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6张PPT。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考纲解读】
1.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3.了解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
4.知道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
5.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法令出一”一目为课外阅读内容。 (1)汉初:丞相位尊权重(2)汉武帝:削弱相权汉武帝1、汉代帝相矛盾的发展①频繁更换丞相②设“中朝”压制相权一、君权与相权: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设中朝牵制外朝皇 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必修三册汉武帝时期重要史实:
必修一:
内外朝制、刺史制度、察举制
必修二:
铁业官营,牛耕普遍,煤开始使用;
陆上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
必修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太学2、唐代:三省六部制执行皇 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政事堂草拟审核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议政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特点: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1)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2)互相牵制、监督。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约皇权。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①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共同议政可减少决策失误。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误区提醒: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
(1)相似点:形式上都体现了分权
(2)本质不同:
三省六部制的分权目的在于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专制;西方三权分立是通过分权防止权力集中、维护民主制度度 支盐 铁户 部同平章事(宰相)枢密院皇 帝(财政 机构)(行政 机构) (军事机构)三司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副相)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二府三司制 ”3、宋代:影响: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但造成行政效率低下,是宋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枢密院参知政事
副 相三司使(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长官枢密使,低于宰相分行 政权皇帝二 府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利中书门下(军事机构)分财权宋代:二府三司制中书省皇帝4、元朝:大都沿用宋制 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一省两院”(1)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废除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2) 明成祖:内阁制度的形成:原因:丞相”专权乱政“、威胁皇权 A、原因:结果: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最终解决;B、内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C、内阁的性质: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5.明代:D、内阁的地位:a、没有取得法定地位;b、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E、内阁的影响:a、强化了君主集权;b、宦官牵制,宦官参政这也导致了明代政治的日益黑暗
(反映的时代特征:明清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F.内阁制与宰相制的比较: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参与决策无决策权制约皇权不能制约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内阁首辅” ≠“宰相”?▲G.明朝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的内阁制度是否一样?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无决策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西方:内阁是权力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康熙设立南书房扩大皇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6.清代:(1)中央:军机处的设置①直接原因:②根本目的: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加强皇权;③军机大臣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④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高)密(地处内廷) ⑤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2)地方:推行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3)军机处和密折制推行的影响:一方面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雍正帝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汉朝:设立“中朝”牵制“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相权一分为二相权一分为三进一步分散相权明朝:废除丞相制。(明太祖)相权很大废除相权归纳:君权、相权演变的趋势:古代中央制度演变的趋势:
君权日益加强,
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演变的原则:
维护皇权、服务于皇权、皇权至高无上汉相坐议事 宋相站议事 明相跪议事君权相权演变的实质:君主专制的强化
调整相权的原因(1)防范宰相擅权
(2)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
(3)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郡县制西汉初:郡国并行制 十三州部(设刺史监察)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 刺史增行政权、军权道、州、县三级制 分全国为十道
(后成为行政区)路、州、县三级制 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二、中央与地方: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1、演变历程汉武帝:推恩令、刺史制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
A.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行政体系。
B.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D.地方权力分散。
E.中央控制地方官任免、监督、考核。
●弊端:
A.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B.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2、元朝的行省制(1)行省的设置①全国设十行省②两个单列区划:中书省直辖“腹里”宣政院辖区③省下行政区:路、府、州、县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注意:元朝十大行省及两个单列行政区。浙江:江浙行省腹里
(中书省直辖)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辖地(2)行省受中央节制①民政——中书省②军政——枢密院③觐见制④监察制⑤互迁制(3)、明清沿用行省制度有人说:“元代的行省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在地方得到强化的主要表现”(4)、行省设置的意义: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②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趋势:
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权力削弱。3、清朝的边疆政策A.清朝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1)尊重各民族自己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B,举措: 1)设机构:理藩院(蒙新藏)(注意宣政院)
2)特殊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
3)改土归流(西南地区);——改土归流(西南地区); ①原因: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中央集权;②含义: 见书本知识链接;③过程: 明代永乐年间(开始);
清代雍正年间(大规模);④意义: A、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B、改变了当地落后闭塞和割据纷争的状态;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C、清朝边疆政策的历史作用:
——近代中国的版图在清前期奠定。
(康熙、雍正、乾隆) D.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特点: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消极作用:
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利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明清时期中国的保守与停滞:1)政治:
2)经济:
3)思想文化:
4)对外关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八股取士,文字狱,自然科学大大落后于西方;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同一时期西方世界的巨变;1)政治:
2)经济:
3)对外关系:
4)思想文化: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思想,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牛顿力学体系形成。 1.演变A、秦朝:中央:地方:B、西汉:中央:地方:御史大夫监御史御史大夫(州)刺史御史台(中央)2.评价: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
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具体表现?)三、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演变3、根本原因:C、唐朝:御史台(中央)D、宋朝:提点刑狱司、通判(地方)E、元朝:F、明清:都察院(中央)四、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①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成为世族把持政权工具;②封闭性八股取士
束缚思想官位世袭,
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择优录取,追求公平公正,为中下层知识分子提供了机会.察:官吏察访、举荐;
中正制:地方上的中正官评定品级、以此授官夏商周汉武帝——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明清血缘亲疏才能、品德(孝廉)——家世、门第考试成绩(才学)察举制 看德行、才能,以举荐为主,辅以考试,但标准不客观。任用察举制(孝顺父母、办事廉正 )(选拔奇才异能之士)(德才兼优)(12-16岁博通经典)(通晓儒家经学)(明习法律)(极尽孝道)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1)创立:(2)实质: 将知识分子纳入皇帝的控制范围中(3)评价:积极作用: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读书-考试-做官)⑤将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⑥追求公平公正。隋朝科举制①考试科目和内容,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②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导致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局限性(明清八股取士): 科举制的前世今生:
(1)创立:隋文帝首创以考试的办法选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形成。
(2)完善:唐增加考试科目、创武举和殿试。
(3)发展:北宋实行“糊名法”,防止考试作弊。
(4)僵化: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
(5)废除:1905年正式废除。
(6)新生:1994年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逐渐形成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家世门第 学识才能
选拔方式:地方评议推荐 公开考试
选拔结果:逐渐制度化,体现公平、公正原则5.(2013浙江文综14)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
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D2.(2010·浙江文综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1.(2010·江苏单科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CC3.(2008·上海单科共同部分21)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 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 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 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 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CD 4.6.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功能:加强中央集权;
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
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美国学者柯睿格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美国汉学家卜德说:“科举制无疑是中国赠予西方的最珍贵的知识礼物”。《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中国古代的科举选官制度被西方学者推崇的原因是什么?
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平竞争,强调凭才能而不是凭出身选拔官吏。 科举制的世界影响P15学习思考: 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从方式上看,追求公平、公正与客观;从选拔标准上看,择优录用。
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的言论反映出不断壮大的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上升为统治集团的一员,最后达到掌握政权的目的。 1905年科举制的停废,终结了1300年尊崇科举的时代。废科举后的100年,大体上可以说是将科举妖魔化的时代或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科举制承负了许多本不该由其承担的罪责。古往今来的实践一再证明,实行考试制度有其弊病,但废止考试制度必将造成更大的祸害。理论上说考试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才方式,但实际上却找不到更好的可操作的公平竞争方式,而考试的办法至少可以防止最坏的情况出现。科举并非都培养奴才,宋代进士人格独立常直指君非科举并非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罪魁祸首顾炎武八股“败坏人才”说,并非否定八股取士制度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限制性即公平性新观点 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高考是上苍神明降下的双刃剑,割伤我们也刺痛师长,受益者躲在远处嘿嘿地笑。然而谁是受益者?孤独的我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
——郭敬明《我上高二了》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青年报社等联合主办的“纪念恢复高考30年大型调查”显示,73.3%的公众认为现行高考制度大体上是公平的,可以为社会筛选出可造就的人才。
——2009年《衢州教育》第一期中国该不该取消高考?高考该向何处去?1.(2010·江苏单科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A巩固练习2.元朝是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时期,“发展”集中体现在
A.设立了澎湖巡检司,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B.政府将大量汉族人迁到边疆地区,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开发
C.推行了行省制度
D.出现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C3.元朝的行省制度(??? )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
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巩固和加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D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B4.1.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领导干部专题研讨会上强调:“‘郡县治,天下安’,县级政权的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纵观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革,下列不属于其变革规律的是A.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因
B.沿袭为主、变革为辅是历代地方行政机构变迁的主线
C.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
D.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不断增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巩固练习D2.观察下面四幅地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1)四幅地图分别反映了哪三个时期? 这三个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
图1:西周分封制 图2:秦朝郡县制
图3:汉朝郡国并行制 图4:元朝行省制度观察下面四幅地图,回答问题:巩固练习 图1 图2 图3 图4(2)图1和图2中的地方行政制度和中央政府的关系有何不同?各自影响如何??不同:图1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图2中的郡县则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各自影响:分封制在前期使西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后期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秦朝的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观察下面四幅地图,回答问题:巩固练习 图1 图2 图3 图4(3)图4和图2中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关系?简述其影响。关系: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影响:行省制度的推行有效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元朝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分封制在中国古代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郡县制和行省制度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深远。(4)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中,你得到哪些认识?中央集权的演进: 秦
(郡县) 汉初
(郡、国)汉中后期
(州·郡·县) 唐
(道·州·县)
宋
(路·州·县) 元
(省、路、府、州、县)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 秦
(三公九卿) 汉
(中外朝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北宋
(“二府三司 ”) 元
(一省二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强化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本课小结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央政治制度(相权)的变化监察制度的变化选官制度的变化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演变的特点:演变的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利不断削弱,中央权利不断加强P16自我测评:
古代帝王集全国行政、经济、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独断专制。
材料阅读与思考:
“分宰相之权“即分散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唐朝为了分散相权,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三省长官同为宰相,设立政事堂,让品级较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身份等同于宰相。战国秦西汉东汉魏蜀吴西晋宋齐梁陈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 西晋西晋东晋北朝(439-581)南朝(420-581)(BC475-BC221)(BC221-BC207)(BC202-AD8)(AD25-AD220)(AD220-AD280)
三国(AD265-AD316)(AD317-AD420)(581-618)中国朝代更迭图示
唐 五代 十国 北宋 辽 西夏 金 南宋 元 明 清 (618-907)(907-979)
五代十国(960-1127)(1127-1279)(1271-1368)(1368-1644)(1636-1912)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三省六部制(隋文帝) 中书门下:参知政事:
设三司使:
相权一分为三,
相互制衡,
君权独尊众设宰相,分散相权,
君权独揽第三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书决策→门下审议→
→尚书执行)分割宰相行政权;分割宰相财政权;形成全面权力牵制体系中书省: 枢密院:宣政院:行政军事宗教、西藏废中书省和丞相、
权分六部 君权与相权矛盾解决,君主专制走向极端。废三省,实行中书一省制,
相权扩大适时归纳 起用身边近臣,加强皇权;
多人共行相 职,削弱相权。未起削弱相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