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5 《老子》四章
1.了解并掌握《老子》的相关知识。
2.学习老子直接论说道理的论证方式,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四章
三十辐①,共一毂②,当其无,有车之用③。
三十根辐条共同占有一个车毂,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中空处。
埏埴④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⑤以为室,
和泥制成器皿,器皿的功用正是产生于器皿的中空处。开凿门窗建造屋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屋室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门窗四壁内的中空处。所以,有车子、器皿、屋室供方便
利用,
无之以为用⑥。[1](第十一章)
正是“无”起了作用。
{①辐:车轮的辐条。②毂(gǔ):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
孔用来插车轴。③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车毂的“无”。无,指车
毂的中空处。④埏(shān)埴(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⑤户牖:门
窗。⑥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车子、器皿、屋室供方便利用,正是“无”起了
作用。}
段解 本章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之间的辩证关系。事物由有与无(实与
虚)两部分构成,其“有”的部分只有借助其“无”的部分才能产生实用价值。所
以真正起作用的是其“无”的部分。由此说明,“有”与“无”互为利用,不能否
认“无”的特殊作用。
企①者不立,跨②者不行,自见者不明,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步行走的人不能远行,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
自是者不彰,自伐③者无功,自矜者不长④。
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劳,自我夸耀的人也不能长久。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⑤,
(这些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
故有道者不处⑥。[2](第二十四章)
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么做。
{①企:踮起脚跟。②跨:抬起一只脚向前或向左右迈越。③自伐:和下文的“自
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④长:长久。一说读zhǎnɡ,意思是得到敬重。⑤其在
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
观点来看,就叫作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行,同“形”。⑥处:为,做。}
段解 老子把“不企”“不跨”“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看
作合乎道的行为,视为实现“自然无为”的前提。而“企”“跨”“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是人人厌恶的“余食赘行”,为有道之人所不齿,应力戒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3]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②。[4]不失其所者久③,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④。[5](第三十三章)
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①强:强大。②强行者有志: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③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
之地的人能够长久。④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
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段解 本章论述个人品行修养。一个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
人,才能延续他的精神生命。“死而不亡”,是说虽然人的身体消亡了,但人的精神
是不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有道之人是长寿的。
其安易持①,其未兆易谋②,其脆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
易泮③,其微易散④。为之于未有,
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在问题没有发生时就进行处理,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⑤;
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进行整治。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枝丫生长而来;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
九层的高台,从每一筐土筑起;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有所作为将会招致失败,
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有所执着将会遭受损失。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不
会遭受损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⑦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百姓行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才不会有
失败的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⑧,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⑨,复⑩众人之所过,
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货物;以不学为学,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第六十四章)
来辅助万物的自然运行而不妄加干预。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
时候容易解决。③其脆易泮: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泮,同“判”,分离。④其
微易散: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⑤毫末:毫毛的梢儿。比喻极为细微。⑥累土:
一筐土。累,同“蔂”,土筐。⑦几:接近。⑧欲不欲:以不欲为欲。⑨学不学:以不
学为学。⑩复:弥补、补救。}
段解 本章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
行”,分别是以“毫末”“累土”“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由小成大、积
少成多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预先谋划,提前准备,慎重对
待,有始有终,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
[1]本章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车子、器皿、屋室等事物,论述了“有”与“无”、
“利”与“用”的辩证关系。事物包含“无”和“有”两个方面,“无”是抽象
的,无色、无声、无形;“有”是具体的,有色、有声、有形。不同的事物能带给人
不同的便利,如车可载物、碗能盛水、房屋能够居住,这些都是“有之以为利”。
但真正起作用的恰恰是这些事物中“无”的部分,故称“无之以为用”。
[2]“企”“跨”“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多余而无用的行为都
是违反“道”的,是人人厌恶的“余食赘行”,不能持久。
[3]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很不容易,需要极大的智慧;能真正了解自己更不容易,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注意到自己的缺点,处于顺境不骄傲自满,处于逆境也不悲观失
望,这样才能算是一个明智的人。
[4]能战胜别人是有能力的表现,但很多时候打败自己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所以能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5]成功往往属于“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这样的人即使身死,但
他的“道”长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6]本章开头,四个“易”字呈现的内容,源于作者丰富的经验与深入的观察,显示了有道之人的自信。接着论述“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肯定“慎
始”的重要性。然后阐述“民之从事”,强调“慎终”的重要性。只有慎始慎终,
才可能顺利完成各种事情。而众人行事,经常会犯过错,所以圣人主张“欲不欲”
与“学不学”,即无欲无求,唯有如此,才可“辅万物之自然”。
一、重点剖析
本文节选了《老子》中的四章内容,告诉了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答案 ①辩证地看待事物。第十一章,通过列举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得出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结论,启示我们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重视“无
用之用”。
②人贵自知。第二十四章对为人处世提出了建议——“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固执己见,更不能自我夸
耀。第三十三章又明确提出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并认为“自胜者强”,即能
够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③成功需要慎始慎终。做任何事都要提前做准备,开始后要注重坚持,结束的时要
慎终如始,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第六十四章通过列举“合抱之木”“九层之台”
“千里之行”等事例,启迪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慎始慎终”。
二、写法赏析
1.句式运用独具一格
《老子》一书善于运用排比、对偶的句式,同时又注重整句与散句相结合,句式整
齐之中又富于变化。选文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等排比句的运用,既使论述主次分明,条理清晰,也使文章雄健有力,气势
磅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等整齐的句式不仅给人
以美感,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给人启迪;散句的运用,使句式富有参差变化之妙,其
语句有起伏顿挫之感,使文章的抒情更加自由而充分,说理更加明晰而透彻。
2.设喻说理独具匠心
《老子》一书,为了使说理形象透彻,大量运用明喻、博喻、隐喻等来阐明事理,形
式灵活,风格多变。就本课所选部分而言,“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合抱之木,生
于毫末”等,这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比喻,来自老子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缜密
思考,不仅将人生的道理说得通透,而且也使语言富有意趣。
三、思辨探究
老子的思想虽产生于两千年前,但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给后人以人生的启
迪。从选文中任选一章,结合其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或思考。
观点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民,指的是普通人,也就是大多数人。老子所说的状态,就是大多数人的写照——事
情快要做成的时候,最容易放松,庆功宴都准备好了,结果功败垂成。如一位成功登
上珠穆朗玛峰的运动员在分享经验时,强调了两个字: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难”,
因沉浸于登顶的喜悦而麻痹大意,在下山时迷路、失足的登山者,并不鲜见。
从胜利在望到一声叹息,怎样避免这种结果呢 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就是说要像对待开始一样,谨慎郑重地对待结尾,就不至于功亏一篑。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善始善终,久久为功。收官阶段,最考验人的素质和能力。越
是接近目标,越应上紧发条,绝不能放松;越是靠近终点,越应谨慎小心,绝不能大意。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个质朴的道理,值得每一个人认真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