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含答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达标检测(含答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3 22:23: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达标检测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是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孩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时,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那么“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了,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行。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孔子回答:“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行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行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的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对“孝”的理解与柏拉图的早期对话《游叙弗伦》中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帝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对上帝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帝真正的“孝”。对于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帝。践行“孝”这一德行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但是每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的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著,金小燕、韩燕丽译
《“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须熟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虽然说自己“述而不作”,但他在传述古代文化遗产时,也“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后世儒家的人都长期传承并发展了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记载:“夫孝者……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孝”与“述而不作”中的“述”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家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一名教育家,孔子认为自己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
B.孔子认为,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限于父母,还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上。
D.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上帝为每个人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的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断了其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说明。(4分)
5.对于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村 景
希梅内斯[注]
这是一个野外小村,
乌黑的瓦顶上空,
碧绿的田野之中,
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
蝙蝠正在四处飞舞,
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
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
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
——孩童的喧闹混成一片,
畜栏中的牛群哞哞不停,
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
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
金盘似的圆月一轮,
高挂在远处的树顶,
抛洒出清澈的光芒,
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
林之木 译
(有删改)
[注] 希梅内斯(1881—1958),西班牙诗人、散文家,195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乌黑的瓦顶上空,/碧绿的田野之中”,屋瓦是黑的,昭示岁月的沧桑;田野是碧绿的,显示出勃勃生机,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B.“农夫走在回家的路上,/肩扛锄头、嘴里还把歌儿哼”,经过一天的劳作,荷锄而归,嘴里还哼着歌谣,写出了农夫心情的舒畅。
C.“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描绘了一幅温馨、恬然的乡村风景图,饭香微微飘出,炊烟袅袅升起,充满诗情画意。
D.“高挂在远处的树顶,/抛洒出清澈的光芒”,诗人身处这清冷的月色中,油然而生一种浓浓的感伤之情。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开篇直述,“这是一个野外小村”;篇末以细节描写收束,这是“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
B.“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既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又增加了全诗的浪漫主义色彩。
C.诗人善于融情于景,选取多种代表乡村的动物——蝙蝠、草虫、牛群等,来抒发自己对村景的喜爱。
D.“金盘似的圆月一轮,/高挂在远处的树顶”,将圆月比作金盘,有形有色,形象地写出了明月的圆润。
8.“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中的“奇幻”“荒凉”如何理解 (4分)
9.这首诗歌的写景角度灵活多变,给读者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 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勃以织薄曲为生,常为人吹箫给丧事。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赐食邑怀德。以将军从高帝击反者燕王臧荼,破之易下。赐爵列侯,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以将军从高帝击反韩王信于代,勃迁为太尉。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向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勃既定燕而归,高祖已崩矣,以列侯事孝惠帝。孝惠帝六年,置太尉官,以勃为太尉。十岁,高后崩。于是勃与平谋,卒诛诸吕而立孝文皇帝。文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余,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余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B.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C.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D.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采邑、采地、封地。
B.国,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泛指国家;京城。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
C.尚,专指娶公主为妻,意为侍奉公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文”“厉”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勃出身贫寒,生活艰辛。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迁居到沛县,他以编织养蚕的用具、在办丧事的人家做吹鼓手为生。
B.周勃南征北战,军功赫赫。他追随高祖攻打胡陵,入汉中,平定三秦,平定燕王、韩王等人的叛乱,功勋卓著。
C.周勃位高权重,深受倚重。他以军功受封绛侯,历任太尉、右丞相、丞相,深受汉高祖等皇帝的倚重。
D.周勃忠厚老实,不善辞令。他被诬入狱,面对审问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向坐而责之:“趣为我语。”
(2)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
14.周勃被诬谋反,最终被赦免。请简要说明他被赦免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春 远①
杜 甫
肃肃②花絮晚,菲菲③红素轻。
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
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④。
[注] ①此诗是永泰元年(765)春杜甫在浣花溪作。②肃肃:花落的声音。③菲菲:花落的样子。④亚夫营:戒备森严的军营。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描写了暮春之景,体现出诗人忧国思乡、感时伤己的情怀。
B.首联运用叠字“肃肃”“菲菲”,音律和谐,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飘飘何所似”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中,“数有”表现了关中战乱的频繁,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从而传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
D.后两联写春日感怀。时局动荡不安,故乡尚有军营,欲归而不得,只能寓居他乡。
16.此诗颔联被后人盛赞,鸟雀、柴荆都是寻常之景,却表现出了独特意蕴。请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该联写景的独特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     ,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了较强的道德约束力。
(2)作为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名著,《礼记·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的宗旨是“     ,    ”,最终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     ,     。”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那时候,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开,独自坐在草地上,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把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进我的心里来了。我忽然迷乱起来,小小的心灵简直不能承受这种兴奋。 ① 。叶子是黄褐色的,弯曲的,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而且在船舷上又长期嵌着两粒美丽的梧桐子。每起一阵风我就在落叶的雨中穿梭,拾起一地的梧桐子。必有一两颗我所未拾起的梧桐子在那草地上发了芽吧 二十年了,我似乎又能听到遥远的西风,以及风里簌簌的落叶。我仍能看见那些载着梦的船,航行在草原里,航行在一粒种子的希望里。又记得小阳台上的黄昏,视线的尽处是一列古老的城墙。在暮色和秋色的双重苍凉里,往往不知什么人加上一阵笛音的苍凉。 ② ,莫名所以地喜欢。小舅舅曾带着我一直走到城墙的旁边,那些斑驳的石头,蔓生的乱草,使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长大了读辛稼轩的词,对那种沉郁悲凉的意境总觉得那样熟悉,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 我所熟悉的只是古老南京城的秋色罢了。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
A.比拟、反问、设问 B.反复、比拟、夸张
C.反复、比喻、反问 D.比喻、夸张、设问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时候我在南京,刚刚开始记得一些零碎的事且画面里常常出现一片美丽的郊野,我悄悄地从大人身边走到草地上独自坐着,梧桐叶子开始簌簌地落着,许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被带进我的心里来了。”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1.下面一段文字中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的句子的序号并修改。(4分)
①国际局势不断变化,为了国际油价上涨可能带来的经济冲击,中国已大量紧急进口原油,②并加快缔造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③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大量依赖进口。④由于国际原油每桶价格超过100美元以上,所以大陆成品油价曾多次上调。⑤大陆成品油价持续走高,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⑥一些石化企业产品价格也会随之波动,进而影响下游产业。⑦大陆航空公司部分航线的机票,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涨。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5分)
2019年8月30日,一款名叫“ZAO”的AI换脸软件上架,一夜之间收获了100万+的用户量,并迅速登上微博热搜。这款换脸软件号称“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将用户所上传的照片,置入平台上用户所选择的影视片段之中,实现用户与“明星”的大换脸。
在迅速刷爆朋友圈的同时,“ZAO”也遭受了众多质疑。人们担忧个人隐私、支付安全等是否会遭受侵犯,以及一旦被滥用是否会引发诈骗风险等问题。
(1)请给上述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字。(2分)
(2)针对上述材料中人们对“ZAO”的质疑,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不超过80个字。(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一则寓言说: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但总有人会觉得行路背负大木头太沉太辛苦,就不断将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行路也更轻松。直到有一天,遇到了凭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那些一如既往背负大木头前行的人将大木头搭在沟壑上而有了桥,从而继续前行;而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的,正是之前那些不断削减大木头以致无法搭桥的人。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谈谈自己的看法,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全解全析
1.D A.“后世儒家的人都……发展了这种精神”错误,原文只是说“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家的人传之永久”。B.材料二第一段只是对“述”的古今含义作了客观摘录,并未说在现代汉语中,“述”的“这一含义被……所取代”。C.材料二第二段只是说“‘述’表达了‘孝’的德行”,但这句话并不包含两者“是统一的”这一层意思。
2.C A.“孔子认为……在解释时必须严格遵循其原意”有误,且原文说的是“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新的东西”。B.根据材料一可知,“三年之丧”是古老的礼制,它的产生早于孔子,孔子只是对这一礼制作出了相应的解释。D.“因研究哲学的方法不同,所以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强加因果,原文中的相关语句中没有体现出这种因果关系。
3.C 解答本题,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阅读材料二可以发现,这则材料主要是围绕“孝”展开论述的,而论述的中心是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通读四个选项可知,只有C项可以作为这一论点的论据。
4.答案 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
解析 论证特点一般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等角度作答。论点、论据上,材料二论点明确,且论据多为孔子的有关“孝”的言行。论证上,先从“孝”“述”的基本含义入手,然后是有关孔子践履“孝”的言行,最后扩而广之,写不同人的不同实践活动,加深论证,逻辑清晰,层层深入。论证方法上,大量引用相关古籍中的言论,列举了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事例,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5.答案 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会使学生减少或部分失去探索未知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有局限性。
解析 解答本题,可联系材料三的内容作答。从材料三第一段中总结出①,积极方面的内容。从材料三第二、三段中总结出②,消极方面的内容。
6.D “油然而生一种浓浓的感伤之情”错误,诗人面对如此美好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心生羡慕,赞叹唏嘘,并未生出浓浓的感伤之情。
7.A “篇末以细节描写收束”错误,应该是“篇末又做了概括式的收束”。
8.答案 ①“奇幻”的意思是奇异变幻;“荒凉”的意思是冷清。②“沐浴着奇幻的荒凉村景”,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光芒”沐浴着村景,小村被月光笼罩着。③在结构上,概括野外小村傍晚时分迷人的景致:如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草虫、蝙蝠、牛群、农夫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孩童的喧闹、淡淡的炊烟袅袅飞升、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高挂在远处的树顶的金盘似的圆月等,这些景致奇异变幻,给人冷清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中重要词语(即炼字)的能力。可以从炼意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炼意境主要涉及意象与意境等,炼结构主要是指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统领、总结等,炼手法主要涉及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词语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角度入手分析其效果即可。
9.答案 ①“乌黑的瓦顶”“碧绿的田野”,诗人先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典型的村庄景色;接下来述以听觉上的意象,“回荡着草虫和畜铃的奏鸣”,并且经由诗人的想象,道出“天使已敲响晚祷的钟声”;诗人还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了代表乡村的动物,即蝙蝠、牛群,同时也描绘了农夫经过一天的劳作扛着锄头回家的场景,“嘴里还把歌儿哼”体现了农夫心情的舒畅,且照应着孩童的喧闹;之后又切入了嗅觉的感受,“锅灶里飘散出微微的香气”;最后从视觉的角度,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高挂在远处的树顶的抛洒出清澈的光芒的金盘似的圆月。②整首诗描绘了美好静谧奇异的村景和恬然的乡村生活,让读者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欣赏如此景象,让读者面对恬然的乡村生活油然而生一种赞美和向往之情。
解析 解答这类题目,要先从写景的角度分析诗歌中的景象,再谈读者的阅读体验。赏析景物描写的角度主要有时空、动静、修辞和色彩等角度,还有联想、想象等其他表现手法的角度。阅读体验主要从感官享受、情感熏陶等角度思考。
10.B 根据上下文可知,“欲反”说的是“勃”,二者之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逮捕勃治之”表意完整,“长安”应属于前面的句子,二者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
11.B “文中‘就国’是指回到京城”错误。文中“就国”指回到封地。
12.D “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错。根据文意可知,应是周勃先贿赂狱吏,然后狱吏才提示周勃请公主作证。
13.答案 (1)周勃不喜爱文学,每次召见儒士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而要求他们说:“赶快对我直说吧!”
(2)前些天我下令让列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前往,丞相您是我器重的人,您带头先回到封地去吧。
解析 (1)说士:游说之士。向:面向,朝向。责:要求。趣:急速,赶快。(2)就:赴、前往。或:有的人。其:代词,此处指代周勃。
14.答案 请公主为自己作证;薄昭为他向薄太后进言;薄太后对皇帝说周勃不可能谋反;皇帝得到审查结果,周勃谋反罪名经查证不实。
解析 根据原文“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可知,周勃找公主为自己作证;同时,“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即周勃把自己加封所受的赏赐都送给薄昭,薄昭为他向薄太后进言;而且,此时,“文帝既见绛侯狱辞”,皇帝恰好看到了供词。根据以上分析整理成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绛侯周勃是沛县人。他的祖先是卷县人,后来迁居到沛县。周勃靠编织养蚕的器具为生,还常在办丧事的人家做吹鼓手。高祖号称沛公刚刚起兵的时候,周勃以中涓的身份跟随高祖攻打胡陵。后跟随汉王进入汉中,被任命为将军。(汉王)回师平定三秦,把怀德赐给周勃作食邑。周勃以将军的身份跟随高帝征讨反叛的燕王臧荼,在易县城下打败了他们。高帝封赐周勃列侯的爵位,并赐绛县八千一百八十户作为周勃的食邑,号称绛侯。
周勃以将军的身份跟随高帝在代地征讨反叛的韩王韩信,周勃升任太尉。周勃为人质直刚强,老实忠厚,高祖认为可以把大事交付给他。周勃不喜爱文学,每次召见儒士和游说之士,他面向东坐着而要求他们说:“赶快对我直说吧!”他的质朴少文才就像这个样子。周勃平定燕地之后回朝,高祖已经去世,他以列侯的身份侍奉孝惠帝。孝惠帝六年,设置太尉官职,任命周勃为太尉。十年后,高后去世。于是周勃与陈平谋划,终于诛灭了诸吕并拥立孝文皇帝。文帝即位之后,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赐给他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过了一个多月,有人劝说周勃说:“您已经诛灭了诸吕,拥立代王为皇帝,威震天下,然而您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处于尊贵的地位,像这样受宠,时间长了将会有灾祸降临到您的身上。”周勃害怕,自己也感到危险,于是就辞去官职,请求归还相印。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过了一年多,丞相陈平去世,皇帝又任命周勃为丞相。过了十几个月,皇帝说:“前些天我下令让列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前往,丞相您是我器重的人,您带头先回到封地去吧。”于是被免去丞相的职位前往封地。
回到封地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郡尉巡视各县到达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自己害怕被杀害,经常身披铠甲,命令家人手持武器来见郡守和郡尉。后来有人上书告发周勃想要谋反,皇帝把此事交给廷尉处理。廷尉又把此事交付长安的官员负责,于是(长安的刑狱官)逮捕周勃审问治罪。周勃恐惧,不知道怎么措辞。狱吏逐渐欺凌侮辱他。周勃拿千两黄金送给狱吏,狱吏就在木简背面写字告诉他,说“让公主为你作证”。公主就是孝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胜之娶公主为妻,所以狱吏教周勃请公主作证。周勃把加封所受的赏赐都送给了薄昭。等案子到了紧要关头,薄昭为周勃向薄太后进言,太后也认为周勃没有谋反的事。文帝临朝时,太后抓起头巾向文帝掷去,说:“绛侯原来身上带着皇帝赏赐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那时反叛,如今他住在一个小县里,反倒要谋反了吗 ”文帝已经看到绛侯在狱中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好查证清楚,要放他出狱了。”于是派使者手持符节赦免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食邑。绛侯出狱后说:“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然而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绛侯重新回到封地。在孝文帝十一年去世,谥号是武侯。
15.C “而‘何曾’则表明只有剑外一带曾经清静,从而传达出诗人乱中求静的心意”错误。“何曾”句是说“剑外一带什么时候清净过啊”,运用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味,即“剑外一带一向就没有清净过”,反映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16.答案 ①平凡中见神奇,“鸟雀”“柴荆”本为两个寻常也无美感的意象,但着以“惟”“独”两字则意蕴丰富,“惟鸟雀”可见过客之稀,“独柴荆”可见村居之僻。②虚实结合,“惟”“独”两字不仅将景物写活了,也暗合诗人孤独悲苦的心境。③结构上,照应上文,以哀景写哀情,为下文抒发忧国忧民、思念家乡之情做铺垫。
解析 本题明为赏析写景诗句题,实为炼字题,因为题干明确要求“结合具体词语赏析”,而这两句诗中“惟”和“独”二字用得极妙。找出关键词语后,将其放入诗句中分析表达效果,“日长惟鸟雀”,整日只能见到鸟雀,可见少有过客;“春远独柴荆”,只有这一户人家,可见村居偏僻。最后结合整首诗,分析描写这样偏僻孤寂之景对全诗情感表达的作用即可。
17.答案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在明明德 在亲民 (3)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18.C “簌簌地落着,簌簌地落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像一只载着梦的小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实我何尝熟悉什么词呢”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19.答案 ①原文多用短句,表达简洁,句式也更灵活;②原文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韵律美;③原文中“梧桐叶子”作后面三个分句的主语,更能体现表述对象前后一致的原则。
解析 先找出原文和修改后的句子的区别,然后分析原文的表述好在什么地方。如原文的短句让句式更活泼;原文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具有音韵美;原文后几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梧桐叶子”,表达更连贯;等等。
20.答案 ①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 ②我喜欢这种苍凉的美
解析 ①处,前文是“我忽然迷乱……兴奋”,后文是“叶子……梧桐子”,所以横线处要填一个过渡句,衔接前后文,应填写“我就那样迷乱地捡起一片落叶”之类的语句。②处,根据后文“莫名所以地喜欢”可知,横线处所填写的句子中应有“喜欢”一词;根据前后文叙述主语一致原则和前文的“苍凉”可知,应填写“我喜欢这种苍凉的美”之类的语句。
21.答案 ①把“为了国际油价上涨可能带来的经济冲击”改为“为了应对国际油价上涨可能带来的经济冲击”。②把“缔造”改为“构建”。④删去“以上”,或将“超过100美元以上”改为“在100美元以上”。⑤改为“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大陆成品油价持续走高”。
解析 ①“为了……冲击”不合逻辑,可在“为了”后加“应对”。②“缔造……体系”搭配不当,可将“缔造”改为“构建”。④“超过”与“以上”重复赘余,可删去“以上”,或将“超过100美元以上”改为“在100美元以上”。⑤“大陆成品油价持续走高,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不合逻辑,应先是“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再是“大陆成品油价持续走高”。
22.答案 (1)爆红换脸软件引众忧
(2)(示例)AI换脸技术需正确引导。虽然它以低门槛的技术满足了网友猎奇、美颜和娱乐等需求,但也可能侵犯肖像权和隐私权,引发信任危机,甚至引发网络诈骗。因此,要理性对待。
解析 (1)新闻标题要生动,能吸引读者;要简洁,通常是对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通读材料可知,材料的陈述对象是换脸软件。事件是:换脸软件“ZAO”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遭受了众多质疑(引发人们的担忧)。根据以上信息整理答案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2)解答本题,首先要亮明观点,然后结合材料中“人们对‘ZAO’的质疑”进行分析,注意要辩证地看待新生事物,不能盲目跟风。
23.写作指导 本题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给出的是材料,第二部分给出的是任务和要求。
第一部分由两则材料组成,一则直接说理,出自传统儒家经典《论语》;一则借助寓言形象说理,两则材料有同有异。第一则材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联系现实思考,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青年学子应牢记自己的使命,勇于担当,勇于奋斗。第二则材料中的“每个人生而背负大木头前行”紧承第一则材料,告诉我们:奋斗的过程是艰难的,负重前行,步履维艰。因而有人不断将背负的大木头“削减至更短更小”,以获得暂时的轻松,可一旦遇到凭借自身力量无法跨越的沟壑,便被拦下,不能再继续前行。背负的“大木头”象征着前进路上的种种磨难,也象征着自身的种种责任和使命,而这些正是前行路上必须肩负的重量,对其不放弃、不抛弃,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们有可能成为我们前进路上重要的助力。综合两则材料可知,二者都强调了“担当”和“奋斗”,这就是立意的方向。
第二部分给出的是任务和要求。“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意味着审题时必须综合考虑两则材料,不可只择其一;“请针对负重和减重、前行和止步等谈谈自己的看法”,即要求考生对两组示范性的词有所辨析,可以是具体的语句体现,也可以是行文思路中的体现。行文时可从材料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过程中注意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及思想理论。
参考立意:
①负重奋斗使生命更精彩;
②青年人当担负使命,负重奋进;
③减重获得一时轻松,却行而不远,负重前行终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