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同步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同步练习(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24 08:3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近20年来,全球海平面除总体呈上升趋势外,还伴随着明显的年际变化。下图示意近20年卫星观测的海平面变化趋势,以及通过测算全球海水质量变化和海水热容量变化得出的海平面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全球海水质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两极冰川融化 ②洋流流量增大 ③外流河流量增大 ④地壳抬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1年拉尼娜事件造成图示曲线出现明显低谷,该时段从太平洋蒸发的水汽大部分以降水的形式降至( )
A.秘鲁 B.智利 C.澳大利亚东部 D.美国西部
自2021年10月—2022年6月持续发展的拉尼娜事件为今年6月份北方高温的发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气候背景条件。沃克环流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和西岸海温存在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其强弱变化是评判气候异变的重要依据。下图示意沃克环流及典型拉尼娜年的海温距平(注: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分正距平和负距平)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拉尼娜现象发生时( )
A.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印度尼西亚降水增多
B.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减弱,秘鲁沿海海域水温升高,渔业减产
C.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增强,太平洋东岸降水增多,洪涝灾害多
D.甲、乙海区温差变小,沃克环流减弱,对中国没有影响
4.拉尼娜导致2022年6月份我国中东部偏热的原因是( )
A.东北信风增强,日本暖流减弱 B.甲处低压增强,对夏季风吸引增强
C.中纬度暖高压带发展加强,并北抬 D.甲处低压减弱,对冬季风吸引增强
如图为南太平洋东部某海域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M地沿岸海域形成了世界著名渔场,原因主要是( )
A.地处寒暖流交汇处 B.河流带来大量营养盐类
C.a洋流与高纬度冷的海水交汇 D.上升补偿流带来大量营养盐类
6.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下列洋流可能明显增强的是( )
A.北赤道暖流 B.北太平洋暖流 C.秘鲁寒流 D.赤道逆流
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升高的现象。下图示意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运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低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下沉气流增多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上升气流减弱
8.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赤道暖流势力增强 B.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C.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D.南美西部干旱区出现绿洲
厄尔尼诺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冷暖异常的表现,这种海水温度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当这两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西岸的气温和降水都发生明显变化。读图1、2,完成下面小题。
9.正确表示厄尔尼诺发生时太平洋赤道地区上空(图1)大气环流状况的是( )
A. B. C. D.
10.当厄尔尼诺发生时,图2中相应的方框内依次填入( )
①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湿润多雨②赤道附近东风减弱③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平面上升,海水下沉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读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近海面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下列海域“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量最大的是( )
A.波罗的海 B.日本海 C.阿拉伯海 D.黄海
13.直接体现大气对海洋传递动能的洋流是( )
A.墨西哥湾暖流 B.秘鲁寒流 C.北大西洋暖流 D.本格拉寒流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冷暖异常变化的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高于0.5℃且持续三个月以上,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当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且持续5个月以上,则出现拉尼娜现象。左图示意2017~2020年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变化情况,右图示意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成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推测信风最强的时间为( )
A.2017年8~10月 B.2018年10~12月 C.2019年3~5月 D.2020年9~11月
15.2018年10~12月期间( )
A.南美秘鲁沿岸秘鲁寒流加强 B.赤道附近西太平洋降水减少
C.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气温升高 D.南美秘鲁附近鱼类数量增多
16.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异常变暖或变冷的气候现象。下图为热带太平洋剖面图,其中表示拉尼娜现象的是( )
A. B.
C. D.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沃克环流”是存在于赤道附近低纬地带的大气热力环流;下图是太平洋正常年份沃克环流的垂直大气结构图和部分海区等水温线图。
(1)在等水温线图(上右图)中,虚线表示洋流。该洋流可以表示上左图中____(填“甲”“丙”或“丁”)处的洋流,分析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____。
(2)指出图中甲、乙、丙、丁所在海区中,最可能出现大渔场的海区,并分析其成因。
(3)当某些年份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时,即出现了____现象。指出太平洋东、西两岸可能出现的气候异常情况____。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部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热力环流。下图是正常年份太平洋赤道地区上空“沃克环流”的垂直示意图。
材料二:秘鲁鲲是一种栖息于东南太平洋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区域为其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当东太平洋海域水温异常时,有经验的渔民会向南或向北追随鱼群捕捞。
(1)分析正常年份太平洋赤道地区东西海域的水温差异的原因。
(2)正常年份,与太平洋赤道地区东部海域相比,说明西部海域海一气相互作用的特点。
(3)“沃克环流”增强时,渔民捕捞秘鲁鲲线路向____(“北”或“南”),说明判断理由____。
19.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海区,信风驱使着赤道暖流自东向西流。在正常年份,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低,空气冷却下沉,到达海面后向西偏转;西部表层海水温度高,湿热空气上升,到达高空后向东偏转。由此,在赤道太平洋上空形成一个东西向的热力环流圈。
(1)在图1上方的圆角矩形框内绘出材料所述的热力环流圈。
(2)在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比西部低。解释该现象的成因。(注意:只解释“东部低”,不用解释“西部高”。)
(3)厄尔尼诺现象是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的产物。将下列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入图2中相应的方框内,以反映这种作用。
A.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湿润多雨
B.赤道附近东风减弱
C.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平面上升,海水下沉
(4)先用一句话概括厄尔尼诺现象对上述热力环流圈的影响,再解释并说明厄尔尼诺现象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气温、气压的影响。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棕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不耐寒,不耐旱。其果实榨的棕榈油被广泛地应用于食品、日化、生物柴油、饲料行业等领域。1848年棕桐引种到东南亚,在印度尼西亚广泛种植。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土著居民发现,栖身的森林在一点点消失,狩猎和寻找食物的区域日渐减少,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慢慢消亡,于是许多土著居民被迫到棕榈种植园工作。下图为尼诺指数与棕榈果单产关系图。
(1)有人对印度尼西亚大规模种植棕榈持反对态度,试阐述理由。
(2)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当地棕榈油产量与其它年份相比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C
【解析】1.由材料可知,近20年来海水质量呈增大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2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地区和高山的冰川融化以及外流河流量增加,使全球海水质量增加,①、③正确;洋流流量变化不会影响海水整体质量,②错误;地壳抬升会影响海水水位,但不会影响海水质量,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
2.2011年拉尼娜事件,说明赤道太平洋中东部(秘鲁、智利沿岸)水温较低,气流下沉增强,降水减小,A、B错误;赤道太平洋中西部(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水温较高,气流上升增强,降水增多,C正确;美国西部降水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对赤道太平洋地区降水的影响,可从水温高低影响到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和西部的热力环流(沃克环流)角度进行分析。
3.A 4.C
【解析】3.拉尼娜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结合沃克环流及典型拉尼娜年的海温距平分布图可以看出,赤道太平洋地区东部气温低,空气垂直方向表现为下沉,同理赤道太平洋海面西部空气垂直方向上上升,所以拉尼娜现象发生时,甲、乙海区温差增大,沃克环流增强,BCD错。印度尼西亚地区海温距平为正值,海水温度偏高,盛行上升气流,多降水,A正确。故选A。
4.东北信风与日本暖流没有明显关系,A错。我国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结合甲地的地理位置,如果该地的低压增强,会对冬季风吸引增强,而不是对夏季风吸引增强,但冬季风增强,无法解释6月份我国中东部偏热,BD错。中纬度暖高压带发展加强并北抬,使得我国中东部地区受暖高压的影响增强,多晴天,太阳辐射强,所以偏热,C正确,故选C。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相反,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主要有以下影响:①赤道太平洋西部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降水量减少;②赤道太平洋东岸地区降水量会明显增多;③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减少。
5.D 6.D
【解析】5.依据题干及图中的经纬网信息可知,M地沿岸海域的世界著名渔场为秘鲁渔场,图中的b示意该海域存在上升流,可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从而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生长,由于鱼类食物充足,所以该海域形成了大型渔场,D正确;该海区没有寒暖流交汇,A错;沿岸气候干旱,入海河流较少,B错;由图可知,该海域洋流流向低纬,不会与高纬度的冷海水交汇,C错。故选D。
6.当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东南信风减弱,恰逢此时,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跨过赤道,受到南半球的自转偏向力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风,向东流动的赤道逆流得到加强,北赤道暖流可能减弱,处在同一大洋环流中的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可能都减弱,D正确,AB错误;当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南半球赤道附近的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会减少或停止,秘鲁寒流减弱,C错。故选D。
【点睛】对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科学界有多种观点,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从赤道东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层上升涌流补充,从而使这一地区下层冷水上泛,水温低于四周,形成东西部海温差。但是,一旦东南信风减弱,就会造成太平洋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增暖。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冷水鱼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鸟因找不到食物而纷纷离去,渔场顿时失去生机,使沿岸国家遭到巨大损失。
7.C 8.D
【解析】7.由图可知,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洋表层有大量暖海水向西流,使该地附近有大量冷海水上泛,导致该地区气温较低,A错误;大量暖海水向西流导致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温较高,B错误;据图可知厄尔尼诺年信风减弱后,表层海水向东流,下层冷海水在太平洋西部上泛,表层海水温度低于气温,使太平洋西部海区下沉气流增多,C正确;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随着表层海水向东流,导致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增强,D错误。故选C。
8.厄尔尼诺年信风减弱后,表层海水向东流,南赤道暖流势力减弱,A错误;厄尔尼诺年使太平洋广大水域水温升高,海洋热量的释放,使全球气温有所上升,部分冰川融化,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减少,B错误;太平洋西部海区下沉气流增多,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C错误;厄尔尼诺年随着表层海水向东流向南美洲西部海区,导致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增强,原本干旱的区域因为降水增多,可能出现“绿洲”,D正确。故选D。
【点睛】每隔数年,东南信风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导致赤道东太平洋海面上升,海面水温升高,秘鲁、厄瓜多尔沿岸由冷洋流转变为暖洋流。下层海水中的无机盐类营养成分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大批鸟类亦因饥饿而死。形成一种严重的灾害。与此同时,原来的干旱气候转变为多雨气候,甚至造成洪水泛滥,这就是厄尔尼诺。
9.C 10.C
【解析】9.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升高,使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垂直气流运动方向为上升运动,近地面暖湿气流由西向东运动,在赤道附近太平洋西岸气流呈垂直下沉运动,高空方向上,气流自东向西运动,形成逆时针环流,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东风减弱,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暖海水向东回流,造成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平面上升,海水下沉,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上升气流增强,气候变得湿润多雨,因此,方框内顺序依次是②③①,C正确。故选C。
【点睛】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11.A 12.C 13.C
【解析】11.近海面大气的根本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甲为太阳辐射,乙丙均不是太阳辐射,丁表示大气逆辐射。故选A。
12.波罗的海、日本海、黄海等纬度相对较高,太阳辐射相对较弱,海-气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较弱,ABD错误。阿拉伯海所处纬度低,气温高,海域面积大,“海-气”物质与能量交换量最大,故选C。
13.北大西洋暖流是西风吹拂形成,能直接体现大气对海洋传递动能,C正确。墨西哥湾暖流不是风海流,是补偿流,秘鲁寒流和本格拉寒流也属于补偿流,也不是风海流,均没有直接体现大气对海洋传递动能。故选C。
【点睛】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与大气间在进行水分交换的同时,也实现了热量的交换。
14.D 15.B
【解析】1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当信风势力增强时,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表层暖海水被信风吹拂至太平洋西部,深层冷海水上泛加强,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明显降低,这会导致该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的时间增长。因此,信风最强的时间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的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段。根据统计图可知,A、B、C、D四个选项对应的时段中,2020年9~11月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低于﹣0.5℃的持续时间最长。故信风最强的时间为2020年9~11月。故选D。
15.根据统计图可知,2018年10~12月期间,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距平为正值,说明该时段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温相对较高,这说明该时段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体现为信风势力减弱,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表层暖海水向西流动的势力减弱,导致深层冷海水的上升势力减弱,秘鲁寒流的势力减弱,从深层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鱼类数量减少,A、D错误。由于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表层暖海水向西流动的势力减弱,导致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气温降低,对流运动减弱,降水减少。故B正确、C错误。故选B。
【点睛】信风势力的变化,将会显著影响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表层暖海水流动,进而影响该海域的海—气相互作用。当信风势力增强时,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表层暖海水被信风吹拂至太平洋西部,深层冷海水上泛加强,导致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海水温度明显降低,产生拉尼娜现象;信风势力减弱,太平洋中东部海域的表层暖海水向西流动的势力减弱,导致深层冷海水的上升势力减弱,秘鲁寒流的势力减弱,产生厄尔尼诺现象。
16.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海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泛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因此综合上述得知,当拉尼娜现象产生时,东风异常增强,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7.(1) 丁 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2)丙:原因是沿岸海区盛行离岸风,表层海水随东南信风流动,深层海水补偿上升,形成上升补偿流,使深层营养物质上泛,鱼类饵料丰富。
(3) 厄尔尼诺 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气候干旱;热带太平洋西部台风发生次数减少;赤道附近南美洲西海岸降水增多,易出现洪涝灾害。
【分析】本题以太平洋正常年份沃克环流的垂直大气结构图和部分海区等水温线图为试题背景,主要考查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1)
洋流流向与海水等温线弯曲方向一致,由此判断图中洋流自北向南流,由温度较高的海区流向温度较低的海区,属于暖流。甲、丙、丁满足以上条件的只有丁洋流(东澳大利亚暖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2)
读图可知,甲、乙、丙、丁所在海区中,丙位于南美大陆西海岸,受东南信风的影响,东南信风在该海区为离岸风,表层海水被吹走,底层海水上升补充,海水上升的过程中将海洋底层的营养物质带至表层,使得浮游生物及藻类丰富,鱼类的饵料丰富,形成大规模的秘鲁渔场。
(3)
当沃克环流减弱或反向,即是厄尔尼诺现象。此时,南美洲西海岸附近温暖海水增多,盛行上升气流,海岸降水增多,易出现洪涝灾害;澳大利亚东部气流以下沉为主,气候干旱,热带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发生的次数可能减少。
18.(1)水温差异:西高东低。原因:西部海域受暖流影响,东部海域受寒流影响;在偏东信风吹拂下,温度较高的大洋表层海水在赤道附近自东向西运动。
(2)海洋水温更高,向大气输送热量更多;蒸发量更大,海洋向大气输送水汽更多;上升气流更强烈,大气降水更丰富;海—气间水分交换更活跃。
(3) 北 “沃克环流”增强,说明东部水温较正常年份低,东南信风增强,冷海水上泛的速度以及范围都增大,秘鲁寒流势力增强,适宜秘鲁鲲的冷水区域北移。
【分析】本题以沃克环流为背景考查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洋流,考查海--气相互作用作用的方式和洋流的形成和性质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调取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
正常年份,太平洋赤道地区大洋东岸盛行东南信风,东南信风是离岸风,形成上升补偿流秘鲁寒流,水温较低,赤道附近表层海水在东南信风的吹拂下,流动到大洋西岸,受地形阻挡,海水在大洋西岸向南流,使大洋西岸海水水温较高。故水温差异是西高东低。
(2)
海--气相互作用作用的主要方式是水热交换。结合上题分析,正常年份,东部海域水温低,西部海域水温高,水温高,像大气传递更多的热量;水温高,蒸发旺盛,向大气输送更多的水汽;近海面气温高,上升气流强烈,降水多,海--气间水分交换更活跃。
(3)
结合文字材料二的信息,“上升流形成的冷水区域为其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说明秘鲁鲲会随上升流的冷水区的位置的变动而移动,“沃克环流”增强时,秘鲁寒流增强,原海区水温降低,渔民捕捞秘鲁鲲线路向北移动。
19.(1)顺时针方向
(2)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海水被风吹走,下层的冷性海水上涌补充;沿岸有来自较高纬度的寒流。
(3)
(4)厄尔尼诺现象削弱了上述热力环流圈,甚至出现反向环流。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导致气温比正常年份偏高,气压比正常年份偏低。
【分析】本题以厄尔尼诺的相关图文材料设置问题,涉及海气相互作用及厄尔尼诺的成因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低,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上空形成低压;西部表层海水温度高,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上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流自东向西流动,上空气流自西向东流动,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如图:
(2)结合材料分析,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东部盛行东南信风,表层海水被东南信风吹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涌补充表层流走的海水;沿岸有来自较高纬度的秘鲁寒流流经,因此水温较低。
(3)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东风减弱,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表层暖海水向东回流,造成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平面上升,海水下沉,导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水温异常升高,上升气流增强,气候变得湿润多雨。
(4)正常年份太平洋东西部之间存在顺时针方向的热力环流,厄尔尼诺发生时,该热力环流被削弱,甚至出现相反的热力环流。厄尔尼诺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水温度升高,因为地面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进而导致气温比正常年份偏高,气压比正常年份偏低。
20.(1)棕榈种植破坏了热带雨林,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加剧全球变暖;破坏土著居民生存环境;改变生活方式;冲击当地传统文化。
(2)在其他年份中,太平洋低纬度地区是西热东冷,东向西的暖湿气团活动较强烈,棕榈产区降水丰富,棕榈果单产较高,棕榈油产量较大;而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时候,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东西温度差减小,东向西的水汽输送减弱,位于大洋西岸的东南亚棕榈产区降水减少,影响棕榈生长,棕榈果单产偏低,棕榈油产量降低。
【分析】本题以印度尼西亚的棕榈种植为背景材料,考查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1)
由材料“生活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的土著居民发现,栖身的森林在一点点消失,狩猎和寻找食物的区域日渐减少”可知,棕榈种植破坏了热带雨林,当地生物多样性锐减;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导致雨林的光合作用减弱,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消耗减少,使大气中的碳氧失衡,从而加剧全球变暖;由材料“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慢慢消亡,于是许多土著居民被迫到棕榈种植园工作”可知,棕榈的种植破坏土著居民生存环境,改变了土著人的生活方式,冲击当地传统文化。
(2)
读图可知,在尼诺指数为正的年份,棕榈果单产普遍较低,在尼诺指数为负的年份,棕榈果单产普遍较高。由材料“棕榈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不耐寒,不耐旱”可知,棕榈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生长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其他年份中,太平洋低纬度地区是西热东冷,东部气流冷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西部气流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由东向西的暖湿气团活动较强烈,棕榈产区降水丰富,棕榈果单产较高,棕榈油产量较大;而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时候,由于东太平洋海水温度上升,东西温度差减小,东向西的水汽输送减弱,位于大洋西岸的东南亚棕榈产区气流由上升气流转变为下沉气流,降水减少,影响棕榈生长,棕榈果单产偏低,棕榈油产量降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