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6-23 18:5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通市海门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
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14题,每题2分,共计2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在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和比赛期间需要监测一些相关指标,下列指标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溶酶体酶 B.血糖 C.肾上腺素 D.睾酮
2.在脊髓中央灰质区,神经元a、b、c通过两个突触传递信息,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兴奋则会引起c的兴奋
B.b兴奋使c内Na+快速外流产生动作电位
C.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D.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无法完成
3.激素是生物体非常重要的调节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不诱导靶细胞产生新的生理活动,只能加强或者减弱原有的生理过程
B.激素在血液中的生理浓度很低,作用却非常显著
C.不同激素可以作用于相同的靶器官和靶细胞
D.靶细胞结合激素的受体是位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4.下列有关免疫细胞及其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B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并呈递抗原的功能
B.体液中吞噬细胞消灭病毒的过程属于免疫自稳
C.细胞毒性T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
D.再次免疫时,记忆B细胞可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合成并分泌抗体
5.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激素的调节作用。下列有关物质的叙述合理的是
A.生长素由色氨酸经脱水缩合反应合成,一般幼嫩的组织中合成旺盛
B.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
C.人工合成的秋水仙素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能抑制植物细胞纺锤体的形成
D.水稻细胞大量合成脱落酸导致“恶苗病”,可适当喷洒赤霉素缓解症状
6.右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I、II、III、IV表示不同的营养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于I固定的太阳能
B.图中所有生物不能组成一个生物群落,缺分解者
C.II中能量的去向除了图中所示外,还有呼吸散失的热能和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D.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能量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7.烟草是以叶片为产品的经济作物。当烟草长出足够叶片时打顶(摘去顶部花蕾)是常规田间管理措施,但打顶后侧芽会萌动生长,消耗营养,需要多次人工抹芽(摘除侧芽)以提高上部叶片的质量,该措施费时费力。可以采取打顶后涂抹生长素的方法替代人工抹芽。科研人员探究打顶后涂抹生长素对烟草上部叶片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打顶后涂抹的生长素进入烟草后,可向下运输
B.打顶后的抹芽措施不利于营养物质向上部叶片转运
C.打顶涂抹生长素能建立人工顶端优势抑制侧芽萌发
D.打顶后涂抹生长素与不涂抹相比,能增强上部叶片净光合速率
8.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 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 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 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
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
9.以下关于生物工程技术内容的观点表述正确的是
A.果醋发酵——利用醋酸菌在氧气充足、糖原充足时将乙醇转化为乙酸
B.植物组织培养——对外植体的消毒通常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和质量分数为5%的次氯酸钠
C.动物细胞培养——5%CO2可以维持培养液的pH呈酸性,有利于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D.体外受精——可将采集的精子和卵子置于适当的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ATP后共同培养一段时间,使它们获能后完成受精
10.下图为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通过发酵工程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发酵工程生产谷氨酸的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
B.通过平板划线法接种培养可以对谷氨酸棒状杆菌进行计数
C.谷氨酸棒状杆菌体内不会积累很多谷氨酸与负反馈调节有关
D.环境条件会影响细菌的生长繁殖和代谢物的形成
11.在家庭制作泡菜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微生物生存条件和代谢特点达到积累乳酸菌、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目的。关于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避免杂菌污染,泡菜坛需严格灭菌处理,盐水需煮沸冷却待用
B.晾干的新鲜蔬菜可以装满泡菜坛,因为乳酸菌无氧呼吸仅产生乳酸,没有气体生成
C.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既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也会抑制自身生长繁殖
D.因亚硝酸盐会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越积越多,为了自身健康,应尽量少食用泡菜
12.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B.一般来说,随着细胞分化程度的提高,细胞的全能性越难体现
C.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能够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D.通过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可以体现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13.抗原可分为TI-Ag和TD-Ag两类。TI-Ag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I gM抗体而不需要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只引起体液免疫,且不产生免疫记忆;TD-Ag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I gG抗体。且产生免疫记忆,TD-Ag还能引起细胞免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细胞只有同时结合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才能分化为分泌I gM抗体的浆细胞
B.TD-Ag能引起先天性胸腺缺陷的突变小鼠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C.肺炎链球菌表面的TI-Ag可用于研制预防肺炎链球菌感染的疫苗
D.TD-Ag引发的二次免疫反应时,B细胞可增殖分化成产I gG抗体的浆细胞
14.下图是利用猪唾液腺生产大量高纯度人神经生长因子(hNGF)的流程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人NGF基因需与唾液淀粉酶基因的启动子等重组后再导入猪成纤维细胞A
B.转基因猪D的遗传物质来自人、猪成纤维细胞A、猪卵细胞B和代孕猪C
C.可通过灭活的病毒促使猪成纤维细胞A和去核猪卵细胞B融合
D.培育转基因猪D涉及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胚胎移植等操作
二、多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每题3分,共计15分。每题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题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
15.在黑暗中生长的植物幼苗通常表现为黄叶,称为黄化苗。光照影响幼苗叶色的分子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含量比较丰富
B.光敏色素接受光信号后,其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
C.光照下,进入细胞核的光敏色素抑制HY5降解,使幼苗发生去黄化反应
D.光敏色素和叶绿素都能吸收光能,并将获得的能量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16.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μ m的颗粒物,其中包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PM2.5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
B.PM2.5通过鼻腔鼻粘膜分泌的黏液吸附,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C.PM2.5进入血液后有一部分会被吞噬细胞吞噬,属于特异性免疫
D.PM2.5颗粒微小易侵入人体,相对于大的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更大
17.下列关于能量流动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推广立体种植,可大大增加流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及时防控虫害、清除田间杂草可以提高农田的能量利用率
C.青贮饲料、圈养牲畜、养殖优良品种皆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D.草原上合理确定载畜量有利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人类
18.为探究pH对草履虫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科研人员用不同pH的稻草培养液培养草履虫培养的起始密度为5个/毫升,培养时间为2d,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pH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种群密度/(个/mL) 0 0 153 160 168 172 133 125
A.每组的温度、培养液体积等只需保证相同即可
B.每组培养液中草履虫数量都呈“S”形增长
C.增加培养液的量,可改变草履虫种群的K值
D.草履虫适宜生活在弱碱性的环境中
19.我国麋鹿经历了本土野外灭绝、圈养种群复壮、放归野外等历程,成功建立野生种群。2020年,我国麋鹿分布点已从最初的2处发展至81处,数量超过8000只,基本覆盖麋鹿野外灭绝前的栖息地,展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可采用逐个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密度
B.增加我国麋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群的进一步发展
C.麋鹿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竞争最小
D.对麋鹿种群进行圈养复壮、放归野外的过程属于就地保护
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5题,共计57分。
20.(12分)色香俱佳的美食常常让人垂涎欲滴,唾液分泌的调节途径如下图1所示。葡萄糖在进入胰岛β细胞后,经细胞呼吸产生ATP,进而引起一系列变化以调节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如下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进食时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使唾液分泌明显增多,相对于体液调节显著的优势是 ▲ 。进食过程中,食物对舌、口腔的机械性和温热性刺激引起的唾液分泌 ▲ (“属于”或“不属于”)反射。图1中的效应器是指 ▲ 。
(2)图1中的β的功能有 ▲ (2分),cAMP的最可能的作用是 ▲ ,分泌的淀粉酶是否需要经过体液的运输发挥作用? ▲ 。
(3)正常机体进食后,通过 ▲ (途径)引起血糖浓度升高,胰岛β细胞接受刺激后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的机理是葡萄糖通过 ▲ (运输方式)加速进入细胞导致 ▲ ,使细胞膜上钾离子通道关闭,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
(4)胰岛素一方面会 ▲ ;另一方面也会抑制肝糖原和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研究发现不良的饮食习惯使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导致血糖调节的能力降低,据图2分析其机埋为:持续的高血糖刺激,致使胰岛β细胞上 ▲ 减少。
21.(11分)下图为mRNA疫苗作用机制。接种mRNA疫苗后,封装在脂质纳米颗粒中的S蛋白 mRNA进入细胞,在核糖体中合成S蛋白。一部分S蛋白被细胞内的巨大蛋白酶体切割成不同大小的肽段,与内质网上的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类分子结合,通过胞吐呈递到细胞表面,被CD8+T细胞识别,启动细胞免疫。这就是“内源性抗原”的识别途径。另一部分S蛋白被分泌到胞外,被巨噬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吞噬,在溶酶体内分解成小的肽段,与另一种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II类分子结合,呈递到细胞表面,被CD4+T细胞识别,启动体液免疫。这就是“外源性抗原”的识别途径。据此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mRNA分子需使用脂质纳米颗粒封装的主要原因有 ▲ (2分)。③过程依赖细胞膜具有 ▲ 的结构特点。进入人体细胞的mRNA分子的作用是 ▲ 。
(2)材料中的CD8+T细胞和CD4+T细胞属于教材中的 ▲ 细胞。该类细胞被活化后的主要作用有 ▲ (2分)。
(3)试据图分析mRNA疫苗通常不需要反复接种的主要原因是:疫苗进入人体可 ▲ (2分)。目前我国公民接种最普遍的是灭活的疫苗,据图分析灭活的疫苗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的原因是 ▲ ,不能诱导细胞免疫的原因是 ▲ 。
22.(10分)镉(Cd)造成的水体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科研人员为筛选适合华北某地区Cd污染修复的水生植物,用不同浓度Cd溶液处理本地沉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并检测不同浓度Cd溶液下两类植物的生长量和单位干重Cd的含量,结果如下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治理污染优先选择本地物种,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建设的 ▲ 原理。由图1可知,水体Cd浓度较大时,应选 ▲ 植物用于修复水体,依据是 ▲ 。
(2)为了进一步筛选,研究人员从Cd污染水体中取底泥,分别栽培苦藻、灯笼藻和眼子菜,并测定不同部位的富集系数(代表富集能力)和迁移系数(指由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的迁移能力),结果如图2所示。根据研究结果,若要采用及时收割地上部分并无害化处理以达到修复目的,则应选择 ▲ 作为最佳植物,主要原因是 ▲ 。其中无害化处理主要是焚烧后将灰烬深埋处理,不可随意堆放或用作牲畜饲料的原因是 ▲ 。
(3)除了植物修复技术外,目前还有通过微生物修复的相关技术,你认为植物修复具有的显著优势是 ▲ 。经历一段时间的修复,Cd污染物含量显著下降至符合国家标准后,该地被打造成湿地公园,既可休闲娱乐又能优化环境,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价值。
(4)以沉水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初级消费者,下表是初级消费者能量流动情况:
项目 摄入量J/(hm2·a) 粪便量J/(hm2·a) 呼吸量J/(hm2·a)
初级消费者 1.06×109 3×108 7.1×108
次级消费者 3.9×107 1.9×106 2.18×107
据表可知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不经次级消费者的任何作用而直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最多为 ▲ J/(hm2·a)。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约为 ▲ J/(hm2·a)。
23.(12分)某小组为研究真菌基因m的功能,构建了融合表达蛋白M和tag标签的质粒。请结合实验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1)目的基因的扩增
①提取真菌细胞 ▲ ,经逆转录获得cDNA,进一步获得基因m片段。
②为了获得融合tag标签的蛋白M,设计引物P2时,不能包含基因m终止密码子的编码序列,否则将导致 ▲ 。图中基因m在PCR扩增时除图示条件,扩增缓冲液中还需加入的物质有 ▲ (至少写2个),若基因m有a个,经过30轮扩增最多可获得添加了同源序列的基因m的数目为 ▲ (2分)。
(2)重组质粒的构建
①将SmaI切开的载体A与添加同源序列的m混合,用特定DNA酶处理形成 ▲ ,然后降温以促进 ▲ ,形成A-m结合体。将A-m结合体导入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中的DNA聚合酶及 ▲ 酶等,完成质粒的环化。
②若正确构建的重组质粒A-m仍能被SmaI切开,则SmaI的酶切位点可能在 ▲ 。
(3)融合蛋白的表达
①用含有尿嘧啶的培养基培养URA3基因缺失型酵母,将其作为受体菌,导入质粒A-m,然后涂布于 ▲ 的培养基上,筛选获得目的菌株。
②据图中信息可通过 ▲ (方法)检测到酵母蛋白中含tag标签,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说明 ▲ ,后续实验可借助tag标签进行蛋白M的分离纯化。
24.(12分)肠道菌群能通过菌体自身或其代谢产物对人脑产生影响,人脑也能通过调节影响肠道菌群,部分机制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细胞T最可能是 ▲ 细胞。物质a是 ▲ 。图示过程肠道菌群的稳态的维.持的调节方式是 ▲ ,该复杂网络体系依赖相互联系并实现协调活动。
(2)致病菌产生的毒素可刺激肠嗜铬细胞分泌5-HT,继而诱发呕吐现象和“恶心”样行为。研究者先给小鼠品尝樱桃味糖精溶液后,随即在肠道内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小鼠出现呕吐现象。多次重复后,停止注射毒素,一段时间内,小鼠出现味觉回避反应,即再给小鼠提供樱桃味糖精溶液时,小鼠品尝的次数显著减少,表现出“恶心”样行为。研究者特异性激活或抑制DVC-rVRG环路,将分别诱发或抑制小鼠呕吐现象,特异性激活或抑制DVC-LPB环路,则分别诱发或抑制小鼠“恶心”样行为。
①毒素引发呕吐属于 ▲ 反射,含毒素的饮料诱发小鼠出现呕吐反应过程中,rVRG区细胞的兴奋经 ▲ (选填“交感”或“副交感”)神经传导至消化道平滑肌,导致呕吐现象。
②依据本文,小鼠出现“恶心”样行为的机制是:毒素进入消化道→ ▲ (选填下列事件前的字母并排序)→“恶心”样行为。(2分)
a.迷走神经将信息传递到DVC区 b.控制肠道平滑肌收缩的神经被激活
c.肠嗜铬细胞释放5-HT增加 d.激活DVC-rVRG环路
e.抑制DVC-rVRG环路 f.激活DVC-LPB环路 g.抑制DVC-LPB环路
③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味觉回避反应的生物学意义是使机体具有更强的预见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 ▲ 。请推测图中细胞III分泌的物质主要作用是 ▲ 。
④基于图文中的神经机制,请提出2种止吐药物的作用机理: ▲ 。(2分)
参考答案
1-5 ACDAB 6-10 DBABB 11-14 CDDB 15 ABC 16 ABD 17 ACD 18 CD 19 AB
20.(12 分,除注明外每空 1 分)
反应速度快 属于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细胞(唾液腺、 腺体均可)
接受信息、催化(答对 1 个得 1 分) 传递信息(不得写细胞间)或刺激含淀粉酶的囊泡释放的信号分子 否(不需要)
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协助扩散 细胞呼吸产生的ATP 增多(ATP/ADP 比值增大)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储存和利用葡萄糖 葡萄糖转运蛋白(载体)的数量21.(11 分,除注明外每空 1 分)
防止 mRNA 分子被内环境中的酶降解,有利于 mRNA 分子进入细胞 (写对 1 个得 1 分)
一定的流动性 作为翻译的模板
辅助性 T(和细胞毒性T细胞) ①为激活 B 细胞和细胞毒性 T 细胞提供信号②分泌细胞因子③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更多的辅助性 T 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增强免疫效应(写对 1 个得 1 分)
持续表达抗原一段时间
可被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经处理后在细胞表面形成 MHCⅡ-肽段复合物无内源性 S 蛋白形成,无法在细胞表面形成 MHCⅠ-肽段复合物
22.(10 分,每空 1 分)
协调 沉水 在 Cd 浓度较大时,沉水植物吸收总量大于浮游植物
苦藻 苦藻地上部分富集能力和迁移能力较强 防止其通过食物链富集危害其它生物(3)便于将含 Cd 的生物材料打捞并运出该生态系统 直接、间接
(3)1.1×107 5×107
23.(12 分,除注明外每空 1 分)
RNA 蛋白 M 上不含 tag 标签 Taq 酶、dNTP、Mg2+(答对 2 个以上才得分)
(230-60)a(2 分)
黏性末端 (黏性末端的)碱基互补配对 DNA 连接 基因 m 的连接处、基因 m 的内部(答对 1 点给分)
无尿嘧啶 抗原-抗体杂交实验 融合基因表达/融合基因正确解码24.(12 分,除注明外每空 1 分)
抗原呈递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信息分子
非条件 副交感 c→a→f (2 分) 动物应对复杂环境变化的能力 进入肠道与毒素特异性结合
特异性抑制 DVC-rVRG 环路;抑制肠嗜铬细胞合成或释放 5-HT;特异性阻断 5-HT 的作用
(写对 1 个得 1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