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习题课件(9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习题课件(9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24 10:18:58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二单元总结提升
1.民族关系的发展(辽宋夏金元时期)
2.社会变化(辽宋夏金元时期)
1.宋朝推行重文轻武国策有什么影响?
(1)积极影响: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官僚机构膨胀;人民的负担加重。
2.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政权的兴亡。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民族 灭亡时间
辽 916 年 耶律阿保机 契丹 1125 年
北宋 960 年 赵匡胤 汉 1127 年
西夏 1038 年 元昊 党项 1227 年
金 1115 年 阿骨打 女真 1234 年
南宋 1127 年 赵构 汉 1276 年
蒙古 1206 年 铁木真 蒙古 ——
元朝 1271 年 忽必烈 蒙古 1368 年
3.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创立朝代 西周 秦朝 元朝
特点 诸侯国相对独立,权力、爵位世袭 中央下属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 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作用 前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后期造成诸侯争霸、社会动荡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4.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
(1)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行省制度是元朝的一大创举,这一制度巩固了国家统一,对后世行政区划影响很大。
(3)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
(4)元朝的统一,初步奠定了中国疆域的规模。
5.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概况及意义。
发明或改进 意义
造纸术 西汉时发明;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印刷术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
火药 战国时发明了司南;宋代制成了罗盘;北宋末年,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指南针 唐朝时发明;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 改变了作战方式,推动了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1.(2022 株洲中考)如图是张敏同学做的学习笔记,依据笔记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A.诸侯争霸 B.独尊儒术
C.闭关锁国 D.重文轻武
2.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对大官僚、大地主的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
A.秦国商鞅变法
B.北宋王安石变法
C.齐国管仲改革
D.北魏孝文帝改革
3.(2022 怀化中考)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下列哪一政权是由契丹人建立的( )
A.西夏 B.辽 C.金 D.元
4.(2022 青岛中考)“宋辽金对峙的 300 多年间,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完成了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变。”以下能体现“这一转变”的现象是(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C.儒学成为主导思想
D.北方民族实现交融
5.(2022 广州中考)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坊、市不分,夜禁取消;南食、北食、川饭、胡饼,各地风味难以尽数;酒楼菜肴、食店小吃异彩纷呈。这反映了当时( )
A.铁犁牛耕出现 B.城市经济繁荣
C.土地兼并严重 D.海外贸易发达
6.(2022 海南中考)下图文物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广告。它反映了宋朝( )
A.广告业务兴盛 B.商业空前发达
C.民间艺术精湛 D.市民生活丰富
7.(2022 滨州中考)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 …… 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材料所反映现象的背景是 ( )
A.唐朝人大多没见过世面
B.唐朝经济繁盛,人们生活奢华
C.北宋沈括看不起唐朝人
D.北宋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唐朝
8.(跨体育·绵阳中考)下图是“宋代蹴鞠铜镜”。与此活动直接相关的是( )
A.尚武轻文
B.政权并立
C.城市繁荣
D.疆域辽阔
9.(2022 青岛中考)公元 13 世纪上半叶,一个让全世界都震惊的草原游牧帝国跃出历史地平线,之后横扫欧亚大陆。这个“草原游牧帝国”的缔造者是( )
A.成吉思汗 B.阿保机
C.阿骨打 D.努尔哈赤
10.(2022 成都中考)《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了中国古代独创的造船技术——水密(不透水)隔仓,中国古代文献也提及过此技术。然而,长期以来该技术却未见于实物。直到 1974 年,在泉州出土了有 13 个水密隔舱的南宋木船,中国古人这一造船技术上的创新才得以实证。这说明( )
A.中国古代文献的记载均真实可信
B.文物考古是实证历史的有力手段
C.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开始于南宋
D.泉州是宋朝唯一的海外贸易港口
11.(2022 雅安中考)美国学者卡特说:“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清除了封建制度,创立了国民军制。指南针的发明导致了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舞台。”他的表述主要体现了中国四大发明的( )
A.发明过程 B.传播途径
C.先进程度 D.世界贡献
12.(苏州、临沂中考汇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宗初年,由成都十六家富商集资联合发行“交子”,系纸币性质。在远近地区当现钱广泛使用。仁宗天圣元年底,朝廷决定收归官办。仁宗庆历年间,因对西夏战争,由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印行交子,购买军储。
——摘编自郭彦岗《中国历代货币》
(1)北宋时期在货币材质方面出现了什么新现象?结合材料一,指出北宋政府是如何运用这种新货币应对西夏战争的。
新现象:出现了纸质货币“交子”。
运用:异地发行,购买军储。
材料二 宋代重视文治,加之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考生的数量剧增,这对于经历了五代十国战乱割据的北宋政府来说,财政困难,兴办官学压力巨大。宋代士人团体承担起了培养人才和发展教育的历史使命,他们建院讲学,将传授儒家经典,助力生徒科举应试作为自身教学活动目标。茂询、茂先、梦升、子元等十位登甲科,均出自樱桃书院和芝台书院。
——摘编自《试论科举制与宋代书院的兴起》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士人兴办书院的原因。
宋代重视文治,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宋代放宽了对考生的身份限制,考生的数量剧增,导致对于教育的需求增加;政府财政困难。
13.(长沙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宋都城平面示意图:
比较图 1 和图 2 ,从中提取唐朝长安城和北宋东京城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不同信息。唐宋时期,我国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同信息:唐代商业活动实行“坊市分离”,宋代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经济格局变化: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南移完成。(共23张PPT)
第 11 课 元朝的统治
1.元朝疆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 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 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超越汉朝和唐朝。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 的。
2.民族交融
表现 ①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②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③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影响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
3.中央集权机构:由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 负责监察事务。
4.行省制度: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 ”,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云南等 10 个行省。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被称为“ ”,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5.台湾:设置 ,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 。
6.西域:设置 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7.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 直接统辖。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1.行省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1)特点:①行省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②行省之间犬牙交错,无山川险阻可依,消除了地方长官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2)作用:加强了对全国各地的管辖,密切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2.元朝对边疆进行有效管辖说明了什么?
说明西藏、台湾、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前秦、北魏、辽、西夏、金等政权虽然也是由少数民族建立,但没有统一全国。
2.宣政院是中央机构,负责统辖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是地方军政机关,是宣政院的下级机关。
1.(2022 黑龙江中考)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 )
A.辽 B.北宋 C.金 D.元朝
2.(2022 广西中考)魏晋时期的北方,胡汉合舞已成为普遍的风气;元朝时期,各族之间的通婚很普遍。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文化昌盛 B.中央集权加强
C.江南地区开发 D.民族交融发展
3.(2022 大庆中考)元朝时许多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A.满族 B.藏族
C.壮族 D.回族
4.(2022 宜昌中考)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为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设立(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5.(宜宾中考)“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元朝( )
A.宣政院 B.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C.北庭都元帅府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6.(昆明中考)如图是位于昆明市南屏步行街附近的忠爱坊,是后人为了纪念云南行省第一位行政首长赛典赤而建。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置,开始于( )
A.西周 B.秦朝
C.元朝 D.清朝
7.(2022 永州中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该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澎湖巡检司
C.宣政院
D.安西都护府
8.元朝时在西域设立的管理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北庭都元帅府
C.宣政院 D.北庭都护府
9.(2022 云南中考)元朝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置宣政院
B.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C.设置西域都护
D.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10.(2022 襄阳中考)搜索“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统一王朝”“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等关键词,可以得出的结果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1.(2022 泰州中考)1333 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回回、畏兀儿等民族 50 名,有 58%的人的母亲为汉人,已婚者中有近 70%的人娶汉人为妻。这说明了元朝( )
A.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12.(台州中考)国家的有效管理需要制度创新。下列属于地方行政管理方式的是( )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2022 贵阳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朝的民族融合并不是单向的,而是民族之间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它不是强制同化的结果,而是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润而成的。在多民族共居的情况下,蒙古人、色目人带来了他们的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他们主动学习儒家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艺术家。各族人士通过婚姻、诗文酬答、宴会雅集等交流,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文化面貌和生活习惯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摘编自陈彩公《元朝强化了中华民族一体格局》
根据材料,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
不是单向的、强制同化的,而是互相影响、接受和包容,在长期交往和共同生活中自然浸润而成的;通过民族交融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14.(台州、重庆等中考改编)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1)材料一反映了元朝哪一项改革措施?元朝统治者将地方区域设置成犬牙交错局面的目的是什么?
改革措施:开创行省制度。目的:避免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
材料二 中书省是中央的中枢机构,当地方上遇有重大事务,就派高级官员到地方处理,这些官员带有“行中书省事”的头衔,简称“行省”。到忽必烈在位的后期,这些行省不再带有中书省的官衔,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转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下
(2)根据材料二,行省的性质是什么?行省制度的开创有何历史意义?
性质: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是我国省级行政区划设置的开端。
材料三
(3)以上文物可以用来证明什么史实?
元朝设立宣政院统辖西藏,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15.[时空观念]下图反映了中央政府与哪一地区的关系 ( )
A.台湾 B.西藏
C.云南 D.新疆
16.[历史解释]元朝在河南、陕西、四川等地设置了 10 个行省,并将大都附近地区划归中书省直辖;在西藏地区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在西域地区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军政事务。这表明元朝( )
A.民族关系平等团结
B.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C.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D. 地方治理因地制宜(共21张PPT)
第 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与文化
1.著名都市:北宋时的 、南宋时的 、元朝时的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市民生活: 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 ”。
3.戏剧: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4.节日:宋朝时, 、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5.宋词
概况 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著名词人 豪放派 北宋的 、南宋的 -
简约派 两宋之交的 -
6.元曲
概况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代表 ①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 ,他的代表作是悲剧《 》。②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人被誉为“ ”
7.概况: 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 通史巨著。它记述了从 到 共 1300 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 16 个朝代。
8.地位: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 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1.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原因有哪些?
(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社会相对安定。
(2)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3)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4)民族交融加强,大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
2.《史记》和《资治通鉴》比较。
《史记》 《资治通鉴》
作者 西汉司马迁 北宋司马光
体例 纪传体通史 编年体通史
内容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00 多年的历史
交叉 战国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1.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指农历正月初一;而我们今天的元旦是指公历的 1 月 1 日。
2.苏轼和辛弃疾属于豪放派词人,李清照属于婉约派词人。
3.唐、宋、元的主流文学形式依次是诗、词、曲。
1.(2022 江西中考)假如你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场景中的一位市民,你可能做的事情是( )
A.欣赏蹴鞠表演
B.观看京剧演出
C.购买《红楼梦》
D.品尝烤红薯
2.(2022 孝感中考)随着城市的繁荣,与唐朝不同的是,宋代市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如瓦子和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这一变化( )
A.适应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需要
B.反映了宋朝人民贪图享乐之风
C.体现了宋代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
D.表明商业发展腐蚀了正统思想
3.(2022 桂林中考)在元朝,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种艺术是( )
A.诗 B.词 C.杂剧 D.小说
4.(2022 株洲中考)如图描绘了一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该传统节日是( )
A.重阳节
B.中秋节
C.端午节
D.元宵节
5.(株洲中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它突出体现了豪迈奔放的词风。该词的作者是( )
A.李白 B.李清照
C.苏轼 D.关汉卿
6.(贵港中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该词风格豪放,充满爱国热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其作者是( )
A.苏轼 B.司马光
C.辛弃疾 D.李清照
7.(齐齐哈尔中考改编)宋朝有一位女词人的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同时也抒写了深沉的忧患情怀。这位女词人是( )
A.李清照 B.苏轼
C.辛弃疾 D.白居易
8.(2022 福建中考)以下是小明在课堂笔记上写出的关键词: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
A.关汉卿 B.李时珍
C.宋应星 D.曹雪芹
9.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历史著作是( )
A.《吕氏春秋》 B.《史记》
C.《三国演义》 D.《资治通鉴》
10.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是一部( )
A.纪传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编年体通史
D.编年体断代史
11.《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的不朽巨著。从记述内容的时间跨度来看,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云南中考)《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都城的繁荣景象,其作者是( )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赵孟頫
13.(2022 益阳中考)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燃放鞭炮、相互拜年,元宵节挂彩灯、划旱船,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一直流传至今。这反映了( )
A.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B.君主专制统治的日益强化
C.宋朝市民文化的衰落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动摇
14.(德阳中考)下图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 )
A.表明当时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B.反映出浪漫的艺术手法
C.可作为研究杂剧的第一手史料
D.说明当时戏剧种类繁多
15.(2022 衢州中考)宋代瓦子是城市中集娱乐、文化、贸易为一体的综合场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分别写出纸币A和都城B的名称。
A:交子;B:开封。
(2)根据材料一中的内容,概括勾栏中节目表演所呈现的特点。
形式多样;内容通俗,贴近市民阶层;演出时间长。
材料二 北宋时期,瓦市上有来自辽与西夏的牛羊,全国各地的酒、茶、丝绢、纸、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墨料、大食的香料与珍珠。南宋时期,临安的瓦市数量、规模都超过了北宋都城。
——摘编自《国史概要》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宋代瓦子兴盛繁荣的原因。
商业活动突破时空的限制;民族关系相对融洽,交流频繁;中外商贸交流频繁;纸币流通,市民普遍参与,市镇经济高度繁荣;局部统一,社会安定。
16.[史料实证·徐州中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资治通鉴》的战国秦汉内容大都取材于《史记》《汉书》《后汉书》几部正史,而隋唐五代的记载许多出于正史之外,相关的考证部分也保存着大量失传文献的片段佚文,史料价值最高。《资治通鉴》继承了《左传》《史记》的优秀叙事传统,文笔生动,常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资治通鉴》的编纂目的是“资治”,因此,它主要是一部政治史,记载重点是朝代兴亡始末、重大事件、君臣事迹、政见政论、战争战役、计谋策略。清人王鸣盛称赞它是“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
——摘编自张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之典范》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清人王鸣盛称赞《资治通鉴》的原因。
《资治通鉴》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为后世提供了政治借鉴;它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文学价值高);它是编年体史书的典范。(共24张PPT)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1.粮食作物:由越南传入的 ,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 ,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 。南宋后期, 种植区已由广东和福建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3.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 胜过北方。南宋后期, 纺织业兴起。
4.制瓷业: 兴起的江西 ,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5.造船业: 、 、 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还配备了 。
6.商业发展
商业活动 ①经商时间不再受限制,出现了 和 。②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 -
纸币出现 前期, 地区出现“ ”,这是世界上最早纸币
海外贸易 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②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 加以管理
7.经济重心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 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 ,特别是 地区。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
(1)原因: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②南方战乱少,政局相对安定。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④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2)过程: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②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③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1)宋朝造船技术发达,航海技术进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宋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阻断。
(3)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4)经济重心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繁荣。
(5)南方地区有许多优良的港口。
1.唐朝“坊”“市”分开,按时间开市、闭市;宋朝时,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秦朝统一货币为“半两钱”;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苏湖熟,天下足”说明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 )
A.气候宜人
B.交通便利
C.商业繁荣
D.成为丰饶的粮仓
2.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诗歌中称赞头尾轩昂的秧马(如图所示)为“日行千畦”“不喂草料饥不啼”。秧马是一种( )
A.插秧工具 B.纺织工具
C.灌溉工具 D.交通工具
3.(成都中考)《棉花帝国》一书中说:“对于棉花,我们既熟悉又陌生。我们将它的恒久存在视为理所应当。”在中国历史上,江淮和川蜀一带对棉花的“熟悉”开始于 (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4.(2022 桂林中考)据记载,桂林在“南宋绍兴年间,每年上交给政府的军装布多达一万七千八百多匹”。这一记载有助于我们了解宋代桂林的( )
A.纺织业 B.造船业
C.冶铁业 D.制瓷业
5.(2022 齐齐哈尔中考)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后来发展成著名瓷都的是( )
A.泉州 B.开封
C.景德镇 D.广州
6.(昆明中考)宋人说:“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材料反映了宋代造船业十分发达,当时造船技术最为精良的地方是( )
A.泉州 B.广州
C.温州 D.明州
7.(2022 广西中考)宋朝时,开封、杭州等城市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经商时间不受限制。这反映了宋朝( )
A.社会风气开放
B.都市商业繁荣
C.海外贸易频繁
D.科技成就突出
8.(2022 常州中考)《宋史》记载:“蜀用铁钱,民苦转贸重,故设法书纸代钱,以便市易。”据此推断,宋代纸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宋辽盟约的订立
B.商贸流通的需要
C.海外贸易的繁荣
D.造纸技术的改进
9.(大庆中考)宋朝海外贸易兴盛,政府在泉州等港口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蕃坊 B.蕃学
C.市舶司 D.转运使
10.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
A.唐末 B.五代
C.北宋 D.南宋
11.(2022 巴中中考)下图是一同学自学某朝代经济发展的笔记,由此判断他学习的朝代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2.(2022 菏泽中考)如表中的数据主要说明了( )
时间 地域 比例
北方 南方
742年 3042万人 2036万人 3∶2
1080年 956万人 2368万人 2∶5
A.政治中心转移
B.南北交通发达
C.民族政权并立
D.经济重心南移
13.(2022 海南中考)唐代繁荣的陆路东西贸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政治势力退出内陆亚洲而陷于衰落。南宋建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材料的主旨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陆路贸易的阻断
C.海外贸易的兴盛
D.贸易路线的变化
14.(2022 昆明中考)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城内大小店铺比比皆是,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交易频繁且数量巨大,“动以万数”。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A.晋商、徽商活动较频繁
B.海外贸易领先世界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都市商业贸易繁荣
15.(2022 重庆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巴渝地区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商品交换活跃程度明显增强。当时,从四川运往东京汴梁的物资多走水路,沿江转输贸易发达。地处嘉陵江和长江汇合之处的渝州,是一个重要的中转站,开始繁荣起来。四川中部、北部的物产经合州运往渝州集结,等到其他地方的物资汇集后再一道装船出川。
——摘编自蓝勇《巴渝历史沿革》
根据材料,归纳宋代巴渝地区商业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四川地区在货币方面取得的突破。
表现:商品交换活跃度增强;沿江转输贸易发达;渝州等城市开始繁荣。突破: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苏湖熟,天下足。”
(1)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变化: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相对安定;南方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下
(2)为了管理海外贸易,宋朝政府设立了什么机构?如果你是当时的商人,在出航时你会装载什么货物?
机构:市舶司。货物:瓷器、丝织品、棉织品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船业发达。
17.[历史解释·2022 随州中考]如图是我国古代货币演变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
C.城市的繁荣 D.商品经济的发展(共23张PPT)
第 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1.背景: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 印刷术,但费工费时。
2.发明:活字印刷术是由 时的匠人 发明的。
3.改进:能工巧匠们又发明了木活字;元代科学家 发明了 排字法;元朝中期,出现了铜活字印刷。
4.传播:13 世纪时,传入 ,之后传到 及东南亚地区,又经 传到波斯,后经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 。
5.意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6.指南针
发展历程 ①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 ”。②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罗盘。③ 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
传播 乘坐中国海船的 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意义 大大促进了世界 技术的发展
7.火药
发展历程 ① 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②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到 领域。③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火药武器:南宋的突火枪、元朝的火铳)
传播 13 世纪传入 地区,14 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
意义 对欧洲的 和 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 -
8.陆路交通: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朝驿站比较发达;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 。
9.海路交通: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 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 时期。
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造纸术: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
(2)印刷术:经济省时,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促进了 欧 洲 思 想 解 放 和 社 会进步。
(3)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创造了条件。
(4)火药:改变了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推动了热兵器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2.元朝驿站发达的作用。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推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1.印刷术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来经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先后传入阿拉伯地区,然后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2.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都开通于西汉。海上丝绸之路在元朝时进入鼎盛时期。
1.(2022 绥化中考)北宋时,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匠人是( )
A.贾思勰 B.毕昇
C.刘徽 D.徐光启
2.(2022 遂宁中考)《梦溪笔谈》记载了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技术,包括选泥、制料、刻字、烧制、排版、印刷等工艺流程,它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技术是( )
A.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术
C.泥范铸造法 D.造纸术
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时,官府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 12 年,雕版 13 万块,印完后堆积如山的雕版再也派不上用场了。
(1)根据材料一,雕版印刷术有哪些缺点?
缺点:费工、费时,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刷一种书籍,出现错误难以修改等。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技术?有什么特点?
技术:活字印刷术。特点: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
4.(2022 张家界中考)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明朝郑和下西洋,16 世纪前后新航路开辟,都得益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5.(2022 北京中考改编)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下表中①处应为( )
造纸术 8 世纪传播到阿拉伯地区,新型纸张取代了羊皮纸和莎草纸
① 14 世纪初传到欧洲,对其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社会变革
A.指南针 B.火药
C.活字印刷术 D.《齐民要术》
6.以下火器被广泛用于战争的时间是( )
A.战国 B.隋唐
C.五代 D.宋元
7.(2022 聊城中考)《元史·地理志》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元朝政府这样做的初衷是( )
A.便利赋税征收
B.改善民族关系
C.促进物资交流
D.加强各地联系
8.(南充中考)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是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9.(山西中考)今天生活中常见的邮政特快专递、菜鸟驿站等物流方式,早在元朝时已出现与此类似的雏形。下列文物能为此提供佐证的是( )
10.(2022 河南中考)宋朝出版事业兴盛,官方图书事业获得很大发展,民间藏书之风也极为盛行,涌现出许多藏书家和藏书中心。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造纸术的发明
B.印刷术的改进
C.科举制的确立
D.宋词的繁荣
11.(2022 大庆中考)某同学选用了如下图片对宋元时期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 )
A.科技发展 B.商业繁荣
C.民族交融 D.政权并立
12.(2022 新疆中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指出,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出现于某一朝代。该朝代是 (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宋朝
13.(曲靖、济南中考等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哪些重要科技成就?其外传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重要成就: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影响: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自春秋战国至汉唐以来,古代科技已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宋代科技的繁荣正是在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的。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繁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基础……国际间的交流增多,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宋代科技的进步。
——摘编自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
汲取前代丰厚的科技遗产;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繁荣;国际间的交流增多。
(3)综上所述,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科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社会制度、政策等对科技的发展又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14.[历史解释·2022 青岛中考]在中国活字印刷技术的影响下,欧洲人古腾堡探索发明出机械铅活字印刷技术。近代以来,经过“留洋升级”后的印刷术又“反哺”中国。材料说明( )
A.欧洲科技发明始终领先世界
B.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进步
C.世界各国是彼此孤立发展的
D.古腾堡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
15.[历史解释·徐州中考]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与革新很难推广和服务于社会,如北宋活字印刷术直至明朝时期仍未大范围推广。正如鲁迅所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出现这种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落后保守的思想
B.行业之间的隔绝
C.分散的小农经济
D.封闭的技艺传承(共22张PPT)
第 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1.统一各部:11 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 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2.建立政权: 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 。
3.金灭辽:北宋与金订立盟约,相约夹击辽朝。 年,辽被金灭亡。
4.金灭北宋: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5.南宋建立:北宋灭亡后, 登上皇位,他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 ,史称南宋。
6.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岳飞统率的“ ”在
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
背景 宋高宗和权臣 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 ”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内容 南宋向金 ,并给金 ,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影响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7.宋金议和
1.岳飞为何受到后世人民怀念?
(1)岳飞抗金是正义的战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受到人民的尊敬。
(2)岳飞领导的“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屡败金军,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永远昭示后人。
2.宋金议和的影响有哪些?
(1)加重了南宋人民的负担。
(2)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双方议和以后,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现和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
1.阿骨打起兵抗辽,是正义的战争。金对辽和北宋的灭国之战是非正义的,其目的是掠夺土地、人口和财物。
2.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但不是民族英雄。
3.议和以后,北宋与辽之间是平等的关系,西夏向北宋称臣,而南宋则向金称臣。
1.从唐末五代,经两宋至元朝,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金和元。其中,建立起金的少数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蒙古族 D.党项族
2.“辽的意思是镔铁,显示它们的坚硬,但镔铁也会锈坏,只有金永远不变质,我们国家就称大金吧!”说这段话的历史人物是 ( )
A.阿保机 B.阿骨打
C.元昊 D.铁木真
3.下列关于金灭辽及北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辽、金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北宋
B.1125 年,辽被金灭亡
C.面对金军强大攻势,北宋统治者无心抵抗
D.1127 年,北宋被金灭亡
4.岳飞悲愤说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与“靖康耻”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
A.西夏建立 B.金灭北宋
C.澶渊之盟 D.南宋偏安
5.南宋的建立者是 ( )
A.宋太宗 B.宋钦宗 C.宋高宗 D.宋徽宗
6.(2022 自贡中考)据《宋史·孝宗本纪》记载,孝宗为岳飞平反,追谥号为岳武穆、岳太师等,并按照最高开国将帅的规格进行改葬,还建立了岳庙。世人将此举称为“平反昭雪”,以表达对岳飞的追思。下列表述与此相关的是( )
A.率军抗金,精忠报国
B.组织抗元,宁死不屈
C.收复台湾,维护主权
D.斥逐沙俄,捍卫统一
7.下列战役与岳飞收复河山相关的是( )
A.澶州之战 B.官渡之战
C.郾城大捷 D.赤壁之战
8.岳飞抗金得到人民尊敬的根本原因是( )
A.抗金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B.岳家军纪律严明
C.岳飞的忠君爱国精神
D.岳飞与秦桧势不两立
9.下列属于宋金和议内容的有 ( )
①南宋向金称臣
②金向南宋称臣
③双方划定分界线
④南宋给金岁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牡丹江中考)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
11.辽天祚帝在位期间,宠信萧奉先、萧德里底等佞臣,不理朝政,荒淫无度;宋徽宗在位期间,重用蔡京等人,政局混乱、民不聊生。以上材料说明辽与北宋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人民起义不断 B.统治者腐败无能
C.军队战斗力弱 D.金军强大的攻势
12.(东营中考)如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A.蒙恬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卫青北击匈奴 D.杨家将抗辽
13.南宋有位诗人曾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写作该诗的主要目的是 ( )
A.祭奠北宋灭亡
B.纪念抗金英雄岳飞
C.讽刺南宋偏安
D.赞美临安城的繁华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宋时期,女真族受辽的控制和压迫。太祖统一女真各部后,起兵抗辽,声威大震。北宋君臣想乘机收复辽所夺的燕云诸州,遂遣使赴金与之结盟,相约夹攻辽国……攻辽之战把宋朝的腐朽虚弱,暴露无遗。灭辽后,金兵挥师南下,掳北宋二帝及宗室而去,北宋灭亡。
(1)材料一中“太祖”是谁?他为女真族的发展与壮大作出了什么重要贡献?
“太祖”指完颜阿骨打。贡献:他统一女真各部,起兵抗辽,建立金国;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壮大国力。
(2)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政治腐败,军事无能,决策失误等。
材料二 北宋灭亡,中原惨遭浩劫,岳飞的家乡相州也遭到金军的蹂躏。女真族的铁骑所过之处,老弱遭杀戮,妇女被掳掠,男子被强迫剃掉头发充当苦力。岳飞怀着深深的仇恨,时刻想奔赴战场,收复失土。但是父亲死后,母亲年老,使他犹豫不决。岳母深明大义,勉励儿子报国从戎。于是岳飞决定奔赴抗金战场,临行前,岳母请人在岳飞背上刺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从此南征北战,不曾返回故乡。
(3)根据材料二回答,岳飞抗金的性质是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岳飞抗金取得的主要成就。
性质:正义的战争。理由:岳飞抗金是为了反抗金军的烧杀抢掠,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就:取得郾城大捷。
材料三 宋高宗为了与金人言和,在秦桧的怂恿下,决定杀害岳飞。秦桧绞尽脑汁,罗织了三项罪名,韩世忠以证据不足为由质问秦桧,秦桧说:“证据虽不足,但事体莫须有。”韩世忠变色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1 年 1 月 28 日),岳飞被处死于监狱中,时年三十九岁。在狱中,岳飞悲愤地挥笔写下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4)宋高宗和秦桧为什么要迫害岳飞?
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
(5)结合所学知识,你对岳飞有何评价?
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
15.[时空观念·2022 常德中考]某同学在学习中绘制了四幅中国古代史上政权并立局面示意图,其中绘制正确的是( )
16.[唯物史观]下列战争中,性质是正义的有( )
①阿骨打起兵抗辽
②金对辽的灭国之战
③金对北宋的灭国之战
④岳飞率领“岳家军”抗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④(共22张PPT)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辽:10 世纪初, 族首领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西夏:11 世纪前期, 族首领 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3.背景:辽太宗时,占领 ,从此,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4.澶州之战: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宰相 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5.辽宋议和
盟约 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这次宋辽盟约称“ ”
内容 辽军撤回,宋朝给辽 -
影响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 局面
6.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节节败退。西夏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7.议和:后来,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 ,宋给西夏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1.如何正确认识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是主流。
(2)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交融。
2.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1)对社会经济: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偏远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2)对民众生活: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②使边境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1.燕云十六州是中原的屏障,它是在五代十国时期被辽国占领的,而非北宋时失去的。
2.历史上著名的会盟有葵丘会盟、唐蕃会盟和澶渊之盟等。
3.辽与宋议和,双方之间确立的是平等的关系;北宋与西夏议和,双方之间确立的是不平等的关系,即元昊向北宋称臣。
1.(2022 怀化中考)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下列哪一政权是由契丹人建立的( )
A.西夏 B.辽
C.金 D.元
2.“1038 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材料中的“他”是( )
A.松赞干布 B.元昊
C.阿保机 D.赵匡胤
3.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力劝皇帝御驾亲征的人物是( )
A.石敬瑭 B.岳飞
C.文天祥 D.寇准
4.(莱芜中考)“宋代甚至不能收复被契丹族辽王朝所占的燕云十六州,在 1005 年还同意向辽纳银 10 万两、绢 20 万匹。”材料反映的是( )
A.澶州之战 B.澶渊之盟
C.唐蕃会盟 D.陈桥驿兵变
5.宋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到辽国后,辽道宗曾握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戈矣。”这反映出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 )
A.长期和平 B.战争不断
C.互不来往 D.和亲通婚
6.“北宋与其进行和谈,订立了和约,元昊向宋称臣,给其岁币。议和后,双方边界贸易兴旺。”材料叙述的是 ( )
A.宋夏和约 B.宋金和议
C.北宋灭亡 D.南宋建立
7.假如你是北宋派出的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 )
A.宋向元昊称臣 B.宋给西夏岁币
C.北宋撤回军队 D.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8.(原创题)据考证,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境内生活着许多契丹族的后裔,他们以阿、莽、蒋、杨、茶等为姓。追溯历史,他们祖先的姓氏最有可能是 ( )
A.耶律 B.拓跋
C.完颜 D.爱新觉罗
9.(2022 桂林中考改编)下图为契丹文字。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这说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存在 ( )
A.政治对立
B.文化交流
C.经济往来
D.军事冲突
10.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削弱
B.宋辽边界贸易繁荣
C.宋辽维持了长久和平局面
D.宋辽之间的矛盾彻底消除
11.(2022 衡阳中考)如图不能反映的主题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
12.下列哪一示意图正确反映了辽、北宋、西夏之间的并立局面( )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年龄)论……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1)材料一反映的是宋辽哪一盟约的内容?我们把盟约中“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什么?
盟约:澶渊之盟。称为:岁币。
材料二 西夏与北宋的战争,破坏了党项族与汉族人民的正常贸易,中断了内地对西夏的粮食供应,西夏人民怨声载道。后来,西夏统治者向北宋提出交好的请求。双方议和商定: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北宋册封,称夏国主。北宋每年给西夏银 72 万两、茶叶 3 万斤、绢 15 万匹。
(2)根据材料二回答,宋夏之间的战争带来了哪些危害?宋夏议和的内容有哪些?
危害:战争使贸易中断,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经济遭受重大破坏等。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3)有人认为宋辽、宋夏议和有利于双方和平和人民安定生活,有人则认为议和增加了北宋国家和人民的负担。你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二者均有一定合理之处,但均片面。理由:宋辽、宋夏议和使彼此之间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议和后,边界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但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
14.[时空观念·通辽中考]有关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宋辽之间发生澶州之战
②此战之后双方长期休战
③此战后双方又战数十年
④此战后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进行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5.[历史解释·黄石中考改编]“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在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被称为“榷场”。榷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的隔阂完全消除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的经济差距
16.[史料实证·2022 聊城中考]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冶铁技术的进步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征税方式的变化(共23张PPT)
第 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1.统一蒙古: 年, 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 。
2.灭西夏: 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西夏。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 年西夏灭亡。
3.灭金: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 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
4.背景:1260 年, (成吉思汗的孙子)继承汗位。他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 ”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5.建立:1271 年, 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 。
6.统一:1276 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 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 的统一。
7.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 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中国历史上由长期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朝代。
秦朝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
西晋 280 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隋朝 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
元朝 结束了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统一全国
2.为什么我们既肯定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又赞扬文天祥抗元?
(1)元朝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天祥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的行为。抗元失败后,他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1.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建立蒙古国;忽必烈的主要功绩是建立元朝,并统一全国。
2.蒙古国是一个民族性政权;元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大一统的中央王朝。
3.岳飞是南宋初期的抗金英雄,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抗元将领,他们的抗争都属于正义的行为。
1.《蒙古秘史》记载:“蒙古草原统一前……星天旋转,诸国争战……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一局面,统一蒙古的历史人物是( )
A.完颜阿骨打 B.元昊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2.铁木真被尊称为( )
A.冒顿单于 B.成吉思汗
C.怀仁可汗 D.颉利可汗
3.下列有关蒙古灭西夏及金的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成吉思汗先后灭掉西夏和金
B.1227 年,蒙古军队灭西夏
C.1234 年,蒙古军队灭金
D.蒙古和南宋结盟夹击金朝
4.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是在( )
A.辽朝灭亡后 B.北宋灭亡后
C.西夏灭亡后 D.金朝灭亡后
5.(2022 盘锦中考改编)如图是某位同学绘制的历史示意图,★代表的朝代是( )
A.唐朝 B.元朝
C.隋朝 D.辽
6.(临沂中考)“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过零丁洋》白话译文)1278 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被关押在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文天祥作此诗时( )
A.蒙古正和南宋结盟夹击金朝
B.南宋与元朝的对峙局面形成
C.忽必烈即将把都城定于大都
D.元军已经攻占南宋的都城临安
7.(济宁中考)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据史料记载,1279 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1279 年我国处在(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8.(恩施中考)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如图能直接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民族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9.成吉思汗被称为“一代天骄”,他戎马一生,立下赫赫战功。以下与他有关的是( )
A.建立蒙古政权 B.灭亡南宋
C.定国号为元 D.定都大都
10.1260 年,他继承了汗位,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这里的“他”指的是( )
A.铁木真 B.窝阔台
C.拖雷 D.忽必烈
11.(成都中考)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时间轴上①②③处是中国古代部分统一王朝的建立时间,下列选项中与之对应正确的是( )
A.西汉、秦朝、明朝
B.秦朝、隋朝、元朝
C.西晋、隋朝、元朝
D.秦朝、西晋、隋朝
12.有一种观点认为,蒙古贵族入主中原,是较为落后的游牧民族征服较为先进的农耕民族,其结果则是较为先进的农耕文化征服较为落后的游牧文化。蒙古贵族入主中原过程中,先后灭掉的政权是( )
A.南宋、西夏、金
B.西夏、金、南宋
C.金、西夏、南宋
D.西夏、南宋、金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所示人物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的主要事迹。
人物:铁木真(或成吉思汗)。主要事迹: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
材料二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们发动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占领了除日本、东南亚、南印度和西欧以外的整个欧亚大陆,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有关蒙古扩张的两例史实。
史实:1227 年,蒙古灭西夏;1234 年,蒙古灭金。
材料三 忽必烈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1260 年继承汗位,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1271 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1272 年迁都于大都。在位期间,忽必烈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忽必烈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新秩序建立者。
——摘编自中国网
(3)材料三中的哪些措施表明忽必烈在建立“新秩序”的过程中受到了汉族文化的重要影响?
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年号纪年;注意选用人才,重用汉臣,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
材料四 “大元”出自儒家经典《易经》中的“大哉乾元”,表现了元统治者欲一统天下的志向。
(4)材料四中的“大元”政权,始建于何时?它于哪一年实现“一统天下”的志向?
1271 年元朝建立。1279 年元朝统一全国。
材料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5)材料五的诗句表现了文天祥的崇高气节。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这样不是很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不矛盾。因为元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其积极的意义。而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是正义的行为,同时文天祥崇高的气节也是可敬的。
14.[家国情怀]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岳飞、文天祥、陆秀夫等南宋名将身上的共同点( )
A.都是著名的民族英雄
B.都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怀
C.都具有忠贞的民族气节
D.都具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
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
1.北宋的建立: 年, 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军权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分离统兵权和发兵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行政权 中央 采取 的办法,削弱相权
地方 派 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知州三年一换;
在各州府设置 ,以分知州的权力
财政权 在地方设置 ,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措施
军事 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的格局逐渐形成
文化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 地位
4.积极影响: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 和社会的安定;造就了宋朝的 局面。
5.开始时间、支持者: 年;宋神宗。
6.目的: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 。
7.主要措施
经济 -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军事 - 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8.成效:政府的 有所增加,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9.结果:新法触犯了 、 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 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1.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变法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了许多危害百姓的现象,失去了民众基础;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摇摆不定等。
2.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异 背景 社会大变革时期 北宋出现社会危机
目的 建立封建统治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结果 成功 失败
同 ①都为了富国强兵;②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③都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④都触动了守旧势力的利益;⑤商鞅和王安石都具有坚定的改革意志
1.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没有统一全国。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北宋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1.(青岛中考)“陈桥兵变”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王朝”的奇迹。这个“王朝”的建立者是( )
A.刘邦 B.杨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
2.(成都中考)北宋建立后,为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等积弊,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与“杯酒释兵权”这一典故对应的是( )
A.经常调换军队的将领
B.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C.分化事权以削弱相权
D.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3.北宋时期,为了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 ( )
A.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B.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C.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D.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4.(2022 德阳中考)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后又在州级机构中另设一官职,与州长官同签文书,以分散长官权力。当时另设的官职是( )
A.转运使 B.刺史
C.按察使 D.通判
5.(2022 常德中考)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解相权
C.民贵君轻 D.重文轻武
6.(2022 大庆中考)重文轻武是宋朝的一项重要国策。对此国策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文官的权力不受任何牵制
B.该政策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C.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7.(聊城中考)作为宋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枢密院,长期由文官掌握,这种现象被称作“文臣主枢密”。宋代实施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提升官员素质 B.发展文教事业
C.缓和阶级矛盾 D.稳固国家政权
8.(2022 泸州中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王安石的成长过程中,“求学,当立追圣贤;为官,敢当天下事”是他毕生追求的人生境界。登第入仕后,纵论天下大事和时政的积弊,提出改革的设想,以求“国家太平”之治,这正是他早年欲为稷契担当情怀的自然逻辑。
——《王安石早年的儒家政治理想》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并列举两项变法的措施。
目的:富国强兵。措施: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
9.(2022 自贡中考)宋太祖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态度从事各项政治改革,如收权、分权、重文轻武等防“弊”之政。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为( )
A.促进阶层流动 B.强化中央集权
C.推动教育发展 D.加强思想控制
10.(黔西南中考)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发展了商业 B.调和了民族关系
C.造就了文治局面 D.丰富了市民生活
11.(2022 荆州中考)据统计,唐朝共取士近 3 万名,平均每年取士约 100 名;宋朝共取士 11 万 5 千余名,平均每年取士约 360 名。宋朝在科举取士上的做法( )
A.确保了科举取士公平
B.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昌盛
C.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D.形成了完备的考试制度
12.王安石变法中,直接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的措施是 ( )
①募役法 ②方田均税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保甲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3.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
A.加强北宋军事力量
B.增加财政收入
C.铲除地方割据势力
D.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土地兼并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摘编自《宋史·职官志》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设置通判的目的。为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宋朝还设置了什么官职?
目的:分散知州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官职:转运使。
材料二
(2)唐、宋文臣武将的地位有何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不同:唐朝武将的地位高,宋朝文臣的地位高。原因:唐朝时尚武风气盛行,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材料三 唐、宋进士科录取名额对照表:
时代 统治时间(年) 录取进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1
宋太宗 21 1487 71
宋真宗 25 1760 70
宋仁宗 41 4561 111
…… …… …… ……
(3)材料三反映了唐、宋时期实行哪一选官制度?这一制度在宋朝时期有何发展?
选官制度:科举取士制度(科举制)。
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15.[历史解释·通辽中考]商鞅变法奖励军功,在秦国树立起尚武的精神。北宋却与之背道而驰,重文轻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秦国社会落后,民众野蛮成风
B.北宋经济发达,人们贪生怕死
C.统治者的喜好不同,政见不一
D.时代背景不同,历史使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