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同步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同步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24 08:2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下面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正确的排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阶段④表现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上升 B.断裂下沉 C.变质作用 D.流水堆积
某河流流经滑坡集中分布区,该区域历史上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滑坡,下图示意滑坡发生前后当地河谷地貌演化过程中的3个阶段(未分先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该河谷地貌按时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Ⅲ、Ⅰ、Ⅱ
4.Ⅱ阶段,该河流部分河段河面变宽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的侧蚀拓展 B.滑坡体堵塞的作用
C.上游来水量加大 D.河床泥沙淤积增多
5.Ⅰ阶段,新形成在河流左岸的河漫滩( )
A.在洪水期不会被淹没 B.由河流快速下切而成
C.在河流凹岸侵蚀而成 D.由坡面径流侵蚀而成
下图为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7.该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瀉湖是被沙嘴、沙坝或珊瑚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巴西最大的湖泊帕图斯湖为一鴻湖,与大西洋仅隔一北宽南窄的沙坝,湖水最大深度仅5米,辟有人工航道。下图为帕图斯湖位置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8.帕图斯湖是雅库伊河和海水共同作用的产物,其海水作用是( )
A.洋流自南向北搬运泥沙形成 B.波浪不断侵蚀沿岸泥沙形成
C.波浪使泥沙平行海岸堆积作用 D.沿岸洋流提供丰富的泥沙作用
9.下面对于帕图斯湖东岸的沙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增加飓风冲刷海岸 B.沉积物质颗粒杂乱
C.长度与宽度不断减小 D.作为港口防波堤
10.对帕图斯湖动态演变推理合理的是( )
A.随时间变化面积越来越大 B.流域植被恢复可减缓沼泽化
C.径流增大湖泊深度也增加 D.渔民人工养殖可减缓沼泽化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是( )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
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12.图中d农业区和c城区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的名称是( )
A.瀑布、河漫滩平原 B.冲积扇、三角洲
C.三角洲、冲积平原 D.河漫滩平原、冲积扇
13.下列关于图中铁路、农业区、城区的布局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处位于山前地带,土层厚、水源丰,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B.b处附近处于河流沿岸低地,地势平坦,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C.c处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利于城市的发展壮大
D.与公路建设相比,铁路投资少、技术要求低,故图示区域的交通运输方式以铁路运输为主
科考人员在河西走廊发现了一种类似于蜂巢的地貌,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距今已有上亿年,周围有4亿至5亿年之前形成的沉积岩,下图是该地区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题目。
14.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15.此处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岩浆喷出
C.岩浆喷出—沉积—外力侵蚀—地壳抬升 D.岩浆侵入—沉积—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洪积扇与三角洲是河流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下列关于洪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洪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洪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7.与洪积扇相比,三角洲地区( )
①地形平坦,汊流较少 ②波浪作用明显
③土壤肥沃,气候温和 ④多沙洲、沙岛发育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二、综合题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图1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
材料二:图2为我国政区简图。
(1)图中四座“天生桥”可能出现的位置对应图中甲、乙、丙、戊的相应次序为:黄土桥 ______;海蚀桥 ______;喀斯特溶蚀桥 ______;风蚀桥 ______。
(2)塑造④风蚀桥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______。
(3)图1中所示四个地区中水土流失问题最严重的是 ______。
(4)图中戊河流入海口常见的地貌是 ______,其成因是 ______。
19.图1为河流地貌示意图,图2为四幅河流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可分别见到与图2中相似的地貌景观。其对应关系分别是:甲—____(填序号),乙—____(填序号),丙—____(填序号),丁—____(填序号)。
(2)图②a、b、c、d中表示凹岸的是____,是由____(外力作用)形成的;适宜发展农田和建村庄的是____。
(3)分别指出图2中③④的地貌名称,③____④____。写出②③④共同的地貌特征____。
(4)描述图2中①地貌景观的特点____。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伯利亚是北半球冻土分布面积最大的地方,这里的冻土层十分深厚,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坚硬的多年冻结层。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冻土物质颗粒十分细腻,包含大量腐殖质(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主要是胶体物质),连块小石子都难得一见。受地形、冻土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暂的夏季,西西伯利亚平原的河流能够快速地侵蚀河岸,改变河岸的形状,形成蜿蜒曲折的河曲。河流还容易因凌汛等原因发生游移改道。下图示意西西伯利亚某地密集的河曲。
(1)说明西西伯利亚平原冻土物质颗粒细腻的原因。
(2)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河曲密集的原因。
(3)说明西西伯利亚平原上的河流夏季容易发生改道的原因。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015km2,湖面海拔4718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30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648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10-11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C 2.D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谷发育初期,以下蚀力为主,呈“V”形谷;河流发育中后期,河流侧蚀力渐强,河道弯曲,出现河曲,使河谷展宽,最终形成槽形谷。根据图示河谷宽窄变化可知时间顺序为③①②④,故选C。
2.阶段④,河道弯曲,河流流速减慢。此时,河流以侧蚀作用和堆积作用为主。凹岸侵蚀,凸岸泥沙大量堆积,D正确。阶段④的宽谷是外力作用形成的,图示无法判断内力作用,AB错误;变质作用不直接改变地表形态,无法判断,C错误。故选D。
【点睛】河谷发展阶段:初期,以向下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呈“V”形谷;中期河流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侧的侵蚀作用增强,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展;成熟期,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力为主,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形。
3.C 4.B 5.C
【解析】3.读图可知,Ⅲ图中只有古河道,还没有出现滑坡体,表示滑坡之前的情况,可以推断时间是最早的;Ⅱ图中出现较大的滑坡体,并且滑坡体堵塞河道,上游河段河面变宽,河流改道,古河道被废弃,可以推断时间较晚;Ⅰ图中,滑坡体部分被侵蚀,被拦蓄的河水下泄,蓄水减少,上游河段河面变窄,现代河道形成,可以推断时间最晚。所以,该河谷地貌按时间演化的先后顺序是Ⅲ、Ⅱ、I,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据材料可知,该区域是滑坡集中分布区,结合图示和上题分析,在Ⅱ阶段经历了滑坡,滑坡体阻断了古河道,形成了新的河道,并由于水位抬高,原河道水面变得更开阔,B正确;滑坡一般发生在山区河流的上游,因流速快,以下切侵蚀为主,侧蚀不明显,A错误;如果河道排水通畅,上游来水量加大,也可以快速排泄,不会加宽河面,C错误;Ⅱ阶段因堰塞湖形成,河床泥沙淤积增多,但这不是河面变宽的原因,泥沙淤积、河面变宽都是滑坡体堵塞的作用的结果,D错误。故选B。
5.洪水期水位升高,会淹没沿岸河漫滩,A错误;下切侵蚀会形成峡谷,不会形成弯曲的河岸,B错误;河漫滩处,河床向北凹进,是河流在凹岸侵蚀而成,C正确;坡面径流侵蚀不会形成弯曲的河道,D错误。故选C。
【点睛】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
6.A 7.D
【解析】6.读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可知,当地海拔高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低,海拔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高,因此该图反映了地形是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A符合题意。图中信息不能反映气候、河流、土壤是影响当地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排除B、C、D。故选A。
7.读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可知,图中①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低于1,②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大致为1,③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大,大约平均为3,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量大于4,该区域地势低平,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因此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④,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主要为社会经济(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源)两种。高原主要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山区分布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平原聚落分布密集,有沿河形成的聚落,由沿海形成的聚落;自然资源较丰富,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也是聚落的分布地。
8.C 9.D 10.B
【解析】8.根据图像材料提示海岸潟湖是陆上河流与海水共同作用的产物。陆地河流(雅库伊河)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波浪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动,同时受自北向南流动洋流巴西暖流的影响,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便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C正确,AD错误;波浪侵蚀沿岸泥沙不能解释沙坝的形成,也就无法解释潟湖的形成,B错误。故选C。
9.帕图斯湖东岸的沙坝对风暴潮形成阻挡,可减弱风暴潮对海岸的冲刷,因此可作为港口防波堤,D正确,A错误;流水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有严格分选,B错误;受巴西暖流作用下,沙坝的长度应增加而不是减少,C错误。故选D。
10.由于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湖区淤积,随时间推移,帕图斯湖水深越来越浅,面积越来越小, AC错;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流域植被恢复可减少入湖泥沙,从而减缓沼泽化, B正确;由于残余饲料、水生生物排泄物的沉积,渔民人工养殖可使沼泽化加快, D错。故选B。
【点睛】海积地貌的成因:海浪挟带的泥沙、贝类等物质堆积在近岸的浅水带里,形成海滩、沙坝、贝壳堤等;海蚀地貌的成因: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导致岩石破碎,岩壁崩落,最终使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等
11.A 12.B 13.D
【解析】11.根据图中的河流中各个点位置分析,河流a段在上游,地势落差大,水流急,以侵蚀作用为主;b在中游,落差变小,以搬运作用为主;c在下游,地势变缓,流速减小,以堆积作用为主,所以河流a、b、c三处的流水作用是侵蚀、搬运、堆积,A正确, BCD错误。故选A。
12.读图可知,图中的d是在出山口,由于流速减慢,流水堆积形成的冲积扇地貌;c在河流入海口的河口前方,因地势和缓,流速减慢,流水堆积和海浪的顶托作用形成三角洲地貌,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d处位于山前地带,土层厚、水源丰,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A叙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b处附近处于河流沿岸低地,地势平坦,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B叙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c处位于河流下游入海口附近,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利于城市的发展壮大,C叙述正确,故不符合题意;山区修路时,铁路的建设成本和技术要求都高于公路,故图示区域的交通运输方式以公路运输为主,D叙述错误。依据题意,故选D。
【点睛】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流水堆积地貌:出山口处为冲积扇地貌、入海口处为三角洲地貌。
14.B 15.A
【解析】14.裸露在外的花岗岩千疮百孔,说明是受侵蚀作用而成的,可排除D;河西走廊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少雨,流水侵蚀作用弱,观察侵蚀状况,应主要受风力侵蚀,B正确,A、C错。故选B。
15.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与岩浆喷出无关,可排除B、C;读图可知,沉积岩被花岗岩切断,说明沉积岩形成较早,然后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没有喷出地表就冷却凝固形成的,而现在花岗岩露出地表,说明岩层形成后地壳抬升,使地势变高,表层岩层被侵蚀,花岗岩才露出地表,然后被外力侵蚀形成现在千疮百孔的地貌状况,A正确,D错。故选A。
【点睛】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风力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峰.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
16.B 17.C
【解析】16.洪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形成的堆积地貌;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或者入湖口附近形成的堆积地貌,③④正确。 它们既可以分布在干旱地区,也可以分布在湿润地区,①②错误。故答案选B。
17.洪积扇分布在山前,而三角洲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所以三角洲地区波浪作用明显且多沙洲、沙岛发育,②④正确。三角洲是河流在汇入海洋、湖泊或其它河流时,因流速降低,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而成的,所以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河流汊流较多,与气候温和无关,①③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冲积扇和三角洲区别:1.性质不同:三角洲是河口冲积平原;冲击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2.形成原理不同:三角洲:河口为河流终点,即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地方。未流入湖泊的内流河称为无尾河,可以没有河口。河口处断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形沙洲。冲击扇: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
18.(1) 乙 戊 丙 甲
(2)风力侵蚀
(3)①
(4) 三角洲 流水堆积
【分析】本题以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与我国政区简图为情境,设置四道小题,考查风蚀桥的主要外力作用与水土流失问题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图中的“黄土桥”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对应乙;“海蚀桥’主要分布在基岩海岸地带,是海浪侵蚀的结果,对应丁;“喀斯特溶蚀桥”主要出现于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是流水化学溶蚀的结果,对应丙;“风蚀桥则是分布于干旱地区,它的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对应甲。
(2)由第1题分析可知,风蚀桥所示地区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该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
(3)由第1题分析可知,图中四个地区中,图①所示黄土桥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该地区地表植被较少,黄土土质疏松,地形坡度大,夏季多暴雨,人类活动不合理。故①地区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
(4)图中戊位于河流入海口处,由于河流携带泥沙在此处堆积,由流水堆积而形成了常见的河口三角洲地貌。
19.(1) ① ④ ② ③
(2) bc 流水侵蚀 ad
(3) 三角洲 冲积扇 地形平坦
(4)V形河谷,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分析】本题展示河流地貌示意图和景观图,设置4道题目,知识点涉及河流地貌的特征及其成因,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据图可知,甲位于河流上游,为沟谷地貌;乙在河流出山口,为山前冲积扇地貌;丙为冲积平原地貌;丁位于河流入海口,为河口三角洲;①为沟谷地貌,②为冲积平原,③为三角洲,④为冲积扇。所以在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可分别见到与图2中相似的地貌景观。其对应关系分别是:甲-①,乙-④,丙-②,丁-③
(2)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据此判断,表示凹岸的是bc,凹岸主要受到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凸岸堆积,适宜发展农田和建村庄,凸岸为ad。
(3)
③为三角洲,④为冲积扇,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由河流堆积形成,地貌特征表现出地形平坦。
(4)
结合所学知识,图2中①为沟谷地貌景观,其特点表现为流水下切形成V形河谷,河谷两岸侵蚀成陡壁,谷底较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等。
20.(1)地形平坦,流水搬运(堆积)的物质颗粒小;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大量腐殖质。
(2)新西伯利亚平原下层冻土坚硬,河流流速慢,河流下蚀作用弱;河流侧蚀作用较下蚀作用强(侵蚀作用以侧蚀为主),河流易发育曲流(河流通常发育多个曲流);西西伯利亚平原河网密度较大,曲流密集。
(3)平原地势平坦,河曲密集,夏季河流水位上涨(流量增大),以及凌汛等原因,容易淹没大片土地(河流冲出河道);夏季气温高,冻土融化后易被侵蚀,河流侧蚀作用(或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作用强或河流裁弯取直)等原因,导致河流改道。
【分析】本大题以 西比利亚冻土特点和河流改道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流水用用、微生物分解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
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平坦,河流流速慢,搬运能力弱,堆积作用强,堆积的物质颗粒小;阅读材料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冻土物质中,包含大量腐殖质,腐殖质是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主要是胶体物质,物质颗粒小。
(2)
材料中显示“这里的冻土层十分深厚,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层为坚硬的多年冻结层”,可知下层土壤不易侵蚀,向下侵蚀弱,该地地势平坦,西西伯利亚平原的河流能够快速地侵蚀河岸,改变河岸的形状,河流侵蚀以侧蚀为主使河曲容易发育,再加上西西伯利亚平原河网密度大,故河曲密集。
(3)
阅读材料“受地形、冻土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暂的夏季,西西伯利亚平原的河流能够快速的侵蚀河岸,改变河岸的形状,形成蜿蜒曲折的河曲,河流还容易因凌汛等原因发生游移改道"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平坦,河曲密集,夏季河流水位上涨,以及凌汛等原因,河流易冲出河道;夏季气温高,河岸冻土融化后易被侵蚀,河流侧蚀作用强,导致河流改道。
21.在河流分水岭处,受河流侵蚀影响,两河切穿分水岭,河流连通。
【分析】本大题以“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通过读(b)图可知,河流从南部山区流出,在遇到地形阻挡后分流,但两条河流凹岸处均受到侵蚀,随着时间推移,两条河流凹岸处距离不断侵蚀而接近,直到两河切穿分水岭,河流连通。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