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3 23:33:36

文档简介

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己保管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
材料二:
“述”的内涵非常丰富。《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行“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行的对象是天。《论语·八佾》讲到,“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道德追寻的是天的使命。对于孔子而言,他的工作就是传天道,兴天道。在《论语·阳货》第十八章中,孔子说他不想再说话,但是他的弟子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回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从这段话中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孔子述的是天道,天是最终的创造者;第二,孔子认为自己是天道的述者,子贡则将自己看作是孔子思想的述者。孔子践履德性的活动表达了对天的“孝”,而子贡践履德性的活动则表达了对孔子的“孝”。
因此,孔子将他对经典的传承比作一个孝子做的事情。儿子对父亲最大的孝是对父亲志向、事业、梦想的继承、实现和发扬光大。同样孔子述的天道也是对天的孝。对于孔子而言,他的智力活动是恢复天道,这就是对天尽孝。在孔子那里,“孝”的含义涉及了延续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的义务。
孔子不是唯一把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的人。孔子与柏拉图早期的作品《游叙弗伦》对“孝”的定义殊途同归。苏格拉底的诘问对象游叙弗伦得出“孝”是公正的一部分,“孝”是人类对上天的侍奉。苏格拉底认为自己的哲学活动就是对神灵的侍奉,自己的问答法就是对神灵的侍奉。基于苏格拉底对上天侍奉的论证,苏格拉底提供的答案就是进行哲学活动是对上天真正的“孝”。对哲学活动与孝的密切联系,亚里士多德也有所表述。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说,“孝”要求更加尊重真理而不是尊重你的朋友。他认为“孝”的对象是真理,而不是上天。践行“孝”这一德性活动是追求哲学的严肃义务,因为追寻哲学是为了探寻真理。
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哲学活动和“孝”联结起来,尽管每一个人对“孝”的理解不同,这也反映了他们做哲学的方法不同。苏格拉底通过诘问的方式审查人的信念;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通过对前人理论的考察、批判发现真理;孔子则认为从事“孝”的活动就是对天道的传承。
(摘编自余纪元、金小燕、韩燕丽《“述而不作”何以成就孔子?》)
材料三:
“述而不作”的信条影响深远,达两千年之久,成为风气。自孔子以后,儒家教育多遵从这一原则,以传授、注解经典为己任。要从事这一学问,必然燕记经文才能言而有据。因而,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
孔子教育弟子是为了让他们从政,用子夏的话说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隋唐以后,科举盛行,官方明确规定了读书人的出路,只有为官一途。学校成为向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科举使用八股文体,专以四书五经命题,以儒家经典考学生,答案阐释以经典为准,不允许有超出范围的见解。
可以说,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使得他在教学中有偏重继承、轻视创新的倾向;伦理关系与师生关系的结合,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这使人们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减少或部分失去了探索未知的兴趣。这样使得传统教育以教师解释、学生背诵为基本方式,因循以往,缺乏创新精神。
(摘编自李杨《“述而不作”与传统教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虽然记录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其实孔子在传述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东西,后孔子时代的儒学都长期传承并发展着这种精神。
B.“述而不作”中的“述”内涵非常丰富,在古代辞书中解释为“循”,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含义被“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含义所取代。
C.在儒家经典著作《中庸》一书中,认为“孝”应包括“善述人之事也”,也就是说,“述而不作”中的“述”与“孝”是统一的,这种理解恰好切合孔子的观点。
D.“述而不作”的信条,后来成为儒学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熟记经典成为学生的基本功,这一传统一直影响到后来的科举考试,并且命题答案均以四书五经为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位教育家,孔子期望把学生培养成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他认为从事“孝”的活动是对天道的传承。
B.孔子认为,儿子出生的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故父母死后孩子应以同样的时长服丧以表感恩,于是提出了“三年之丧”的礼制。
C.“孝”在儒家思想学说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孔子看来,“孝”不仅限于父母,也体现在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文化传统的延续。
D.孔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将哲学活动与“孝”联结起来,因做哲学的方法不同,对“孝”的理解也有差异。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上天为每个人灵魂提供了选择机会:或是拥有真理,或是得到安宁。你可以任选其一,但不能兼而有之。”
B.“倘若没有天地,哪里会有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因此,敬天祈福正是对天地自然献上的一份崇高敬意。”
C.“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D.“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5.对影响两千年之久的孔子“述而不作”的信条,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3分)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 ”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 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听不见的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撤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 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伍原没看到任何路标,想喊不能喊、不敢喊,是因为担心会暴露自己。
B.“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正是这样死寂的环境让伍原几近崩溃。
C.那“一小点儿黄黄的光”虽然微弱,但是让伍原不再孤独并燃起了希望。
D.老乡听不见还不会说话,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陷入绝望之中。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不只一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
C.“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作者用“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象征着伍原坚定不移的信念。
D.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迷路孤独的伍原多用心理描写,对“听不见不会说”的老乡多用动作描写。
8.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文中波折,然后分析其效果。(6分)
9.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秦说齐闵王曰:“臣之所闻,攻战之道非师者,虽有百万之军,北之堂上;虽有阖闾、吴起之将,禽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衽席之上。故钟鼓竽瑟之音不绝,地可广而欲可成;和乐倡优侏儒之笑不乏,诸侯可同日而致也。昔者魏王拥土千里,带甲三十六万,恃其强而拔邯郸,西围定阳,又从十二诸侯朝天子,以西谋秦。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卫鞅谋于秦王曰:‘夫魏氏其功大而令行于天下,有十二诸侯而朝天子,其与必众。故以一秦而敌大魏,恐不如。王何不使臣见魏王,则臣请必北魏矣。’秦王许诺。卫鞅见魏王曰:‘大王之功大矣,令行于天下矣。今大王之所从十二诸侯,非宋、卫也,则邹、鲁、陈、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篳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东伐齐,则赵必从矣;西取秦,南伐楚,则韩必从矣。大王有伐齐、楚之心,而从天下之志,则王业见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后图齐、楚。’魏王说于卫鞅之言也,故身广公宫,制丹衣,柱建旌九族,从七星之旗。此天子之位也,而魏王处之。于是齐、楚怒,诸侯奔齐,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魏王大恐,跣行按兵于国,而东次于齐,然后天下乃舍之。当是时,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而不以德魏王。故卫鞅之始与王计也,谋约不下席,言于尊俎之间,谋成于堂上,而魏将以禽于齐矣;冲橹未施,而西河之外入于秦矣。此臣之所谓北之堂上,禽将户内,拔城于尊俎之间,折冲席上者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竞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B.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C.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D.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土置将/以待魏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之堂上的“北”指打败,与《登泰山记》“当其南北分者”中的“北”意义不同。
B.诸侯指西周、春秋分封的各国国君,有服从王命、交纳贡赋、捍卫王室等义务。
C.跣行指赤脚行走,表示恭敬。古代以跣为敬,故非大功臣,不得佩剑穿履上殿。
D.冲橹指冲车和高巢车,冲车用以冲城攻坚,高巢车用以嘹望敌军。亦泛指战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秦认为,攻战的方法不在于用兵,国君即使沉迷于音乐,照样可以扩充国土、实现愿望;国君即使嗜好歌舞杂技表演,照样可以使诸侯归服。
B.魏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强大的军队,在对赵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还围困、攻占了定阳,又率领十二诸侯朝拜周天子,商量对付西边的秦国。
C.卫鞅为使秦国摆脱困境,劝谏魏王四面出击,攻打燕国、齐国、秦国和楚国,如此一来赵国和韩国必然都归附魏国,这样魏王才可称王于天下。
D.魏王认同卫鞅之言,于是僭越本分享用天子威仪,在宫室、衣服、旗帜等方面都按照王者的规格来配置,结果触怒齐楚两国,被齐国打得大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有阖闾、吴起之将,禽之户内;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
(2)当是时,秦王垂拱受西河之外,而不以德魏王。
14.历史是会重演的,齐闵王怎样做才能避免重蹈魏王覆辙 请根据原文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一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逢王建有赠
张藉
年状皆齐初有髭,鹊山漳水①每追随。
使君②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
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
经今三十余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
[注]①鹊山漳水:作者与王建早年同窗之地。②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与友人年岁相若,久别相逢,想起当年深厚的同学情谊,感慨万千。
B.三、四句回忆当年交游广泛,常常一起朝见使君、夜会处士,问学赋诗。
C.往事虽然已经过了很多年,但依然恍如昨日,可见两人年少时相交之深。
D.诗歌层层抒写,以平实的语言叙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欢喜。
16.本诗第三联道出了人们向往的求学生活情景,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名句默写。(6分)
(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分别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常从鬓发的细微变化生出对生命深沉的感喟,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近日,研究学习甲骨文方向的95后女生李莹,因发视频吐槽专业“冷门”意外走红,不少网友在线催更,希望通过学习甲骨文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当“冷门”遇见催更,是李莹通过新技术、新平台手段,让传统文化得以走入国人视线,引起大众关注的成功,更是网友们对于“甲骨文”这一中国古老文字的浓厚兴趣的体现。
传统文化传承,是每一个中国人___①___的责任。从护《尚书》的伏生,到唤醒故宫的单霁翔,从古至今,正是这些有识之士在传承之路上的耕耘不息,才谱写了一曲华夏文明的传承之歌,造就了中华文化赓续前行的世间奇迹。从教育角度而言,传承还应该更年轻化,可以从小开始,从启蒙出发,从兴趣入手,让孩子们能够早一点接触,早一点喜欢上各种传统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唯有___②___,才能让传统文化与时代融合,跟现代同步,才能永保中华文化火种生生不息。
让“冷门”的传统文化热起来,不是一夕之功,___③___的。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的去宣传和普及,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它们,并喜欢它们,并成为传承的主力军。让古老而充满活力的甲骨文“飞入寻常百姓家”,使古老文化从书斋走向社会、从小众走向大众、从“绝学”走向“显学”,我们需要更多的李莹。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部分有语病,请加以修改,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物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98%的人都认为过敏性鼻炎是花粉引起的。确实,花粉是引起过敏性鼻炎的罪魁祸首。但是把账全部算在花粉头上有些冤枉,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① 。
食物过敏在非过敏季表现很不典型,很多人根本感觉不到。在过敏季食用了过敏食物。同时又接触过过敏花粉,过敏性鼻炎症状就会明显加重。食物过敏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② ,吃完后马上出现过敏症状,如吃虾后嘴唇肿痛或出现皮疹。慢性过敏则很隐蔽,症状多样,不限于皮疹和鼻炎,往往在进食数小时甚至数天后才出现症状,我们自己很难识别。
如何找出过敏食物呢?一是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在日常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有过敏症状时要考虑是否跟食用了某种食物有关;二是可以通过抽血化验相应食物的IgE、IgG抗体, ③ 。找出过敏原后避免接触是一种对因治疗,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脱敏治疗也是一种对因治疗,但如果过敏原复杂就很难实行,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且脱敏治疗耗时长,一般要治疗3年以上,其间每周都要治疗,坚持下来也需要很强的毅力。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太阳快到了天心,张老汉对儿子说:“我们快些走,等会儿集就散了。”
B.褚老师看着同学们,说:“我们为什么来上学?是要学知识,学做人。”
C.我们站在月台上,等着下货、上货,全家老小就指望着这个吃饭。
D.虽说我们是亲兄弟,但也得把这笔账算清楚,不能老是让你吃亏。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提出一个结论:群体就是一个聪明人带着一群傻瓜,群体是没有思考力的!
我们大多数人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处于一个个你可能没有察觉的群体中。
比如,校园里霸凌别人的常常是一个头头后面跟着一群人,领头的让干啥就干啥。这一群人就是群体。比如,“双十一”,大家在优惠活动下开始疯狂地抢购产品,即使不是那么需要那样东西,也忍不住跟风,这一群人就是消费群体。比如,虽然没看过某部电视剧,但大家都骂这部电视剧很烂时,你为了和大家保持一致也开始附和,你就在这个群体中。
于你个人而言,你是否在某个群体中?你是否意识到这种群体的非理性?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宜宾市叙州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D 2.B 3.C 4.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孔子的言行为论据;②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论证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5.①“述而不作”有其积极的一面,孔子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对文化经典的传承以及要求学生熟背文化经典都是值得提倡和继承的;②但教学中偏重继承,限制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又有局限性。
6.D 7.B 8.波折:①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陷入听天由命的绝望时,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希望。②当伍原靠近灯光发现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务时,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陷入新的困境。③当伍原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让这个聋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摆脱窘境,疲惫至极甚至大哭绝望时,忽然老乡用手摸他的头、帽子来确认身份,最终帮他指路。
效果:①加快行文节奏,制造紧张的气氛。②扣人心弦,引发读者对伍原命运的关注,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③丰富了人物形象,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有过欣喜、失落,甚至绝望,但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 9.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伍原的经历来写。②在这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个人的这次经历就是“杯水微澜”,但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③伍原和老乡的沟通虽然充满曲折,但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
10.D 11.C 12.B 13.(1)即使对方有阖闾、吴起那样的将才,在屋内设计就可以将他们擒获;周长千丈的大城,在筵席上谋划就可以攻取。
(2)在这时,秦王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魏国)西河之外的大片土地,但并不感激魏王。 14.①头脑清醒,不信阿谀之词;②睦邻友好,不可四面树敌;③谦卑低调,不居诸侯之上。
参考译文:
苏秦游说齐闵王道:“我听说,攻战之道不在于用兵,即使对方拥兵百万,也可以败之于庙堂之上;即使对方有阖闾、吴起那样的将才,在屋内设计就可以将他们擒获;周长千丈的大城,在筵席上谋划就可以攻取;百尺之高的攻城器具,在卧席上设计就可以摧毁它。所以钟鼓竽瑟的音乐不绝于耳,也可以扩充土地,实现心中的愿望;歌舞杂技艺人在堂前表演不断,而诸侯都会一起来归顺。从前魏国拥有方圆千里之地、三十六万强兵,仗恃它国力强大,攻下了赵国都城邯郸,向西围困了定阳,又率领十二诸侯朝拜周天子,商量对付西边的秦国。秦王为此感到恐惧,睡觉睡不安稳,吃饭不知滋味,下令国内所有城池积极备战,加强防守,组织死士,安排将帅,防范魏国进攻。卫鞅(商鞅)对秦王献计说:‘魏国因功劳大而令行天下,又率领诸侯朝拜周天子,它的盟国一定很多。所以现在以秦国一国之力来对付强大的魏国,恐怕不行。大王何不让我去见魏王,那我就必定有办法打败魏国。’秦王答应了卫鞅的请求。卫鞅见到魏王说:‘大王功劳很大,可以号令于天下了。现在大王所率领的十二诸侯,不是宋、卫,就是邹、鲁、陈、蔡,这些小国本来就是受大王驱使的,不能让大王称王于天下。大王不如向北攻打燕国,向东攻打齐国,那么赵国就必然会归附魏国;向西攻打秦国,向南攻打楚国,那么韩国也必.然会归附魏国。大王有讨伐齐、楚的决心,又顺从了天下人的志愿,那么称王大业就可以实现了。大王不如先穿上王者的服饰,然后再去攻打齐、楚。’魏王听了卫鞅的话很是高兴,亲自指挥扩建宫殿,裁制红色龙袍,树立天子旌旗,准备帝王进兵时使用的画有朱雀七星的旗帜。这些威仪都是天子使用的,而魏王全都用上了。齐、楚两国为此大为愤怒,诸侯都投向齐国,齐国出兵攻魏,杀死魏太子,消灭魏国十万大军。魏王大为恐慌,光着脚下令全国停止出兵,又东奔到齐国(屈身朝齐),诸侯这才放弃攻魏。在这时,秦王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魏国)西河之外的大片土地,但并不感激魏王。所以说,这一开始就是卫鞅和秦王商量好的计策,在酒席间订下计谋,在庙堂上设好计策,就让魏将被齐国活捉;攻城的武器都未使用,(魏国)西河之外的土地就归属于秦国。这就是我所说的在庙堂之上打败敌人,在门户之内擒获敌将,在筵席之间攻取城池,在卧席之上摧毁攻城器具。”
15.B 16.①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一道,在切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②努力探求义理,要有深入探求事理的精神;③要享受学习过程,在轻松自在中求学。
17. 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18.①义不容辞 ②薪火相传 ③一蹴而就 19.当“冷门”遇见催更,是网友们对于“甲骨文”这一中国古老文字的浓厚兴趣的体现,更是李莹通过新技术、新平台手段,让传统文化得以走入国人视线,引起大众关注的成功表现。 20.①让甲骨文“飞入”寻常百姓家,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甲骨文走向社会、大众的过程;
②“从书斋走向社会、从小众走向大众、从‘绝学’走向‘显学’”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鲜明,突出强调了甲骨文的普及和传承。
21.C 22.示例:①食物也会引起过敏;②急性过敏很容易识别(或“急性过敏症状明显”);③从而找出过敏原。
23.省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