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同步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3 23:1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    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用汗水和鲜血拼出来的。在脱贫攻坚这场    的战役中,共产党员矢志践行初心使命,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奋战在第一线,    。1800多名党员干部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扶贫事业,用生命和信仰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    、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铸就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  )。
《人民的小康》以小切口,实现了大叙事,折射出大道理。全面小康为了人民,全面小康依靠人民,14亿多中国人民共同谱写了属于每个人的时代之歌。它将丰富生动的镜头对准人民群众。从“造血式”扶贫到“输血式”脱贫,拔穷根、奔小康的大剧由故事的颗颗珍珠连通起来。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意气风发 波谲云诡 现身说法 攻坚克难
B.意犹未尽 波谲云诡 身先士卒 坚贞不屈
C.意犹未尽 波澜壮阔 现身说法 坚贞不屈
D.意气风发 波澜壮阔 身先士卒 攻坚克难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精神丰碑在纪录片《人民的小康》千年梦圆的新时代叙事中定格
B.在纪录片《人民的小康》千年梦圆的新时代叙事中,被这一精神丰碑定格
C.这一精神丰碑把纪录片《人民的小康》千年梦圆的新时代叙事定格
D.纪录片《人民的小康》千年梦圆的新时代叙事中定格了这一精神丰碑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输血式”脱贫到“造血式”扶贫,拔穷根、奔小康的大剧由故事的颗颗珍珠连缀起来。
B.从“造血式”脱贫到“输血式”扶贫,拔穷根、奔小康的大剧由故事的颗颗珍珠连缀起来。
C.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脱贫,拔穷根、奔小康的大剧由故事的颗颗珍珠连缀起来。
D.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脱贫,拔穷根、奔小康的大剧由故事的颗颗珍珠连通起来。
(2022江苏常州礼嘉中学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中共中央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并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不畏艰难险阻,不惧流血牺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斗、发愤图强、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 ① 。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1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得到了14亿中国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中国正处于两个100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② ,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只要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潮流最前列、站在攻坚克难最前沿、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 ③ !
(取材于习近平同志2021年相关讲话)
4.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请分别用一句以“中国共产党”为陈述对象的句子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8个字。
                            
                            
模拟试题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还有受众,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红色经典树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平民为主人公,把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形象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人权利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
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里的英雄超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的精神气质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导入了一个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摘编自《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
材料二:
德国诗人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的严肃性思考、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
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践的。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第一实验小组,最终失败;毛泽东也曾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走不通,最终坚定了革命道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为中国的道路。
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我们必须让民众直接出来解决问题,光靠我们学生不行,我们必须发动群众……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唯此,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强硬命令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
《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
(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
为什么这么好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因此深受受众欢迎。
B.红色经典倡导集体主义而五四运动强调尊重个体权利,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
C.红色经典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的虚构,并不影响其传导出的非常独特的魅力,反而吸引读者陶醉其中。
D.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
B.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是因为他们让读者感受到农民的朴实和真实。
C.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下,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
D.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对不同道路的比较和实践,陈延年兄弟就不会最终坚定地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1918年创作的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述,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B.柳青1959年创作的《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C.叶圣陶1924年创作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讲述了小学校长潘先生因军阀混战而举家逃难时种种可笑又可鄙的行径。
D.2009年播出的电视剧《潜伏》,讲述1945年国民党情报人员余则成弃暗投明,成为潜伏在军统的地下党的故事。
4.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5.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高考真题练
现代文阅读之分析论证思路
(2021新高考Ⅰ,1—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9分)
  材料一:
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 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静物各部分在空间中并存,这种静物不宜于诗,因为诗的媒介是在时间上相承续的语言。比如说一张桌子,画家只需用寥寥数笔,使人一眼看到就明白它是桌子。如果用语言来描写,你须从某一点说起,说它有多长多宽等等,说了一大篇,读者还不一定马上就明白它是桌子。
诗只宜叙述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上先后相承续,而诗所用的语言声音也是如此。这种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比如说,“我弯下腰,拾一块石头打狗,狗见着就跑了”,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
但是谈到这里,我们不免有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 莱辛也谈到这个问题,他说:“图画也可以模仿动作,但是只能间接地用物体模仿动作。……诗也能描绘物体,但是也只能间接地用动作描绘物体。”
换句话说,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以时间上的承续暗示空间中的绵延。
(摘编自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
《拉奥孔》所讲绘画或造型艺术和诗歌或文字艺术在功能上的区别,已成老生常谈了。它的主要论点——绘画宜于表现“物体”或形态,而诗歌宜于表现“动作”或情事,中国古人也浮泛地讲过。晋代陆机分划“丹青”和“雅颂”的界限,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这里的“物”是“事”的同义字。邵雍有两首诗说得详细些:“史笔善记事,画笔善状物。状物与记事,二者各得一”;“画笔善状物,长于运丹青。丹青入巧思,万物无遁形。诗笔善状物,长于运丹诚。丹诚入秀句,万物无遁情”。
但是,莱辛的议论透彻深细得多,他不仅把“事”“情”和“物”“形”分开,还进一步把两者各和时间与空间结合;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我联想起唐代的传说:“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批驳了这个无稽之谈:“此好奇者为之。凡画奏乐,止能画一声。”“止能画一声”五字也帮助我们了解一首唐诗。徐凝《观钓台画图》:“一水寂寥青霭合,两崖崔崒白云残。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画家挖空心思,终画不出“三声”连续的猿啼,因为他“止能画一声”。徐凝很可以写“欲作悲鸣出树难”,那不过说图画只能绘形而不能“绘声”。他写“三声”,寓意精微,就是莱辛所谓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所以画家画“一水”加“两崖”的排列易,画“一”而“两”、“两”而“三”的连续“三声”难。
(摘编自钱锺书《读<拉奥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他的《拉奥孔》在近代诗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B.雕塑《拉奥孔》既呈现了拉奥孔被缠绞的表情,又不让这表情表现为丑态,体现了希腊艺术恬静与肃穆的一面。
C.雕塑《拉奥孔》与史诗记载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处:一是拉奥孔的表情,二是大蛇缠身的部位,三是人物穿衣与否。
D.莱辛的《拉奥孔》认为,由于诗和画拥有不同的媒介和符号,所以形成了各擅胜场的题材范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由于诗歌是时间的艺术,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
B.绘画只能是对所画对象某一瞬间的定格,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
C.“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山排闼送青来”等诗句,化静为动,以动作来描绘景致。
D.沈括质疑了唐代传说,从这个例子可判断,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其实没有道理。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D ①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意犹未尽:还没有尽兴;意思还没有全部表达出来。此处是说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正精神振奋、气概昂扬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突出人的精神气概,应选“意气风发”。
②波谲云诡: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此处修饰的是脱贫攻坚“战役”,以突出其声势,应选“波澜壮阔”。
③现身说法:本为佛教用语,指佛力广大,能现出种种人形,向人讲解佛法。现比喻用自己的经历、经验为例证,对人进行讲解或劝导。身先士卒:作战时将帅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多泛指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此处与“奋战在第一线”衔接,强调共产党员带头走在群众前面,应选“身先士卒”。
④攻坚克难:攻占坚固的堡垒,克服重重的困难,现在常常用来形容人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圆满地完成任务。坚贞不屈:坚守自己的意志和节操,决不向敌人或恶势力屈服。此处说的是1800多名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时克服重重的困难,与“敌人或恶势力”无关,应选“攻坚克难”。
2.A 要求复位的句子是第二段的最后一句,前文是“……脱贫攻坚精神,铸就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那么括号中的句子应紧承前文,主语应是“精神丰碑”,排除B、D两项;虽然C项的主语是“精神丰碑”,但是“这一精神丰碑把纪录片……定格”不合逻辑,应是“这一精神丰碑在纪录片……中定格”。
3.C “从……脱贫到……扶贫”不合逻辑,应是先“扶贫”再“脱贫”,排除A、B两项。“由故事的颗颗珍珠连通起来”搭配不当。“连通”指接连而又相通,多指道路等。“珍珠”与“连缀”搭配更恰当,排除D项。
4.答案 ①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②继续走好前行的路 ③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解析 ①结合前文分析可知,此处应补充包含“到……起来”的短语的语句,与前面的“从站起来、富起来”相呼应,以体现中华民族的变化,可填“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②横线前说“我们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此处有时间上的承接关系,以体现由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的过程,可填“继续走好前行的路”。③这里是对前文的总结,横线前“只要……”是条件,横线处应填结果,可填“就必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5.答案 ①中国共产党迎来100周年庆典。
②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取得了伟大成就。
③中国共产党前行不忘初心,必将不败。
解析 第一段,要抓住关键信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第二段,突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就;第三段中的“牢记初心使命”等内容是概括的关键。要注意每个句子都应以“中国共产党”为陈述对象。
模拟试题练
1.C A项,“因此深受受众欢迎”错误。材料一中说的是“在当下还有受众”,并没有说“深受受众欢迎”;此外,选项缺少时间限制。B项,“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张冠李戴,材料一第三段中说的是“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超越”。D项,“李大钊……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错误。李大钊和陈独秀属于先进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转变,说明他们意识到了要推动民众觉醒,不是民众觉醒的典型事例。
2.B “是因为他们让读者感受到农民的朴实和真实”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仍然有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而非提线木偶”。
3.B 材料中有关红色经典的阐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结合年代、题材、影响力等因素考虑,《创业史》是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作品。
4.答案 ①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海涅的名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②采用比喻论证,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③强调思想、思想觉醒的重要性(思想对行动的先导作用),引出后文观点。(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
解析 题目要求从论证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首先,要关注论证方法,画线句中包含引用的文字,还涉及比喻,所以兼用了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两种论证方法;指出论证方法后,还要结合论证方法的作用简要分析。其次,这是材料二的首句,很明显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5.答案 ①独特的精神价值,深刻的思想内涵。红色经典具有独特的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包括工农兵立场、集体主义精神、革命浪漫主义;《觉醒年代》关注思想的力量、思想觉醒的过程。②个性鲜明、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红色经典中的人物鲜活有魅力;《觉醒年代》中的人物真实立体,可信可亲。③高超的艺术手法。红色经典的革命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传导出独特的魅力,《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和背后的内在核心使该剧能脱颖而出。
解析 分析原因时既要抓住这些作品的内容特点,还要考虑其写作技巧的运用。如材料一第一段提及的“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材料二第一段提及的“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觉醒的过程”,等等。
高考真题练
1.A “莱辛是历史上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说法有误。材料一原文说“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莱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是他的著作使人们从“相信诗画同质”到明白“诗画并不同质”,但没有证据证明他是“质疑‘诗画同质’观念的第一人”。
2.C A项,“在描述一件事情时,即使是高明的绘画也不如诗歌来得生动和明白”错误。由材料一第八段中“用语言来叙述这事,多么容易,但是如果把这简单的故事画出来,画十幅、二十幅,也不一定使观者一目了然”可知,用语言来描述一件事情更容易,并不是说用绘画来描述事情比不上用诗歌生动明白。B项,“因此后人根据画作是推想不出所画对象动作的过程的”过于绝对。由材料一中“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可知,画作也能以一静面表现动作的全过程。D项,沈括质疑唐代有关王维的传说的例子,只是表明“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后人关于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
3.D A项的意思是:诗歌要空灵,才是好诗,可以入画的诗还是眼中“金屑”。即诗歌如果能入画,那就还有障眼之物,不算好诗。这里主要强调的是诗歌要有空灵的意境,而画则要有形。莱辛的观点是“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是从空间与时间角度来划分的。此选项不能支持莱辛的观点。B项的意思是:文章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文章,两者艺术形式不同而志趣一致。这说的是诗画同质。C项认为诗画能圆满结合,显然是认为诗画同质。D项,前一分句写图画可以摄取连贯动作的某一画面,而后一分句写诗歌可以描绘出人被爱神之箭射中的过程,能支持莱辛的观点。
4.答案 ①材料一围绕莱辛《拉奥孔》提出的“诗画异质”观,从缘由、推论到结论,纵向展开,引述其观点,并结合作者个人的理解,以举例、引证的方法加以阐释;②材料二点出莱辛“诗画异质”的核心观点后,以札记形式列举中国古人关于诗画关系的相关讨论,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材料一,首先提出莱辛的观点——诗画并不同质;接着叙述“特洛伊木马”的故事,引出“诗画异质”说的缘由;接着作者阐述自己对莱辛观点的理解,“换句话说,画只宜于描写静物,诗只宜于叙述动作”,并分别举例论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紧接着针对疑问“画绝对不能叙述动作,而诗绝对不能描写静物么”进行了解答,即“图画叙述动作时,必化动为静”“诗描写静物时,亦必化静为动”。论述时纵向展开,采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通俗易懂。材料二先是点出了莱辛的“诗画异质”观点;接着提出我国古代也有诗画不同质的类似观点;然后以札记的形式引用中国古代诗画的例子,证明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与莱辛观点形成照应。
方法归纳
梳理论证思路“三看” 1.看开头 ①引入话题——作者是如何引入话题的。 ②提出中心论点——作者是否提出了中心论点,提出了什么中心论点。 ③提出分论点——作者在阐述中心论点时,是否提出了分论点,通过直接论证分论点来间接论证中心论点。 2.看主体 ①选择论据——作者运用了什么内容充当论据。 ②确定论证方法——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③选择论证角度——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正面还是反面)进行论证的。 ④深入剖析论据——作者举出事实论据后,是否对论据进行了剖析,增强了论证力度。 ⑤追加比喻论证——作者在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基础上,是否又运用比喻论证对文章的论点进行了阐述。 3.看结尾 ①消除误解——作者在归纳总结前,是否强调了什么,以避免读者误解论点,保证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②归纳总结——作者是否对前面的论证进行了归纳总结。 ③得出结论——作者在归纳总结时,是否得出了什么结论或者发出了什么倡议。
5.答案 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中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意谓“一边目送鸿雁飞去,一边双手拂动琴弦”,可见都含有动作,而材料二说“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由此可看出画“手挥五弦易”,因为琴不移动,手指也可以抓住某一刹那的动态进行描绘;而“目送归鸿”则是连续性的动作,画家只能画出诗人遥望高飞的鸿雁的姿态,却无法画出“目送归鸿”的连续画面,故说画“目送归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