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八)文言文比较阅读 课件(共1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八)文言文比较阅读 课件(共1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3 22:04: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2张PPT)
学习任务群
语文学习任务群一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八)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有龙则灵.  神异      
(2)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3)无丝竹之乱.耳  使……受到扰乱 
神异
博学的人
使……受到扰乱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乙】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亡.为,少耆①欲,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②之储,晏如③也。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注释】①耆:同“嗜”,嗜好。②儋石:两石与一石,指数量少。③晏如:安闲自若的样子。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清静亡.为  同“无”,没有   
(2)乏.无谵石之储  贫困,贫乏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自 有 下 度/非 圣 哲 之 书 不 好 也/非 其 意/虽 富 贵 不 事 也。
同“无”,没有
贫困,贫乏
/
/
/
5.结合乙文的内容谈谈,甲文的“子云亭”为什么不显得简陋呢?(3分)
 扬雄是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潜心修学且生活情趣淡泊高雅之人,他只读圣贤之书,热爱学习,做内心想做之事,有做人的尺度、分寸。因为杨雄的品德好,所以“子云亭”就不显得简陋。 
 扬雄是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潜心修学且生活情趣淡泊高雅之人,他只读圣贤之书,热爱学习,做内心想做之事,有做人的尺度、分寸。因为杨雄的品德好,所以“子云亭”就不显得简陋。 
参考译文:【乙】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扬雄小时候喜欢学习,博览群书,没有什么不知道的。他性情沉默,喜好作深沉的思考。扬雄对事物顺其自然,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家产不超过十金,贫困得没有什么储粮也安之若素。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的书不喜欢;不适合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富贵也不去做。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不蔓.不枝  横生藤蔓 
(2)香远益.清  更加 
(3)陶后鲜.有闻  少 
横生藤蔓
更加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爱,应当人很多了。 
 莲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对于牡丹的爱,应当人很多了。 
【乙】余种兰数十盆,三春告暮,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①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燥②,对吾堂亦不恶③也。来年忽发箭④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⑤,不如留与伴烟霞。”又云:“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
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
(郑板桥《种兰》)
【注释】①太湖石、黄石:堆叠假山的两种石料。②燥:干爽之地。③恶:碍眼。④箭:像箭一样的新枝。⑤盎:情趣洋溢。
3.根据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乙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词 义
挺然直上. 课内迁移法: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旁生枝茎) (1)  名词用作动词,向上生长 
叶暖花酣.气候浓 联想成语法:酣.然入梦(畅快地入睡) (2)  事物的状态,旺盛、浓烈 
名词用作动词,
向上生长
事物的状态,
旺盛、浓烈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此 假 山 耳/尚 如 此/况 真 山 乎!
/
/
5.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根据文段内容,完成表格。(4分)
“物” “物”的生长情况 作者寄托的“志”
莲花   生于污浊环境却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表现作者推崇高洁正直、庄重质朴的君子品德。
“物” “物”的生长情况 作者寄托的“志”
兰花   (1)  种植于盆中则容易凋零,种植于假山之阴则长势旺盛。    (2)  表明作者追求自由、超凡脱俗的志趣,坚持操守、傲世独立的情怀。 
种植于
盆中则容易凋零,种
植于假山之阴则长势
旺盛。
表明作者追
求自由、超凡脱俗的志
趣,坚持操守、傲世独立
的情怀。 
  参考译文:【乙】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着向上生长,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
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又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花,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虽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      
(2)良.多趣味  甚,很 
(3)属引.凄异  延长 
飞奔的马
甚,很
延长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既人迹所绝.  尽,穷尽 
(2)黄牛如故.  原来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此 岩 既 高/加 以 江 湍 回/虽 途 迳 信 宿/犹 望 见 此 物。
尽,穷尽
原来的
/
/
/
5.甲、乙两文末尾都引用了歌谣,说说它们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有何异同。(3分)
 ①相同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之情。②不同之处:甲文还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乙文还表达了作者的惊奇之情。
 ①相同之处: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之情。②不同之处:甲文还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乙文还表达了作者的惊奇之情。
参考译文:【乙】江水继续东流,经过黄牛山下,有一座滩名叫黄牛滩。南岸层层的山岭耸立着,最远的高山上有一块岩石,像是人拿着刀,牵着牛,人是黑色的,牛是黄色的,完全是天然形成,轮廓十分清晰。但那里人迹罕至,没有谁能亲自探究。这块岩石很高,又加湍急的江流回环曲折,因而虽经两三天的航程,还能看到这块奇岩。
所以过路的人唱歌谣说:“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过了几天几夜,黄牛山看起来还是和原来一样。”说的就是水路迂回曲折,回望还是一样。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四.时.俱备  四季 
(2)夕日欲颓.  坠落 
(3)沉.鳞.竞跃  水中潜游的鱼 
四季
坠落
水中潜游的鱼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还觅薜萝:正准备隐居。薜、萝,都是植物名,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既素.重幽居  向来 
(2)岂徒语.哉  说 
向来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蝉 吟 鹤 唳/水 响 猿 啼/英 英 相 杂/绵 绵 成 韵。
5.甲、乙两文表现出两位作者怎样的处世态度?你如何看待他们的这种处世态度?(3分)
 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沉醉山林的愉悦之情和对隐居生活的眷恋之感。我认为他们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拥有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和超凡的气度,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
/
/
 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沉醉山林的愉悦之情和对隐居生活的眷恋之感。我认为他们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拥有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和超凡的气度,这是常人所不能及的。 
参考译文:【乙】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孤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志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2)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考虑,想到
大概是
只是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 
 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②时也不妨熟歇。
(苏轼《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末:树梢。②恁么:如此这样。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曾经 
(2)思欲就.亭止息  到,靠近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鼓 声 如 雷 霆/进 则 死 敌/退 则 死 法/当 恁 么 时 也 不 妨 熟 歇。
曾经
到,靠近
/
/
/
5.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简要概括苏轼之胸怀。(3分)
 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或:豁达洒脱)、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的心胸。 
 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乐观豁达(或:豁达洒脱)、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的心胸。 
参考译文:【乙】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想着靠近亭子就休息。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鱼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
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六、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环.而攻之而不胜  围 
(2)委而去.之  离开 
(3)寡助之至.  极点 

离开
极点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②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疲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陈:国名。②宁国:楚国大臣。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使.人视之/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B.何故./温故.而知新
C.城郭.高/七里之郭.
D.遂取陈焉./且焉.置土石
3.C【解析】A.派/使者;B.原因/旧的,这里指学过的知识;C.外城;D.句末语气词/疑问代词,哪里。
C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城 郭 高/沟 洫 深/则 民 力 疲 矣。
5.用甲文中孟子的观点来分析乙文使者与宁国意见不同的原因。(3分)
 使者认为陈国占有“地利”优势不可攻打,宁国则认为陈国失去“人和”可以攻打。 
/
/
 使者认为陈国占有“地利”优势不可攻打,宁国则认为陈国失去“人和”可以攻打。 
参考译文:【乙】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原因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积蓄很多财粮,(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那么老百姓力气用到衰竭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是可以攻下的。”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饿.其体肤  使……经受饥饿之苦 
(2)曾.益其所不能  同“增” 
(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匹敌、相当 
使……经受饥饿之苦
同“增”
匹敌、相当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身处财资缺乏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使他身处财资缺乏之中,使他做事不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①贫吊②死,与百姓同其劳.……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③,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④,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注释】①振:救济。②吊:哀悼。③成:讲和,和解。④弊:同“疲”。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与百姓同其劳.  劳动 
(2)为.质于吴  作为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吴 既 赦 越/越 王 勾 践 反 国/乃 苦 身 焦 思/置 胆 于 坐。
劳动
作为
/
/
/
5.甲文中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和乙文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3分)
 逆境造就人才,只有经得起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困难挫折,也应当把它当成磨炼自己才能的机会,积极面对。 
 逆境造就人才,只有经得起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困难挫折,也应当把它当成磨炼自己才能的机会,积极面对。 
参考译文:【乙】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
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救济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范蠡和大夫柘稽去求和,到吴国做人质。两年后吴国才让范蠡回国。
到第二年春天,勾践攻打吴国,吴军大败,越军还杀死吴国的太子。这以后四年,越国又攻打吴国。吴国军民疲惫不堪,精锐士兵都在齐、晋之战中死亡。所以越国大败了吴军。
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芳草鲜.美.  新鲜美好 
(2)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邀请 
新鲜美好
交错相通
邀请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 、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康与之《昨梦录》)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老人肯相引.至此  带领         
(2)麻枲之属.  类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子 果 来/勿 携 金 珠 锦 绣 珍 异 等 物/所 享 者 惟 薪 米 鱼 肉/此 殊 不 缺 也。
带领

/
/
/
5.结合甲、乙两文分析这两处世外桃源的异同。(3分)
 同:里面的百姓都过着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异:桃花源与世隔绝,渔人是自己偶然进入;山之大穴并未与世隔绝,可经由人引入。 
 同:里面的百姓都过着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异:桃花源与世隔绝,渔人是自己偶然进入;山之大穴并未与世隔绝,可经由人引入。 
参考译文:【乙】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户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你们这里)住下,能不能容留他吗?”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
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起来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九、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影布.石上  映在 
(2)斗折蛇.行  像蛇那样 
(3)悄怆幽邃.  深 
映在
像蛇那样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鱼儿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 
 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③。至其翩然独往,道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④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⑤一饱,而同委于臭腐⑥,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释】①齐安:黄州,今湖北黄冈。②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③移日:日影移动,指不很短的一段时间。④洒然:吃惊。⑤要之:总之。⑥委于臭腐:(吃下的食物)都归于腐臭。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杂陈.于前  摆放 
(2)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的原因、缘故 
摆放
……的原因、缘故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拾 涧 实/酌 水 而 饮 之/见 者 以 为 仙 也。
/
/
5.甲文“心乐之”,乙文“有乐于是”,结合全文理解两文中的“乐”有什么不同。(4分)
 甲文: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乙文: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尽可以“适意为悦”,可知“乐”只是子瞻自得其乐,表现出苏轼超然洒脱、乐观豁达的态度。 
 甲文:水之清,鱼之乐,终于给这位破碎了心的散文家带来了片刻的欢乐,一经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乙文: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尽可以“适意为悦”,可知“乐”只是子瞻自得其乐,表现出苏轼超然洒脱、乐观豁达的态度。 
参考译文:【乙】子瞻被贬到齐安,在长江边上建房子住……
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便整天闷闷不乐。
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正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
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十、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怒.而飞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南冥者,天.池也  天然形成的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旋风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天然形成的
旋风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齐谐》者,志怪者也。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乙】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①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②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庄子·内篇》)
【注释】①穷发:不毛之地。②羊角:状如羊角的旋风。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未有知其修.者  长 
(2)此亦飞之至.也  极点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绝 云 气/负 青 天/然 后 图 南/且 适 南 冥 也。

极点
/
/
/
5.甲、乙两文都描写了大鹏,其用意相同吗?结合内容具体分析。(3分)
 甲文借大鹏来说明万物都有所凭借、都有局限的道理;乙文将大鹏和斥鴳境界的不同形成对比,鲲鹏境界高而不自夸,批判了斥鴳眼界狭隘却夸夸其谈。 
 甲文借大鹏来说明万物都有所凭借、都有局限的道理;乙文将大鹏和斥鴳境界的不同形成对比,鲲鹏境界高而不自夸,批判了斥鴳眼界狭隘却夸夸其谈。 
参考译文:【乙】商汤问棘的话也是这样的:“在不毛之地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作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
十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然后能自反.也  反思 
(2)然后能自强.也  勉励 
(3)教学相长.也  推动、促进 
反思
勉励
推动、促进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尚书·兑命》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尚书·兑命》说“教导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也。”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①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②,揖让进退③。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刘向《列女传》)
【注释】①贾人:商人。②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③进退:进退法度的礼仪。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C )(3分)
A.其舍.近墓/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遂居./不可久居.
C.卒.成大儒之名/卒.获有所闻
D.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不知其善.也
3.C【解析】A.房屋,房舍/舍弃;B.居住/停留;C.最终;D.善于,擅长/好处。
C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乃 去/舍 市 旁/其 嬉 游 为 贾 人 炫 卖 之 事。
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我们应如何做才能促进自己的学习?(3分)
 善于反思和自我勉励;教授别人知识;有适合学习的环境。 
/
/
 善于反思和自我勉励;教授别人知识;有适合学习的环境。 
参考译文:【乙】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孟母(见了)说:“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领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处)集市的近旁。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孟母又说:“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
(就)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孟母说:“(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长久)把家安在了这里。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的学问),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十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居高面下   
(2)野芳发.而幽香  开放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以……为快乐 
居高面下
开放
以……为快乐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弥漫的云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树林里弥漫的云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乙】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忭(biàn):欢喜;高兴。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归.之天子  归功于 
(2)不可得而名.  命名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使 天 而 雨 珠/寒 者 不 得 以 为 襦/使 天 而 雨 玉/饥 者 不 得 以 为 粟。
归功于
命名
/
/
/
5.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主要表现了几种乐?苏轼在《喜雨亭记》中写“连续下了三天雨后”,又有哪些人快乐?欧阳修与苏轼的共同追求是什么?(3分)
 《醉翁亭记》中写了“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喜雨亭记》写了“官吏、商贾、农夫”的快乐。他们共同追求“与民同乐”。 
 《醉翁亭记》中写了“山水之乐”“宴饮之乐”“禽鸟之乐”“滁人之乐”“太守之乐”;《喜雨亭记》写了“官吏、商贾、农夫”的快乐。他们共同追求“与民同乐”。 
参考译文:【乙】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有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
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建成了。
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功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功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十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拥.毳衣炉火  裹、围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 
(3)客.此  客居 
裹、围
哪能
客居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乙】是夕,天宇开霁①,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②策杖并湖③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⑤,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⑥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节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释】①霁:雨过天晴。②参寥(包括后文的“辨才”):人名。③并湖:沿湖。④雷峰(包括后文的“南屏”“灵石坞”):山名。⑤惠因涧:山涧名。⑥普宁(包括后文的“寿圣院”):寺名。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濯.足于惠因涧  洗,洗涤 
(2)谒.辨才于朝音堂  拜访 
洗,洗涤
拜访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灯 火 隐 显/草 木 深 郁/流 水 激 激 悲 鸣/殆 非 人 间 之 境。
/
/
/
5.甲、乙两文中,“  是日更定矣  ”“  是夕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湖中人鸟声俱绝  ”“  皆寂不闻人声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甲文从“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特立独行、不随流俗的高洁情怀和豪爽率真、潇洒超脱的生活态度。乙文中的“  寂  ”“  悲  ”两个字与甲文中的“独”字所流露的感情具有相似之处。(3分)
是日更定矣
是夕
湖中人鸟声俱绝

寂不闻人声


参考译文:【乙】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洗脚(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
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十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礼愈至.  周到 
(2)媵人持汤.沃灌  热水 
(3)腰.白玉之环  在腰间佩戴 
周到
热水
在腰间佩戴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赶快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2)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赶快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③,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④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⑤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⑥。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比.读《齐史》,见孙搴⑦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勒⑧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⑨以此补之。
(秦观《<精骑集>序》)
【注释】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辩。②旬朔:十天或一个月。③惩艾:惩治,惩戒。④曩:从前。⑤寻绎:推求探索。⑥省:记。⑦孙搴:人名。⑧勒:编辑。⑨庶几:或许,差不多。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然负.此自放  依仗 
(2)比.读《齐史》  等到 
依仗
等到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每 阅 一 事/必 寻 绎 数 终/掩 卷 茫 然/辄 复 不 省。
5.宋濂和秦观在学习方面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都觉得勤奋很重要。 
 不同点: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年时记忆力突出但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减退,只好用勤奋去弥补。 
/
/
/
相同点:都觉得勤奋很重要。 
 不同点:宋濂一直勤奋好学,不畏艰难,不注重吃穿,享受读书带来的愉悦。秦观在少年时记忆力突出但不勤奋,年长后记忆减退,只好用勤奋去弥补。 
参考译文:【乙】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常常就能熟记。然而我依仗这样的本事就放任自流,喜欢和善辩、喝酒的人交往。一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几天在看书。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我学习非常勤奋,以惩戒自己,然而聪明已经耗尽,大概不如以前的十分之一二。每看一件事,心中反复推敲几遍,合上书还是感到茫然不知,就又不记得了。
所以即使有勤奋刻苦的辛劳,却常常荒废在善忘上。等到读《齐史》,看到孙搴说:“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 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或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十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15分)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诚宜开.张.圣听  扩大 
(2)此皆良.实.  忠良诚实的人 
(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心、遗憾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绝不应随意地看轻自己,称引、譬喻不合道理,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扩大
忠良诚实的人
痛心、遗憾
 绝不应随意地看轻自己,称引、譬喻不合道理,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我感奋激发,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乙】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竞进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因此我感奋激发,从而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上问魏征曰:“群臣上书可采,及.召对多失次,何也?”对曰:“臣观百司奏事常数日思之及至上前三分不能道一。况谏者拂意触忌,非陛下借之辞色,岂敢尽其情哉!”上由是接群臣辞色愈温,尝曰:“炀帝多猜忌,临朝对群臣多不语。朕则不然,与群臣相亲如一体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丧乱既.平  已经 
(2)及.召对多失次  到,等到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臣 观 百 司 奏 事/常 数 日 思 之/及 至 上 前/三 分 不 能 道 一。
已经
到,等到
/
/
/
5.甲、乙两文中,魏征和诸葛亮在进谏和举荐人才上有何异同?(3分)
 魏征直接进谏,主张天下未平定时专取其才能,动乱平定后,必用德才兼备的人。诸葛亮委婉进谏,句句不离先帝,然后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主张。 
 魏征直接进谏,主张天下未平定时专取其才能,动乱平定后,必用德才兼备的人。诸葛亮委婉进谏,句句不离先帝,然后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主张。 
参考译文:【乙】太宗问魏征:“君主如何做称为明,如何做称为暗?”魏征答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听信某方面的意见,就会做出错误的判断。”
太宗对魏征说:“因官职而去选择人才,不可仓促行事。任用一位君子,则众位君子都会来到;任用一位小人,则其他小人竞相引进。”答道:“是这样。天下未平定时,则对于一个人专取其才能,并不看重和考察其德行;动乱平定后,则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不能使用。”
太宗问魏征:“众位大臣的上书多有可取,等到当面对答时则多语无伦次,为什么呢?”魏征答道:“我观察各部门上奏言事,常常思考几天,等到了陛下的面前,则三分不能道出一分。况且行谏的人违背圣上的旨意,触犯圣上的忌讳,如果不是陛下语色和悦,怎么敢尽情陈述呢?”于是太宗接见大臣时语言脸色更加温和,(他)曾说道:“隋炀帝性情多猜忌,每次临朝与群臣相对多不说话。朕则不是这样,与大臣们亲近得如同一个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