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群文阅读
先秦诸子
主题解说
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文化创造性的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彩纷呈,沾溉万代,奠定中华文明千年思想基础;诸子百家的文章,脍炙人口,流传千古,润泽中国文学百代文华血脉。
单篇研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 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 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 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B.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C.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D.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秦时诸侯国的官员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也以大夫作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B.令尹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C.布衣本指布制的衣服,借指读书人。古代富贵人家穿丝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
D.六艺含义有二:一是指六种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是指儒家的“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们害怕孔子被楚国重用,会对自己不利,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围困在野外。
B.听完子贡的回答后,孔子说好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但他的作品却未必能使人们都称心如意。孔子认为子贡能够认清现实,客观对待,距离志向的实现不远了。
C.对于此番陷入困境,孔子颇有感慨,而弟子颜回认为,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天下没有人采纳,是这些国君们的遗憾,而老师身陷困境倒更能显出君子本色。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的有关著作,并到山东拜访孔子旧居;指出孔子的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 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2)往者不可谏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5.子贡和颜回对孔子问题的回答,分别表现出他们怎样的人生态度 (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一)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
(二)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怒”。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獘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后也借指孤单无伴之人。
B.河内,泛指今山西、河北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有时特指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
D.天子,古代人认为君权受命于天,故称帝王为天子,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惠王面对尽心于国而“民不加多”的现实,内心很茫然,迫切想知道原因,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
B.从选文看,孟子的仁政学说,是由“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部分组成的,孟子更强调后者,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
C.太史公认同孔子的“一味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会招致多方面的怨恨”的观点,并认为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
D.孟子的主张不符合所到之国的需要,是因为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能,而他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
10.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从哪些角度提出了使民加多的办法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指管理周王朝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系着丝绳的短箭,因系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从侧面烘托了老子的见识远超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的《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之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贬斥儒学,学习儒学的人贬斥老子的学说。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15.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讠此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有删改)
(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 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有删改)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B.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C.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D.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牺牛,古代祭祀用的杂色牛。《礼记·曲礼下》曰:“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
B.大庙,即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礼记·礼器》曰:“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
C.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名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纵抗秦的主要组织者和支持者,也是庄子的好友。
D.罔罟,指渔猎的网具。《周易·系辞下》:“(包牺氏)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子为文恣肆,善于驳难。他擅长写文章,并攻击和驳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学之士,也难免会受到他的指斥。
B.庄子淡泊名利,不愿为官。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能,便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自己不愿为官。
C.在庄子看来,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无所用处的大葫芦,庄子认为可制成腰舟缚系于腰间作济渡之用。
D.庄子追求绝对自由。他否定大鹏有所凭借,否定大樗无所可用等,都体现了其对逍遥境界的追求。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2)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人不顾。
20.在《庄子·逍遥游》中,庄子借与惠子讨论大瓠之种与樗树是否有用,想说明什么道理 (3分)
群文探究
1.儒家和道家各自抱持怎样的价值观念 请结合以上文章简要分析。
2.结合选文,联系历史,说说儒家和道家思想在当时社会与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答案全解全析
1.C “是吾丑也”“是有国者之丑也”是判断句,二者前后均应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故”作连词,表示“所以,因此”时往往置于句首,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
2.C “借指读书人”错误,“布衣”为古代庶人之服,借指平民。
3.B “孔子认为子贡能够认清现实,客观对待,距离志向的实现不远了”错,原文中“今尔不修……不远矣”说的是孔子认为子贡的认识有偏差,其志向不够远大。
4.答案 (1)假使仁者一定能受到信任,怎么会有伯夷、叔齐(被饿死的事) 假使智者一定能通行无阻,怎么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的事)
(2)过去的事情不能再挽回了,未来的事情还可以补救啊!罢了,罢了,现在参与政事的人危险啊!
解析 (1)“譬使”,假使。“安”,怎么,表反问。“知者”,智者,“知”同“智”。
(2)“往者”,过去的事情。“来者”,未来的事情。“谏”,挽回。“已而”,罢了、算了。“殆”,危险。
5.答案 子贡:在特殊境遇下,降低标准,动摇信念,改变志向。颜回:任何时候,都加强修养,坚定信念,坚守操行。
解析 在文中找到子贡和颜回对孔子问题的回答,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攻打陈国。楚国出兵救援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国便派人去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答礼,陈国、蔡国的大夫们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要害。如今他长久地停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的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这个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被楚国任用,那么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执掌政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陈、蔡两国就共同派了一些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不能走出去,粮食也没有了。随从的弟子饿得起不了身。但孔子仍传授礼乐教化从不间断。
孔子叫来子路询问道:“《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旷野中奔走。’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 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种地步 ”子路说:“或许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或许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让我们通行。”孔子说:“是这样吗 由,假使仁者一定能受到信任,怎么会有伯夷、叔齐(被饿死的事) 假使智者一定能通行无阻,怎么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的事) ”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拜见。孔子说:“赐啊,《诗经》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在旷野中奔走。’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 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种地步 ”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人不能容纳。老师为何不略微降低一点标准呢 ”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治理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人接受。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接受。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拜见孔子。孔子说:“回啊,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 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种地步 ”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人不能容纳。自己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自己的学说已经修明而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怕什么 不被容纳才显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着说:“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
楚昭王调动军队迎接孔子,想把按社登记的方圆七百里的土地封赏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说:“楚国的祖先接受周天子分封,封号是子男爵,封地方圆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法度,阐明周公、召公的功业,大王如果任用他,那么楚国怎么能够世世代代公然地占有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呢 当年周文王在丰邑,周武王在镐京,作为只有方圆百里之地的国君,最终统治天下。现在假如让孔丘得以占有封地,有德才兼备的弟子辅佐,这不是楚国的福音啊。”昭王于是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你的美德为什么这么衰微 过去的事情不能再挽回了,未来的事情还可以补救啊!罢了,罢了,现在参与政事的人危险啊!”孔子下了车,想和他说话。接舆却疾走离开了,孔子没能跟他说话。
太史公说:《诗经》有言:“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的大路让人行走。”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观看了孔子的庙堂、车舆、礼服、祭器,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旧居中演习礼仪。我怀着敬意,流连而不愿意离开。天下的君王达到贤人的很多了,他们在那时(生前)都很荣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了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讲习六艺的人,都从孔子这里取正,孔子可以称得上至圣了!
6.A “用”的意思是“任用”,动作的发出者是“宣王”;而“适”的意思是“到……去”,动作的发出者是“孟子”,故“用”和“适”之间应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所言”是所字结构,指“孟子的主张”,作“果”的宾语,故应在“所言”后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A。
7.D “后亦用来指有资格继承君位的人”错误,天子专指国王或皇帝。
8.D A.“这是他信服孟子的主张,而实施仁政的心理基础”无中生有,且与文中“梁惠王不果所言”矛盾,“不果所言”的意思是“不实行他的主张”。B.“孟子更强调后者”无中生有,“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衣帛食肉’”逻辑错误,文中说的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知,应该先是百姓“衣帛食肉”“不饥不寒”,之后才是“王道之成”。C.“天子和庶人喜好利的弊端有所不同”错误,原文“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獘何以异哉”的意思是“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
9.答案 (1)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没有这样的事。
(2)孔夫子极少谈论利,就是为了时常防范祸乱的根源。
解析 (1)“然而”,这样却。“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使天下百姓归顺。“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
(2)“罕”,少。“防”,防范。“原”,根源。
10.答案 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从保民、教民等角度提出了七条措施。
解析 “王道之始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是“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具体措施有“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参考译文]
(一)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算是)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百姓迁到黄河以东的地方,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河内;黄河以东的地方收成不好,也是这样。看看邻国的政务,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为什么呢 ”
……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吃不完;细网不进池塘,鱼鳖吃不完;砍伐树木按一定的季节,木材用不完。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能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五亩住宅的场地,把桑树种植(在五亩大小的宅院里),五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了;畜养鸡、狗、猪,不要错过繁殖的季节,七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上肉了;百亩的田地,不要侵占耕种的时间,几口之家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织品做的衣服、吃上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却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没有这样的事。
“(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了,却说:‘不是我的过错,是年成不好。’这与刺人把人杀死后说‘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二)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每当读到梁惠王问“怎样才有利于我的国家”时,总免不了放下书感叹一番。说:唉,利的确是一切祸乱的开始啊!孔夫子极少谈论利,就是为了时常防范祸乱的根源。因此他说“依据个人的利益来行事会带来很多怨恨”。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有好利的弊病,有什么区别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师从子思的弟子。通晓道之后便去游说以求侍奉齐宣王,宣王不能任用他,于是他就到了梁,梁惠王不实行他的主张,认为其主张不切实际。当时,(各诸侯国都在实行变革,)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富兵强;楚国和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使强敌削弱;齐威王和宣王用孙膑、田忌等人,使国力强盛,各诸侯国纷纷东来朝拜齐国。当时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颂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而与他所游说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不符。于是他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
11.B “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三者句式一致,且均结构完整,各自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走者”“游者”“飞者”分别对应前面的“兽”“鱼”“鸟”,作三个句子的主语,所以应在三者前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
12.C “位高于太师”错。古代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傅位次于太师。
13.A “这跟儒家……的思想完全相同”错误。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14.答案 (1)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颜相貌好像很蠢笨。
(2)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在一起五百年后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解析 (1)“贾”,商人。“虚”,空,空虚,此处译为“什么东西都没有”。“盛德”,高尚的品德。
(2)“合”,合并。“离”,分离。“霸王者”,称王称霸的人。
15.答案 ①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②见周之衰,乃遂去。③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解析 “隐君子”即“隐居避世的人”,从文中找出能表现老子“隐君子”的内容即可,如“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见周之衰,乃遂去”“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到了周,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制定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好的商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颜相貌好像很蠢笨。抛弃你骄傲自满的作风和过多的欲望,抛弃你做作的情态神色和放荡的志向,这些对你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获它,会游的可以用钓鱼用的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能驾着风云升上天空。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住了很久,看到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了。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真意,共五千多字,然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功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所以长寿。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时曾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并在一起五百年后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老子是一个隐居避世的人。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世上学习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学习儒学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 老子认为,顺应自然,无所追求而使百姓得到感化;清虚宁静,无欲无为而使百姓变得正直。
16.A “患”的意思是“担心”,“患其无用”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彷徨乎无为其侧”与“逍遥乎寝卧其下”是对称结构,二者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故选A。
17.A “杂色牛”错。“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纯色体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故“牺牛”应为纯色牛。
18.D “否定大鹏有所凭借”错误,庄子在《庄子·逍遥游》一文中明确指出大鹏也需要借助风的力量。
19.答案 (1)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里自由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束缚,我终身不做官,来使自己的心志愉悦。
(2)它的主干臃肿,不符合用来取直的绳墨,它的细枝弯弯曲曲,也不符合圆规和方矩,生长在道路旁,木工都不看它。
解析 (1)“宁”,宁愿。“为……所……”,表被动。“快”,使……愉悦。
(2)“大本”,这里指树的主干。“中”,符合。“涂”,通“途”,道路。
20.答案 庄子认为,大有大的用处,但是一般人只能明白小的用处,并且以用小的方式来用大,因而困苦,无法逍遥。
解析 庄子认为大瓠之种并不像惠子所说的那样无用,而是可以制成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上,以得逍遥;而大樗树,虽不符合绳墨、圆规、方矩等的要求,但可让人优游自得地躺卧于树下。庄子认为,只有跳脱出实用的狭小视角,才可以看到事物更多的可能性,才能逍遥。
[参考译文]
(一)
庄子是蒙地人,名周。庄周曾经担任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的学问无所不包,然而他学问的根本属于老子的学说。所以他的著作有十多万字,大致都是寓言。他写作《渔父》《盗跖》《胠箧》,来毁谤孔子等人,来阐明老子的学说。《畏累虚》《亢桑子》一类,都是虚构的,没有实事。但是庄子善于行文写作,分析词句,铺张的叙述和牵强的推论,用来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当世博学之人,也无法避免受到他的攻击。他的言辞恣肆放纵,无所顾忌,随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不能器重他。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遣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请他,答应让他出任楚国的宰相。庄周笑着对楚国使者说:“千金,确是厚礼;卿相,确是高位。您难道没见过那些用于郊祭的牛吗 喂养它好几年,给它披上带有花纹的绸缎,把它送进太庙(去当祭品)。在那个时候,它即使想做一头孤独的小猪,难道能办得到吗 您赶快离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浅而小的水沟里自由愉快地游戏,也不愿被国君束缚,我终身不做官,来使自己的心志愉悦。”
(二)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种植,长成的葫芦能容纳五石的东西。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自己的容量。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宽大而没有容得下它的东西。这个葫芦并非不够宽大,我认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破了它。”庄子说:“你确实不善于使用大的东西,不善于发挥事物的大的功用……如今你有能容纳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用绳结缀把它制成腰舟,缚在身上,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呢 看来先生还存有不通达的见识啊!”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叫它‘樗’。它的主干臃肿,不符合用来取直的绳墨,它的细枝弯弯曲曲,也不符合圆规和方矩,生长在路旁,木工都不看它。现今你的言论,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 它们低着身子匍匐于地,来等待出来游戏的小动物;它们东跳西跃,不避高低,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在猎网之中。再看那牦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垂落天边的云,它可以说足够大了,却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一棵大树,却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或空旷辽阔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得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而夭折,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它看似没有可用之处,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
【群文探究】
1.提示 儒家重视人的品德修养,提倡仁政,具有“入世”理想和人文主义精神,主张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即使被围困时,依旧弦歌不辍;孟子则坚持以“仁政”劝谏君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道家是“出世”的,道家重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讲求清静无为,追求逍遥。老子主张隐匿高尚的德行而不宣扬,并身体力行,写作《道德经》后隐居避世;庄子主张不被事物的实用价值束缚,要看到事物更多的可能性,才能逍遥。
2.提示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醉心于争霸,所以儒家主张的仁政学说在当时不被接受和重视,儒家只能“累累若丧家之狗”,最后退而论书策。后世封建统治趋于稳定后,儒家讲求的“仁”“礼”等思想,逐渐被统治者重视并被改造成重要的统治工具。
道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超前的,但在魏晋南北朝等政治混乱的时期,便成了难以施展抱负的读书人的精神追求,为他们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