
(2023·江苏镇江丹徒区·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各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唐代】
秋夜深深北送君,阴虫切切不堪闻。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13.一二两句从______和______两个角度(填感官),选取了最能代表秋夜伤怀的景物,交叉描写,虽没有明说送别的愁苦,然而经过环境的渲染,这种愁苦具体形象,伸手可触。
14.同为送别诗,下列诗句和本首诗表达情感一致的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C.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5.请说说“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这两句妙在何处?
16.(2023·江苏泰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清明海陵北湾舟中作
孔尚任①
放眼平芜雨气匀,浮沉宅舍梦难真。
淮南景物黄金柳,使客行踪绿水蘋②。
逢着儿童思往事,封成书信少归人。
两年辜负清明节,只觉乡园另有春。
【注】①孔尚任:清代戏曲作家。康熙年间,曾以河钦使身份到泰州治理淮扬水患,驻节泰州的时间最长。②蘋:浮萍。
(1)结合本诗内容,简要概括清明时节的气候(物候)特点。
(2)尾联中“辜负”二字包含了哪些情感?
(2023·江苏宿迁·统考一模)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鸿秋·浔阳即景①
(元)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
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浔(xún)阳: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别称。即景:写眼前的景物。②淮山:在安徽省境内,这里泛指淮水流域的远山。淀:同“靛(diàn)”,即靛青,一种青蓝色染料。
17.小宿发现这首散曲通篇用了五个“如”字,请你说说其妙处。
18.这首小令诗人从哪几个角度来描绘浔阳美丽的景色?
参考答案:
1. 示例:a 采用白描的方式,画面一侧是一座古城楼,楼上画有一位诗人独自凭栏远眺,画面的另一侧是隐约的远山,其余部分都是空白,以表现苍茫的景象。b项,画面上一片深幽的竹林,一座古钟若隐若现,竹林深处露出禅房屋顶的一角。
【详解】本题考查构思古诗画面。作答时可结合诗句的意思和作者表达的情感来分析。
a.“前不见古的人,后不见来者”的意思是: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这两句是诗人登上幽州台发出的感叹,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因而画面可选择简洁的笔画,用城楼上诗人孤独的身影突出人物的悲伤情感,用远山的渺茫遥远,体现诗人生的迷茫和不如意。
b.“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的意思是: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这里体现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里可以通过一片苍翠的竹林,以及古朴的禅房和古钟在竹林深处若隐若现,来体现大自然的静谧。
2.(1) 扶 推 独立不倚 倔强
(2)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却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所以词人借醉后狂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诗诗词内容。
结合“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可知,词句的意思是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诗人这次醉后竟与松树对话,问松树自己醉得如何,这是醉态之一;以松树为友,可见知音极少。自己醉后摇晃,却以为松树摆动;明明是自己扶着松树站起来,却说松树要扶他,这是醉态之二;最后是用手推开松树,命令它走开,表现出词人独立不倚的倔强性格,这是醉态之三。这些醉态写得非常逼真,可谓惟妙惟肖。但这不拘形迹的醉态,实际上也都是表现对当时现实的一种反抗。
(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情感。
结合“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可知,词句的意思是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孟子曾说过书上的话不能完全相信,而词人却说,最近领悟到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如果相信了它,自己便是全错了;表面上好像是否定一切古书,其实这只是词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是针对南宋朝廷中颠倒是非的状况而说的;结合词人的经历可知,辛弃疾主张抗战,反对投降,要求统一祖国,反对分裂,这些本来都是古书中说的正义事业和至理名言,可是被南宋朝廷中的当权派说得全无是处,这恰恰说明古书上的道理现在都行不通了。词人借醉后狂言,很清醒地从反面指出了南宋统治者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训,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伤感和愤慨。
3. 悲愁、苦闷、抑郁 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 高昂乐观、积极昂扬 4.答案示例一:我认为乙最符合李白形象。雕塑乙中腰间佩剑,双手背后,极目远眺,能够表现他具有远大志向;同时,人物站在船头,大船风帆展开,人物衣摆飘动,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展露无余。所以,我认为乙最符合。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丙最符合李白形象。雕塑丙中人物右手高举,大袖翻飞,有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显得自信而张扬;人物背后的圆环,我觉得像一轮太阳,让人联想到“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句子。所以,我认为丙最符合。
【分析】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行路难(其一)》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友人设下盛宴为之饯行。李白嗜酒,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却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据此可知应填“悲愁、苦闷、抑郁”等;
(2)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的心理,急遽变化交替。最后一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据此可知,此处可填“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等;
(3)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据此可知,此处应填“高昂乐观、积极昂扬”等。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甲乙丙三幅雕塑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李白的形象,能抓住雕塑特点,结合《行路难》中的某一方面分析形象即可。
如选甲侧重李白饮酒的姿态,联系“斗酒诗百篇”和本文“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突出其豪放性格;
如选乙侧重雕像独立船头、极目远眺的姿态,结合本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内容,表现李白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豪迈气概;
如选丙侧重向日的圆形雕塑和李白挥洒自如的动作,结本文“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内容,表现李白的自信和勇往无前的气势。
5.(1)“欲到天”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雄浑壮阔的气势。
(2)本诗借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借雪上的马蹄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内心的不舍和别离的惆怅之情。
【详解】(1)考查诗歌的赏析。
“走马西来欲到天”意思是:驰马西来仿佛已经到了天边。“西来”一词,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意思是已经到了天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雄浑壮阔的气势。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
(2)考查诗歌的比较理解。
本诗的最后一句“平沙莽莽绝人烟”意思是:平沙莽莽一望无际不见人烟。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借雪上的马蹄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内心的不舍和别离的惆怅之情。这两句诗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不同的情感。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6.不相同,【甲】诗写出秋天明艳的景致。【乙】诗写出了深秋的衰败和阴沉的景象。 7.【甲】诗前两句用了对比写法;议论的表达方式;用“自古悲寂寥”来与我眼中的秋天作对比,反衬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乙】诗颈联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或对偶),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
【解析】6.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比较阅读。
《秋词》这首诗中景物有“晴空”“鹤”等,诗人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赞颂了秋天的明媚美好、生机勃勃;《秋兴八首》则是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因此,这两首诗都写秋天,景物特点却不相同。
7.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甲】诗前两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乙】诗的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意思是丛菊两度开放忆往昔感伤落泪,孤舟系在江岸像系在我思念的故园之心。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此句深刻含蓄,耐人寻味,“两开”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足见诗人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又以“孤舟系岸”比喻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8.不认同。颔联中“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表现了诗人愁绪绵缩。 9.①颔联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②颈联暗用了张芝的典故,写出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极闲适恬静的境界背后,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③尾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解析】8.考查词句赏析。颔联意为: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一夜”暗示了诗人一夜未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
9.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颔联写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这两句诗以乐景写哀情,以明媚的春光来衬托自己落寞的情怀。
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
“素衣莫起风尘叹”一句表明自己还是“素衣”,指自己还未被官场污浊所同化,但却暗含诗人应召入京,最后却只能拂袖而去的,对官场污浊,朝廷庸碌,自己不被重用的不满。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其实是诗人的自我解嘲。是因为不等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而回家本非诗人之愿。因京中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故不如回乡躬耕。“犹及清明可到家”实为激楚之言。偌大一个杭州城,竟然容不得诗人有所作为,悲愤之情见于言外。
10.示例:我认为用“倚”字好,“倚”字写出了佂人悠闲远望的情景,符合诗歌所描绘的边塞军旅生活中没有战事且安宁和平的意境,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而“守”字有“守卫、守护”的意思,与这样的意境及主题不符。 11.颈联中“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无蕃兵阻挠,才有游客到来的情景。尾联“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边疆安宁和平,民族永远团结融合的美好愿望。
【解析】10.本题考查诗歌词语选用。解答此题要联系诗歌主旨和意境回答。
示例:“倚”字更好。“倚”字是“依靠”的意思,更能表达出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好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而“守”字是“守卫、守护”的意思,给人一种时刻提防边事的感觉,破坏了此诗安宁和平的意境。
11.本题考查诗人情感。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的意思是: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无兵阻”和“有客游”运用对比,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无蕃兵阻挠,才有游客到来的情景。渲染了边境生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心情。
尾联“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的意思是: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以比喻作结,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诗人渴望边疆安宁和平,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
12. 运用拟人修辞,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场景,烘托词人内心的悲凉。 比喻自己功业未成的落魄,或比喻漂泊在外的狼狈。 对友人高洁坚贞品格的赞美,也表达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不悲观消沉的乐观心态。
【详解】(1)本题考查炼字。
“萧萧晚雨脱梧楸”意思是:傍晚,淅淅沥沥的秋雨是梧桐的枯叶纷纷飘落。“脱”将“梧桐”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雨后树叶纷纷飘落的情景,渲染了凄凉的氛围,烘托词人内心的悲凉。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谁怜季子敝貂裘”的意思是:谁还爱惜季子破旧的貂皮裘衣呢?季子指春秋时吴季札。为吴王寿梦少子。不受君位,封于延陵,号延陵季子,省称“季子”。历聘各国,过徐,徐君爱其剑,季子为使上国,未与。及返,徐君已死,乃系其宝剑于徐君冢树而去。后人称颂其高风亮节。这里用“季子”典故比喻自己功业未成的落魄。
(3)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岁寒松柏肯惊秋”每年天气最冷的时候的松柏也不肯(或怎么肯)迅速凋零衰败。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这里用“岁寒松柏”喻友人,表达了对朋友高洁坚贞品格的赞美,蕴含着自己虽遭贬谪,却不悲观消沉的乐观心态。
13. 视觉 听觉 14.B 15.这两句采用虚写(想象),想象第二天送别朋友时回首白云依依的场景,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更为深刻地表达出秋夜送别的难分难舍。
【解析】1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秋夜深深北送君”意思是:秋天沉沉的夜色下送君归去。“秋夜”点出送别的时间;“深深”形容夜色浓重。此句从视觉角度写出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的景象,烘托了作者沉重的依依惜别之情。故①空填写“视觉”。
“阴虫切切不堪闻”意思是:蟋蟀鸣声切切不堪入耳。“切切”形容秋虫的鸣声凄切。此句从听觉角度,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切切”的叫声似在相互倾诉,又似在低低饮泣,这悲伤的秋声,烘托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愁苦之情。故②空填写“听觉”。
14.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
由“秋夜”“深深”可知,首句从视觉角度写出在船上看见四野茫茫,黑夜深深的景象,烘托了作者沉重的依依惜别之情。由“切切”“不堪闻”可知,次句从听觉角度,写两岸草丛中蟋蟀的鸣叫,以悲伤的秋声烘托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愁苦之情。“明日”“回首”则以想象的手法设想别后的孤独和惆怅。因此这首送别短章,表达了送别友人时内心的沉重与伤感,也以虚写手法设想了别后的情景,流露出送别时的留恋、孤独和惆怅。
A.句意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
B.句意是: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孤帆远影”“天际”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和离别的惆怅;
C.句意是: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还有谁不认识你呢?诗句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既表现出诗人的开阔胸怀,又展现出与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D.句意是: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像与天相接,阳光下的荷花分外鲜艳娇红。诗人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故选B。
15.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意思是:明日你将乘船回毗陵,到那时,回首姑苏,所见将唯有一片白云。作者以想象中明天的情景,与此时的秋夜作对比,进一步舒写离情别绪。因此后两句诗文中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留恋、孤寂和感伤的情怀。
16.(1)雨水充沛,从“雨气匀”可见;万物生长,从颔联的“黄金柳”“绿水蘋”可见。
(2)“辜负”表达出诗人对人生浮沉的慨叹,对远离家乡的无奈,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诗中前两联描写的是对景物的描写,从中分析其表现的气候特征即可。首联“放眼平芜雨气匀”在描写清明时节雨水丰沛的景象,其中“雨气匀”体现了雨水充沛的特点;颔联中“黄金柳”和“绿水蘋”都是对淮南景象的描写,这里可以看出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柳树发芽,浮萍染绿,可见清明时节万物生长的情景。
【小题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和理解。
尾联的意思是:两年都没有好好度过清明节,只觉得故乡一定有另一番春景。此处“辜负”一词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一方面诗人身负治水重任,遗憾自己不能身心轻松地度过清明时节;另一方面诗人怀念家乡,而清明时节又正是万物生长,春景洋溢的时节,面对异乡的春景,更让诗人怀念故乡,怀念亲人。所以“辜负”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慨叹,另一方面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17.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表达作者对浔阳美景的赞美之情。 18.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动静结合;(或者空间角度、色彩角度)
【解析】1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该小令大意:万里长江犹如一条长长的白色绸缎伸向远方,淮河两岸青翠的远山连绵起伏。几片白帆,箭一般地驶过了江面;山上的清泉从高耸陡峭的悬崖上飞奔而下,仿佛迅捷的闪电。晚云化作傍晚时的露水,新月半圆犹如扇面。从塞外归来的大雁在高高的天上一字排开,宛如一条细细的银线。
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通过五种景物,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营造了苍茫、寂静、高远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18.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写景的的角度有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面到点等不同的表达。时间的推移,作者视角的变化,游览顺序的变化等都要考虑到。
本题中由江到帆,由山到泉,是由大到小,由面到点;动静方面的描写分为两方面,长江、淮山、新月都是静态的,长江虽是流动的,但此处作者把它看做一个整体看待,所以也是静态描写。江帆、山泉、晚云、塞鸿都是动态的;写江帆、山泉和晚云、新月,是从低到高。
因此,这首小令的写景角度有:远近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和高低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