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三、“蒸汽”的力量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中期),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重大飞跃,
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次社会革命。手工生产机器生产手工工场工厂制度工业革命的概念:1、前提:(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2、条件:(1)市场:圈地运动(国内)、殖民扩张与掠夺(国外)手工工场的发展圈地运动提供了大量劳动力殖民扩张与掠夺、
圈地运动——必要性可 能 性(2)技术:(3)劳动力:(4)资金、原料: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资产阶级代议制)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棉纺织业 机器动力 采矿、冶金等3、过程: 1、时间:4、扩展范围:2、开始标志:
结束标志:珍妮机的问世交通运输(二)工业革命的概况机器制造机器(三)工业革命的进程: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大工厂制度的出现)
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出现
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业革命
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9世纪中期,法、美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动力革新,工业革命进入“蒸汽时代”拉开工业革命的序幕蒸汽轮船、火车的出现美国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珍妮纺纱机万能蒸汽机汽船蒸汽机车思考:工业革命的特点①从英国开始,并居主导地位;②发明者大都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③主要是在轻工业部门,而后向其它产业发展。(四)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应用于纺织业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蒸汽机是第一个真正性的国际发明——恩格斯学以致用:结合材料说说工业革命的主要影响 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惊人的发展。以英国为例,从1770年到1840年,每个工人的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英国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到1840年的45590万磅。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400吨。生产力极大提高农业工业农业工业 工业革命前 工业革命后经济结构变化工业革命前后,农业、工业在英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变化 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1760年,英国5-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等。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生活方式变化
(城市化)上班途中的童工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社会关系(阶级关系)变化(五)工业革命的主要影响:(1)生产力:(2)改变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1、性质:既是技术革命,又是社会革命。2、积极影响:(1)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 ①促进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②农业人口减少,工业人口和第三产业
人口增加(3)社会关系: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4)文化及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促进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的诞生(6)世界格局: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经济格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政治格局:欧美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其统治地位;东方从属于西方(5)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经济思想3、消极影响:环境污染二、打造“世界工厂”1、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1)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2)政府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的措施:①政治: ②经济: ③法制: ④外交: ⑤文教: 进行民主化改革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进行法制化建设 推行“炮舰政策” 大力兴办教育 思考: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称它为“世界工厂”的理由2、具体表现:(1)英国生产能力超过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总和
(2)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3)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次世界博览会1、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时间: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以及中国被迫“门户开放”。三、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条件:⑴根本动力;工业革命的扩展
⑵主要途径;列强在世界范围扩张
⑶物质条件:工业革命密切国际交流,各国经济实力增强
⑷技术条件:交通运输的技术革命(交通的作用?)
⑸重要保障: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2、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原则:自由主义;核心:自由贸易)内容:
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
在国际贸易中给予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表现:
1)1824年,英普条约规定
2)拿破仑三世时
3)1860年,法英条约及其他条约
知识拓展:关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基本概念: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的一种经济思潮。主张对内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对外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经济干预和保护。
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核心思想:自由放任、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产生标志: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评价:这种思想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期——20世纪30年代)细节点拨: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初步形成、最终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2、工业革命的本质特征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而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用机器制造机器。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也是殖民扩张的过程。在世界市场中,欧美工业化国家是中心,而亚非拉广大国家和地区则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属地区。知识小结:1、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认识:(1)内容:
包括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内的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三部分。
(2)过程:
①17世纪中—19世纪初:早期“资革”期间
②18世纪中—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期间
③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二工”期间
(3)途径: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殖民扩展
(4)实质:是一种经济体系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3、工业革命与近代中国角度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角度二:建设性、破坏性政治: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思想文化:西方思想开始传人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世界市场是世界范围的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是通过商品交换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体。 市场空间:遍布世界,联系紧密
商品结构:西方产品,东方原料
贸易总额:急剧增加,持续发展
贸易制度:自由主义,确立准则 4、世界市场的概念解读1、市场空间:遍布世界,联系紧密工业革命是如何催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的?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物质条件
交通运输业革命——技术条件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重要保障。2、商品结构:西方产品,东方原料工业革命是如何催生世界市场形成的? 19世纪中叶,这时国际分工的形式,主要是垂直分工,即由英国等先进国家出口制成品,销往落后国家和殖民地,而后者出口原料供应前者。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第二版)西方国家东方国家输出商品、资本输出原料1800—1870年国际贸易额
? ? ?
——转引自马世力《世界经济史》
3、贸易总额:急剧增加,持续发展工业革命是如何催生世界市场形成的? 根据1860年《英法条约》,英国同意废除所有制成品的关税……并降低葡萄酒的进口税。……法国方面降低英国煤炭、生铁、机器……的关税,……征收关税的商品减少到总数的30%,关税平均约为15%。
法国1862年与比利时和德意志建立了关税同盟,1863年与意大利……1867年与葡萄牙分别签订了类似的贸易协定。……英国也与比利时、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和德意志关税同盟缔结条约。
? ? ? ? ? ? ——高德步 王珏《世界经济史》工业革命是如何催生世界市场形成的?4、贸易制度:自由主义,确立准则 1、生产力发展角度: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道德角度:
亚非拉国家饱受列强的控制和剥夺,是造
成长期贫困落后、灾难深重的根源
3、人类文明演进角度:
客观上冲击了这些国家或地区落后的社会
经济体制,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生产技术和文化,促使人类向现代文明转化,
有利于世界文明的交融和发展。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习题检测材料一
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开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为“原化工业”。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16世纪初,纽北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佣了11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场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1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
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美]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以前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及阶段性特征。(16分)材料二
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他个别地和分散地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的认识。(13分)
(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2)阶段:“原工业化”;工业革命(工业化)。
阶段性特征:“原工业化”阶段:手工工场快速发展;商人参与;使用雇佣劳动。
工业革命阶段:大机器生产;需要大量资本;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阶级。(3)参考答案:
观点:恩格斯所说的“历史前提”,主要是指欧美国家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条件。
理由有四(1)在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最先确立、完善并得到充分地发展。在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过程与反封建求民主的进程结合在一起。而在明清时代的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在经济方面,欧洲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等,使这些国家获得资本原始积累和劳动力。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荷兰、18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等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获得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足够资金;英国“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而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严重影响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中国的发展。(3)在思想文化方面,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这些思想文化运动反过来仍然加快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中国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及文化专制不可能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4)在外交政策方面,欧美早期发达国家形成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他们积极开辟新般路、拓展殖民地,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而中国在明朝的“海禁”政策及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在文化科技等方面全面落后于世界,因此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小,不利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综上所述,欧美国家具备了这些前提条件,因此就从资本主义雇佣关系发展成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而中国没有具备这些条件,因此中国不可能建立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009浙江文综(1)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9分)(1)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
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
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
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余教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2009浙江文综(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13分) (3)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
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013年广东卷38、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据《白银资本》等(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12分)(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2分)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2分)
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3分)
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2分)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