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病毒由(蛋白质)和(核酸)构成,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等生命活动依赖于(细胞)。
3、人的生殖必须依靠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人得发育是以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为基础。
4、人的缩手反射由(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等共同完成。
5、无论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还是(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或(多细胞)生物(如人),他们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6、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单细胞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由(单个细胞)完成,多细胞生物,靠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二、生命活动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2、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3、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层次。
4、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小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病毒(不是 )生命系统;分子和原子( 不是 )生命系统。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三、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不同细胞的形态、大小千差万别,这说明细胞具有(多样性);
2、不同的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这些相似的基本结构,这说明细胞具有(统一性)。
四、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
1、原核细胞:细胞内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的细胞(或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细胞)。
2、真核细胞:细胞内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的细胞(或有成形的细胞核的细胞)。
3、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
4、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细胞膜)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细胞质),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但有一个环状的(DNA)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该区域叫(拟核)。
5、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是自养生物。
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
放线菌、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五、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内容要点: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 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六、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比较项目 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
相同点 均有细胞膜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
不同点 细胞壁 植物细胞为纤维素和果胶 细菌为肽聚糖
细胞质 多种细胞器 只有核糖体
细胞核 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拟核,没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染色体
生物类群 动物、植物、真菌等 细菌、蓝藻、衣原体、支原体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1、细胞中的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 )种,是生物体从(无机自然界)中获取。
2、元素的分类:
大量元素:(C、H、O、N、S、P、K、Ca、Mg);微量元素:(Fe,Mn,Zn,Cu,B,Mo)
最基本的元素:(C);主要元素:(C,H,O,N,S,P);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C,H,O,N )。
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元素:(O );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元素:( C )
3、元素的存在形式:大多以( 化合物 )的形式存在。
4组成细胞中的化合物: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可以分为无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两大类。
前者有(水 )和(无机盐)两类;后者有(蛋白质)、(糖类 )、( 脂类)和(核酸)四类。
前者含量最多的是(水);后者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 )。
生物和非生物在元素组成上的异同:
1、(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得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特有。
2、(差异性):生物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含量差异很大。
三、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
需鉴定的有机物 用于鉴定的试剂 反应产生的颜色
还原糖 斐林试剂 ⑴__砖红色_沉淀
蛋白质 ⑵_斐林__试剂 紫色
⑶__淀粉 碘液 ⑷_蓝色_
脂肪 ⑸苏丹Ⅲ(或苏丹Ⅳ) 橘黄色(或红色)
注意:(1)常见的还原糖有(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使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要注意先将甲乙两液(混合均匀)再注入,现配现用。、
(2)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要注意先加( A液),再加(B液 ),并且A液的量要远大于B液。
(3)检测脂肪时,要用到(显微镜)观察。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 )
1、组成元素:主要含有(C,H,O,N)四种元素,有的还有(S,P,Fe)等。
2、氨基酸分子的结构通式:( P21图2-3 )
3、氨基酸的分类:
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 20)种。根据生物体是否能合成分为两类:
(必需氨基酸):人体内8种(婴儿9种)不能合成,必须从外界摄取。
(非必需氨基酸):12种,生物体自身可以合成。
4、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1)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2)氨基酸之间的区别在于( R基)不同。 (3)R基上也可能存在(氨基)或(羧基)。
二 蛋白质的结构及功能的多样性
1、脱水缩和:一个氨基酸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的( 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 羧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其结构是(-NH-CO-)。
2、结构层次
(脱水缩合) (盘曲折叠 )
氨基酸 多肽链 蛋白质
3、蛋白质的多样性
(1)氨基酸方面: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 )不同。
(2)肽链方面:肽链的(空间结构)方式多种多样。
4、蛋白质的功能:
(1)(结构蛋白):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催化作用):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酶
(3)(运输作用):如载体、血红蛋白
(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
(5)(免疫作用):如抗体
三、相关规律及计算
肽链 氨基酸数 肽键数 脱去的水分子数 氨基酸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 氨基数目和羧基数目
1条 n ( n-1) (n-1) a an-18(n-1) 至少1个
2条 n (n-2) (n-2) a an-18(n-2) 至少2个
m条 n (n-m) (n-m) a an-18(n-m) 至少m个
环肽链 n (n) (n) a an-18n 至少0个
形成的肽键数 =(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至少含有的氨基数 =(肽链数) 至少含有的羧基数 =(肽链数)
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失去的水分子数×
水的分子量)。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核酸的分类
1、化学元素组成:(C、H、O、N、P)
2、核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脱氧核糖核 ( http: / / www.21cnjy.com )酸),简称(DNA);另一类是(核糖核酸),简称(RNA)。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实验原理: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
2、步骤:取材、(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3、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
原核生物的DNA存在于(拟核区)。
4、试验中用0.9%的NaCl溶液的作用是(保持口腔上皮细胞的形态);
使用盐酸处理的目的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染色剂和DNA结合);
用酒精灯烘干玻片的目的是(固定细胞);
选口腔上皮细胞而不选植物叶肉细胞,是为了避免(叶绿体中色素)的干扰。
核酸的结构
1、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它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碱基有A、G、C、T、U五种,它们的中文名称分别是:(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尿嘧啶)
2、DNA和RNA得比较:
比较项目 DNA(脱氧核糖核酸) RNA(核糖核酸)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氮碱基 A. G .C. T A, G, C ,U
结构(几条链) 双链 单链
主要存在部位 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细胞质
染色剂(染的颜色) 甲基绿(绿色) 吡罗红(红色)
3、不同生物的核酸、核苷酸及碱基比较
生物类别 核酸 核苷酸种类 碱基种类 遗传物质 举例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 DNA和RNA 8种 5种A,G,C,T,U DNA 动植物、细菌
病毒 DNA 4种 4种 DNA 噬菌体
RNA 4种 4种 RNA 艾滋病毒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细胞中的糖类
1、组成元素:(C,H,O)
2、糖类的分类:根据是否能水解及水解成单糖的数量分为三类:
(1)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可直接被细胞(吸收 ),例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脱氧核糖)等。
(2)(二糖):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必须水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常见的种类有(蔗糖,麦芽糖,乳糖)。
(3)(多糖):多个单糖分子( 脱水缩合)而成,水解成单糖可被吸收。常见的有(淀粉,纤维素,糖原)。
3、糖类的功能:
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动植物细胞都有的是(葡萄糖)。
“生命的燃料”是指(葡萄糖);(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充分。
动物的储能物质是(糖原),植物的储能物质是(淀粉)。
淀粉、纤维素、糖元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 葡萄糖 )
二、细胞中的脂质
的分类
1、组成元素:(C,H,O ),有的还含有(P,N)等。
2、脂类的分类:脂类分为(脂肪)、(磷脂 )和(固醇)三类。后者又可分为(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三种。
3、功能:
(1)脂肪:细胞能良好的(储能物质),还有(保温)、(缓冲减压)作用。
(2)磷脂:构成(细胞膜)、(细胞器膜 )和(核膜)的主要成分
胆固醇: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3)固醇 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维生素D:促进生物体肠道对(P和Ca得吸收)。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细胞中的水
1、含量: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鲜重),不同的生物体含水量(不同),同一生物体的不同组织器官含水量(不同),同一生物体不同(生长发育期),含水量也不同。
2、存在形式:两种存在形式,与细胞内的其他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结合的叫(结合水),特点是不易流动,不易蒸发;可以自由流动的叫(自由水),特点是(易流动、易蒸发 )。
3、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关系:两者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
( 代谢降低,如:降温、冬眠、晒干 )
自由水 结合水
( 代谢升高,如升温、发芽等)
自由水/结合水:如果比值升高,则细胞代谢(旺盛);比值降低,则代谢(缓慢)。
4、水的生理功能
结合水:(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自由水:(细胞内良好溶剂 )、(运输养料和废物)、(许多生化反应有水的参与)
二、细胞中的无机盐
1、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在细胞中的含量(很少)。
2、无机盐的作用:(1)、(细胞中许多有机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2)、(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3)、(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4)(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三、组成细胞的元素和物质
1.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是(C、H、O、N)等化学元素
2. 生物大分子(糖类、脂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蛋白质、核酸)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它们是构成细胞的基本框架,其中(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重要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作为遗传物质。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
1、(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边界是(细胞膜)。
2、细胞膜的组成元素:(C、H、O、N、P)
3、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还含有少量的(糖类);
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胆固醇只存在于(动物)细胞膜中;
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二、细胞膜的制备
1、选材: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
原因:哺乳动物的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核膜)和众多的(细胞器)(细胞器膜),没有(细胞壁)。
2、原理: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细胞(涨破),使细胞内的内容物流出(主要是血红蛋白),从而得到细胞膜。
3、过程:①将红细胞稀释(用生理盐水稀释)并制成(临时装片),并低倍镜下找到。
稀释的目的:防止红细胞(凝结),使红细胞分散开;保持红细胞的(形态)。
②在(高倍镜)下观察,在盖玻片一侧滴加(一滴蒸馏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③红细胞凹陷消失,(体积)增大,最后(破裂),内容物流出
④利用(差速离心法),分离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三、细胞膜功能
1、将细胞与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出入细胞——(选择透过性);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3、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1)通过细胞分泌的(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物质)间接传递信息;(2)通过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3)通过相邻两细胞间形成(通道)进行信息交流。
四、细胞壁的成分:
1、作用:(支持)和(保护)作用 2、性质:(全透性)
3、成分:植物:(纤维素)和(果胶) 原核生物(如细菌):(肽聚糖)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1、叶绿体的观察
(1)、原理: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材料选择:(藓类叶片):单层细胞,叶绿体的(体积)大、(数目)少。
菠菜叶的下表皮:细胞分散,背光面叶绿体(数目)少、(体积)大。
(3)、强光下,叶绿体以 (椭球形的侧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对光;弱光下,叶绿体以(椭球形的正面) 对光;黑暗处,叶绿体(无规则)分布在细胞质中。
2、线粒体的观察
(1)、原理:(健那绿)染液能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在(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线粒体的形态有(短棒状)、圆球形、线形、哑铃形等。
(2)、材料选择: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为什么不选植物细胞观察线粒体?
(健那绿)染色后线粒体呈(蓝绿色)与叶绿体的颜色相近,影响观察。
(3)、线粒体的数量与细胞的(代谢)有关:代谢越旺盛的细胞,线粒体的数量就(越多);新生细胞比衰老或病变细胞的线粒体(多)。
二、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1、在细胞质中,有线粒体、叶绿体外、内质网、高尔基体等这些结构统称为(细胞器),
除了细胞器外,还有呈胶质状态的(细胞质基质)。
2、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
3、各种细胞器的比较
膜结构 分 布 主要功能
叶绿体 双层膜 植物细胞 光和作用的场所
线粒体 双层膜 动植物细胞 有氧呼吸的场所
内质网 单层膜 动植物细胞 有机物制造车间
核糖体 无膜 所有细胞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高尔基体 单层膜 动植物细胞 动物:(与细胞分泌有关系 )植物:(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
中心体 无膜 动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 参与细胞的有丝分裂
液泡 单层膜 植物细胞 水和养料的仓库,维持细胞的形态
溶酶体 单层膜 动植物细胞 水解酶的仓库
4、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的归纳比较:
(1)、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有:(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2)、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3)、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细胞膜)
(4)、没有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中心体)
(5)、与细胞的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6)、含有遗传物质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7)、含有R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8)、动物(低等植物)中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
(9)、动植物细胞中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高尔基体)
(10)、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11)、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共有的细胞器:(核糖体)
(12)、与分泌蛋白质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3)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15)能合成有机物的细胞器:(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16)能复制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17)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
(18)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19)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线粒体)
三、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细胞膜
(合成肽链)(加工成蛋白质) (进一步加工) (囊泡与细胞膜融合,蛋白质释放)
2、囊泡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可以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产生。
四、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和(细胞器膜)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化学成分:(磷脂)、(蛋白质)、(糖类)
组成元素:(C、H、O、N、P)
3、作用:(1)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同时在细胞的(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广阔的(膜面积)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
(3)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1、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核细胞(有)细胞核,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是(小分子)物质的通道,核膜上有多种酶和(核孔)。
3、核孔:(大分子)(如:RNA和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的通道,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4、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5、染色质:(1)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2)染色质与染色体:是(同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染色质 染色体
同种物质 成分相同 主要是(DNA)和(蛋白质)
特性相同 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相同 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不同时期 (分裂间期) (分裂期)
两种形态 细长的(丝状) 粗短的(杆状)
6、功能:(1)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
(2)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细胞核)和(细胞质)具有相互依存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正常的(生命活动)。(如:精子和红细胞寿命都很短暂)
2、(细胞质)为细胞核提供物质和能量。
3、(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即生物的性状主要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1、半透膜:是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如水分子),而(大分子)物质(如蔗糖)不能通过的一类多孔性膜。
2、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向高浓度的扩散。
3、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4、方向:由(低浓度)到(高浓度)。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渗透作用)
2、条件:(1)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2)外界溶液与(细胞质基质)之间存在(浓度差)
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植物细胞吸水方式:吸胀吸水(如:干种子)、(渗透吸水)(主要的吸水方式)
2、成熟的植物细胞由于(液泡)占据了细胞大部分空间,将细胞挤成一薄层,所以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3、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4、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不断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重新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
5、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的实验现象: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位置 原生质体大小 细胞大小
蔗糖溶液 变小 (脱离)细胞壁 (由大变小) 基本不变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 恢复原位 (由小变大) 基本不变
6、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
(1)具有(大液泡) (2)具有(细胞壁)
7、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原因:
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外因: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8、质壁分离的表现:
液泡(由大变小);细胞液颜色(由浅变深);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
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是(外界溶液)。
四、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水稻和番茄对同一离子的吸收量(不同);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
不同微生物对不同矿物质的吸收变现出较大的(差异)。
2、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需要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探索历程
1、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4、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5、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蛋白质),少量的(糖类);
2、(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朝向内侧;
3、(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4、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5、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蛋白质)与(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有些多糖与磷脂分子结合形成(糖脂);糖蛋白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还与细胞膜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
三、细胞膜特点:
1、结构特点:(流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性)
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细胞融合、胞吞和胞吐等)
2、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
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海水淡化和污水净化、人工肾等。)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跨膜运输
1、被动运输:
物质进出细胞,(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称为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2、主动运输:物质进出细胞,(逆浓度梯度)的运输。
3、跨膜运输的比较
方向 载体 能量 举例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需要) 水、CO2、O2、N2、乙醇、甘油、苯、脂肪酸、维生素等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需要) (氨基酸)、(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1、大分子物质(例如:分泌蛋白)以(囊泡)形式进出细胞的过程。
2、胞吞和胞吐(不属于)跨膜运输,因为破坏了(细胞膜)的结构。
3、胞吐和胞吞主要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三、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
1、自由扩散: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2、协助扩散:(1)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 (2)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3、主动运输:(1)凡是能影响细胞内产生(能量)的因素,都影响主动运输,如:氧气浓度、温度等。
(2)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注意:当细胞膜上的载体全部参与运输时,细胞吸收该载体运载的物质的速度就不再随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了。
物质的跨膜运输
酶
ATP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 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加热能(促进)过氧化氢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2、FeCl3中的Fe3+和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3、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
4、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下高效率地进行,只有(酶)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所以说(酶)对于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5、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二、细胞代谢与酶
1、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的作用机理:(1)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2)催化剂的作用:提过(化学反应速率),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
(3)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3、酶的本质: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化学本质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合成原料 (氨基酸) (核糖核苷酸)
合成场所 (核糖体) (细胞核)
来源 活细胞(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能合成)
生理功能 生物(催化)作用
作用原理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三、酶的特性
1、(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3、作用条件较温和:(强酸)、(强碱)、(高温)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破坏,使酶永久失去(活
性);在低温下,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不会失活,在适宜温度下酶活性可以(恢复)。
任何一种酶都有自己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课本P85图5-3和图5-4)
四、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底物浓度:酶促反应速度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底物浓度达到一定量时,反应速度(不再增加),因为(酶的数量有限)。
2、酶浓度:反应速度随着酶浓度的增加而(加快)。
3、PH值:过酸、过碱都会使酶(失活)。
4、温度:高温使酶(失活);低温(降低)酶的活性。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转化
1、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2、ATP的结构简式是(A—P ~ P ~ P);
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每个ATP分子中有(1)个腺苷,(2)个高能磷酸键,(3)个磷酸基团。
3、ATP的功能:(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4、ATP的水解: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TP分子中远离(腺苷)(A)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并释放能量。
5、ATP的合成:在有关酶的作用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Pi)结合,重新形成ATP。
6、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水解酶
ATP ADP + Pi +能量
合成酶
从(物质)上来看,该反应为可逆反应;从(能量)上来看,该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ATP水解产生的能量用于(生物体各项生命活动);合成ATP所利用的能量储存在(高能磷酸键)里。
二、ATP的形成和利用
1、ATP的形成途径:
(1)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均来自(细胞呼吸);
(2)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则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2、形成ATP的反应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
3、ATP利用(ATP含量减少,ADP含量增多):
生物发电和发光、肌细胞收缩、大脑思考、细胞的主动运输;
小分子合成(大分子有机物)的过程(如:糖类、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
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细胞的分裂、兴奋地传导等。
4、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 主要的贮能物质是(脂肪);
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太阳光能)
第三节 ATP 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细胞的有氧呼吸
1、有氧呼吸的过程
有氧呼吸 场 所 反应物 产 物 产生ATP 氧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1葡萄糖 2丙酮酸+4[H] 2个 不需要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6H2O 6CO2+20[H] 2个 不需要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 24[H]+6O2 12H2O 34个 需要
2、有氧呼吸总反应式:C6H12O6 +6O2 6CO2 + 12H2O +大量能量(38ATP)
3、有氧呼吸概念:细胞在(氧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4、参与有氧呼吸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
有氧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40%转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化学能储存在(ATP)中,其余的能量以(热量)形式散失了;其生成物水中的O全部来自(O2),CO2中的O来自于(葡萄糖)和(反应物)中的水。
二、细胞的无氧呼吸
1、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2、酒精发酵:(葡萄糖 2酒精+2二氧化碳+少量能量)
例:大多数(植物)、(酵母菌)
3、乳酸发酵:(葡萄糖 2乳酸+少量能量)
例:高等动物、人、(乳酸菌)、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
4、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场所 细胞质基质(1)、线粒体(2、3) 细胞质基质(1、2)
是否需氧气 需要 不需要
葡萄糖分解 彻底分解为CO2和H2O 不彻底分解,酒精和CO2或乳酸
能量释放 大量能量(38个ATP) 少量能量(2个ATP)
联系 (1)第一阶段完全相同 (2)本质相同: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5、注意:只能进行无氧呼吸的真核生物,其细胞内没有(线粒体)。
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但有些原核生物细胞内有(有氧呼吸酶),可进行有氧呼吸。
三、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1、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属于(兼性厌氧)菌,有氧呼吸产生(水和CO2) ,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CO2) 。
2、CO2的检测:可用(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可使后者发生的颜色变化是(由蓝变绿再变黄)。
3、检测酒精的产生:可用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
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4、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四、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及应用
1、温度(左上图):温度影响(呼吸酶)活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呼吸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超过(最适温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应用:(低温)储存水果、蔬菜,大棚蔬菜夜间(降温)。
2、氧气浓度(右上图):
(1)、若只产生CO2,不消耗O2(氧气浓度为0时),则细胞呼吸的方式为(只进行无氧呼吸)。(图中A点)
(2)、氧气浓度增加,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降低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且产生的CO2物质的量比吸收的O2物质的量多,则细胞呼吸的方式是(两种呼吸方式并存)。(图中AC断)
原因:氧气增多,抑制(无氧呼吸),而(有氧呼吸)还很弱。
(3)、若产生的CO2物质的量与吸收的O2物质的量相等,则细胞呼吸的方式是(只进行有氧呼吸)。(图中C点以后)
(4)、当氧气浓度达到一定值后,有氧呼吸不再加强,受(呼吸酶)数量的限制。
(5)、图中B点表示无氧呼吸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有氧呼吸速率(相等),此时CO2的释放量最低,有机物消耗(最少)。D点表示O2浓度超过一定值(10%)以上时,无氧呼吸(消失),只进行有氧呼吸。
(6)应用:水果蔬菜保存时,把氧气浓度控制在(B点)左右;
中耕松土,增加根的(有氧呼吸);包扎伤口时,选择透气的消毒纱布或松软的“创口贴”等敷料,可抑制(厌氧)病原菌的繁殖;
水稻田需要定期排水,防止水稻幼根(无氧呼吸)产生(酒精)使根会变黑、腐烂。
3、水分:自由水含量越多,代谢越(旺盛),细胞呼吸(越强)。
应用:种子晒干储存。
4、CO2浓度增加:降低降低pH,影响(呼吸酶)的活性,呼吸速率(下降);
低浓度CO2(促进)细胞呼吸。
应用:用(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储存水果蔬菜。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一)、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实验原理:色素能溶解在(有机溶剂)中(如无水乙醇,丙酮),所以可用无水乙醇
提取色素。绿叶中的色素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且他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
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绿叶中的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
扩散而分离开。
2、(1)研磨时加入二氧化硅的作用:(有助于研磨得充分),
(2)研磨时加入碳酸钙的作用:(可防止研磨中的色素被破坏)。
(3)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不能触及(层析液):防止细线中的(色素被层析液溶解);分离色素的方法:(纸层析法)
色素 色素颜色 含量 溶解度 扩散速度 吸收光能
胡萝卜素 橙黄色 最少 最大 最快 蓝紫光
叶黄素 黄色 较少 较大 较快
叶绿素a 蓝绿色 最多 较小 较慢 红光和蓝紫光
叶绿素b 黄绿色 较多 最小 最慢
(二)、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1、结构:外膜、内膜、基粒、基质 2、形态:(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3、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及(基质)。
与光合作用色素分布于(基粒的类囊体的薄膜)上。
4、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表面上,分布了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的(酶)。
5、(白光)下光合作用最强,其次是红光和蓝紫光,绿光下(最弱)。
二、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略)
1、光合作用的反应式:CO2+H2O (CH2O)+O2 其中,(CH2O)表示(糖类)。
2、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作用的过程:
1、根据反应是否需要(光能)把反应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暗反应)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2、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
比较项目 光反应 暗反应
场所 基粒的类囊体的薄膜上 叶绿体基质
条件 光、色素、酶 酶,不需要光和色素
物质变化 水的光解:2H2O O2+4[H]ATP的合成:ADP+Pi+光能 ATP CO2的固定:CO2+C5 2C3C3的还原:2C3+[H]+ATP (CH2O)+C5+ADP+Pi
能量变化 光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糖类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和Pi
3、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全部来自于反应物中的(水),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先转移到(三碳化合物),再转移到(糖类)中。
4、光下的植物突然停止光照后,C5化合物含量将(减少),C3化合物将(增多)。
光下的植物突然停止CO2的供应,C5化合物将(增多),C3化合物将(减少)。
(三)、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光照强度和长短)、(二氧化碳的浓度)、(温度)、(水分)、(矿质元素)等。
1、温度(左上图):
(1)光合作用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温度直接影响(呼吸酶的活性);
(2)AB段表示:(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3)B点表示:(此温度条件下,光合速率最高);
(4)BC段表示:(超过最适温度,光合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5)应用:冬天温室栽培时,白天调到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以提高光合作用;晚上适当降低温度,以降低(呼吸作用),保证植物(有机物)的积累。
2、光照强度(右上图):
(1)A点表示:(光照强度为0,只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可以表示此时细胞的呼吸强度。
(2)AB段: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强度也逐渐(增强),二氧化碳释放量逐渐减少,这是因为(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有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此时细胞呼吸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
(3)B点: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全部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光合作用),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光照强度只有在B点以上,植物才能正常生长),B点所示光照强度称为光补偿点。;
(4)BC段: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强度不断(加强),到C点以上就不再(加强)了,C点所示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 ;
(5)应用:阴生植物的B点往前移,C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较低,间作套种农作物的种类搭配,林带树种的配置,可合理利用(光能);适当提高(光照强度)可增加大棚作物产量。
3、二氧化碳的浓度
(1)由图可以看出,在一定范围内,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合作用的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
(2)应用:在农业上,可以通过增大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
4、水分:
(1)水既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又是体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各种化学反应的(溶剂)。另外,缺水时使(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进入植物体,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所以水对光合作用影响很大。
(2)应用: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量合理灌溉。
5、必需矿质因素
(1)矿质元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如:氮是各种(酶)和(ATP)的重要组成成分, (Mg)是叶绿素生物合成所必需的元素。
(2)应用: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适时、适量的增施肥料,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6、小结: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
(1)、适当提高CO2的浓度(2)、增加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3)、保持适当的温度
(4)、合理施肥,适当灌溉(5)、农作物间距合理,选择适当的光源等。
(四)、化能合成作用
1、概念: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 ( http: / / www.21cnjy.com )虽然细胞内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是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这些细菌也属于(自养生物)。
2、实例:(硝化细菌),不能利用光能,但能利用NH3氧化成HNO2和HNO3时所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
3、自养生物: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都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
异养生物:人、动物、真菌以及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属于异养生物。
4、绿色植物和硝化细菌,相同点:都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生物);
不同点: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合成(有机物)。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一、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1、生物的生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胞的(生长),即细胞体积的增大;二是细胞的(增殖),即细胞数量的增多。生物体的生长主要靠细胞(数量的增多)。
2、细胞不能无限制生长的原因:(1)受细胞(表面积和体积)关系的制约,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转运的效率就(越低);
(2)受(细胞核)控制范围的制约。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过程: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两个方面。
3、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4、细胞周期:
概念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的过程。包括:(细胞分裂间期)和(细胞分裂期)。
特点 1、不同细胞的周期时间(不同)。2、分裂间期的时间远(大于)分裂期的时间。3、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和分裂期的时间比例(不同)。
图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
5、染色体的组成和形态
(1)计算染色体的数目时,以染色体的(着丝点)的数目为依据。有几个着丝点,就是几条染色体。
(2)未复制的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 ( http: / / www.21cnjy.com )NA分子;复制后,形成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于有(着丝点)相连,因此仍是(一条)染色体,这时有(两个)DNA分子,分别位于两条(染色单体)上。
三、有丝分裂
(一)、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条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不变)。
2.前期(膜仁消失两体现):
特点:(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每条染色体包含(2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形清数晰赤道齐):
特点: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高度螺旋化,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中期是最佳观察期。(赤道板实际上不存在。)
4.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
特点:(纺锤丝)收缩,(着丝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染色体),分别向(两极)移动,染色体的数目(加倍),染色单体(消失)。
5.末期(两体消失膜仁现):
特点: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现;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二)、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相同点 分裂间期完成(染色体)复制;分裂期实现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不同点 (前期) 由细胞两极发出的(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由(中心体)发出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末期) 细胞中部形成(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将母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 (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把细胞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三)、有丝分裂的意义:
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复制(实质为DNA的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细胞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有重要意义。
注意: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中的DNA)(不能平均分配)。
(四)、无丝分裂的特点: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如:蛙的红细胞的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的“丝”是指(纺锤丝)
(五)、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
(线粒体):(提供能量)如: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和分开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中心体):与动物和低等植物形成(纺锤体)有关。
(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形成细胞板(细胞壁)有关系。
四、有丝分裂各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和变化曲线
1、有丝分裂中的数量变化:
时期变化 间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子细胞
DNA含量 2N→4N 4N 4N 4N 2N 2N
染色体数目 2N 2N 2N 4N 2N 2N
染色单体数目 O→4N 4N 4N O O O
着丝点数目 2N 2N 2N 4N 2N 2N
2、细胞核中染色体、DNA数目变化曲线:
(1)染色体变化曲线: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2)DNA变化曲线:有丝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导致DNA数目(加倍)。
(3)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曲线
AB段: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逐渐増为原来的(二倍)。
可以表示为有丝分裂的(间期)。
BC段: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为原来的(二倍)。
可以表示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
CD段: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恢复到原来数目)。
可以表示为有丝分裂(后期)。
(4)、有丝分裂后期,其特征是着丝点分裂,已复制的两条
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被同侧(纺锤丝)相连,被拉
向两极。
染色体与同侧极的距离逐渐(减小),即(A)曲线,
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个染色体之间距离
则逐渐(增大),即(B)曲线。
五、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图像识别
细胞增殖(以动物为例) 项目 前期 中期 后期
有丝分裂
减Ⅰ
减Ⅱ
不同时期细胞中染色体、DNA的变化规律
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特点:(持久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意义:细胞分化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4、原因:细胞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5、细胞分化是一种永久性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但在发育的不同阶段,细胞分化程度不同,(胚胎时期)达最大程度。
6、细胞分化不会改变细胞的(遗传物质),因为同一个体的所有细胞都由(受精卵)有丝分裂产生。
二、细胞全能性:
1、概念: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如:胡萝卜跟根组织的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
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如:克隆羊多莉。
3、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细胞都是具有(全能性)的细胞。
即: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全能性就(越低)!
全能性大小: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4、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称为(干细胞)。
如:人的骨髓中有许多造血干细胞。
第三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细胞的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单细胞生物体,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
多细胞生物体,个体衰老的过程就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
(1)细胞水分(减少),体积(减小),新陈代谢速率(减慢)。
(2)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 (3)细胞内的色素会随着细胞衰老(增多)。
(4)细胞内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5)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二、细胞的凋亡
1、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细胞编程性死亡)。
2、意义:(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
3、与细胞坏死的区别: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对机体(有害)。
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对机体(有利)。
第四节 细胞的癌变
1. 癌细胞: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不能正常地完成细胞分化,而形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2. 癌细胞的特征:
(1)适宜条件下,能够(无限增殖)。
(2)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3. 致癌因子:(物理致癌因子):紫外线.X射线等
(化学致癌因子):石棉.砷化物.联苯胺等
(病毒致癌因子):肉瘤病毒等
4. 细胞癌变的原因:(致癌因子)使细胞的原癌基因从(抑制)状态变为(激活)状态。使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5.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6.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7、癌症的发生并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能赋予癌细胞所有的特征,这是一种累积效应。
CO2浓度
浓度
吸收
CO2
0
释放
CO2
CO2浓度
浓度
光合
作用
强度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