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同步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同步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23 20:06: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位于江南丘陵地区的赣南,溪水密布,河流纵横。该地区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客家人占总人口的95%以上。在长期发展中,赣南地区乡村聚落形成了不同的空间演化模式。下图示意赣南地区四种乡村聚落空间演化模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调查发现,赣南地区乡村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200~600米的地区,主要是因为该区域()
A. 热量充足 B. 植被覆盖度好 C. 对外联系方便 D. 耕作便利
2. 图示四种演化模式中,最易发生在平原地区的是()
A. a B. b C. c D. d
3. 形成d演化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是()
A. 政策 B. 地域文化 C. 经济 D. 产业结构
多中心环布式结构是目前全球超大型城市群常见的空间组织模式之一 (下图示意),其核心职能并不在某一个中心城市集聚,而是拥有多个相互独立、规模相似的中心城市。受自然地理格局影响,各城市围绕生态空间布局,依托区域型基础设施廊道彼此联络并保持互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多中心环布式结构有利于( )
A. 增强主中心城市的职能集聚 B. 提高次中心城市的城市等级
C. 促进城市群的整体协调发展 D. 缓解各城市之间的交通拥堵
5. 多中心环布式结构中“中央绿心”的主要作用是( )
A. 提高环境人口容量 B. 控制城市无序扩张 C. 调节城市局部气候 D. 减少城市公共空间
6. 某县地处平原,如图为“某县城区规划示意图”。下面有关该城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地最适宜布局仓储区 B. 甲功能区可能是工业区
C. 道路的网络类型为方格状 D. 影响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文化
下图表示我国西北地区某城市中心城区交通、金融、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密度。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虚线圈内区域最可能的城市功能是()
A. 商业和住宅 B. 工业和行政 C. 旅游和休闲 D. 仓储和物流
8. 影响该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A. 交通 B. 地形 C. 气候 D. 科技
昆明市是国内较早践行“窄马路、密路网”规划理念的城市之一。下图示意昆明呈贡区低碳示范区传统“大街区”和规划后的“小街区”路网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与传统的“大街区”相比,“小街区”()
A. 路网通达性更高 B. 绕行时间更长 C. 出行距离更长 D. 行车速度更快
10. 该示范区实现低碳交通的规划重点是()
A. 控制道路的宽度 B. 增加主干道路数量 C. 提高私家车售价 D. 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
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三种主要功能区的付租曲线,XK地段对应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广泛。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最可能代表工业区地租变化的是()
A. M线 B. N线 C. P线 D. 均不是
12. 虚线区域内P线的值偏高的原因最可能是()
A. 靠近地铁站 B. 便利店众多 C. 有河流流经 D. 铁路线广布
街道活力最直接的表现是人群在街道空间活动集聚程度的强弱。街道活力等级代表街道空间集聚程度,相对占比越大说明街道活力越大。下图示意江西省南昌市历史城区(北起阳明路,南至洪城路,西起赣江、抚河,东至八一大道)某工作日街道活力变化曲线。据此完成下列题。
13. 与街道活力变化趋势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A. 旅游 B. 就诊 C. 上下班 D. 购物
14. 低活力街道最可能是
A. 旅游区街道 B. 工业区街道 C. 商业区街道 D. 居住区街道
为建设生态城市,我国某城市对功能区布局进行了调整,图a为该城市调整后布局图,图b为该城市对路面的改造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该城市功能区布局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主要原因是()
A. 压缩居民活动空间 B. 使各方面亲近自然 C. 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D. 减少工业布局规模
16. 某地产商拟在该城市某地块建设高档住宅区,关于其区位选择和理由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处,上风上水,环境优美 B. ②处,市中心,市场广阔
C. ③处,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D. ④处,盛行风下风向,大气质量优
17. 该城市对路面的改造工程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为()
A. 美化城市环境 B. 杜绝污染物的排放
C. 维护生物多样性 D. 减少内涝,调节大气和气候
二、综合题
18.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空间结构分布示意图”,城市功能区划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三种基本模式。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城市的空间结构类型是 模式,其中A功能区最可能是 。
(2)M、P、Q中 ,布局高级住宅区的是 ,理由是 。
(3)该城市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修建卫星城的意义在于 ,石油化工城应建在 处,理由 。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2019年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而人口增长率为7.2。
(1)该城市拟在乙地建化工厂,从环境保护角度判断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
(2)从交通、地价等方面,分析在丙地布局工业区的原因。
(3)该市人口增长率远高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试简述这种人口迁移现象的成因。
20. 某学校开展了“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远景规划”的课题研究。下图为该校学生绘制的城市土地利用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协助他们完成研究报告。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远景规划”研究报告:
(1)“辨身份”。甲、乙、丙表示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商业区。
(2)“做参谋”。王同学的父母打算在①②两地的在建楼盘中选购住宅,①②两地中地价较低的是________,购物更方便的是________。
(3)“当代表”。该市准备在③地规划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园,在④地规划以微电子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园。作为学生代表,请判断其中选址不合理的是________(填“③”或“④”),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谋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该市将不断向北发展,限制其向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为打造“文化厚重、生态宜居”的新城区,该市应采取的对策有哪些?
21.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述理由。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据表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年份 降水量(%) 蒸发量(%)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1960 100 40 12 48
2012 100 27 41 32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1~3.【答案】D、B、A
【解析】1. 赣南地处江南丘陵地区,低山丘陵与山间盆地交错分布,因此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或河流阶地)地势平坦、光照充足、靠近水源、耕地分布广泛,便于耕作,发育聚落较多,D正确;低山丘陵海拔高度约为200-500m,热量差异不明显,不是造成聚落分布差异的原因,A错误;海拔200-600米的地区,植被生长较好,覆盖率高,但不是聚落分布的主要原因,B错误;丘陵地区地形起伏,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不便,C错误,故选D。
2. 由图可以看出,a过渡式主要发生在山地、丘陵地区,A错误;b聚核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规模较大的乡村聚落发挥中心地作用,使得零散分布型的乡村聚落向近距离的中心乡村聚落迁移,形成聚落簇团,这种演化模式在平原地区最容易发生,B正确;c渗透式是就不同文化特质的乡村聚落而言的,主要与地域文化相关,不一定发生在平原地区,C错误;d飞地式中生态功能区多位于山地,D错误。故选B。
3. 受生态退化等自然因素及生态移民等政策因素的影响,生态功能型的乡村聚落迁移在空间上不连续,呈飞地式的迁移特点,A正确;地域文化影响建筑等地域文化景观,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聚落的规模大小,产业结构影响聚落经济发展,但地域文化、经济、产业结构不会造成聚落在空间上的不连续,BCD错误。故选A。
4~5.【答案】C、C
【解析】1. 根据材料可知,多中心环布式结构的核心职能并不在某一个中心城市集聚,不能增强主中心城市的职能集聚,A错误;次中心城市的等级还是次中心等级,并没有因此而提高,B错误;不同的城市职能不同,有利于城市之间资源共享,促进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群的整体协调发展,C正确;多中心的城市之间联系密切,并不能缓解各城市之间的交通拥堵,D错误;故选C。
2. 中央绿心的存在主要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资源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等,中央绿心对提高环境人口容量作用不大,A错误;中央绿心位于主中心和次中心的中间位置,不能控制城市向外无序扩张,B错误;中央绿心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城市公共空间,但不是中央绿心的作用,D错误;故选C。
6.【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镇功能分区,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①交通便利,位于城市外缘,低价相对较低,适合布局仓储区,A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甲功能区位于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市区大污染较小,且交通便利,位于城市外缘,故有可能是工业区,B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据图可知,该城市道路的网络类型为方格状,C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影响功能分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经济、社会、历史和行政等因素,社会文化只是一方面,并不是主要因素,D观点错误,符合题意。
7~8.【答案】A、B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读图分析提取关键信息。
【解答】
商业区占地面积最小,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的地区;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一般位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图示虚线圈为交通设施高密度区与中密度区的交界地带,交通便利;为金融设施高密度区与中密度区的交界地带,经济发达,多高收入群体;为医疗资源与文化设施较丰富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因此虚线圈内最可能为商业区和住宅区。工业区和仓储物流区占地面积较大,工业区可能有污染,一般位于城市外缘,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可能性较小,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
故选A。
2.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该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影响该市中心城区形态的主要因素。
【解答】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城市中心城区形态大致呈条带状,最可能受地形因素的制约,B正确;根据交通设施的分布密度图可知,该城市中心城区西北侧交通密度较低,说明其形态受交通的影响不是很大,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错;根据图中比例尺信息可知,该城市中心城区范围不大,其气候差异不大,C错;科技因素对中心城区形态的影响较小,D错。
故选B。
9~10.【答案】A、D
【解析】1. 读图可知,与传统的“大街区”相比,“小街区”路网更密集,区域范围分割的更小,路网通达性更高,A正确;道路更加通畅,所以出行不用绕行,绕行时间变短,出行距离会变短,BC错误;城市街区行车速度是有限制的,D错误;故选A。
2. 由材料可知,昆明市是国内较早践行“窄马路、密路网”规划理念的城市之一,控制道路的宽度、增加主干道路数量、提高私家车售价并不能减少私家车的出行数量,故不利于实现低碳交通, ABC错误;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可有效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量,从而实现低碳交通,D正确;故选D。
11~12.【答案】B、A
【解析】1. 受距市中心距离远近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读图可知,M为商业区,由材料可知,XK地段对应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广泛,故P为住宅区,N为工业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 虚线区域内P线的值偏高说明此处地租较高,而影响地租的因素出来距市中心距离的远近,还有交通的便捷程度,此处地租上升,说明交通便利,材料明确表示为我国某大城市,故而城区内交通便捷的区域靠近地铁站,A正确;便利店众多,有河流流经,不能说明地价上升,BC错误;大城市城区内不会铁路线广布,D错误;故选A。
13~14.【答案】C、D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7:00-11:03,高活力街道比值上升,一般活力街道、低活力街道比值下降; 11:03-17:51,各等级街道的比值趋于平缓;大约18:30高活力街道比值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直到21:15,21:15-21:55高活力街道比值上升!,一般活力街道、低活力街道比值下降;此后高
活力街道比值下降, 与上下班的时间基本吻合,7:00-9:00是从居住到工作转变的时间段,18:30前后是下班时间点。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低活力街道从白天至傍晚活动集聚程度不高,在高活力街道人群活动下降时,才开始上升,因而低活力街道最可能出现在居住区,下班后,大部分人回家就餐后进行逛街购物,室外散步等活动,使得街道活力上升,21:15后人们回家休息,街道活力下降,商业区街道人群集聚程度高,活力高,工业区街道在工作期间人群集聚程度低,上下班的特殊时间段活力较高,旅游区街道白天活力高,晚上活力低。
故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5~17.【答案】B、A、D
【解析】1. 读图a可知,该城市功能区布局增加了居民活动空间,A错误;使各方面被林地所包裹,更加亲近自然,B正确;加大了居民出行距离,C错误;工业布局规模的变化图中和材料中都没有显示,所以无法判断,D错误。故选B。
2. 读图a可知,①处右侧等高线密集、地势高,结合风频图可知,地处上风向,是上风上水,环境优美的地区,A正确; ②处位于市中心,地租水平高,市场广阔,适合建商业区,B错误; ③处靠近河流下游,水质较差,不适合建高档住宅区,C错误; ④处位于盛行风下风向,大气质量差,D错误。故选A。
3. 读图b可知,该城市对路面的改造工程增加了下渗,减少了城市内涝,可以调节大气和气候,D正确;对美化城市环境、杜绝污染物的排放以及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不明显,ABC错误。故选D。
18.【答案】(1) 扇形 商业区
(2) P 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垂直风向,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高;位于流经城市河流上游,水质好;环境优美;临近文化区等
(3)分散中心城市职能,减轻中心城区压力 甲 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等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及城市空间结构,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能力。掌握市功能分区及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因及影响是解题的关键。
(1)读图,该城市的空间结构类型是扇形模式,其中A功能区位于市中心,最可能是商业区 。
(2)M、P、Q中 ,布局高级住宅区的是P,因为P位于城市主导风向的垂直风向,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高;位于流经城市河流上游,水质好;环境优美;临近文化区等 。
(3)该城市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修建卫星城的意义在于分散中心城市职能,减轻中心城区压力 ,石油化工城应建在甲处,因为甲 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等。
19.【答案】(1)不合理;理由∶位于河流上游,污染河流;位于盛行风上风向,污染大气。
(2)近铁路,交通便利;位于城市外围,地价较低;靠近煤、铁产区等。
(3)该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基础设施完善,吸引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使得该市人口增长率远高于人口自然增长率。
【解析】本题通过图文材料考查工业的区位和人口迁移的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获取图中信息,调用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不合理,化工厂有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应该布局在河流下游和盛行风的下风向。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地临近铁路,交通便利,位于城市边缘,地价低,附近煤铁资源丰富,适宜布局工业区。
(3)由材料可知,2019年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而人口增长率为7.2,说明此地有大量人口迁入,吸引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此地基础设施完善,就业机会较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
20.【答案】(1)工业区 住宅区
(2)① ②
(3)③ 位于主导风向上风向,对城区造成大气污染,位于城区河流上游,污染城区水源。
(4)地形 合理规划各类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护文物古迹、弘扬传统文化等。
【解析】(1)图示甲分布在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河流下游带,应是工业区;乙主要分布在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河流上游带,靠近风景好的地区,应是住宅区;丙分布在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是商业区。
(2)影响住宅区地价的因素主要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交通便捷度及环境状况等;①区靠近工业区,环境相对较差,地价较低;②在城市中心,近商业区,地价高,且出门购物方便。
(3)重化工业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而③地在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河流一游带,在该处建重化工业为主的传统工业园,会加重城市的环境污染,不合理;微电子企业要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带,④在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河流上游带,靠近风景区环境好,在④地规划以微电子企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园合理。
(4)由图示可以看出,城市北部地形平坦开阔,南部多山,限制其向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为打造"文化厚重、生态宜居""的新城区,要从生态宜民和文化两方面提出,该市打造生态宜居应合理规划各类用地,减少城市病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并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文化厚重应注重保护文物古迹、弘扬传统文化等。
21.【答案】(1)A>B>C。A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最高。
(2)D地。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邻近森林分布区,处于上风地带,环境优美;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4)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解析】(1)据图可知,A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最高,C位于城市最外围,远离市中心,且交通通达度低,地租最低。因此,三地地租高低由高到低排列为:A>B>C。
(2)根据所学,高级住宅区要选择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地势较高、文化教育条件好,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地方,D处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空气好,河流上游,水质好且地势较高,靠近文化区,邻近森林分布区,环境优美,最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ABC不具备以上条件。
(3)据表可知,1960—2012年,该市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小,主要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如地表硬化面积增加,导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小;植被覆盖率下降,导致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同时蒸腾作用减弱。
(4)针对交通拥可以从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发展公共交通等角度分析;如政府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增加路面宽度,发展立体交通;交管部门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提高通行效率;鼓励安全出行,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出台规定,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如限号等。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