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大学之道
1.了解并掌握《大学之道》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
3.背诵选文。
大学之道
《礼记》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1] 在亲民③, [2]在止于
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
至善。 [3] 知止④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⑤,
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
够心不妄动,
静而后能安⑥,安而后能虑⑦,虑而后能得⑧。
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⑨,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每样东西都有主和次,每件事情都有终结和开始,明白了本末始终的先后次序,
则近道矣。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①大学之道: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道,原则。②明明德:彰明美
德。前一个“明”是动词,彰明。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
“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④知止: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⑤静:心不妄动。⑥安:性情安和。⑦虑:思虑精详。⑧得:处事合宜。⑨本末:植物
的根部与梢部,这里指主次。}
段解 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三纲”)。
本段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
国家,
先齐其家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②。
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想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
养自身的品性。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③。
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
意念真诚。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④。致知在格物⑤。
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⑥,知至而后意诚,
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修养品性后,才能使家族中的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
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⑦,壹是⑧皆以修身为本⑨。 [4]
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君主,下至百姓,一概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③诚其
意:使意念真诚。④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⑤格
物:推究事物的原理。⑥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⑦庶人:平民,百姓。⑧壹是:
一概,一律。⑨本:根本。}
段解 本段提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经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即“八目”)。其中,修身以上,“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四者,专注于心性修养,属于儒家的“内圣”之学;修身以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系君子之行为规范及治政之事,属于儒家的“外王”之
学,本段意在彰明儒家“为政以德”的观念和“道德转化为政治”的思想。
[1]所谓“明德”是指人天生具有善的本性,即美好的德行,但是这种善性会被
外在的东西污染,“明明德”就是彰明人固有的美好德行。
[2]朱熹在《大学章句集注》中把“亲民”写作“新民”,解释为推己及人,也就是不只是要求自己“明明德”,而且要使别人“去其旧染之污”。
[3]“止于至善”说的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的境界,从而使整个社会趋于完善。
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4]《大学》为“八目”排列了次序,这不是规定施行过程中的先后次序,而是确定“八目”之间的关系。它指明了只有把家庭、封地管理得井井有条,才能获得经
验,有资格治理国家;要治好家庭、封地,首先要以身作则,进行自我修养。《大学》全面地展示了同“明明德”和“治国平天下”相关的主要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儒家学说成为条理分明的思想体系。
一、重点剖析
《大学之道》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你对这种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①《大学之道》反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明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
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了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有了对世间
万物的研究,就能够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就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里
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道德修
养问题也就解决了。
②在此基础上,还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全天下人都能够“明明德”,也就是齐
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就都达到了
“至善”的境地。
③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提高个人修
养的目的。
二、写法赏析
多重递进论证,逻辑清晰
课文第二段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这一论述,先是由大到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
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
再由小到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
论是由大到小的条件关系,还是由小到大的因果关系,皆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三、思辨探究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
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
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 请
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观点 我认同。《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
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
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
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
下为己任。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
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向狗熊泼硫
酸、复旦学子给室友投毒这些由极度自私引发的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
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
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
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
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
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