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腊八粥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 腊八粥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4 10:0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味至浓时即家乡
——《腊八粥》
课时目标:
1.多角度理清文脉,感知详略处理的好处。
2.精读八儿等粥时的神态、语言、动作,体悟文章细节处传达情味,感受腊 八粥的甜蜜、家庭生活的温情。
3.结合温州美食,感受家乡美食包含的情思,引领拓展阅读名家描写腊八粥 的名篇。
教学预设:
屏幕前的孩子们,大家好。很高兴再次相约空中课堂,请准备好语文书、 课堂作业本、笔,笔记本, 以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的习惯,开启今天的学习之 旅吧!
一、理清脉络:详略处理的文味。
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一篇小说——《腊八粥》(师生齐 读)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一幅细腻独特的腊八风俗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 情。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摘录相关信息,完成课堂作业本第三题。(时间 1:30)
1.完成思维导图,体会写法精妙
(展示课堂作业本第三题)
同学们读了课文,梳理这样的思维导图:
例一:
例二:
(抓住了八儿的神态变化,很细致!)
(有动作有语言,再加上方框里的神
态,很全面地抓住了作者的写作角度,会读书!)
例三: (这位同学抛开了课堂作业本的限
制,发现在等粥的描写中,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的四个场景,很有创意。)
沈从文的《腊八粥》,真正写八儿吃粥的只有一句话,不到 30 字。而吃粥前 的文字却长达 1000 多字,从如何如何盼着吃粥,到如何如何想着分粥吃,再到 如何如何猜想熬粥的样子,再到实在熬不住了非要看看粥熬成啥样子,一路蓄势, 真是吊足了我们读者的胃口呀!这样一来,更让人期待腊八粥的香甜,在等粥的 过程中,感受家庭的温馨。
2.借助重点语句,奠定情感基调
就在这一天,小小的八儿他是一心盼着腊八粥,思考着怎么分腊八粥,猜测 着腊八粥的变化,也看到了腊八粥。(板书:盼,分,猜、看) 为了这腊八粥, 他真的是——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短短的一句话,相信大家不仅读出了喜,还读出了急,读出满满的期待,读 出香甜的盼望!
二、盼粥:家乡话的情味
那么,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将八儿的这一份喜,这一 份急传递给我们的呢?我们先来看“盼”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2 到 8 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时间:1 分半。
1.有人从“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正在叹气的粥,碗盏都已预 备得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总说是时候还早”看出,八儿非常想吃这个腊 八粥。
看这一部分的词很有意思—— (课件出示:进进出出)
也就是说,进来出去,出去了他又进来了!就这么一个动作,让我们感受到 了八儿的那一份迫不及待 (课件:动作) 。现在,我们全都是八儿,问问自己, 刚刚到晌午,平时这个时候,我们都在哪里?
草丛里捉蝈蝈、找小伙伴玩、捏泥巴去……可是今天,怎么老是到灶房来? 一个进进出出,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八儿忙碌而又无奈的身影,感受到了八儿内心 的迫不及待。
2.有人找的是“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这句话中有一个词,我觉得很有意思,“松劲”,什么叫“松劲”啊?
些许泄气,些许失望,一下子没有信心,觉得很没劲,很没意思就叫——松
(

)。
这是沈从文家乡湘西的方言表达,这样的表达,在这篇文章中还有好多好多。 瞧—— (课件出示:糊糊涂涂,就是混杂在一起) (上灯,就是亮灯) (赤豆饭豆, 就是红豆) (面面的,就是软乎乎的) (孥孥,就是小孩子,咱们温州话叫麦麦。)
听听,读起来就是一股浓浓的家乡的味道!沈从文在我国有“乡村文学之父” 的美誉。他曾经说过—— (课件出示:我心中对记忆里的河水、夕阳、乡音,皆 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 这乡音,融进了甜甜腻腻的腊八粥里,也留在每 一个读者的心里。
可是咱们八儿啊,听到这种松劲的话,是——眼睛都急红了!
同学们,你们看,就这么一个眼神 (板书:眼神),让我们感受到了八儿心 中的煎熬与期待。继续找,你还找到了哪些?
3.对话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
“那我饿了!”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这个对话,和你们的家人配合着读一读,好不好?咱们也来试试吧。你们读 八儿,我来读妈妈。换一下再读一读。
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老师少了两个字,能不能少?
连用两个“妈”,更可以看出八儿的迫不及待。
为什么这个“那”也不能少?
如果没有“那”的话,就写不出八儿在向妈妈撒娇,他的心急。感受到这一
点,你再读读这部分对话吧!
真没想到,“那我饿了”的“那”字,如此普通,又如此不普通。着一“那”
字,八儿的撒娇、淘气、急着想吃又无可奈何又极不甘心的神情跃然纸上、呼之 欲出。更别提分粥时贪心样儿了。
三、猜粥看粥:复沓形式的韵味
沈从文非常善于通过这些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内心 (板书:细节刻画内心) 。 一个动作,一段对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能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可
是,课文中有两处描写却让老师觉得很奇怪,那就是猜粥和看粥的描写。你找到 了吗?
锅中的一切,这在八儿,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罢,饭豆 会煮得浑身肿胀,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 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作多了,它会起锅巴……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 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赤饭豆害水臌肿,那也是 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 是围了锅边成一圈。
其实,这锅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呢?沈从文在一开头就告诉我们了,读——
小米,饭豆,枣,栗, 白糖,花生仁儿。
除了颜色,八儿猜得全都对。既然猜的全对,作者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笔墨 来写呢?如此雷同的句子,难道不啰嗦吗?不着急,再去读一读,思考一下,你 觉得可以去掉猜粥的描写,还是看粥的描写?
有同学认为,八儿虽然吃不到腊八粥,但他想想腊八粥的样子,也是开心的。 所以猜粥的画面必须写。
有同学认为,看见了实实在在的腊八粥,更让人垂涎三尺,也不能删。
是呀,这看似重复的话语,实则用意颇深,就是在这种回环复沓的描写中, 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的形象跃然纸上,腊八粥的香甜也就更让人期待了。
四、主旨回归:人性的乡愁味
沈从文曾经说过:“这世上或有人想在沙基上建造楼阁,但我却只想用石头 造一座结实的小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文章虽然写的是腊八粥,实则是那一 幅动人的画。从这幅画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是家乡的味道,是亲情的温馨,是甜入心扉的怀念,就跟腊八粥似的。
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简单而又质朴,却也被他细腻独特的笔触熬得香甜 绵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像“舌尖上的中国”一样,美食传递的,是浓浓的 情,绵绵的思。最后,请孩子们欣赏咱们温州的美食,感受属于我们温州的独特 味道吧。
如今时过境迁,腊八粥已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到了可以随时吃到腊
八粥、吃到月饼的年代,味道也许没有它停留在想象中时那样诱人了。比起喝粥, 我们更愿意重温名家们的美文,让那些记录旧日时光的秘密,泛着丝丝甜香的文 字,暂缓急匆匆前行的脚步,温暖逐渐麻木的心灵,让久违的香甜萦绕在唇齿之 间。
课后,请同学们再去读读冰心、老舍、梁实秋笔下的腊八粥,比较一下,同 样的腊八粥,文字上有着怎样不同的味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