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习题课件(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习题课件(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4 09:45:07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一单元总结提升
1.隋唐“繁荣”的具体表现
2.隋唐“开放”的具体表现
1.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科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才能学识),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2.唐太宗认真总结了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所以他将君民关系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你认为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出来?
(1)政治上: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2)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①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重视发展生产,为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治和文化上:唐初统治者励精图治,重用人才;唐朝科举制得到发展和完善,文化繁荣,科技发达,造就了盛唐气象。
(3)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①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平等友好交往;②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活跃;③唐朝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持兼容并包的态度。
4.汉武帝和唐太宗统治措施的比较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经济 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民族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的联系 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奉为“天可汗”
1.(济南中考)在美国作家迈克尔·H·哈特撰写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 100 人》一书中,隋文帝杨坚名列其中。杨坚能够入选最重要的理由是( )
A.完成国家统一
B.加强中央集权
C.开通大运河
D.完善科举制度
2.(2022 南通中考)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成为以后读书人做官的必由之路。这表明科举制( )
A.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B.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
C.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明确了中央机构的职权
3.(2022 枣庄中考)2022 年 4 月 28 日,京杭大运河全线水流贯通。2500 年来,大运河生动记录了国脉的时代赓续,传承着民族的璀璨文明。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B.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C.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D.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珠江五大水系
4.(2022 山东中考)小丽是某个朝代的“粉丝”,她对自己喜爱的朝代进行了知识梳理,部分内容如下表。由此判断,该朝代是( )
政治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经济 曲辕犁、筒车、唐三彩
对外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A.商朝 B.秦朝
C.西晋 D.唐朝
5.诗人王建的《宫词》描写了唐朝宫廷妇女的游艺生活,项目涉及乐舞、打球、竞渡、狩猎等方面,当时的平民妇女、优伶等也能参与体育活动。这体现了唐朝 ( )
A.男女关系完全平等
B.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C.诗歌艺术成就高超
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6.(2022 大连中考)“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中描绘的情景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C.唐玄宗实行一系列改革
D.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7.(2022 北京中考)唐朝与 70 多个国家或地区有官方往来,允许各国人来留学、经商,吸收许多外国人担任官职。唐朝的文学艺术对日本、高丽等国影响深远,丝织技术传到西亚、欧洲。这反映出唐朝( )
A.中外交往繁盛
B.政治制度完善
C.民族关系和睦
D.南北交流加强
8.(2022 衡阳中考)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唐朝外交的第一手史料是( )
A.诸葛亮《出师表》 B.李斯《泰山石刻》
C.司马迁《史记》 D.《大唐西域记》
9.(2022 西藏中考)隋唐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国家强盛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
A.危机与探索 B.繁荣与开放
C.屈辱与抗争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0.下表是五代开国君主称帝前的身份情况表,该表主要反映出五代 ( )
朝代 开国君主 称帝前身份
后梁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威 河东节度使
A.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C.开国君主都是文臣
D.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11.五代十国是国家分裂的时期,下列描述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特点的是( )
A.国家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
B.北方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C.南方战乱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D.生产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
12.(2022 河池中考)九年级(1)班黑板报展示了下列一组图片,图片反映出的共同信息是( )
A.社会风气开放
B.民族文化交融
C.海外贸易发达
D.社会经济繁荣
1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 1 所示人物统治时期,曾经出现过“贞观之治”,该人物是谁?图 2 人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了殿试制度,她的统治在当时起了怎样的作用?
人物:唐太宗。作用: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盛唐时期是诗歌最为繁荣、成就最高的时期。众多的诗人在浪漫的氛围中自由地创作,共同营造出震撼后世的“盛唐气象”。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被称为“诗圣”的唐朝诗人是谁?他的诗被誉为什么?
诗人:杜甫。誉为:“诗史”。
材料三
(3)图 3 、图 4 分别是唐朝出现的哪两种新式农具?
图 3:曲辕犁;图 4:筒车。
材料四 唐朝的民族政策表现在任用大批少数民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4)根据材料四,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蕃通婚、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实。
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史实:文成公主入藏。
材料五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全面的开放和广泛的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辉煌。
(5)根据材料五,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全面开放、兼容并蓄、双向交流。(共20张PPT)
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原因:开元末年以后,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各地的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 的局面。
2.概况:755 年, 和部将 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乱最终于 763 年被平定。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朝的国势从此 ;逐渐形成 的局面。
4.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又遇到连年的灾荒,人民无以为生,发动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攻入 ,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 的打击。
5.唐朝灭亡: 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6.概况:唐朝灭亡后,北方 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7.实质:是唐末以来 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 。
8.评价: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 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唐玄宗的功过是非。
(1)功:唐玄宗在位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整顿吏治,重视发展生产,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2)过:唐玄宗统治后期,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导致了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2.安史之乱以后,我国南、北方政治经济状况。
(1)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二
次人口南迁的高潮,社会经济遭到浩劫。
(2)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1.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朱温建立后梁,唐朝至此灭亡。
2.五代十国中“五代”是指名义上的五个中央政权,它们是前后相继的,都位于中原地区;“十国”则是指大致并立的十个地方政权。
1.(2022 牡丹江中考)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叛乱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这场叛乱史称( )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噶尔丹叛乱
2.如图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处应该填写( )
A.黄巢起义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安史之乱
3.(益阳中考)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有人认为:“开元之世,几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这一说法( )
A.全面分析了安史之乱的原因
B.客观指出了杨贵妃的过失
C.真实反映了重大人物的影响
D.掩盖了唐朝衰亡的根本原因
4.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有( )
①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②藩镇割据态势严重,兼并战争不断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④连年的灾荒使得人民无以为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878 — 884年,黄巢领导了唐末农民大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材料讲述的是黄巢起义的( )
A.目的 B.原因
C.规模 D.影响
6.“907 年”“朱温”“唐朝灭亡”等信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后唐建立 D.后梁建立
7.(青岛中考)907 年,一个在东方屹立了近三百年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塌,中国进入了又一个分裂割据的乱世。这个“乱世”是( )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辽宋夏金元时期
8.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C.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必然趋势
9.(西宁中考改编)下图是哪一历史时期的形势图 ( )
A.唐朝中后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五代十国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10.(2022 黔西中考)诗史互证。下面是唐朝诗人杜甫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两首诗歌,它们反映了唐朝( )
A.先南后北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
C.由开明到专制 D.由繁荣转衰落
11.(临沂中考)《旧唐书》记载:在这次战乱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从此之后,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该战乱发生时的唐朝皇帝是( )
A.唐高宗 B.武则天
C.唐玄宗 D.唐肃宗
12.(株洲中考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地将其除掉。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汉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前期: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
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后果:出现了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认识: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13.[唯物史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何地位?这一事件的领导者是谁?
事件:大泽乡起义。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领导者:陈胜、吴广。
材料二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影响是什么?
事件:黄巾起义。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材料三 黄巢起义后,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黄巢深受民众拥护,队伍发展到 65 万人。
(3)黄巢深受民众拥护的原因是什么?起义的结果如何?这场起义有何历史影响?
原因:黄巢宣布要为民除害,处决贪官污吏,代表了当时民众的心声。结果:被朱温联合其他藩镇镇压。影响: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民起义的认识。
农民起义反抗剥削和压迫,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或直接改朝换代,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许多农民起义具有历史局限性,常常伴随着杀戮、内讧等问题。(共22张PPT)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朝建立: 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 帝。
2.统一全国: 年,隋统一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4.时间:从 605 年起(隋 帝时)。
5.概况:大运河以 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 河、淮河、 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
6.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7.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看重 ,不太注重才能。
8.确立标志:隋 帝时, 的创立。
9.影响:加强了 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 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 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 1300 年。
10.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11.灭亡: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1.秦朝和隋朝的主要异同点。
朝代 秦朝 隋朝
异 首创制度 君主专制中 央集权制度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度
著名工程 长城、灵渠 大运河
同 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都开创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都为后继王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都因暴政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二世而亡
2.我们应该如何一分为二地评价隋炀帝?
(1)功:他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开创科举制,造福了后世。
(2)过:隋炀帝生活奢靡,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屡次发动战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致使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使隋朝迅速灭亡。
1.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科举制选官的标准是才学高低(或成绩优劣)。
2.隋文帝开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度。
1.(重庆中考)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6 世纪 80 年代,使中国重归统一的是( )
A.北魏孝文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2.(福建中考)下图为某同学研究性学习的关键内容。据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
A.南方经济的发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隋统一全国的背景 D.科举制的深远影响
3.(内江中考)588年,隋文帝杨坚命令杨广率水陆大军 50 余万渡江作战,进攻江南的陈朝;589 年,陈后主被俘投降,陈朝灭亡。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是 ( )
A.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结束了长期分裂,统一全国
C.夺取了陈朝政权,建立唐朝
D.击败了东西突厥,控制西域
4.(2022 重庆中考)隋唐时期,江都(今扬州)发展较快,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据下图可知,江都地位的上升得益于( )
A.其为隋朝都城之一
B.大运河以其为中心
C.位于运河与长江交汇之地
D.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5.(2022 邵阳中考)在大运河的修建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遇到了许多难题,如所连接的海河、黄河等五大水系的海拔不同,如何控制水的流向等等。但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修成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材料强调大运河的开通( )
A.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B.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C.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D.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6.(2022 陕西中考)它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它是 ( )
A.分封制 B.科举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7.(齐齐哈尔中考)科举取士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正式确立这一制度的皇帝是( )
A.汉武帝 B.隋文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
8.(无锡中考)下图中横线处应填入( )
A.分封制度 B.察举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
9.(南通中考)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 )
A.注重门第家世
B.取士方式多样
C.关注道德品质
D.公开公平竞争
10.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灾害频繁
B.隋炀帝统治残暴
C.外族入侵
D.部将发动叛乱
11.(2022 盘锦中考)某班复习课上要求学生对秦、隋两朝的治乱兴衰进行比较,探究两朝的相似之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都是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王朝
B.都在长安定都
C.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了统一
D.都实行科举制
12.(辽阳、岳阳中考改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取士制度以自由报考为特点,以考试成绩优劣作为决定取舍的主要依据,即“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科举取士制度有标准化的衡量与录取人才的尺度,择优录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自由报考;有标准化的衡量与录取人才的尺度,择优录用。
材料二 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上仕途的现象。
——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
(2)材料二中杜兰特所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说出该制度的积极影响。
制度:科举制。积极影响:提升了官员的素质;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13.[历史解释·2022 云南中考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605 — 610年间,隋炀帝先后征发了 200 多万民工,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凿期间,所有民工均自带干粮、自备衣被,大量民工因病因伤死在了工地上。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运河通航后,江南的粮食布帛可以很便捷地运输到都城长安及洛阳。自隋唐以后,沿运河两岸兴起了一批商业都市,杭州、镇江、扬州、开封等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这些城市历经宋、元、明、清而不衰,不仅是一方繁盛都市,而且也成为物资和人文荟萃之所。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
下册·教学参考书》(岳麓版)
关于隋朝大运河的修建,同学们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第二种,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出你的理由。(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示例一:观点: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理由:大运河开凿期间,先后征发 200 多万民工,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所有民工均自带干粮、自备衣被,大量民工因病因伤死在了工地上。这不仅大大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还造成很多人家破人亡,激化了阶级矛盾。因此我认为大运河的修建是隋朝灭亡的祸水。
示例二:观点:要多方面看待修建大运河的影响。理由:大运河的修建沟通了五大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从这方面说,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凿征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共21张PPT)
第 3 课 盛唐气象
1.农业:垦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 和筒车;重视兴修水利。
2.手工业:丝织工艺水平最高, 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代表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彩。
3.商业: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 的大都会。
4.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 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 ”。
5.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方式
战争 唐太宗发兵击败东 ,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册封 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 首领为云南王
设置机构 唐朝先后设置 和 ,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和亲 641 年, 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会盟 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6.唐朝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并包。
7.表现: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8.著名诗人:“ ”李白、“ ”杜甫、白居易等。
9.著名书法家: 、柳公权和欧阳询等。
10.著名画家:阎立本、 等。
1.汉、唐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1)设置机构进行管辖:西汉设西域都护;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西汉册封古滇国国王;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逻阁为云南王。
(3)战争:两汉北击匈奴;唐太宗发兵反击突厥。
(4)和亲:西汉时,昭君出塞;唐朝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
(5)加强经济文化交流: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唐朝时,派工匠到吐蕃、南诏等。
2.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
(1)科举制的推动。
(2)经济繁荣。
(3)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频繁。
1.曲辕犁是一种耕作工具,筒车是一种灌溉工具。
2.张仲景被誉为“医圣”;王羲之被誉为“书圣”;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吴道子被誉为“画圣”。
1.(日照中考改编)下列有关曲辕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推动了农田面积扩大
B.促进了农耕效率的提高
C.提高了灌溉效率
D.开启了铁犁牛耕时代
2.(2022 山西中考)“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描述的这种以水力作动力的灌溉工具是( )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秧马
3.(南通中考)中国古代制瓷水平高超。陆羽在《茶经》中记载“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的现象出现在( )
A.商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4.(雅安中考)下图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出土于陕西西安。图中四个人俑分坐两侧,其中两人为汉人乐俑,另两人为胡人乐俑。该文物可以用来说明唐朝 ( )
①手工业水平高 ②音乐舞蹈多姿多彩
③民族交融发展 ④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22 大庆中考)唐朝时期,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的是(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荆州中考)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松赞干布派遣子弟到长安学习。这些史实反映了( )
A.唐朝商品经济繁荣 B.民族交往与交融
C.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中外文化交流
7.对下列图片主题概括最确切的是(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和睦的民族关系
C.高超的手工技艺
D.繁荣的文学艺术
8.(2022 广东中考)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
A.骆宾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
9.(2022 齐齐哈尔中考)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被誉为“诗圣”。他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昌龄
10.(2022 雅安中考)唐代进士科的考试着重于文学写作,也要考帖经(儒家经典基础知识测验)。唐玄宗统治时期,允许考生以作诗代替考帖经。唐代的这种做法( )
A.推动了经济繁荣
B.有利于尚武风气的形成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有利于文学艺术的发展
11.(2022 怀化中考)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唐朝在书法艺术方面建树颇丰。下列书法家中都属于唐代名家的一组是( )
A.锺繇、胡昭 B.颜真卿、柳公权
C.王羲之、怀素 D.赵孟頫、欧阳询
12.(2022 昆明中考)初唐画家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他画的人物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其中,《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求婚使者的场景。这幅画有助于我们了解的历史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北方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C.文成公主入藏
D.唐朝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13.(跨语文·2022 广州中考改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者复原的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材料二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
(1)观察材料一中的长安城平面图,概括《登观音台望城》所反映的唐朝长安城的特点。
市坊分开;规划整齐;左右对称,沿中轴线分布。
(2)除查阅文献外,请你列举其他可以获得关于唐朝长安城知识的方法。
文化遗址、博物馆、历史课本、社会调查、影视作品等。
14.(2022 聊城中考)小明在学习“盛唐气象”一课时,搜集到如下图片。读图,回答问题。
(1)以上四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分别体现了“盛唐气象”的什么内容?
图1:经济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图2:民族政策开明,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图3: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图4:文学艺术丰富多彩,成就斐然。
(2)“盛唐气象”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从中,你得到哪些重要启示?
启示: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发展、繁荣的前提;政治清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制度创新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要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5.[历史解释·2022 金昌中考]甘肃武威吐谷浑(鲜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时兼具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这反映出( )
A.中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C.吐谷浑独特的文明特征
D.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共23张PPT)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遣唐使:为了学习中国的 , 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 、天文历法、 、典籍、书法艺术、 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时间 年(唐玄宗时),鉴真第 6 次东渡,终于抵达日本
影响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主持修建了 )、绘画等,为 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3.双向交流: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 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半岛的 也传入中国。
4.概况: 初年,玄奘西行前往 取经。他曾在那烂陀寺游学。10 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
5.贡献:为中国 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玄奘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1.唐朝时期中外交流频繁的原因有哪些?
(1)唐朝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教昌盛,对周边国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唐朝的对外政策比较开放。
(3)唐朝的对外交通比较发达。
(4)中外使臣、商人、留学生以及僧侣的推动等。
2.鉴真与玄奘有哪些共同之处?他们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1)共同之处:都是唐朝僧人;都促进了佛教的传播与发展;都为唐朝的对外交往作出了巨大贡献;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经艰险。
(2)优秀品质:勇往直前、持之以恒、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虚心好学等。
1.文成公主入藏属于唐朝的民族关系;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属于唐朝的对外关系。
2.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交往的史实,发生在唐太宗时期;鉴真东渡是古代中日交往的史实,发生在唐玄宗时期。
3.佛教是西汉末年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玄奘西行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下图是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所乘坐的帆船模型。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求取佛教经义
B.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C.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D.加强两国间的交流
2.(2022 钦州中考)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 12 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张骞出使西域
3.(2022 襄阳中考)鉴真东渡,带去了中国的医药、建筑、绘画等。这说明鉴真东渡( )
A.推动了朝鲜民族汉化
B.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C.促进了中华民族交融
D.缓和了中日民族矛盾
4.(梧州中考)如图为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日本的和同开珎银币的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这反映出当时两国( )
A.审美观念一致 B.出现民族交融
C.文化交流频繁 D.铸银水平相当
5.有一位新罗人,在大唐留学,考中进士被朝廷授予官职,曾在扬州做官,他的文集《桂苑笔耕》流传至今。他是( )
A.崔致远 B.吴征镒
C.马可·波罗 D.阿倍仲麻吕
6.(2022 百色中考)“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到达天竺,遍访名寺、研习佛法;学成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材料评述的是( )
A.鉴真东渡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郑和下西洋
7.(2022 达州中考)贞观年间,一高僧为求取佛经西行 4 年,游历了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终到达天竺。后来,他的弟子根据其口述的沿途山川风貌和社会习俗,编纂成书。此书是( )
A.《大唐西域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牡丹亭》
8.(2022 云南中考)唐朝人充满自信和活力,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学习和吸收着各种外来文化。下列体现这一特征的是 ( )
A.鉴真受邀到日本传授佛法
B.玄奘游学天竺带回佛经
C.白居易的诗关注人民疾苦
D.文成公主入藏带去技术和书籍
9.(菏泽中考)唐朝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下列描述最能体现唐朝对外开放特点的是( )
A.政策开明、和同一家
B.恩威并重、怀柔为主
C.双向交流、兼容并包
D.昂扬进取、泽被东西
10.(绥化中考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 5 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他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 6 次东渡,终于在 754 年抵达日本。
(1)材料一中的“他”是谁?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写出一条即可)
鉴真。贡献: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
材料二 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到达目的地后,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 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材料二中,玄奘西行的目的地是哪个国家?根据他的口述,由他的弟子记录所成的书是什么?
国家:天竺。书:《大唐西域记》。
材料三 据记载,当时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外交关系,长安侨居有大量外国客商、往来使节、僧侣、学者、留学生等,最多达万人以上。仅日本的遣唐使就达十多批。
材料四
(3)根据材料三、四,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出现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特点:交往国家和往来人数众多;交往频繁;人员身份多样;水路、陆路并举。原因:唐朝文化先进、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对外交通发达。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 3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
——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关于唐朝的中外交往,同学们有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唐朝的中外交往是双向互动的;第二种,唐朝的对外交往是多领域的。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出你的理由。(要求:明确写出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要有史实依据)
观点1:唐朝的中外交往是双向互动的。理由:唐朝时,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新罗强盛起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同时,朝鲜半岛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因此,我认为唐朝的中外交往是双向互动的。
观点2:唐朝的对外交往是多领域的。理由:唐朝时,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新罗学习唐朝的科举制,还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玄奘、鉴真等高僧则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我认为唐朝的对外交往是多领域的。
12.[史料实证·2022 牡丹江中考]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银币。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来研究唐朝( )
A.先进的生产技术
B.繁荣的中外交流
C.和睦的民族关系
D.多彩的文学艺术(共24张PPT)
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唐朝建立: 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 。
2.“贞观之治”
概况 626 年, 即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唐太宗。 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原因 治国理念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重用 ;广纳贤才,重用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
革新措施 ①政治上:a.进一步完善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c.增加科举考试 ,鼓励士人报考,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d.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②经济上:减轻人民的 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地位: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 。
4.统治: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 制度,亲自面试考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5.影响: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6.时间: 在位前期。
7.原因: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8.表现: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了 时期。
1.唐朝兴盛的原因。
(1)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2)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知人善任,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3)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2.我国古代出现过哪些治世或盛世局面?对此你有何认识?
(1)治世或盛世局面: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隋文帝时)、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
(2)认识:封建统治者调整政策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即便是在盛世中,人民所受的压迫和剥削也是很重的,只是相对于其他时期而言,封建剥削有所减轻,人民的生活状况有所改善。
1.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这一时期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改年号为天宝,唐朝出现了安史之乱。
2.科举制、三省六部制都是初创于隋朝,到唐朝时期得到完善。
1.(2022 雅安中考)“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蔚然成风”是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敢于直言的著名大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宋璟
2.(2022 绥化中考)唐太宗统治期间,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3.(2022 毕节中考)杜佑《通典》记载:“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此社会状况的出现得益于( )
A.唐太宗的励精图治
B.武则天的承前启后
C.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D.宋太祖的重文轻武
4.(内江中考)621 年,魏征归顺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的重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为谏议大夫。这说明唐太宗( )
A.轻徭薄赋 B.选贤任能
C.简法轻刑 D.恩威并施
5.(无锡中考)王晓撰写的历史小论文关键词有:女皇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研究的人物应是( )
A.武则天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文成公主
6.(东营中考)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7.(2022 大连中考)“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的这首诗描绘的是( )
A.贞观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8.(宜宾中考)开元时期,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鼎盛。当时的皇帝是( )
A.唐高祖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9.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制度的演变示意图。该制度是( )
A.科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分封制 D.三省六部制
10.(江苏中考)虽然武则天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 帝。”得出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改国号为周
B.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C.打击大族势力
D.推动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11.(宁夏中考)中国古代先后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判断是否成为“盛世”的根本标准在于( )
A.老百姓安居乐业
B.有开明君主出现
C.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D.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12.(北京中考)下图信息共同说明唐朝( )
A.兴盛的原因 B.农业的发展
C.衰落的过程 D.割据的结果
13.(镇江中考)据史料记载,唐太宗晚年拒绝纳谏,武则天耗费巨大财力建造佛教器物,唐玄宗在位后期怠慢朝政。我们从中获得的历史认识,正确的是 ( )
A.三位帝王成就了“贞观之治”
B.他们“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C.封建帝王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
D.武则天统治时朝政迅速走向腐败
14.(百色中考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摘自吴兢《贞观政要》
(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请举一例他在经济上的措施加以说明。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思想:以民为本。经济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盛世局面:贞观之治。
材料二 武则天统治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下
(2)武则天的统治为后来什么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开元盛世。
材料三 唐玄宗有意效法太宗,比较能用贤和纳谏。在唐玄宗用贤纳谏、克己虚怀的影响下,匡辅唐玄宗的卿相大臣,在国家大政上多能做到摒弃成见,上下一心,励精求治,从而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了唐王朝的第二个“盛世”。
——摘编自谭英华《论开元之治》
(3)作者认为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唐玄宗的用贤和纳谏。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不同意。理由:因为重用贤能、虚心纳谏只是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的原因之一。唐玄宗还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同时,从唐太宗到武则天,历任统治者的努力也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唐玄宗时出现开元盛世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5.[唯物史观·2022 滨州中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下材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A.以民为本
B.崇德尚贤
C.天人合一
D.兼爱非攻
16.[史料实证·2022 南通中考]杜甫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通典·食货典》也记载,天宝八年官仓存粮相当于国家4年的粮食收入。可见当时唐朝处于繁盛时期。这一案例表明,历史研究( )
A.无需依据文献记载
B.必须摒弃文学作品
C.完全凭借考古发掘
D.应该重视史料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