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张PPT)
8 复活(节选)
1.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有关知识。
2.通过作品了解当时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现实。
3.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角度欣赏人物,准确把握小说主旨。
一、辨词义: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迷惑·迷惘
(1)望着老师投来的目光,他心中 迷惑 ,不解其意。
(2)眼前的路该怎么走,他感到有点 迷惘 。
辨析 “迷惑”“迷惘”都含有“不清楚”的意思, 但是其侧重点不同,适用范围
不同。“迷惑”的原因,不是人生理本身的问题,而是客观事物使人暂时弄不清其
中的奥秘或道理。 “迷惘”是在“迷惑”的基础上产生的结果,即先不明白是怎
么回事,这是原因;而后不知如何是好,这是结果,多用于书面语。
2.熟悉·熟习
(1)小王非常 熟悉 这个声音,但一时想不起是谁。
(2)他是个计算机专家,非常 熟习 计算机技术。
辨析 熟悉:知道得清楚。该词适用的范围很广,常指看到的、听到的和了解到的
情况,多用于环境以及抽象的事物。熟习: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多用于
某种学问和技能,适用的范围较窄。
二、词语积累:请判断加点词语使用的正误。
1.他们坐在那儿专心地听,脑子里只有些隐隐约约的概念。 ( )
2.岁月在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 )
3.事实证明,他早已无可救药,根本不可能悔改。 ( )
4.因为一点小误会就与相识多年的朋友一刀两断,未免太不近人情了。 ( )
5.现在这个社会中,有些人看着衣冠楚楚,其实满肚子的旁门左道。 ( )
答案 “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不符合语境,应改为“模模糊糊”。“模模糊糊”形容不清楚,不分明。
答案 √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符合语境。
答案 √ “无可救药”指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
步。符合语境。
答案 √ “一刀两断”比喻坚决断绝关系。符合语境。
答案 √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符合语境。
√
√
√
√
分析选文中玛丝洛娃的形象。
答案 ①出身卑微。玛丝洛娃在和聂赫留朵夫交谈时说:“谁还会把一个怀孩子
的女佣留在家里呢 ”由此可知,玛丝洛娃其实是聂赫留朵夫姑姑家的女仆,出身卑
微。
②麻木不仁。玛丝洛娃本是一个单纯善良的少女,后来却沦为妓女并因卷入一起
谋财害命案而进入监狱。然而,玛丝洛娃对自己的妓女身份满不在乎。刚开始,她
并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过,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妓女
的职业习惯使她见了有钱的男人,便会笑脸相迎。她认出聂赫留朵夫以后,虽然怨
恨,但是很快便考虑着怎样利用聂赫留朵夫弄点好处。单纯善良的少女玛丝洛娃
被侮辱、被侵害后,变成了麻木不仁、自暴自弃的妓女。
结合文本,分析《复活》的思想意义。
答案 ①聂赫留朵夫在第一次去监狱看望玛丝洛娃时,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行,祈求宽恕。聂赫留朵夫的忏悔是发自内心的,“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虽然在玛丝洛娃向他要钱的时候,他曾想过和她一刀两断,但是,最终人性战胜了兽性,他决定拯救玛丝洛娃,以此赎罪。节选部分中,聂赫留朵夫的忏悔,是他在“复活”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②聂赫留朵夫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也是独一无二的地主贵族阶级的叛逆
形象。他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叛逆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小说通过写他诱
骗玛丝洛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忏悔以至到流放地为玛丝洛娃的冤案奔走的过
程,表现了这一形象的复杂性。聂赫留朵夫对自己和自己的阶级,乃至整个国家、
社会制度给予了彻底的否定。作者通过这个人物,既概括了19世纪末期俄国一些
进步贵族和知识分子的某些思想特征,也表达了人性上的自我完善以及向宗教寻
求出路的说教。
二、写法赏析
1.细致的心理描写
托尔斯泰不仅仅是在描写人的心理活动,他更为关注的是这个过程本身,即人的心
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瞬息万变的情感。例如,选文对聂赫留
朵夫的心理刻画,刚开始交谈时,他对用“你”还是“您”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向
他要钱的时候,他心里想“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通过一系列心理描写,
突出了聂赫留朵夫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为曾经深深伤害玛丝洛娃而忏悔不已,有时
又发生动摇。作者在聂赫留朵夫身上寄寓了人性理想——人可以有缺点,但要心
存善念。
2.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是指托尔斯泰不是凭借夸张,而是不露声色,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
辛辣的讽刺。玛丝洛娃因为被聂赫留朵夫伤害而改变了生活轨迹,后来甚至入狱,
文中写到“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害人者反而成了被害人的陪审员,
这是对当时俄国社会的一种赤裸裸的讽刺。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融入辛辣的
讽刺,揭露了当时社会贵族阶层和底层劳动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
三、思辨探究
有的人认为,小说标题“复活”主要是指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有的人认为,“复
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的“复活”。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一 聂赫留朵夫的蜕变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他经
历人性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的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
切美好的事物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种爱是纯洁美好的。
二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阶段。踏入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
虚、渺小,认为女人不过是一种“享乐工具”。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
笔钱。这种做法是其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
于是造成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三是从忏悔走向复活的阶段。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极为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
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作品在描述他的忏悔的过程中,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揭露
和批判了当时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因此,小说标题“复活”主要是指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观点二 作者通过玛丝洛娃表现了底层劳动人民所遭受的深重苦难及其对整个黑
暗社会的无比憎恨。玛丝洛娃在拒绝聂赫留朵夫的“善行”时,一再表现出自己
内心的屈辱、痛苦和按捺不住的愤怒。
正是这种种情感触动了她麻木不仁的灵魂,最后使她觉醒。由于她的灵魂深处始
终保存着善良的天性和与聂赫留朵夫初恋时的美好回忆,“悔罪”的聂赫留朵夫
才能获得她的宽恕,并使她重新“爱”上他。
玛丝洛娃最终拒绝聂赫留朵夫提出的结婚的建议,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崇高品质,也
是她为了爱他而做出的自我牺牲。
玛丝洛娃的“宽恕”精神使她的灵魂获得了新生。
因此,小说标题“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的“复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