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单元内容重组的思路与课时划分
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从整数乘法维度看,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以及三位数乘两位数,为今后学习分数乘法奠定基础。从小数数感建立维度看,是在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并为今后学习小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基于上述编排特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明白算理,掌握算法,会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同样适用,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体会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本单元一共安排了9个例题:
首先安排了小数乘整数,教材编排的【例1】是结合具体量计算3.5×3,教材安排的目的是利用“进率是十的常见量”,沟通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例2】0.72×5,编排在脱离具体量的背景下,理解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转化为整数乘法来算。接下来是小数乘小数,【例3】2.4×0.8,理解小数乘小数算理和算法。【例4】0.56×0.04在整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如何处理。【例5】小数倍的应用和验算。【例6】积的近似数,是在四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单元的基础上学习的,求积的近似数所用的方法同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完全相同,运用原有的知识储备完全能解决的内容。【例7】是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解决问题安排了【例8】根据实际问题和具体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放大、缩小),【例9】分段计费解决问题。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不是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而是对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机会,帮助学生对计算过程作出合理的解释,重点引导学生从积和因数的关系出发,强调转化的思想方法。
如上编排,把小数乘法的各种情况进行了细致的切分,试图通过减缓教学进度,以逐步推进的方式,促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编排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首先内容切分的过细,破坏了结构的整体性,在小数乘法的计算中,无论是小数乘整数还是小数乘小数,它的算理和算法都是相通的。这样将内容割裂进行教学,实际上不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其次,小步子渐进的教学编排降低了学习的挑战性,在学习小数乘法之前,学生已经能够列竖式计算整数乘法,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迁移自主探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而我们教材小步子渐进的编排,降低了学习的挑战,也降低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我们也在思考学生对于小数乘法,他的起点在哪里?学习难点又是什么呢?学生能否通过整数乘法的学习,顺利地迁移和类推到小数乘法?于是我们进行了前测。考虑学情,前测内容包括了前面4个例题。又因一位小数乘一位小数到两位小数乘两位小数跨度略大,于是增加了一道一位小数乘两位小数2.4×0.98。前测题如下: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记录你的思考方法。
前测样本是100人,前测时间是教学本单元之前。通过前测我们发现,3.5×3的正确率是比较高的,达到90%。从学生的解答情况来看,第一种把乘法变成加法(运用原有知识乘法意义来解决)的占12%;第二种情况是转化成整数乘法,然后再回到小数乘法(运用积的变化规律)占15%;还有借助常见的计量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占8%;把小数进行拆分再进行计算(利用乘法分配律横式计算或画图计算)的占20%……通过查阅答卷,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借助已有经验,转化为加法或者把小数进行拆分再进行计算,并没有真正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其他几个前测题,由于难度增加,得分率越来越低,特别是到了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正确率不到30%。由此可见,对于孩子而言,教学小数乘法的难点不在计算,而是在小数点的位置处理问题。
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制位值原则书写,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积的对位与进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处理好小数点位置就行了。综合以上考虑,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教材的结构进行优化、重组。
整合后的课时划分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学情的分析,我们决定将教材进行整合,具体编排如下:
笔者的设计思路是:【例1】至【例4】整合为一课时“小数乘法”。我们思考,无论是小数乘整数还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和算理都是一样的,都可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它们的差异点小,就在于小数位数的处理,只要处理好小数点就行了,所以我们决定整合。
这节课容量大,对孩子有比较高的挑战,而学生的计算能力需要通过练习来巩固和提高,故第二课时安排跟进练习。为提高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将【例5】小数倍的应用和验算中的验算也作为跟进练习进行查漏补缺。接着教学【例7】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并进行简便计算。第四节课再次安排跟进练习,为巩固简便计算,熟练计算技巧,并结合数字谜,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数感,是一节练习和拓展并重的课。“算”为了更好地“用”,求积的近似数与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方法完全相同,故将【例5】小数倍的应用和积的近似数整合到解决问题,估算的意义在于实际需要,而不是为了估算而估算,教学时,鼓励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和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第7课时是分段计费解决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思想。最后进行单元阶段性评价与反馈,提升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整理后的内容安排更加结构化,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重点课时设计
(一)总体框架
环节与目标 学习材料
环节一:分析前测 通过前测,诊断学生学习起点。 理解算理,教学小数乘整数。 突出方法之间的联系,重点沟通竖式和积的变化规律。
环节二:适当变式,沟通算理。 教学小数乘小数,小结计算方法。 经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打通与整数乘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小数乘法算理,在对比分析中沟通小数乘法的算法。
环节三:专项练习,巩固算法 1.前测纠错 2.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3.列竖式计算 1.纠错 2.给积点上小数点3.列竖式计算
环节四:开放练习,拓宽思维
(二)具体过程
环节一:分析前测,突出方法之间的联系,重点沟通竖式和积的变化规律。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尝试计算了3.5×3,大家的方法五花八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
师:这么多的方法,你能看懂吗?谁愿意把你看懂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生1:我看懂了第1种,他把小数乘法转化为小数加法来计算。
生2:我看懂了第4种,3.5看成3.5元,再把3.5元转化成35角。
追问:为什么要把3.5元转化成35角呢?
生:因为整数乘法我们已经会算了。
师:是啊,回到了整数乘法。
生1:我看懂了最后一种,把3.5拆成3和0.5来计算。
生2:我知道第3种用的是我们学过的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积也乘10,所以积要缩小回原来的。
生3:我对第2种方法有意见,他的结果我同意,但我认为列竖式时要相同数位对齐。
生4:这是我的作品,我是这样想的。我是先把3.5看成35,计算35×3=105,再把积缩小回它的,就是10.5了,列竖式时因为是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的,所以就末位对齐了。
师:他说着说着就跟哪一种方法联系起来了?
根据学生所述,教师重点沟通竖式和积的变化规律,并教学竖式的规范写法。
师:这几种方法之间,有联系吗?
生:我发现②③④三种方法,都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35×3这个算式来帮助解决。
师:利用了转化的方法,你的发现非常有价值!
环节二:适当变式,沟通算理。
师:还有哪些算式可以想成35×3计算?试着自己出题。
根据学生所述,教师板书:35×0.3 3.5×0.3 0.35×0.3
学生独立计算,板演,交流汇报
师:整体观察,都可以想成35×3来计算吗?
生:都可以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
追问:都转化成35×3来计算,为什么结果却各不相同?你认为积跟谁有关?小组交流一下。
生:我发现积跟因数的小数位数有关。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
师:现在你能来说一说,我们是怎么来计算小数乘法的?
议一议,明确算法:
①算: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②数:数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③点: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归纳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感悟都是计算35×3,只是得到的结果的计数单位不同。
环节三:专项练习,巩固算法
前测纠错
错因分析:
①书写格式不规范;
②积的小数位数要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
③计算错误。
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生独立完成,感悟方法。
在计算积的小数位数不够的小数乘法时,要先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数位,再点上小数点,最后写上整数部分的0。
计算完成后,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用最简方式写出积,积中小数末尾的0可去掉。
【设计意图】因为有整数乘法的基础,小数乘整数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由于有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在计算中学生常出现错误。因此练习中要重点关注:①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时,应先点上小数点;如果末尾有0,再把0画掉。②算完后,应检查积的小数位数是否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如不同,应看看哪一个计算步骤出了问题,找出原因,及时改正。
列竖式计算,巩固算法
0.78×29= 2.1×0.03=
环节四:开放练习,拓宽思维
37 × 3 = 111
( )×( )= 11.1
( )×( )= 1.11
0.037 ×( )= 1.11
【设计意图】关注小数乘法计算的难点,沟通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联系,应用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细节,抓住关键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