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驿路梨花 课件(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 驿路梨花 课件(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4 19:10:4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44张PPT)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年 级:七年级下
学 科:初中语文(统编版)
中华诗词大会
诗句识别题
每 后 梅
落 袖 清
花 明 梨
诗句识别题
每 后 梅
落 袖 清
花 明 梨
梨 花 落 后 清 明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晏殊《破阵子·春景》
诗句识别题
地 迎 洛 花
明 满 开 情
梨 月 不 门
诗句识别题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
地 迎 洛 花
明 满 开 情
梨 月 不 门
梨 花 满 地 不 开 门
诗句识别题
路 不 梅 花
处 开 袖 香
梨 落 驿 处
诗句识别题
路 不 梅 花
处 开 袖 香
梨 落 驿 处
驿 路 梨 花 处 处 开
悬知寒食朝陵使,
驿路梨花处处开。
——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悬知寒食朝陵使,
驿路梨花处处开。
预知来年寒食节,朝祭北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处处梨花盛开的驿道到达洛阳。
略读理关系
略读是一种通过快速阅读文章,了解内容大意的方法。
阅读速度:400字/分钟
课文一共2015字
建议阅读时间5分钟以内
阅读提示
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文。
2.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根据目的,确定重点,其余可跳读。
计时阅读课文,梳理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用两个字概括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完成下图。
略读理关系
( )
( )
( )
( )
“我”和老余
解放军战士
( )
一群小姑娘
( )
(修建)
读完全文用了( )分( )秒
梳理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用两个字概括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关系,完成下图。
略读理关系
(照料)
(照管)
(回报)
(借住)
“我”和老余
解放军战士
(梨花)
一群小姑娘
(瑶族老人)
(修建)
略读的主要特征是选择性阅读。选择性阅读不能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以最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遇到不懂的字、词等都可以跳过,甚至还可以跳过某个部分。不打断阅读思路,高度集中注意力,是提高略读效率的关键。
略读理关系
选择内容:
人物与小茅屋的关系
略读内容:
景物描写、人物心理、对话、议论抒情……
再次略读全文,找出文中不同人物为了照料小茅屋做了哪些具体的事情,画出相应语句,并思考每个人物行为的动机。
略读理关系
文中第10段所描写的“厚厚的稻草”是对旅行者细致的关怀,“装满了水”、“水清凉可口”则说明经常有人来为大竹筒换水,从侧面体现出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次数的频繁。
第13段描述瑶族老人“肩上扛着一袋米”,如果只是出于补偿自己用掉的米,并不需要“肩上扛着”才能搬得动的“一袋米”。所以此处老人搬来如此多的米,不单纯出于道谢与补偿的目的,更多的是被梨花姑娘的精神感染,帮助其他的旅人。
第28段提到“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其中“真应该”三个字暗含“我”与老余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从无到有的过程。
略读理关系
对特定对象的
感激与报恩心理
为他人服务而奉献自己力量的行为
是否可以把文章相似的情节进行删减,
变成“解放军叔叔盖好小茅屋之后,我和老余借住茅屋”?
略读理关系
解放军叔叔——学习雷锋——服务人民
梨花姐妹——受到感动——学习解放军——服务瑶族老人、我、老余……
瑶族老人、我、老余……——感谢梨花,被梨花感动——学习梨花——服务过路人
是否可以把文章相似的情节进行删减,
变成“解放军叔叔盖好小茅屋之后,我和老余借住茅屋”?
略读理关系
解放军叔叔——学习雷锋——服务人民
梨花姐妹——受到感动——学习解放军——服务瑶族老人、我、老余……
瑶族老人、我、老余……——感谢梨花,被梨花感动——学习梨花——服务过路人
人物群像塑造,人数更多。
雷锋精神在人与人之间不断感染、传递、发扬。
雷锋精神是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学习和发扬的,是不求回报、为他人着想、播撒人类大爱的精神。
身份区别
民族区别
年龄区别
【资料助读】
1.本文是彭荆风被剥夺22年创作权后,重返文坛,于1977年(“文革结束后第一年”)创作的第一篇短篇小说。
2.作者在《驿路梨花:彭荆风短篇小说精选》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我这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3.“云南边疆民风淳朴,尽管当地的人们没有把学雷锋的口号持在嘴上,但他们却一向有助人为乐的好习俗,好客、热情、关心他人,我经常想起那里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
请同学们再次略读课文,准备看图复述课文
A.从“我”和老余借助小茅屋开始,按图顺时针复述
B.从解放军战士修建小茅屋开始,按图逆时针复述
导图理思路
(照料)
(照管)
(回报)
(借住)
“我”和老余
解放军战士
(梨花)
一群小姑娘
(瑶族老人)
(修建)
导图理思路
请同学们再次略读课文,结合课文,补充完善思维导图。
导图理思路
请同学们再次略读课文,结合课文,补充完善思维导图。
两次误会
三个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
遇见瑶族老人走进来,连忙感谢
哈尼小姑娘出现,连忙行礼感谢
小姑娘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导图理思路
通过梳理思维导图,你是否发现了本文结构的精巧之处?
文章运用插叙的记叙顺序,设置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最终揭晓谜底。
比较赏环境
将课文和删减后的文章进行对比,看一看删减了什么?判断删与不删有何区别?你觉得哪种更好?
改文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这是哀牢山南段的最高处。这么陡峭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走上一天,路上也难得遇见几个人。夕阳西下,我们有点着急了,今夜要是赶不到山那边的太阳寨,只有在这深山中露宿了。
同行老余是在边境地区生活过多年的人。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老余说:“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
“快看,有人家了。”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老余打着电筒走过去,发现门是从外扣着的。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
我们推开门进去。火塘里的灰是冷的,显然,好多天没人住过了。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我们走累了,决定在这里过夜。
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我们开始烧火做饭。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走了。我们躺在软软的干草铺上,对小茅屋的主人有说不尽的感激。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一个须眉花白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手里提着一杆明火枪,肩上打着一袋米。
“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老人眼睛瞪得大大的,几次想说话插不上嘴。直到我们不作声了,老人才笑道:“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
我们把老人请到火塘前坐下,看他也是又累又饿,赶紧给他端来了热水、热饭。老人笑了笑:“多谢,多谢,说了半天还得多谢你们。”
看来他是个很有穿山走林经验的人。吃完饭,他燃起一袋旱烟笑着说:“我是给主人家送粮食来的。”
“主人家是谁?”
“不晓得。”
“粮食交给谁呢?”
“挂在屋梁上。”
“老人家,你真会开玩笑。”
他悠闲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停了一会,又接着说:“我是红河边上过山岩的瑶家,平常爱打猎。上个月,我追赶一群麂子,在老林里东转西转迷失了方向,不知怎么插到这个山头来了。那时候,人走累了,干粮也吃完了,想找个寨子歇歇,偏偏这一带没有人家。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有主人。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我只好撕了片头巾上的红布、插了根羽毛在门上,告诉主人,有个瑶家人来打扰了,过几天再来道谢……”
说到这里,他用手指了指门背后:“你们看,那东西还在呢!”
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瑶族老人又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 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比较赏环境
分析有关“梨花”的环境描写。
比较赏环境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提示:
1.结合上下文语境。
2.句子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比较赏环境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
比较赏环境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比较赏环境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以梨花这一景物突出人物心灵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单写梨花——欣喜,营造优美意境。
②花与人结合——烘托人物的美好心灵,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③引用诗句——一语双关,以花喻雷锋精神。
④文章开头——点题,为下文茅屋的出现作铺垫。
⑤文章结尾——照应题目,深化主题。
感受梨花之美
比较赏环境
1.请给删减后的故事拟个题。
比较赏环境
2.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比较赏环境
2.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一语双关
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
雷锋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拟对联点题
请根据课文内容,为结尾“驿路梨花处处开”拟出下联。
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梨花处处开
雷锋精神代代传
助人为乐时时有
美好品质辈辈承
云南的深山中,一座小茅屋,一片梨花林,见证着雷锋精神的传承。回顾当下,你能发现身边的“梨花精神”吗?
拓展链生活
他本打算外出理发,却在马路中央“站岗”2小时
火箭军某部文职人员李俊龙驾车外出理发途中,发现一个井盖被碾压竖起,对道路交通安全造成极大隐患。于是停车后一边通过多方查找联系到井盖所属的供水公司,让他们迅速派遣人员处理,一边警示提醒过往车辆行人,自觉承担起守护群众安全的责任。
就这样,他在井盖边上坚守了近2个小时。一直到供水公司巡检员抵达现场,李俊龙帮助她完成路障设置后才驾车离开。
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可以从阅读方法、语文知识、思想感悟等角度谈。)
略读
记叙顺序
悬念
误会
环境
主题
谈谈你的学习收获。
(可以从阅读方法、语文知识、思想感悟等角度谈。)
作业:(二选一)
1. 课外阅读鲁迅《祝福》、契诃夫《变色龙》、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项链》,分析小说中的悬念设置。
2.课后请尝试将你身边的“雷锋故事”写成小故事。设置悬念与误会,使情节更加曲折生动!
谢谢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