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群文阅读
民族礼赞
主题解说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的肆意践踏,使我国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全体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用爱国信念和民族气节筑起抗战的“长城”——为祖国而战,为民族而战。“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中华儿女掀起了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单篇研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 因为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激情。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年,他在《大公报·世界思潮》上发表《论外界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切望平津读者不可因敌迫城下,心神不宁,遂尔忽之。同时更宜信: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津城下。
1935年,《国闻周报》刊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关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等文章。他指出,“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际。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国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本人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惟论》《事理论》《知实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此书称为《天人五论》。
1942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恐他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其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写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了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时必定欢欣鼓舞,以至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张岱年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
B.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C.张岱年非常爱国。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始终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D.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依靠的应该是中华民族哲学的新生,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张岱年一生中最难忘的“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是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他回忆起这个“第一次”时仍会生起欣慰之感。
B.张岱年走上学术道路,从事学术研究,其根本目的是救国。他的学术研究始终没有脱离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张岱年满怀爱国主义情感,对民族危机感受极深,他认为,只要有了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就能够拯救中华民族。
D.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张岱年看到了中国抗战胜利的曙光,抗战胜利后,他开始撰写自己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意欲开创新的社会风气。
3.文章结尾引用了张岱年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张岱年的什么思想 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2分)
何其巩与北平私立中国大学
戚荣达
何其巩早年就读于桐城中学,毕业后进入江淮大学。1919年任安徽省学生联合会会长,因带领学生参加“五四运动”而被校方除名,独自来到北京。1921年,加入冯玉祥所在的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成为冯的亲信。
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设立北平特别市。经冯玉祥推荐,何其巩得以担任首任北平市市长。其上任后对北平市政建设有许多开创性贡献。早前在仕途上春风得意的何其巩几经宦海沉浮,而后受到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从政界转向教育界。1936年9月,中国大学爆发了驱逐总务长祁大鹏的学潮。何其巩极力支持学生,得到了其他董事以及学校教师的认可,深孚众望的他于1936年10月被推举为中国大学的代理校长。
正当何其巩凭借着其在政界积累的广泛人脉力图发展中大之时,日寇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北平高校除了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部分教会学校凭着外国背景坚持留下继续办学外,大都内迁。中共的建议是何其巩决定继续办学的主要原因。
中国大学是一所私立学校,抗战爆发后,教育部的补助随即中断,加上物价不断上涨,先前预留的经费早已捉襟见肘。有人建议,不妨暂时接受日伪一些经济援助,解决燃眉之急。何其巩认为“如果接受了日伪的金钱,日伪必然派人来校进行控制,这无异于引狼入室”,所以拒绝了这种饮鸩止渴的建议。在何其巩以及学校师生的努力下,中大得以有些许资金赖以维持。
日伪临时政府教育总署想要接管中国大学,将其改造成文化侵略的战略基地。何其巩提出“我们是中国人的中国大学”的口号以及“为教育而教育”的办学方针与之周旋,利用社会声势使日伪目的未能得逞。日伪临时政府中的汉奸汤尔和早年与何其巩相识,有意拉何其巩入伙,充当教育总长伪职,被何严词拒绝。
何其巩还将自己的爱国言行付诸实践。他曾帮助张自忠将军成功逃离北平,为抗战保存了一位优秀将领;还利用一些秘密渠道将一批批爱国青年送往大后方,充实了抗战力量。为了避免孤军奋战,中大与燕大、辅大建立了统一战线,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下成立了“北方救国会”,并且在成立当天即发表了《驳<日本近卫首相声明>的声明》。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强行封闭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英美教会学校,致使大部分教师失业,学生失学。中大积极帮助这些师生解决难题,不仅收容了大批学生,而且还聘请了大量名师,增强了中大的师资力量。
为了应对沦陷区日伪的奴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中国大学大力开展弘扬民族气节的教育活动。何其巩在扩充中国大学图书馆时,在馆内正厅的墙壁上亲自书写“读古今中外之书志其大者,以国家民族之任勉我学人”楹联,用以劝勉在校学生不忘责任,奋发学习。他还亲自选定《中国大学国文教本》选文百篇,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选为最后一篇,希望学生通过精读著名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来培养崇高的民族气节。
1944年4月5日傍晚,穷途末路的日本人通过罗织“涉嫌营救抗日人士”等罪名,公然冲进何其巩家中将其逮捕,关押在东城煤渣胡同日本宪兵队监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何其巩面对日本人的审讯毫不畏惧,以沉默和绝食来与他们抗争。4月12日,日本人将何其巩释放,但是并没有放弃对何的监视。
就这样,身处沦陷区的中国大学在何其巩校长的带领下,与日伪敌对势力周旋,力克万难坚持独立办学直至抗战胜利。
1947年,何其巩辞去中国大学校长一职,1955年在京辞世,享年56岁。
(节选自《文史春秋》2017年第5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当时吴(佩孚)宅处在日特严密监视之下,何其巩几经周折,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与吴见了面。一番恳谈之后,吴表示,坚决不为日寇利用,坚决不做背叛祖国的罪人。
(摘编自陈俐《独斗霜雪韧如菊——北平市
首任市长何其巩其人其事》)
②何其巩在上任之初,在市政府市政会议第一次常会上就做出一项决议:“财政公开,造成廉洁政府。”后来的事实证明,在何其巩任内,北平市政府及其附属机构没有贪污腐化的案例。
(摘编自《何其巩:北平市第一任市长》)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第一段交代了何其巩早年就读学校及参加“五四运动”的经历,他投身革命后,受到了冯玉祥的赏识。
B.抗战爆发后,教育部对中国大学的补助中断,在何其巩及学校师生的努力下,中国大学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C.何其巩利用扩充中国大学图书馆和选定《中国大学国文教本》的机会,劝勉学生不忘责任,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
D.面对日本人的逮捕和审讯,何其巩坚守气节,并以沉默和绝食来与他们抗争,日本人最终不得不将其释放。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抗战爆发后,何其巩在为抗战保存优秀将领、劝吴佩孚精忠许国和充实抗战力量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B.何其巩在担任首任北平市市长期间,北平市政府廉洁从政,他对北平市政建设有许多开创性贡献。
C.受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何其巩有意从政界转向教育界,后被推举为中国大学的代理校长。
D.卢沟桥事变后,北平高校大都内迁,在中共的建议下何其巩凭着外国背景决定留下继续办学。
6.何其巩任北平市市长伊始,即规定菊花为北平市市花,有人也因此评价何其巩“人如菊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原因。(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冼星海:用音乐凝聚中国力量
武茂昌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门海边一个渔民家里。1928年,他进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冼星海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存高远,他的人生理想是创作出中国的交响乐,使中国成为世界音乐强国。为了实现人生理想,1929年,冼星海只身到法国勤工俭学。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最终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为理想的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935年夏,冼星海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启程回国。消息传到上海,有的报刊发表文章,称他是“一位从艰难困苦里斗争出来的作曲家”,是最有希望的“东方青年作曲家”。
冼星海回到上海后,结识了田汉、贺绿汀等进步音乐家,他拒绝了国民党宣传部的高薪聘请,决心为发展民族音乐事业献身,冼星海开始为进步电影谱曲。他与田汉合作为电影《青年进行曲》创作了主题歌,这首歌引发了群众的共鸣,很快流传开来。此外,他还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等谱写音乐。
全国抗战爆发后,冼星海参加了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
有一次,冼星海参加上海学联到郊区救亡宣传的活动。国民党当局派保安队到现场阻止学生,双方对峙,剑拔弩张。这时,青年诗人塞克把自己写的一首诗交给冼星海。冼星海怀着满腔激愤,朗诵了两遍,倚墙只用了5分钟就写出曲谱:“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当场在学生中唱响,随后在场的老百姓甚至连保安队的士兵也跟着唱,很多人边唱边流泪。
1937年8月,冼星海随救亡演剧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演出。他一边创作,一边组织演出。这时候党领导的抗日游击战在华北后方逐渐展开,全国民众深受鼓舞。冼星海马上创作了《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歌曲,歌颂游击战。流传最广的要数《在太行山上》,这首歌激昂雄壮,极大地鼓舞了太行军民,许多男女青年听到这支歌曲,成群结队向敌后方奔来,太行山已不再只是个地理名词,而且是光明的象征。
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除了正面表现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歌曲外,还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以及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
冼星海在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的过程中,深深感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说:“我要到延安去,那里才是抗日的中心呀。”
1938年冬,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奔赴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谱写了《军民进行曲》《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作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经他谱曲,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
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在听他朗诵《黄河吟》,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时,产生共鸣,很快冼星海就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这一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1939年5月11日,在延安庆祝鲁艺成立1周年晚会上,冼星海指挥40多位热血青年演奏了《黄河大合唱》。当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用煤油桶支撑,打击乐器的效果是由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出来的。但这支乐队演奏出了振奋人心的乐曲,映衬了这些热血青年的歌声。在场的毛泽东听后连声说“好,好,好”。周恩来说他“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更有许多人唱着“风在吼,马在叫”,走向抗日战争最前线。《黄河大合唱》的雄壮音乐,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的怒吼,是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体现。这一组歌曲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把全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最强烈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了出来,那就是:抗日,中国要崛起!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推动了团结抗日形势的发展。
(有删改)
7.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1929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只身到法国留学,他凭着对人生理想的热烈追求,克服了物质上的困难,坚持完成了学业。
B.冼星海一生都在为发展民族音乐事业而努力奋斗,早期为进步电影谱写的乐曲都引发了群众的共鸣,并很快流传开来。
C.在延安的一年半,是冼星海音乐创作的第一个巅峰期,《黄河大合唱》更是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
D.冼星海的创作始终和时代、和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他既谱写了正面表现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歌曲,也谱写了表现工农群众生活、采用特定音调和节奏写成的歌曲。
8.在去延安之前,冼星海从事了哪些音乐活动 这些活动对其创作《黄河大合唱》有什么作用 (6分)
9.为什么《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成了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 (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5分)
关山月——民族气节传千秋
柳 琴
1989年冬,我去香港参加世界佛法大会,归来时已是1990年初,楚图南建议我途经广州时访问关山月、商承祚、欧阳山等老前辈。楚老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世人说画常说价,我言民族气节传千秋。抗战时期,关山月在画家中是“以笔代戈”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关山月1912年农历九月十六出生在广东省阳江县埠场果园村,当时正值社会变革时期。他原名关泽霈,自幼喜爱作画,所见之物皆可入画,被乡里称为奇才。他的父亲教子极严,令他从六岁开始读私塾,经、史、子、集,诗词,书法都要学,这为他日后治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在国事与艺坛的巨变中,少年关山月立下了以笔墨报效国家的志愿。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陷,他痛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用“子云”的笔名举办画展,开始“以笔代戈”,伸张民族大义。
1935年,他入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画,由老师更名为关山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铁蹄的肆意践踏,使城镇百业凋零,乡村哀鸿遍野。1938年广州沦陷,他与妻子在撤退时失散,经历了国破家亡、与牲畜为伍的岁月。关山月寻师到澳门,住在普济禅院。这两年中,关山月创作的抗战组画真实地再现了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和逃难人民所受的战乱之苦,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震撼人心。那时,关山月以教书为生,并在慧因法师的帮助下教绘画班,白天写生创作、筹备抗战画展,晚间忍受着饥饿研究画艺。抗战画展经费不足,没有钱装裱,慧因法师援之以手,为关山月担保。在香港、澳门举办的抗战画展取得了成功,叶浅予在《今日中国》上发表了关山月的抗战组画。同时,他创作的《渔民之劫》等作品入选由苏联主办的“中国美术展览”。关山月的抗战组画只展不卖,他的花鸟山水画被抢购一空。当他归还装裱费时,慧因法师已为他付清此账,还叮嘱他将钱用于抗战画展在大后方的巡展。关山月永远忘不了慧因法师的高风亮节,忘不了这位出家人对抗战画展的慷慨资助。
1940年,关山月告别恩师高剑父、知音慧因法师,越过日寇的封锁线到达广州,因无法战地写生,他辗转到达大后方。关山月一面在云、贵、川写生,一面在桂林、贵阳、成都、重庆、昆明等地举办抗战画展,用画笔激发人民的抗战热情。这期间,他结识了郭沫若、陶行知、夏衍、欧阳予倩等一大批抗日的文化人士,他的绘画技艺也不断提高。他创作的《黄河冰桥》《塞外驼铃》《蒙民迁徙图》等一大批作品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于右任为他的《哈萨克鞭马图》题词,吴其昌为他的《漓江百里图》题写长跋,张大千花一千元高价购买他的一幅山水画,美国新闻处欲出高价购买关山月所摹敦煌壁画。徐悲鸿评价他的画:风格大变,造诣愈高。郭沫若为他题跋:纯以写生之法出之,力破陋习,国画之曙光吾于此喜见之。朱光潜认为关山月的画:“备中西之长,兼具雄奇幽美之胜,竿头日进,必能独树一帜……”1946年他的名作《祁连牧居》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在巴黎举办的教育展览,备受赞誉。1948年他应邀出任广州艺专教授兼中国画科主任,开启了美术教育家这一人生的新篇章。
关山月一生与民族同忧同喜。1949年他参与绘制巨幅《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做主的豪迈心情。1959年他与傅抱石合作了《江山如此多娇》,画面气势宏大,喷薄而出照耀千山万壑的骄阳,吐露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以后,关山月饱含激情为联合国中国厅创作了巨幅《报春图》。1976年,关山月以《松梅颂》表达全国人民与“四人帮”顽强斗争直至胜利的自信。几十年来,关山月的创作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他的画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1982年,日本《读卖新闻》把关山月的《俏也不争春》评为世界名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关山月多次代表国家到国外交流讲学、办画展,美国加州长堤州立大学曾授予他“荣誉艺术大师”的称号。
关山月特别喜爱梅花,爱她的风姿,更爱她的风骨。1993年我主持操办“中国当代名人名作展”,赴广州征画,他慷慨地拿出大幅《梅竹图》参展。他与楚图南都爱梅花。楚老曾为关山月题写过一首梅花诗,诗曰:“不怯严寒不争春,清梦幽香月下魂。万般心事如相问,应比梅花瘦几分。”楚老去世后,我将楚老生前为关山月所书的一幅梅花诗遗墨转交给他,关山月非常珍视。1999年夏天,正当我为楚图南诞辰100周年筹备出版纪念文集时,关老携女儿关怡来京,送来了一幅他写的“一生心事问梅花”。他告诉我,这幅字取自楚老生前常用的一枚印章。我把这幅字用于楚老纪念文集的封面。关山月常以梅花自喻,在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因画梅花而被批斗下放。但他依旧深爱梅花。他对我说:“我关山月永远是布衣本色,只是风骨不改。”
(有删改)
10.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关山月抗战画展成功举办全赖慧因法师援之以手,他为关山月担保,为他付清装裱费,叮嘱他将钱用于抗战画展在大后方的巡展。
B.关山月抗战期间创作的《黄河冰桥》《塞外驼铃》《蒙民迁徙图》等一大批作品被各界称赞,是因为这期间他结识了郭沫若等一大批抗日的文化人士。
C.梅始终是关山月画作的重要素材,《俏也不争春》被评为世界名画,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关山月的创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D.关山月与楚图南都爱梅花,楚老曾为关山月题写过一首梅花诗,两人常以梅花自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都因画梅花而被批斗下放。
11.关山月能成为国画大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12.关山月是画家中“以笔代戈”的杰出代表之一,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原因。(6分)
群文探究
1.不论是画家、音乐家还是哲学家、教育家,上述传记中的传主能够取得成功、留名后世的原因是什么
2.作为他传,上述传记运用了哪些手法以塑造性格鲜明的传主的形象
答案全解全析
1.D “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依靠的应该是中华民族哲学的新生”以偏概全,原文为“他指出……‘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国民族才能复兴’”,哲学只是文化的一部分。
2.B A.“一生中最难忘的”说法有失严谨,原文是“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C.“只要有了……就能够……”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他指出,‘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际。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D.“抗战胜利后,他开始撰写自己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意欲开创新的社会风气”表述错误,原文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专著”。
3.答案 (1)思想:诗歌表达了张岱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到底的决心以及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
(2)作用:①直接引用张岱年创作的诗歌,能够更加真实而具体地表现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他的学术救国思想的出发点;②照应文章开头,点明张岱年把“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看作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最大快乐的第一次”的内在原因。
解析 解答第一问,可结合诗的内容加以分析,结合“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分析可知,诗歌表达了张岱年的民族自豪感;结合“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分析可知,诗歌表达了张岱年抗战到底的决心;结合“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分析可知,诗歌表达了张岱年复兴中华民族的决心及信心。解答第二问,主要从内容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引用传主的诗歌,表现了传主的品格,结合“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及倒数第二、三段的内容分析可知,诗歌真实而具体地展示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传主;结构上,引用内容位于文章的结尾,照应文章开头,点明张岱年把“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看作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最大快乐的第一次”的内在原因。
4.B “中国大学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错误。原文是“在何其巩以及学校师生的努力下,中大得以有些许资金赖以维持”。
5.D “何其巩凭着外国背景决定留下继续办学”错,原文是“北平高校除了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部分教会学校凭着外国背景坚持留下继续办学外,大都内迁。中共的建议是何其巩决定继续办学的主要原因”。
6.答案 ①菊花高洁,象征何其巩高风亮节的精神。作为市长,何其巩廉洁奉公,政绩卓著。②菊花坚贞,象征何其巩坚韧的品质。无论是在宦海沉浮时期还是在抗战时期,何其巩立身行事,讲人格、重操守。③菊花傲霜斗雪,象征何其巩爱国的气节。作为学生,何其巩关心民族危亡,投身革命;作为校长,他倡导教育救国,在抗战期间,气节凛然。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从菊花的象征意义入手。菊花素有高洁傲岸、坚韧等象征意义,将菊花的象征意义与文中的相关情节、事件联系起来,并结合当时何其巩的身份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7.D A.“1929年,冼星海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只身到法国留学”错误,根据原文“1929年,冼星海只身到法国勤工俭学……最终他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可知,应是先“只身到法国留学”,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B.“早期为进步电影谱写的乐曲都引发了群众的共鸣,并很快流传开来”错误,原文是“他与田汉合作为电影《青年进行曲》创作了主题歌,这首歌引发了群众的共鸣,很快流传开来”。C.“第一个巅峰期”错误,原文是“在延安的一年半,他进入创作的巅峰期”。
8.答案 (1)①结识了田汉、贺绿汀等进步音乐家。②为进步电影谱曲。③参加了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文艺宣传。④创作了大量的群众歌曲。
(2)①这些活动让他进一步认识了社会,为后来走向延安打下了基础。②让他在专业上积累了生活经验,找准了创作方向,奠定了创作风格。
解析 解答第一问,需要结合题干要求,在文本中找到冼星海“去延安之前”的音乐活动,然后加以概括即可。解答第二问,可从创作的内容和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9.答案 ①这首歌的歌词本来就是一首澎湃激昂的诗歌,反映了人民内心对侵略者的愤怒和对抗日的强烈要求。②这首歌的音乐雄壮,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把全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最强烈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了出来。③大合唱的形式,不但增强了它的表现力,还让更多的人学会它,感受它。所以《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成了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
解析 解答本题,可联系当时抗战救亡的外部环境,从这一音乐作品的歌词、音乐以及演唱形式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相关信息在原文倒数第2段,如“在听他朗诵《黄河吟》,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时,产生共鸣”“《黄河大合唱》的雄壮音乐,是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者的怒吼,是人民群众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体现”“这一组歌曲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把全中国人最关心的事、最强烈的情感通过音乐表达了出来,那就是:抗日,中国要崛起”等。
10.C A.慧因法师的帮助只是画展取得成功的一个因素。B.“关山月……称赞”与“这期间……人士”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D.楚图南“常以梅花自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画梅花而被批斗下放”于文无据。
11.答案 ①自幼喜爱作画。所见之物皆可入画,被乡里称为奇才。②父亲教子极严,国学基础深厚。③老师高剑父的悉心教导。1935年入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画。④勤奋创作与研究。抗战期间白天写生创作,晚间忍受饥饿研究画艺。⑤他人的帮助与激励。慧因法师对抗战画展的慷慨资助,于右任、吴其昌、徐悲鸿、郭沫若等人对他的鼓励。
解析 分析关山月成为国画大家的原因,应立足于全文,围绕关山月个人的内在因素和当时社会的外在因素等进行分析,据此归纳整理即可得出答案。
12.答案 ①痛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用“子云”的笔名举办画展,开始“以笔代戈”,伸张民族大义。②用抗战组画真实地再现了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和逃难人民所受的战乱之苦。③举办抗战画展,用画笔激发人民的抗战热情。④表达全国人民与“四人帮”顽强斗争直至胜利的自信。
解析 概括关山月是画家中“以笔代戈”的杰出代表之一的原因,应先梳理文中关山月“以笔代戈”的相关内容,即他用自己手中的笔进行了哪些“战斗”,然后整理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群文探究】
1.提示 ①少年立志,志存高远,为一生的努力指明方向。张岱年少年立志学术救国;冼星海的人生理想是创作出中国的交响乐,使中国成为世界音乐强国;关山月立志以笔墨报效国家。
②不怕困难,顽强奋斗。不论是冼星海留学期间面对的极其匮乏的生活境况,还是关山月面对的挨饿作画、抗战画展经费不足等困境,都没能阻挡他们精进创作、实现理想的脚步。
③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时代紧密联系。面对抗战局势,张岱年提出我们需要“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关山月举办抗战画展,何其巩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他们都用自己的努力为抗战做出了贡献,将自身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
2.提示 ①直接引用传主的话,表明传主心志。②侧面描写。如通过《黄河大合唱》对军民的巨大影响,展现出了冼星海革命音乐家的形象。③对比。如汉奸汤尔和早年与何其巩相识,有意拉何其巩入伙,充当教育总长伪职,被何严词拒绝。通过对比展现出了传主的爱国品质。④插入史料,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如对何其巩的相关材料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