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
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1.通读课文,勾画并记忆以下知识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展“两弹一星”的历程,新时期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计划及成就。
(2)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的研究成果。
(3)重点掌握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的标志性重大成就。2.在掌握新中国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基础上,探究思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首先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2)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标志性重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3)袁隆平培育成功杂交水稻的意义是什么?
(4)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什么作用?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果断作出发展“_________”的
战略决策。
(2)为了打破美、苏等国对_______和_________的垄断。两弹一星核武器空间技术2.成就:原子弹大亚湾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东方红一号1970杨利伟【易错辨析】“两弹一星”≠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核弹);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课本将“两弹一星”表述为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背景:
(1)中国人口众多,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艰辛的努力。
2.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发现天然杂交水稻。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________”。
(3)2001年,袁隆平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南优2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3.评价:
(1)地位: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_____________的第一
人,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2)影响。
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_____
_______问题。
②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
战略计划。水稻杂交优势世界性饥饿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
(1)表现。
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
机——“___________”。
③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___________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
前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_______发展。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信息化2.生物技术:
(1)表现。
①1965年,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②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_________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
①开辟了人工合成_______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贡献。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基因工程蛋白质【思维点悟】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科技发展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提示:20世纪80年代之前主要是以巩固国防、维护中国安全为主;80年代以后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为主。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国际环境和国家主要任务的变化。一、判断正误
1.中国研制“两弹一星”的目的主要是搞经济建设,用科技
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
提示: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险恶的国际环境,发展“两弹一星”,首先是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安全。
2.“神舟五号”飞船飞行的成功,表明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
代。( )
提示:“神舟五号”飞船飞行的成功,表明中国成功掌握载人航天技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表明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3.袁隆平杂交水稻新品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
提示: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国水稻的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4.受政治运动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科技的发展
陷于停滞状态。( )
提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共中央和科技工作者排除干扰,在科技战线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如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南优2号水稻新品种的选育等。√×二、问题思考
1.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集中力量首先在一些尖端领域取得突破?
提示:(1)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2)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2.“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什么?
提示:(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我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增强了国防力量,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3)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科技骨干,为我国高新技术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两弹一星”精神是什么?
提示:“两弹一星”精神是对我国尖端科技成就发展的肯定,是对科学工作者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精神的肯定。其重大成果的取得体现了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4.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有何影响?
提示:(1)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步入先进国家行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3)能够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为人类造福。5.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为什么能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
提示:(1)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增强,为科技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增加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3)注意吸收人类文明成就,并在创新中求发展。(4)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富有开拓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等。主题一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探究讨论】
材料一 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材料二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材料三 美国大学太空政策专家麦柯迪说:“这表明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舞台上科技与经济的强大参与者。”“中国已成为第三个将航天员送上天的国家,这令世界出现太空新秩序。它向世界宣示,中国有技术和财力将航天员送上天。”
请分析:
1.材料一中,邓小平主要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提示:高科技成果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它的国际地位。2.结合材料一、二指出,中国领导人在当时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什么。依据当时形势说明理由。
提示:决策:发展“两弹一星”。
理由: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②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④为了打破大国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3.有人说,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是否发展核武器并不重要。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请阐明理由。
提示:同意。理由:核武器对人类的危害巨大,破坏和平,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不利于经济发展等。
不同意。理由:发展核武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世界和平,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保证,提高国际地位等。4.材料三指的是哪一事件?结合史实分析中国能够成功的原因。
提示:事件: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人航天的成功。
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尤其是经济和科技实力的提升;党和国家的重视和政策支持;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等。【要点归纳】
科技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
2.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 3.载人航天工程成为推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4.科技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综合国力的提高。同时振奋了民族精神,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主题二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探究讨论】
材料一 直至目前,全球水稻平均亩产量依然停留在260千克左右。袁隆平带领的科研队伍,已经将超级杂交水稻的亩产量提高到了800千克!为世界粮食增产超过1万亿斤,每年因推广超级水稻而增产的粮食,相当于每年多养活了7 000万人口。
材料二 李开斌,被云南当地媒体奉为“云南袁隆平”,由他育成的“楚粳28号”2011年百亩片平均亩产达977.07千克。“楚粳”品种选育课题组2011年底也招了研究生。李开斌说:“年轻人最需要挑战的,是老一代育种家的精神。”请分析:
1.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试分析其依据。
提示:邓小平在全国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2.农民吃饭靠“两平”,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提示:发展经济,一靠政策,离不开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搞活经济;二靠科技,离不开科研人员锲而不舍的科研努力。
3.材料二中“年轻人最需要挑战的,是老一代育种家的精神”。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朴实无华,对于育种工作怀有真挚感情;热爱劳动、以苦为乐、乐观主义精神;脚踏实地、心无杂念、目标单纯的工作奉献精神等。【要点归纳】
袁隆平成功培育杂交水稻的意义
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的国家。
2.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大成就,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3.实现了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平衡,缓解了人口迅猛增长与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矛盾,保证我国内部粮食安全,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的物质保障。
4.使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杂交水稻研究的进展,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水稻单产的迅速提高,为缓解世界粮食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1.(2013·天津学业水平测试)下列科技成果中,属于“两弹一星”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2.2013年6月25日上午,我国首次航天器绕飞交会试验取得成功。四位同学看了新闻后对“什么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产生争议,最有道理的说法应该是( )
A.晓燕: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晓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梦怡:“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D.梦茜:“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解析】选B。本题考查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历程。根据所学可知,1970年,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3.(2013·河南学业水平测试)据西方主要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这评论的是我国( )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C.“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
D.“银河—Ⅰ号”研制成功
【解析】选C。本题考查迁移分析问题的能力。“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所以说“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4.(2013·临沂高二检测)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
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选的是
(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D.“南优2号”杂交水稻
【解析】选D。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能力。“新中国科技世界之最”应该是指新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而能体现这一点的应该是D。5.(2013·怀化高二检测)我国下列科技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
①“银河—Ⅰ号”计算机研制成功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
A.①②③④ B.④③①②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解析】选C。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银河—Ⅰ号”计算机研制成功是在1983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成功是在2003年。因此,C正确。6.1966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组长梯塞留斯访华……不禁感叹:“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原因是( )
A.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领先世界的成就
B.中国原子弹爆炸是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
C.原子弹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属于创新
D.中国科技基础薄弱但水平却领先世界【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说明在当时制造原子弹已经不是创新,而人工合成胰岛素却没有先例,这是创新也是领先世界的成就。因此A正确。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6月,毛泽东在军委扩大会议上说:“原子弹就是那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我看十年工夫完全可能。”研制原子弹属于国家最高机密,需要有一个代号,以便于保密。由于赫鲁晓夫是1959年6月毁约停援的,于是,他们就以这个日期——596作为代号,以激发自己奋发图强。
——《党史信息报》材料二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材料三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动力……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制定“两弹一星”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2)材料二、三阐述的不同时期中国关注太空发展的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不同的原因。【解析】第(1)题根据时代背景解读材料内容,分析目的,其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同时期中国关注太空发展的侧重点不同及其原因的理解。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解答,材料二侧重于军事、政治,材料三侧重于经济。第二问注意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原因。答案:(1)目的: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巩固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成就: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同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2)侧重点:材料二,军事、政治;材料三,经济。
原因:材料二,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发展,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两极对峙,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材料三,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环境趋于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