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老子》四章(第2课时)
高二年级 语文
先秦诸子散文深刻影响了我国三千年的历史,其中,《老子》更具它独特的智慧,今天让我们继续品读经典,欣赏《老子》四章中的第六十四章。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准确翻译文言文。
2.通过课文学习,了解老子“无为”的思想含义 。
3.体会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其现实意义 。
知识要点:
同学们对老子的思想学说已经有所了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知老子“无为”的思想含义。
学习活动
(一)诵读文本 ,疏通大意
1.教师范读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②;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③。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2.关注重点注释
[注释]
①泮:同“判”,分离。
②毫末: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③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3.注意重点语句翻译
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译文]事情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时容易分离,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②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译文]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做,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③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动手去做就会坏事,有所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
④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惜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二)探究文本内容
思考:分为哪两个段落?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概括:上段按含义分成哪三个层次?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3.思考:第二个层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说明了什么道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4.回忆:与荀子《劝学》中哪些语句相似?
《劝学》(节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探究:荀子、老子的两篇文章(的节选部分)分别得出哪些不同结论?
6.探究:“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人们做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老子》(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三)拓展探究
探究老子“无为”思想含义。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老子》(十章)“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
《老子》(四十八章)“取天下常以无事。”
反馈与评价
1.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脆易泮 泮: 分离
B.其微易散 散: 走失
C.生于毫末 毫末:比喻细微的事物
D.未兆易谋 谋: 解决
反馈与评价
2.学习本课后,你认为老子“无为”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是主张以“无为”而有所作为,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不要破坏规律,特意为之。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摘抄《老子》四章中,自己有所感悟的句子,并谈谈感悟和收获。
通过欣赏《道德经》这两个章节,我们了解了老子的“无为”的含义。老子的“无为”并不是让人们无所作为而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我们也要借鉴先贤的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琐事。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