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1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1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3 21:2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1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翻译全文。
2.体会孟子善用对比、长于譬喻的辩论特色。
3.把握“四端”说对构建理想人格的积极意义,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孟子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就有怜爱百姓的政治;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爱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运转东西一样
容易。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③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④
所以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人们突然看见一个小孩子将要掉进井中,都会产生惊
骇、
恻隐⑤之心;非所以内交⑥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⑦于乡党⑧朋友也,
怜悯的心理;这不是因为想要和小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想要在乡邻朋友中博
取名誉,
非恶其声而然也。[1]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⑨之心,
不是因为厌恶小孩子的哭叫声才这样的。由此看来,没有怜悯心,不能算是人;没有
羞恶心,
非人也;无辞让 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 也;
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心,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心,不能算是人。怜悯心是仁的发
端;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羞恶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
犹其有四体 也。 [2]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者也;谓其君不能者,
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认为自己不行的,是伤害自己;认为他的君主
不行的,
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 ,
是伤害他的君主。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
始燃烧,
泉之始达 。苟 能充之,足以保 四海;苟不充之,
泉水刚刚开始涌出。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能够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
不足以事 父母。” [3]
就不能够侍奉父母。”
{①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人。②乍:忽然。③孺子:儿童。
④怵惕:惊骇,恐惧。⑤恻隐: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⑥内交:结交。内,同
“纳”。⑦要誉:博取名誉。要,求取。⑧乡党:乡里。这里指同乡的人。⑨羞恶: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辞让:推让,谦让。 端:萌芽,
发端。 四体:四肢。 贼:伤害。 然:同“燃”。 达:流通,涌出。 苟:如
果。 保:安定。 事:侍奉。}
段解 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推导政治,即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出应施行
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
的。
[1]孟子借用简单而有说服力的事例,说明人人都会为那个将要落井的小孩子而心
生恐惧和怜悯,这并非出于任何个人目的,这就证明了“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的
观点。
[2]孟子认为,人本来便拥有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就像人本来便拥有恻
隐之心一样。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
智的发端,人拥有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就像人拥有四肢一样。
[3]此处运用了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假如扩充这四端,就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这四端,就不足以侍奉父母,强调了扩充仁、义、礼、智之发端的重要性。
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主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其在此基础上所提
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观点,更是成了其“性善论”
的理论基础。

一、重点剖析
如何理解孟子的“四心”“四端”说
答案 “四心”说是孟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他对儒家思想的重要贡献。孟
子的性善论、仁义论、仁政论等都与“四心”说有关,是围绕“四心”说展开
的。可以说,“四心”说的提出,标志着孟子思想的成熟。
所谓“四端”,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
心、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来自
四种情感,故称“四端”。
孟子把“四心”作为完美人格的基本价值尺度。假如人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
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那他就不能算是人。孟子认为,“四心”“四端”是先
天具备的,存在于人的本性,同时他强调了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四心”只是仁、
义、礼、智四种德行的发端,还比较弱,不用心加以培养,则很容易夭折。
二、写法赏析
孟子在论述观点时,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为了论证观点,孟子举出了简单而有说服力的事例,他说如果人们忽然看见小孩子
将要掉到井里,都会产生惊骇、怜悯的心理,但这并不是因为人们想跟小孩子的父
母结交,不是因为人们想在乡邻朋友那里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人们厌恶那小孩子
的哭叫声。人们不为任何目的自然而然地因那个将要落井的小孩子心生惊骇、怜
悯,这就证明了“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的观点。
2.正反对比论证
“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
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认为,所有具有仁、义、礼、智之发端的人,
若懂得扩充它们,它们就会像火刚刚开始燃烧一样(最终将形成燎原之势),就会像
泉水刚刚开始涌出一样(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假如将这四端不断扩充,就足以
安定天下,假如不将这四端扩充,就不足以侍奉父母。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论证了
扩充仁、义、礼、智之发端的重要性。
3.比喻论证
用火由开始燃烧到形成燎原之势、泉水由开始涌出到汇集成江河,来比喻把仁、
义、礼、智的发端扩充开来的气象,鲜明生动,言简意赅。
三、思辨探究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体现了他的“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
注重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
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
观点一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奋发向上,自觉向善,因而更有利于道
德的发展。孟子把道德观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本性,强调了人性本善;在主体的
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个人扬善弃恶、
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观点二 荀子的“性恶论”强调借助礼仪规范来培养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利用客
观条件进行教育和学习,更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荀子认为,人
的本性存在粗陋之处,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造,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
观点三 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言
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
善则一也。”即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内在
依据,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但却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
被动性;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被动性,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主动性和可能性。二者
相互补充,既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又加强外在的道德约束,才能更好地建设社
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