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年味 恋上文味
——《北京的春节》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京的春节》
一、读文本:文味十足的风情
原文作者是人民语言大师老舍先生。选入课文时有改动。这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描写民风民俗的散文,老舍先生用幽默诙谐、通俗明白、京味儿浓浓的语言文字将春节长卷一幅幅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引领着读者走进新年的热闹和快乐中。正如著名戏剧家曹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老舍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话里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常常美不胜收。
从语用视眼细读文本,可圈可点,可教可学颇多。
1.闹而有序
本文时间跨度大,且内容繁多,从腊月初一直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循着时间的脚步,一路看“热闹”,过大年,层次分明。五个时间段:腊月初旬开始、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再紧紧围绕着中心句展开或详或略的事例描述——闹而有序,时间的顺序就是自然的生活,就是作者写作的顺序。寻找并明确本文分外清晰的叙述线索,会使学生懂得写作民俗风情类文章时,以时间顺序组织行文,一径前行,一路好风景。
俗而有趣
《北京的春节》绝无晦涩的词语、艰深的句子,返璞归真式的语言朴实无华,就仿佛听邻家伯伯唠着家常嗑,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的春节就在亲切的话语中立体而丰满起来。用最合适的词,最简洁的句子把话说清楚、说准确、说明白,这是一种语言功底,值得品味和学习。例如俗语的引用:“腊七腊八,冻死寒鸦。”生动而夸张地说明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到底冷到了什么程度。
作者描写食材的不惜笔墨。“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用三个“各种”构成了句内排比,形象地说明了米、豆和干果种类的多样和齐全,老舍的原文中对干果的种类还有详细的注释:(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将这一连串的解释说明链接进课堂,怕是每一个学生都会禁不住口水的潜溢吧?关联词语“不是…而是…”和“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一比喻的运用更是满满地流淌着丰收的自豪和生活的快意。除了粥,还有“色味双美”的腊八蒜、孩子喜欢的杂拌儿、又甜又黏的麦芽糖与江米糖、肉、鸡、鱼、青菜、年糕,详实的列举,生动的描述,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北京的春节无法抗拒的魅力和老舍先生对生活无比深切的热爱。
作者描写活动更是笔酣墨饱。五个时间段中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精选最能表现“热闹”的三个春节高潮:除夕、初一和元宵,进行了详细描写,一一细数大人的活动和孩子的游戏,画面感十足,动感十足。精心的剪裁使得文章详略得当,徜徉在文字间,能闻到香味儿、看见灯光、听到欢声、感受到“美好快乐的日子”。
京味十足
老舍笔下的《北京的春节》,年味很浓,京味更浓。如吃的中就有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零七八碎儿;买的玩意儿就有风筝、空竹、口琴;活动中就有逛庙会、骑毛驴、赛骆驼、逛天桥;再加上京城中特有的走马灯、宫灯、纸灯、纱灯等等都透露着老北京过年时浓浓的年味。这样的年味儿加上文中时不时的儿化。更让京味十足。读《北京的春节》,仿佛同作者一起,享受了一次在北京过大年的欢欣。
阅读链接
一般的课文后面,没有阅读链接,而此篇课文后面,竟有两篇阅读选文。这两篇选文与课文的写法迥然不同,相映成趣:《北京的春节》中一个“一眨眼”将老舍先生对春节的“不舍得”表达得淋漓尽致;梁实秋先生的《过年》中则字字句句都指向三个字“不喜欢”;;斯妤的《除夕》中紧扣一个“忙”字写活了“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的除夕”。境由心生,不同的心境创就了不同的年味。
二、思学情:年味十足的风情
每人都有自己一双发现的眼晴,每人也都有心中自己的风情。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北京的春节》在他们的眼里又是怎样的风景呢?
有序的时间点
在很多孩子的眼里,他们对春节时间的跨度理解,只有除夕、大年初一。其它的时间都认为是放寒假,正月十五不属于春节的一部分,只认为是元宵节。所以,在他们的笔下,写春节就是写除夕的团圆饭、放烟花;写大年初一的穿新衣、领红包。而从没像老舍这样,骑着时间的毛驴,优哉游哉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有序而又生动的老北京过年的画面。 从腊月初旬一直到正月十九,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道风景。
2.多彩的元宵节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浓浓的年味正慢慢地的隐退。在他们眼里,过年只不过放几阵烟火,吃一桌好菜,拿更多的红包。因而,当他们读到这样的课文时,必定会对元宵那红火而美丽的各式各样的灯兴致盎然。当走马灯、宫灯、纱灯、还有里面挂着小铃的灯处处悬张灯结彩时,那又将是一道怎样流连忘返的风景呀!
3.独特的好美食
美食——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是一道舌尖上的风景。煮腊八粥、泡腊八蒜本身就是我们这儿所没有的风情,在老舍的“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和“蒜泡得色如翡翠”这一比喻的运用下,更发显得诱人。杂拌儿虽然没用上比喻,可各种食材的列举,照样能让人垂涎三尺。
找交集:在文味中流淌年味
当孩子的风景落入我的眼时,我找到了彼此风情的交集处
第一处:梳理春节的时间点
对第三学段的孩子来说,要学会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而春节的时间点既是孩子感兴趣的点,又是老舍在写北京春节的写作顺序点,同时更是“文味”所在。在这些时间点上,作者有详略的描写,如重点描写了腊八、除夕、初一和元宵。略写了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十九。而在重点写的这几个时间点时,写法又不一样。如写腊八是用了并列式,除夕是用了总分式,正月初一用了对比式等等,这对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又是有好处的。
第二处:聚焦多彩的元宵节
元宵节的灯也是孩子感兴趣的材料,写的很朴实,却处处有文味。如描写灯时所用的在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都是指向同一意思,但却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这种重复却又丰富的写法,很有味。同样是灯,可在孩子眼里时,却又简洁明了。没有任何修饰词,如走马灯、宫灯、纱灯。这样写又让我们感受了轻快而灵动。如果说老舍笔下的灯是欢喜的,那么阅读链接中梁实秋写灯,则又是另一番心境,两个又是的连接,写出了对灯的不喜欢。如果在这一段中通过三组材料的对比朗读,那境由心声的语言秘妙就油然而生了。
第三处:吮吸腊八的美食
如果元宵节的描写是视觉的满足,那么腊八的煮腊八粥、泡腊八蒜则是味觉的享受。在这腊八节所特有的京味美食中,文味也时时相随。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生动幽默地显现了食材的丰富多彩。那泡得色如翡翠的蒜瓣更是以形象的比喻将味觉写到了极致。捕捉到这些风情的交集处后,我确定了这一课教学的目标:
初读课文,利用给题目添加修饰词的方法、圈时间点、画关键词的方法梳理课文,整体感知北京的民俗民风及有详有略的材料安排
细读元宵节的语句和腊八节的语句,通过对比的方式感受重复、简洁、风趣的文味及境由心生的不同年味。
迁移写法,用上作者形象、风趣的文风写一写过年时的一种美食。
单元导读提示中明确指出,学习本组课文,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所以这些目标的设定,是由文本特点、学情特点、单元目标等多因素综合考虑而成的。
设路径:年味文味比翼双飞
目标一旦设定,课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也就有了雏形,从语用视角和学理视角来看,这三个板块也是让年味与文味相乳相融的必要路径。
第一板块:钻进去,把文读短读清
在老舍笔下的北京春节,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的多觉参与;有各种各样的美食和丰富多彩的活动。读者偏好不同,对北京春节的感受就不同。所以这一板块是让孩子对整个北京春节的每个节点有所了解,从而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同时也是一种长文读短的概括能力的培养。
第一步,加修饰词。初读课文,给课文加上( )的春节,要求在文中找出与修饰词相对应的句子。
第二步,圈时间词。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腊月初旬、腊八、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明确各个时间段,顺势“拎”出叙述线索:时间顺序。
第三步,画关键词。找出每个时间点所做的事,尽量画得简洁。如腊月是()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第四步,说发现。这里的发现重点引导孩子从两点发现,一是发现正月初一前后所做的事有所不同,正月初一之前是美食,正月初一之后一是活动。二是发现时间点的材料安排有有详有略。
第二板块:聚节点,品析年味文味
片段一:品元宵之灯
第一步:领悟“重复”的表达
1.出示“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 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全部彩绘全部都是《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2.发现“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全部”这些词的奥秘。
3、创设情境,以当地居民,留学的洋人,出差的南方人为口吻,反复朗读,感受重复之 美。
第二步:领悟“简洁”的表达
1.出示“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2.这个句子和上面那个句子都写灯,很明显的区别在哪里 (上一句是“重复”下一句是“简洁”)
把这句话进行添加,“家中也有灯:有的全是走马灯,有的清一色是宫灯,有的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无数纱灯,里面有无数个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视角看,更喜欢哪种美
体会:原来“简洁”也能如此的美!读一读小孩子玩灯的快乐、天真、潇洒。
第三步,领会“境由心生”的不同年味
出示阅读链接中的梁实秋的一段话: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也就很不舒服。
也是重复的又是……又是……,可在他的笔下,能读出这种欢乐吗?
小结:什么样的心情,也就有什么样的景物。这就叫“境由心生”
片断二、尝腊八美食
第一步:出示描写美食的两句话
“这不是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
第二步,比较发现老舍对美食的独特写法,虽然都是比喻句,但第一句显风趣,第二句显美丽。
第三步,用朗读体会这种语言的风格
第三板块:会迁移,仿写家乡年食
孩子明白了老舍的写法后,试着仿写自己家乡过年时的美食。这一板块是语用教学中的储备之用到显性之用。
第一步,出示家乡美食的一些图片,如肉丸,黄米果,年糕等。
第二步,引导从色、香、味、形上比喻,尽量风趣。并交流反馈
五、径之理:生本语用之需
潜心品读,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朴实而又风趣灵动的语言,都是一路的风景。跟着老舍这样的大师学语言,文字会在心田深处落地生根。所以,正如那句童叟皆知的吆喝: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在本文语用教学中,给孩子的不是灌输,而是通过对比材料、朗读实践的方法去感悟,去发现。这样的语言运用是积极的,是灵动的。这样的课堂也定是生机和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