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6.2 五石之瓠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6.2 五石之瓠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3 22:0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五石之瓠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2.世世以洴澼为事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贻
2.固
3.与
4.说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剖之以为瓢
古义:
今义:认为。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3.能不龟手一也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句式:
译文:
2.请买其方百金。
句式:
译文:
3.或以封。
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是儒、法、道、墨四家。(  )
2.《庄子》又称《南华经》,是春秋中期思想家庄子所著的一部道家著作,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等诸多方面。(  )
3.金,货币单位。秦代以黄金二十两为一金,汉代以黄金一斤为一金。(  )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读过庄子的《逍遥游》,再来读《齐物论》,就好像忽然从自由自在、适意飞翔的九万里高空掉进了“槁木死灰”般寂静的死穴,不免产生一种     的突兀、困惑之感。尽管《齐物论》开篇有关“地籁”的描写被誉为“大风赋”,是足以引发人无穷的     的“天籁”,甚至成了对音乐最高境界的褒奖之词,而结尾那     的“蝴蝶梦”更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但深究起来,(  )。这不仅是由于庄子《齐物论》的文辞隐晦独特,其中论及的许多概念抽象玄奥,也是由于自魏晋以来,涌现出的众多的解庄注庄者,往往“以庄注我”,各取所需,留下了很多值得商榷的问题。虽然《齐物论》的确读之不易, 但此文在《庄子》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影响却不亚于《逍遥游》。如果说《逍遥游》是以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庄子思想的框架,那么,《齐物论》则主要是以抽象思辨的方式对这一框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作了补充与说明,两篇文章     ,构成了庄子思想的完整体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堪言状 联想 脍炙人口 相得益彰
B.不可名状 遐想 脍炙人口 相辅相成
C.不可名状 联想 朗朗上口 相得益彰
D.不堪言状 遐想 朗朗上口 相辅相成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们还是十分费解,这《齐物论》究竟说了些什么
B.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十分被人们费解
C.这《齐物论》究竟要说些什么,还是让人感到十分费解
D.不知说了些什么的《齐物论》,十分被人们费解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逍遥游》是形象地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B.《逍遥游》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C.既然说《逍遥游》形象地勾画出了一系列用了寓言、比喻的庄子思想的框架
D.如果说《逍遥游》是以一系列寓言、比喻形象地勾画出了庄子思想的框架
片段读写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注]而藏之庿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秋水》)
[注] 巾:用巾包裹或覆盖。笥:装入竹箱中。
1.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他们所追求的快乐有什么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 ’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2.成语“涸辙之鲋”出自本文,它的意思是:
3.下列对上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因家贫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表面上很大方,答允收得赋税后借给他三百金。
B.粮对于庄子、水对于鲋鱼,都是赖以生存的急需品,虽少却可生存,监河侯对庄子的许诺等于见死不救。
C.这篇寓言构思精巧,寓言中引寓言,故事中套故事,于俗事中见深理。
D.在人物刻画上,监河侯的虚伪、庄子的迂腐无不跃然纸上。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①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②之县③解。”
(《庄子·养生主》)
[注] ①适:偶然。②帝:天帝,最高的天神。③县:倒悬。
4.比较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找出与“然则吊焉若此”句式相同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C.不吾知也
D.何以伐为
5.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庄子认为人体禀受于自然,方才有生死,如果好生恶死,这就忘掉了受命于自然的道理。
B.在庄子看来,忧乐不能入,死生不能系,做到“安时而处顺”,就自然地解脱了,犹如解除了倒悬之苦。
C.选文中老子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人生态度,与《逍遥游》所表现的哲学思想迥异。
D.秦失认为,他和老聃已经看淡了生死,世人喜生恶死显然违背了自然规律,背弃了实情。
四、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①,子知之乎 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②得腐鼠,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庄子·秋水》)
[乙] 平原君欲封鲁连③,鲁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而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史记·鲁仲连列传》)
[注] ①:传说与凤凰同类的鸟。②鸱:鹞鹰。③鲁连:鲁仲连。
6.[甲]文中的庄子和[乙]文中的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7.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了自己的志趣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五、微写作。
8.著名新闻评论员白岩松说:“当中国的文学家、科学家开始做很多‘无用’的事时,就离诺贝尔奖不远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在做‘有用’的事,跟钱权相关的。”请结合选文中庄子关于“有用”与“无用”的论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0字左右。
模拟试题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9分)
[甲]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
[乙]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有删改)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B.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C.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D.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2.下列[甲][乙]两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晦指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指阴历每月的第一日。苏轼的《再游径山》“白云何事自来往,明月常圆无晦朔”中的“晦朔”就是此意。
B.蓬蒿,飞蓬和蒿草;也指荒野偏僻之处,如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蓬蒿”就是此意。
C.竖子,童仆;也可指小子,是对人的亲昵的称呼,如《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即是此意。
D.黄帝,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号轩辕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在位期间,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等。
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子用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等设喻,阐明了“小大之辩”的观点,表明这些人或物均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B.“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是:人生于世,凶险太多,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怎么做才能免于危险。
C.庄子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应该是超脱于世俗生活之外,彻底摆脱现实社会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D.庄子认为,人类与万物有所不同,比如贤能的可能遭到谋算,不才、不贤的又会受到欺凌,所以说不可“得而必”。
4.把[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同“皲”,皮肤冻裂
2.同“纩”,丝绵絮
二、
1.①赠送,给予 ②遗留
2.①实在 ②顽固 ③本来 ④巩固,使……坚固
3.①给予 ②介词,和,同 ③结交、亲附 ④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 ⑤同“举”,推举,进用 ⑥赞成
4.①劝说,游说 ②通“悦”,高兴 ③言论 ④相约的誓言 ⑤诉说
三、
把……作为。
四、
1.名词作动词,种植。
2.形容词作名词,大的东西,大的功用。
3.数词作形容词,相同、一样。
五、
1.句式: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宋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人”。
译文:宋国有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
2.句式: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请(以)百金买其方”。
译文:请求用百金买下他的药方。
3.句式:省略句,应为“或以(之)封”。
译文: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
六、
1.√
2.  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且《庄子》不是庄子一人所著,而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3.√
七、
1.B ①不堪言状:无法用言语描述,形容事情太过丑陋,无法形容。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语境并无“事情太过丑陋”之意,而是强调无法言说的“突兀、困惑之感”,应选用“不可名状”。②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遐想”侧重想象的漫无边际与无限可能,更符合语境。③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朗朗上口:诵读诗词文章时的声音响亮而顺口。修饰在文学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演绎的“蝴蝶梦”,应选用“脍炙人口”。④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前文提及《齐物论》对《逍遥游》作了补充与说明,所以此处应选用“相辅相成”。故选B。
2.C 根据语段内容可知,人们知道《齐物论》“说了些什么”,即人们知道《齐物论》说了什么内容。人们费解的是它“要说些什么”,即对它的内容实质解读并不明朗。此外,从陈述对象前后一致的原则出发,主语应是“《齐物论》”,据此排除A项。“十分被人们费解”表述不当,应是《齐物论》令人们感到费解,而不是被人们感到费解,据此排除B、D两项。故选C。
3.D 根据后文的“那么”可知,画横线的句子中应有关联词“如果”,据此排除B、C两项。“形象地”应用来修饰动词“勾画”,据此可排除A项。综合分析,D项修改最恰当。
片段读写练
1.答案 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庄子:爱护生命,享受自由。
解析 孔子认为如果能坚守仁义,即使生活条件艰苦也能享受乐趣。庄子面对楚王的请托,用宁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淤泥中爬行也不愿把骸骨供奉在庙堂的神龟作比喻,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即愿享受自由而完整的生命。
  [参考译文]
孔子说:“吃粗粝的饭食,喝冷水,弯起胳膊(作枕头)枕着,乐趣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与贵,对于我就如同飘浮的云。”
(《论语·述而》)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两位大夫先去致意,说:“(大王)希望将国内的政事托付给先生!”
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大王把它装在竹箱里用巾盖住,藏在庙堂之上。这只神龟,是宁愿死去留下尸骨让人尊崇呢 还是宁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淤泥中爬行呢 ”
两位大夫说:“宁愿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淤泥中爬行。”
庄子说:“请回吧!我宁愿(像乌龟那样)活着而拖着尾巴在淤泥中爬行。”
(《庄子·秋水》)
2.答案 在干涸了的车辙里的鲋鱼(鲫鱼),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解析 涸:干涸。辙:车轮轧出的痕迹。鲋:古书上指鲫鱼。
3.D 文中监河侯不想救人却空口许诺,可见其“虚伪”;“庄子的迂腐”于文无据。
  [参考译文]
庄周家境贫寒,所以就去找监河侯借粮食。监河侯说:“好。我将从封地上得到税金,那时候就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 ”
庄周气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途中听到呼喊声。我回头看车辙,发现有条鲋鱼在那儿。我问它说:‘鲋鱼,你是干什么的呢 ’鲋鱼回答说:‘我是东海水族中的水官,您是否有斗升之水来救活我呢 ’我说:‘好,我将要到南方去游说吴国、越国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 ’鲋鱼气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我平日相处的水,我没有安身的地方。我只要斗升之水就能活了,你竟然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点到卖干鱼的店铺里去找我!’”
4.B “然则吊焉若此”为状语后置句,即“然则若此吊焉”。A.定语后置句,即“蚓无利爪牙,强筋骨”。B.状语后置句,即“傅说于版筑之间举”。C.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D.宾语前置句,即“以何伐为”。
5.C “与《逍遥游》所表现的哲学思想迥异”错。选文中老子的人生态度与《逍遥游》所表现的哲学思想相同。
  [参考译文]
老聃去世,秦失前去吊丧,大声哭了几声便出去了。弟子问秦失说:“他不是您的朋友吗 ”秦失说:“是。”弟子又问说:“既然这样那么像您这样吊唁朋友,可以吗 ”秦失说:“可以。开始我认为他是个俗人,现在我不这样认为了。刚才我进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聚在这里一起吊唁老聃,一定是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这样(喜生恶死)是违背自然规律,背离实情,忘记了人的生死寿夭皆受于自然(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做法为逃避自然的法度。偶然来到世上,老聃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老聃顺势而死。安于时运,顺应变化,哀伤和欢乐的情绪便都不会进入心中,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是天帝解除人的倒悬之苦。”
6.答案 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
解析 庄子将功名利禄看作腐鼠;鲁仲连面对平原君的封赏,辞让再三,终不肯受。
7.答案 ①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把自己比作“”,把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②鲁仲连则是把帮助别人后收取酬劳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的行为联系起来,强调自己不愿那样做,表明自己的志趣。
解析 面对惠子的所作所为,庄子讲述了与鸱的故事,意在表明自己像一样志向高远,功名利禄在他眼中于腐鼠无异,根本无意抢夺。面对平原君的封赏,鲁仲连直言为人排忧解难而收取报酬是商贾之人的行为,自己“不忍为也”。
  [参考译文]
[甲] 惠子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国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中搜寻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你知道它吗 从南海起飞,一直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它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它不食用,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不饮用。在这时,一只鹞鹰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从它面前飞过,(鹞鹰)仰头看着,大声怒斥说:‘吓!’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恫吓我吗 ”
[乙] 平原君要封赏鲁仲连,鲁仲连再三推辞,始终不肯接受。平原君于是设酒宴招待他,喝到酣畅时,平原君起身向前,献上千金给鲁仲连敬酒,祝他长寿。鲁仲连笑着说:“天下的杰出之士之所以被人尊崇,是因为他们能替人排除祸患、消除灾难、解决纷争而不收取任何报酬。如果收取酬劳,那就成了生意人的行为,我不愿意那样做。”于是辞别平原君离开,终生不再相见。
8.写作指导 可以分析“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如同一件事物,在有些人看来有用,在有些人看来无用,或者在此时无用,而在彼时有用。世俗所谓的“有用”,不一定是真的有用,而世俗说的“无用”,关键时候可能有大用。也可以从“无用”与“大用”之间的联系来谈自己的理解。注意联系课文中庄子的相关论述。
模拟试题练
1.B “故”作“所以”讲时,常用于句子开头,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若夫”为句首发语词,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
2.C “是对人的亲昵的称呼”错,“竖子”是对人的鄙称,“竖子不足与谋”中的“竖子”也是鄙称,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
3.A “均可达到‘逍遥游’的境界”错误,这些人或物都有所凭借,都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4.答案 (1)彭祖到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比,这不是很可悲吗
(2)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役使,那么,怎么还会有忧患呢
解析 (1)久:长寿。特:独。闻:为人所知。匹:比。
(2)物物:把事物当成为人所用之物,即役使外物。胡:何。累:忧患。
  [参考译文]
[甲] 小聪明比不上大智慧,寿命短的比不上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 朝菌不知一月的时间变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时间变化,这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有一种叫冥灵的树,把五百年当作春,五百年当作秋;上古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把八千年当作春,八千年当作秋,这是寿命长的。彭祖到如今独以长寿著名,一般人和他比,这不是很可悲吗 商汤问棘,棘就是这样说的。不毛之地的北方有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那里有条鱼,它身宽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鹏,背像泰山,双翅展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乘着旋风飞上几万里的高空,直上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斥笑话它说:“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我腾跃着向上飞,不到几丈就落了下来,在飞蓬和蒿草之间飞翔,这也是我飞翔的最高限度了。可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这就是小和大的区别了。
[乙]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没有砍这棵树。问他(不砍这棵大树的)原因,他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够过完它自然的寿命!”庄子从山中走出,在朋友家中住宿。朋友非常高兴,叫童仆杀鹅并煮熟(来款待庄子)。童仆问道:“一只鹅会叫,一只鹅不会叫,请问杀哪一只呢 ”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第二天,弟子向庄子询问说:“昨日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过完它自然的寿命;而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不会叫)而被杀掉。先生你将处于哪种情形呢 ”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看似妥当,其实不然,所以也不能免于忧患。假如能顺应自然之道而漫游于虚无之境,就不会这样了。没有赞誉,没有诽谤,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偏执于某一方面。时而向上腾飞,时而向下潜伏,一切以顺应自然为准则,漫游于万物产生前的虚无境界中。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役使,那么,怎么还会有忧患呢 这是神农、黄帝的处世法则。如果是万物的真情、人伦的传续,就不是这样的:有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失败,品行端正就会受到压制,地位尊贵就会受到非议,有作为的会受到损害,贤能的会遭到谋算,而不才、不贤的会受到欺凌。怎么会知道荣辱福祸必然来临的原因呢 可悲啊!弟子们要记住,要想免于忧患,只有归于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