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评估卷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9分)
一、抄写语段,要求格式正确,书写整齐美观,有一定的速度(3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
二、读拼音,写词语。(10分)
大千世界,有无数bù kě sī yì( )的奥秘:xī shuài( )为什么会发出qīnɡ cuì ( )的叫声?huā pú( )中的紫罗兰遇到盐酸为什么会变成红色?……如果你也能从这些sī kōng jiàn ɡuàn( )的现象中提出yí wèn( ),并且不断探索,jiàn wēi zhī zhù( ),你就一定能发现zhēn lǐ( )。因为科学lǐnɡ yù( )的发现如果有什么ǒu rán( )的机遇的话,一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三、选词填空。(5分)
鼓励 鼓劲 鼓舞
科学家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使我受到了( ),我立下了“长大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志向。做各种科学小实验成了我最大的爱好,老师时常( )我要多尝试,不要怕失败。在科学周的“吹气举重”实验中,我获得了第一名。这小小的成功离不开自己的钻研、老师的指导和父母的加油( )。我的“科学之舟”正在起航,带着我的理想,载着我的勤奋,定能乘风破浪驶向远方。
“鼓励”“鼓劲”“鼓舞”中的“鼓”应该选第 种意思,我还能用这个意思写一个词语: 。
四、在括号里填写正确的选项。(10分)
1.下列的词语书写或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文 献 无独有偶 周密计算 锲( qì )而不舍
B.联 结 工程坚巨 声音和谐 鸿鹄 ( hú )
C.提 取 丑恶恐怖 皱皱巴巴 鄙夷不屑( bǐ )
D.洪 亮 稳健大方 石蕊试纸 为( wéi )是其智弗若与
2.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
B.詹天佑一气呵成,埋头工作了很长时间终于完成了京张铁路的设计。
C.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夜以继日地观察实验,得出了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变化。
D我们一面侃侃而谈这次研学的收获,一面让大家传看我们在研学途中拍摄的照片。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知道“走”有“跑”的意思,所以“走马观花”的思是: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
B.“汤”在文言文中有“热水”的意思,所以“赴汤蹈火”的意思是:热水敢蹚,烈火敢踏。
C. “声泪俱下”中的“俱”和“与之俱学”中“俱”的意思一样。
D. 通过“弗若之矣”中“弗”的意思,我们推测“自愧弗如”中的“弗”是“好像”的意思。
4.以下关于辩论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对于一些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可以开展辩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帮助我们全面地看待事情、处理问题。
B.辩论前,我们要积极准备,搜集的材料不仅要证明自己的观点,还要有利于反驳对方的观点。
C.对方陈述时,我方要充分利用时间继续整理材料,以便表达自己的观点。
D.辩论过程中,我们的说话要清晰,用语要文明,辩友之间要有合作意识。
5.下面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写最恰当的一组是( )。
科学研究具有目的性, ;具有继承性, ;具有探索性, ;具有实践性, 。
①要以一切人类的科学知识为基础,又要提供新的理论和信息,而不是仅仅为了验证
②围绕着研究对象,对提出的假设进行的明确而集中的活动
③将思维成果和研究结论放在实际环境或真实事件中,检验其正确性
④要不断地把未知变为已知,不断地把知之较少的变为知之较多
A.② ① ④ ③ B. ① ② ④ ③ C. ② ① ③ ④ D. ① ④ ② ③
五、根据要求填空。(7分)
1.在《两小儿辩日》中,一儿的观点是: , 。他的理由是:日出初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另一儿的观点则是: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他的理由是 , 。两个孩子用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说明自己的观点,都有理有据,所以孔子不能决也。
2.正所谓“ ”只有大胆改革,不断创新才能够让国家不断发展,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4.这幅书法作品的作者是元代的书法家 ,他的楷书运笔
自然,点画圆润多姿。他与欧阳询、颜真卿、 并称“楷
书四大家”。
六、下面语段中有多处错误,请在原文上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4分)
六年的学习让我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非常十分认真地边读书边思考,用旁批将所思所感写下来,以此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碰到不懂的问题我会随时向别人请教,或者去读书,查资料等……每次完成习作之后,我都会认真修改并检查,精益求精。
第二部分:阅读与理解(31分)
七、课内阅读。
(一)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完成练习。(9分)
材料一: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鸿鹄将至,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材料二: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⑥家借而读之,或因⑦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②孤:小时候父亲去世了。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指芦苇一类的植物。⑤闾(lǘ)里:乡里。⑥士人:读书人。⑦因:趁机;借……机会。⑧诗赋文字:诗、赋等文章。
1.完成材料一的按照课文内容填空。(2分)
2.以下选项中“之”的意思和用法完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通国之善弈者也 初生之犊不畏虎 B.一人虽听之 借而读之
C.虽与之俱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D.先天下之忧而忧 肺腑之言
3.材料一通过两人“学弈”过程不同结果也不同这个事例,表明了作者看待学习的观点是:
(1分)
4.根据材料二填写下图。(2分)
5.读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学习观点,结合实际情况,谈谈你认为该如何学习?(2分)
(二)读《表里的生物》节选完成练习(10分)
①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②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 )我又不敢,( )我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 )只许看,不许动。”
③没有请求,父亲就主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在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住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④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⑤“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
⑥“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⑦“为什么呢 ”我又问。
⑧“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xiē)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螫(zhē)你。”
⑨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我继续问:
⑩“为什么把那样可怕的东西放在这么好的表里 ”
父亲没有回答。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1.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描写的方法,表现了
(3分)
3.文中作者的思维过程充满了想象,但又符合一个孩子的逻辑,读读片段来让我们完成下面练习,看看文中的“我”有哪些思维经历。(4分)
八、课外阅读。(12分)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
①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这个名字顿时蜚声中外。
②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③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能够成功从一株小草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呢?
④答案只有一个,屠呦呦一直以“踏实”与“勤奋”的品质为成功做着准备。
⑤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
⑥屠呦呦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简陋不堪,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⑦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⑧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试验就迭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的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⑨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够高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⑩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躬身踏实、勤奋努力,这样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用一株小草夺得诺奖的屠呦呦,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显然,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她用踏实与勤奋,为自己赢得了成功。
1.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2分)
蜚声中外:
简陋不堪: 2.屠呦呦的名字取自“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选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1
3.梳理文脉,完成下列导图。(3分) 事例论证
4.下列说法或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脉络清晰,①②③④自然段提出观点,⑤⑥⑦⑧自然段证明观点,⑨⑩ 自然段总结观点。
B.屠呦呦踏实和勤奋的品质是从小养成的,这种品质一直延续于工作后各项研究过程中。
C.第⑨自然段中的“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是因为她为看到成功的希望而高兴。
D.本文主要采用了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展现屠呦呦的精神品质,同时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
5.第⑦、⑧、⑨自然段,作者列举了众多的数字,研读并思考:(1)你对哪几个数字特别有体会,你体会到了什么?(2)这些数字的运用,对表达本文的观点有什么作用?(2分)
(1)
(2)
6.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第⑩自然段引用华罗庚的话有什么作用?(2分)
第三部分:习作表达(30分)
九、习作表达。
“小主人,该起床了。”智能机器人小胖在叫我起床了。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人工智能早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未来的世界是一个人工智能的世界,是人与机器互联互通、和谐共融的世界。想象一下未来,智能机器人“小胖”融人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的朋友,会发生什么事呢 请以“我和小胖的故事”为题,发挥想象,把你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写具体。 要求:语句通顺,表达准确生动,想象丰富合理,不少于450字。
100
22200
200
300
400
500
亲爱的同学们,本单元的学习结束了,相信你又收获了许多知识。检测时,请认真读题,先思考再动笔,注意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加点字“鼓”在字典中有以下几种解释:
①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
②发动,使振作起来;
③高起,凸出。
下笔已如成人
借而读之,因而抄录。
苦读
从这个思维过程中可见我是一个 的孩子。
印证
表里一定有蝉或虫一类的生物。
猜测
学生时代:
观点:
工作期间:一心扑在工作上,埋头苦干。
科研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