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学目标:
1、了解臧克家、闻一多。
2、理解艰深语句的作用,深层体味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3、把握精致严谨的结构、过渡语段的作用。
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5、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的高尚的人格,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叙述中的描写的运用及作用、关键词语。
教学方法:
听读、朗读读法、分组讨论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录音机。磁带。(朗诵磁带、七子之歌磁带)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为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他“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首最伟大的诗。他就是著名的爱国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让我们听其言,观其行,来感受这位优秀儿女的 爱国赤诚和浩然正气。(展闻一多画像)
二、走近作者
1、作者介绍
臧克家,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1926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1929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2、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 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三、融入文本
1、 重要字词检查(课后练习),扫除文字障碍
四、整体把握文本,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介绍了闻一多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各方面的介绍的事例。
明确:两方面。
学者方面---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革命家方面—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2、 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明确;闻一多先生是个有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言行一致的学者、民主战士, 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五、默读课文,分组研讨、交流
1、作者写“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这样起笔好在哪里?文章又是怎样围绕起笔的内容进行记叙议论的?
明确: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不拐弯子。摆到读者眼前的引文经过了精心挑选,言简意明。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文章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闻一多先生是这样说的,做的又是怎样呢?使读者迫不及待地要读下文。
2、文章怎样写“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的?与第一部分写法有何不同?这样写能收到怎样的效果?
明确:先写他的“说”,写他“说”的事实,由“小声说”到“向全国人民呼喊”,写他“说”的内容与目的──反对独裁,争取民主。再叙他的“做”──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走在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用他的“说”和“做”揭示其争取民主、反对独裁的大无畏精神。
第一部分写法是先引用闻先生的“言”,然后记其“行”,再进行议论。第二部分把闻一多先生的“言”和“行”糅合起来写,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给人以飞流直下、一气呵成的感觉,表露了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3、 两个部分是用哪些话衔接的?怎样衔接连缀的?
明确: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小结: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使全文衔接紧密,过渡自然,有如行云流水,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治学严谨、为国不畏献身的学者、民主战士形象。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主要内容
二、跳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品读句子,并与同学分享赏析心得。
附备:
1、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钻探,包含了比喻,也流露了作者的读闻问先生的热情称赞
2、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从《论语·子罕篇》中引来。作者巧妙借用,形成对偶,句式整齐,音调铿锵,富于音乐美。叙事中 兼有抒情,不仅写出了闻先生的 刻苦钻研的治学态度,作者的赞美之情也溢于言表。
3、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明确:两个“不”,两个“无”,看来普通,但细细咀嚼,颇有韵味。不是“不动”,而是在“动”,在废寝忘食地“动”,用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动。这个“不动”是不说,是无声,是听不到。用“不动”来突出闻先生的“做”,突出他沥尽心血,埋头实干
4、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说”了: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5、 明确:排比段,排比句,感情如冲开闸门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倾泻出对
闻先生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
6、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这是对闻先生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节奏分明,言深意赅
三、找出你不懂的句子,交流。
1. 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明确:“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明确:“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
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
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明确:“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
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
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明确:“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
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
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
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
承。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明确:“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
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四、探究:闻一多先生在两个方面的“说”与“做”矛盾不矛盾?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记述?
明确:尽管闻先生在两个方面对待“说”与“做”的情况迥然不同,但实质上二者并不矛盾。二者统一在言论与行动的完全一致,而且以宝贵的生命“证实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闻先生人格的写照。如果笼统地写,容易落入窠臼,流于一般化。现作者既刻画了闻先生力戒空言、崇尚实干的学术道德,又刻画了为民主事业作狮子吼的慷慨陈词、昂首挺胸的战士形象。
五、齐读课文,再次感受。
六、布置作业:阅读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听(读)《七子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