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乡村和城镇单元练习
单选题
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下图),完成下列题目。
1. 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
A. 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 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 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 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2. 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
A. 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 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 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地区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 上图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A. a B. b C. c D. d
4. 在该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
A. 土地生产力的大小 B. 水资源的多少 C. 基础设施的建设 D. 经济规模的设想
北港村是福建平潭的一个小渔村,背山面海,风景秀丽,传统房屋建筑特色突出,入选福建省最美乡村。下图为“北港村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 北港村传统房屋建筑特色是( )
A. 高低错落的石砌房屋 B. 小桥流水的江南楼阁 C. 高大雄伟的宫廷建筑 D. 利于防御的圆形土楼
6. 北港村( )
A. 村落位于耕地的中心 B. 房屋建筑利于防寒保暖
C. 村落布局方便进行农业耕作活动 D. 房屋建筑特色体现因地制宜思想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简图”,该城市主导风向为西北风。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7. 图中甲、乙两图例分别代表( )
A. 工业区、居住区 B. 商业区、工业区 C. 居住区、绿化带 D. 工业区、绿化带
8. 城市通风廊道是指把郊外的风引进城区以吹散污染物的风道。该城市最适合作为通风廊道的是( )
A. 城区西部的绿化带 B. 城区西北部的绿化带 C. 城区南部的绿化带 D. 城区东南部的绿化带
浙江X村是一个拥有4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房屋依山而建,多为黄泥墙、木头窗的土胚房。20世纪90年代,不少村民离开X村迁往周围城市,秀美山村一度成为“空心村”。随着2014年X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当地政府组织修缮、改造原先闲置破损的房屋,村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城里人的第二居所”。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9. 20世纪90年代,村民迁出主要是由于X村与周围城市( )
A. 出现区域产业分工 B. 信息通讯条件改善 C. 环境质量差异增大 D. 收入水平差距扩大
10. X村“村貌焕然一新”主要得益于( )
A. 木材加工业的复苏 B. 乡村旅游业的兴起 C. 现代农业基地的建立 D. 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
11. X村在改造闲置破损房屋时仍保留黄泥土胚房风貌,是为了( )
A. 节省修缮成本 B. 减少生态破坏 C. 维持景观和谐 D. 改善居住条件
如图为我国某历史文化名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示意。该村传统民居多用土坯建造,墙体厚度普遍超过50cm,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庭院内常搭建棚架并种植葡萄。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12. 据图可知,该村庄( )
A. 公共空间位于村庄中心 B. 住宅沿公路呈带状分布 C. 农用地环绕在住宅四周 D. 以河流为界呈对称分布
13. 该村可能位于我国( )
A. 华北平原 B. 江南丘陵 C. 辽东丘陵 D. 西北内陆
14. 根据风向玫瑰图,判断下图中工业区和居民区的布局合理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欧洲西部四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平均增长速度图,完成下面两题。
15. 有关图中四个国家城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 ①国处于城镇化的起步阶段 B. ②国处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C. ③国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 ④国处于城镇化的倒退阶段
16. ①②两国城镇化增长速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 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 B. 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 C. 乡村交通条件的改善 D. 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综合题
17. 如图为“某城市现状图”,该城市盛行偏西风。在河流水文站50年的观测记录中,该城市两次大洪水水位分别达到96m、93m。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所示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______、______,为打造“宜居城市”在甲、乙、丙、丁 四地中,应优先选择______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2)M地作为商业中心的优势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在S处建大型仓储物流中心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解决城市化问题的一般措施有哪些?
18.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较A、B、C三地地租高低,并说明地租最高处的判断依据。
(2)请在A、B、C、D四地中选择高级住宅区的最佳建造位置,并简述理由。
(3)下表为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该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水量的百分比变化情况。据表分析该城市水量百分比变化的原因。
年份 降水量(%) 蒸发量(%) 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1960 100 40 12 48
2012 100 27 41 32
(4)随着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请你为该市治理交通拥堵献计献策。
19.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阶段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最主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E—F阶段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___。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两种类型。图乙中①国属于________国家,②国属于________国家。
(4)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看,________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
(2)现拟在ABCD四地中选一处布局一大型批发市场,最佳选址是________地,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从环境角度考虑,化学工业布局在E处的合理性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
(4)图中PQ两地适合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5)目前该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请你为缓解该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和解析
1~2.【答案】C、B
【解析】1. 甲模式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乙模式不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因而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乙模式大。C对。
2. 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乙模式,为城市发展预留空间,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乙模式会消失,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可能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故选B。
3~4.【答案】B、B
【解析】1. b位于河流与铁路相交处,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最容易形成城镇;a、c、d均靠近水源地,但是远离铁路,交通不便,不容易形成城镇。故选B。
2. 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是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因此在该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水资源的多少问题,B正确。
5~6.【答案】A、D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解答】
读图,从空间角度来看,该村落传统房屋建筑布局高低错落;从要素角度来看,房屋建筑主要由岩石砌成,并非小桥流水的江南楼阁或高大雄伟的宫廷建筑,也不是圆形土楼。因此,A正确。
2. 【分析】
本题考查北港村的村落特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解答】
阅读文字材料和景观图可知,该村落为渔村,村落靠近海边,以方便渔业生产活动。故A、C错误。该村落位于福建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对房屋建筑的防寒保暖功能要求不高,故B错误。该村落的房屋建筑,依地形高低错落分布;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思想,故D正确。
7~8.【答案】D、B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有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准确获取图文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据图可知,甲图例所代表的功能区位于城市郊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地带和河流下游,应为工业区,排除B、C;乙图例所代表的功能区位于城市边缘、河流沿岸和工业区附近,且面积相对较小,应为绿化带而非居住区,排除A。 故选D。
2.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布局,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准确获取图文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解答】
由材料可知,该城市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城区西北部的绿化带走向与主导风向一致,且沿河流分布,河面开阔,对风的阻力较小,有利于把郊外的风引进城区以吹散污染物,B正确;城区南部、东南部的绿化带位于主导风向下风地带,不利于引进郊外的风,C、D错误;城区西部的绿化带紧邻居住区,阻力大,也不利于郊外风的深入,A错误。 故选B。
9~11.【答案】D、B、C
【解析】1. 20世纪90年代,随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城市与乡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少村民离开农村到城市里务工和经商,村民迁出主要是由于该村与周围城市收水平差距扩大,D正确;乡村与城市产业分工本就不同,A错误;信息通讯条件改善有利于村民迁出,但不是村民迁出的主要原因,B错误;乡村的环境质量不一定比城市差,C错误。
2. 由材料“村貌焕然一新,现已成为城里人的第二居所”可知,X村“村貌焕然一新”主要得益于乡村旅游业的兴起,B正确;木材加工业、现代农业基地的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从材料中无法判断,A、C、D错。
3. 由材料“2014年X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房屋依山而建,多为黄泥墙、木头窗的土胚房”可知,仍保留黄泥土胚房风貌是为了保持该村原有的景观,维持景观和谐,C正确;是否能节省修缮成本、减少生态破坏从材料中无法判断,A、B错;保留原有黄泥士胚房风貌不利于改善居住条件,D错。
12~13.【答案】A、D
【解析】
1. 【分析】
城市主要功能区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其中最基本的功能区是住宅区。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市中心地价最高,向郊区地价逐渐降低,在交通路口处容易出现地租次高峰。根据各功能区的特征,安排功能区布局,从市中心到郊区依次是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城市地域结构形态受地形、河流影响,平原地区多团块状,山区或沿河地区多条带状、组团状分布。
本题以我国某历史文化名村的内部空间结构示意为背景,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地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解答】
解:从图上可以看出,公共用地位于村庄的中心,目的是方便村民进行活动,A正确。
根据图可知,住宅沿县级公路分布较少,主要沿河流分布,B错误。
农用地主要沿河流两岸分布,灌溉便利,C错误。
住宅东岸多,西岸少,并不对称,D错误。
故选:A。
2. 【分析】
传统民居多用土坯建造,说明缺少树木;墙体厚度普遍超过50cm,墙体厚可能保温或者隔热;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冬暖夏凉;庭院内常搭建棚架并种植葡萄,符合西北地区的特征。
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区域特征的相关知识。
【解答】
解:由材料“该村传统民居多用土坯建造”说明该地降水少,气候干旱;“墙体厚度普遍超过50cm”说明该地降水少,晴天多,昼夜温差大,墙体厚可以减小温差;“多数民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夏季居室”说明该地夏季气温高,需要在地下室避暑。我国西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气候干旱,降水少,与该地传统民居特点相符,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风向玫瑰图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风向玫瑰图的判读方法及常见地区风向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根据风向玫瑰图,该地的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和东南风,工业区要布局在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外,即布局在东北方位或者西南方位,图③符合。
15~16.【答案】C、A
【解析】1. ①②两国在1980—1984年经历了逆城市化阶段,1984—1989年经历了再城市化阶段,A、B错误;③国1980—1989年城镇化水平呈负增长,可知该国处在逆城市化阶段,C正确;④国1980—1989年城市化水平呈正增长,未处于倒退阶段,D错误。故选C。
2. ①②两国在1980—1984年经历了逆城市化阶段,1984—1989年经历了再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的原因是原先的城市病得到了治理,城市环境有所好转,吸引人口的回流,A正确;①②两国都是欧洲西部的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甚至是负增长,短时间内不会提高,且人口自然增长率对城镇化水平影响较小,B错误;乡村交通条件的改善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再城市化的发生,C错误;发达国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其农业生态环境短时间内不会恶化,D错误。故选A。
17.【答案】(1)住宅区 工业区 甲
(2)交通通达度高 位于市中心,地理位置优越
(3)接近铁路,交通便利 地价相对较低 距商业区较近
(4)加强规划与管理;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卫星城和新区;加强绿化,防治污染;加强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
【解析】本题考查城镇功能分区及成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准确获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由图可看出①分布广泛,所以为住宅区,②分布在郊区,所以为工业区。甲地与其他三地相比,地势较高,土地闲置较多,可用地面积大而且远离工业区,不易受到污染,因而应优先选择甲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2)由图可知,M地作为商业中心体现了市场最优的布局原则,交通四通八达,服务的消费群体数量大,商业服务类型齐全,空间分布密度大。
(3)读图可知,S处位于火车站附近,交通运输便利,靠近商业区,适合商贸发展。靠近河流沿岸,海拔低于大洪水的水位,易受洪涝威胁。与工业区隔河相望,缺少便利的交通联系。
(4)具体可采取措施有:加强规划与管理;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卫星城和新区;加强绿化,防治污染;加强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
18.【答案】(1)A>B>C。A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最高。
(2)D地。①靠近文化区;②地势较高;③邻近森林分布区,处于上风地带,环境优美;④处在河流上游,水质较好。
(3)城市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地表被硬化、被建筑物覆盖;地表径流量增大,地表水和雨水下渗减少(使地下径流减少);植被减少,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
(4)①合理规划城市道路;②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等。
【解析】(1)据图可知,A位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最高,C位于城市最外围,远离市中心,且交通通达度低,地租最低。因此,三地地租高低由高到低排列为:A>B>C。
(2)根据所学,高级住宅区要选择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地势较高、文化教育条件好,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地方,D处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空气好,河流上游,水质好且地势较高,靠近文化区,邻近森林分布区,环境优美,最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ABC不具备以上条件。
(3)据表可知,1960—2012年,该市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小,主要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关,如地表硬化面积增加,导致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地下径流减小;植被覆盖率下降,导致蓄水量减少,导致蒸发量减少,同时蒸腾作用减弱。
(4)针对交通拥可以从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发展公共交通等角度分析;如政府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增加路面宽度,发展立体交通;交管部门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提高通行效率;鼓励安全出行,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公共交通;④出台规定,限制私家车的数量和出行,如限号等。
19.【答案】(1)城镇化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2)逆城市化
(3)发达 发展中
(4)交通拥堵 居住条件差 环境污染 住房紧张 就业困难 社会治安差(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是城镇化的最主要标志;图甲中,A、B、C、D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反映的是城镇化过程。
(2)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人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设施的现代化发展,缩短了城区与郊区的距离,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图甲中E—F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所反映的现象为逆城市化。
(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类型。根据劳动力就业结构的特征判断,发达国家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图乙中①国属于发达国家,②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4)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主要有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治安差等。
20.【答案】(1)文教区
(2)A 地处郊外,地价便宜 邻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3)位于城区河流下游 位于最小风频上风向
(4)Q 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质量好 地势较高,不易被淹
(5)建设卫星城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优先发展城市公交 错时错峰上班(上下学)(后两条任选一条)
【解析】第(1)题,在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中,只有文教区的土地利用属于公共事业用地。第(2)题,大型批发市场占地面积大,A地处郊外,地价便宜,且邻近铁路和高速公路,交通便利,是最佳选址。B、C位于城区内部,城区内部用地紧张,且地价较高,D占用耕地,且交通不便,都不适宜建立大型批发市场。
第(3)题,化学工业会污染空气和水源,E处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化学工业布局在此地可以减少对河流的污染。根据风向频率图可知,该地的最小风频为东北风,E处位于最小风频上风向,可以减少化学工业对城区的空气污染。
第(4)题,高级住宅区一般要建在盛行风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地势高,环境好,风景优美的地区。图中P地紧邻工业区,污染严重,不适宜建高级住宅区。Q地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质量好,且地势较高,不易被淹,适宜建立高级住宅区。
第(5)题,面对交通拥堵现象,可以通过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市的职能和人口、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优先发展城市公交、错时错峰上班(上下学)等措施来缓解。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