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24 08:3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单元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图为基多赤道纪念碑(西经78°27′8″,纬度0°0′)的照片,纪念碑四周刻有E、O、S、N(分别表示东、西、南、北)的西班牙字母,正对着小女孩的纪念碑上刻着“E”,小女孩右侧地面上的线条代表赤道。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小女孩所在半球及行走方向是( )
A.北半球,向东 B.南半球,向西 C.东半球,向西 D.西半球,向东
2.该照片拍摄的时间最有可能为当地( )
A.5时 B.10时 C.15时 D.18时
位于18°S附近的某河流一侧有条带状林木分布,另一侧滩涂广布(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图示条带状林木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土壤 C.水分 D.热量
4.景观图反映出该河流( )
A.所在流域气候干旱 B.径流量逐年减小
C.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D.含沙量年际变化大
通常山地垂直自然带受热量、降水、坡度、地质、岩性、土壤、风、局部环流、山体面积大小、坡面面积大小、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山地自然带或缺失、或改变、或约束、或变位、或倒置、或斑块状等等,从而使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得异常复杂。下图是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南坡高山垫状植物分布范围受约束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坡向 D.土壤
6.导致南坡针叶林缺失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降水 C.土壤 D.坡度
2021年5月7日至10日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口举办,展会上亮相的吉祥物的原型来自海南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该物种在海南曾广泛分布,后濒于灭绝,1980年建立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后,其数量已有较大增长。海南长臂猿旱季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雨季常到低海拔地区的树冠层活动。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当前,影响海南长臂猿生存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
A.天敌多,食物少 B.热带季雨林面积不断减少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8.基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有效保护海南长臂猿的措施是( )
A.发展基因技术,优化海南长臂猿种群结构
B.加快道路建设,完善保护区的基础设施
C.加强巡山和人工驯化,保护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环境
D.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空间
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10.上述景观差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从赤道到两极 B.从沿海到内陆 C.非地带性 D.纬度地带性
近年来,多肉植物凭借其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形态奇特等特点,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销量节节攀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多肉植物的表皮有很厚的角质层,很多种类表皮被蜡被毛。表皮气孔数远少于其他植物,且深埋在表皮凹陷的坑内。这种特征主要是为了( )
A.储存养分 B.促进对水分的吸收 C.减少蒸腾作用 D.减轻大风影响
12.多肉植物的特性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动态性
阿尔泰山具有我国海拔最低的雪线。下左图为阿尔泰山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右图为阿尔泰山南坡土壤类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灰色森林土分布的森林类型为(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叶林 D.灌木林
14.关于阿尔泰山雪线说法正确的是( )
A.南坡为阳坡,太阳辐射强,雪线较高
B.北坡受北冰洋影响,降水多,雪线低
C.南坡自西向东雪线升高盛行西风影响减弱
D.南坡自西向东雪线降低东南季风影响减弱
下图为帝王蝶迁徙图。完成下面小题。
15.第三代蝴蝶所在区域的主要气候类型为( )
A.高山高原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16.第一代至第三代蝴蝶迁徙路径的自然带分布体现了(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火地群岛位于南美洲最南端,有“世界尽头”之称。火地群岛西部和南部为山地,雪线高度仅500-800m,海岸线曲折,多幽深的峡湾,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海拔180-600m,海岸线较为平直。火地岛南部生长着超过全球5%种类的苔藓植物,其中约60%是本地特有的,这些苔藓植物可吸收和储存养分,分泌有机酸,具有固氮、固碳的作用。
材料二 下图为“火地岛位置图”。
(1)说明火地群岛西侧山地雪线较低的原因。
(2)分析导致火地群岛西侧海岸线曲折的地质作用。
(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苔藓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自然景观独特,常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
材料二1980-2021年,位于横断山区的高黎贡山发现新物种达627种,成为我国发现新物种最多的区域。高黎贡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了天然物种走廊带,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之称。1986年国务院设立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图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图。
(1)请运用相关自然带分布规律原理,解释“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说法地理依据。
(2)说明高黎贡山成为天然物种走廊带的原因。
(3)分析高黎贡山近40年来能够发现大量新物种的原因。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梵净山,地处贵州省东北部,由坚硬的变质碎屑岩和变质泥质岩构成,形成于6500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中(形成过程如图a所示)。其山顶附近的九龙池,是一处常年云雾缭绕、面积较大的亚高山湿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珙桐、黔金丝猴、髭蟾等众多古老生物的避难所。2018年梵净山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图b示意梵净山地形分布。
(1)根据图文材料,描述梵净山形成的地质过程。
(2)分析九龙池成为古老生物避难所的原因。
20.下图为非洲局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甲地至丁地自然带更替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主导因素。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简述甲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3)分析图中A地没有形成同纬度甲地自然带的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B 2.B
【解析】1.据图文信息可知,小姑娘面对的纪念碑一侧上方标注着E,再以该赤道纪念碑为坐标原点来看,依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判断小女孩行走的方向是向西,小女孩位于赤道以南,即位于南半球,根据其经度位置,可知,其位于西半球,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结合图文信息分析,小女孩的影子应指向西南,判断此时太阳位于东北天空;再根据影长较短,进而判断此时太阳高度较高,地方时应该是上午时间且接近正午。综合以上信息,10时的可能性最大,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方位位于正北;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方位位于正南;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正午太阳位于正上方。
3.C 4.C
【解析】3. 结合景观图可知,条带状林木主要沿河分布,且靠近河岸水分相对充足地区,C正确;图示区域位于18°S附近,属于热带地区,光热条件好,光照和热量对植被的条带状分布影响不大,A、D错误;土壤对植被的条带状分布影响也不大,B错误。故选C。
4.沙质滩涂是河流汛期挟带的泥沙沉积形成的,因此推测该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C正确;所在流域气候不一定干旱,A错误;无法体现径流量逐年减小,B错误;无法体现含沙量年际变化大,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的含沙量受哪些因素影响:河流含沙量是随时间变化的。一年中最大含沙量在汛期,最小含沙量在枯水期。河流在年际之间的含沙量也不一样。河流含沙量沿水深分布,一般在水面含沙量最小,河床底最大。含沙量还会沿河流流程而变化,通常在山区河段含量大,在平原河段含量小。外流河含沙量是由植被覆盖情况和土质状况决定的。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河流含沙量就大;反之,含沙量就小。而内流河含沙量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除了植被情况外,地质构造,地层构成以及大型湖泊、沼泽的分布也都会影响河流的含沙量。例如,金沙江流经攀枝花_宜宾段,这一地区地震断裂活动强烈,岩土构造破碎,是塌方、泥石流高发地区,从而导致河流含沙量高。
5.D 6.B
【解析】5.接近山顶的地区,由于山地面积缩小,导致南北坡的差别也越来越小,故接近山顶南北坡热量和水分条件差别不大,AB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坡存在大面积剥蚀山地,推测应是由于缺少土壤,导致高山垫状植物仅分布在海拔4000米附近地区,D正确。故选D。
6.结合所学可知,森林植被分布区一般降水多于草原植被分布区,图中显示,南坡本应是针叶林的地区被山地草原替代,可能是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于南坡,从而北坡为针叶林而南坡出现山地草原,B正确;南坡和北坡同海拔地区热量差异不会太大,故热量不是主要因素,A错误;土壤和坡度对于植被类型的影响较小,更多影响植被生长状况,CD排除。故选B。
【点睛】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地植被,从基带的荒漠过渡到水分条件较好的植被类型,但超过一定的高度以后,低温的限制作用变得越来越突出。如天山中部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荒漠、荒漠化草原、山地针叶林、亚高山草甸、高山草甸、高山垫状植被、亚高山稀疏植被。
7.D 8.D
【解析】7.根据材料,1980年建立了霸王岭自然保护区,生物数量增多,其食物也增多,故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热带季雨林面积增大,故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主要对中高纬度地区影响较大,对低纬度地区影响较小,故C错误;当前人类经济活动频繁,挤占野生动物生存空间。使得长臂猿栖息地破碎,故D正确。故答案选D。
8.基因技术应主要针对濒临灭绝的生物种类,根据材料,近年来,海南长臂猿数量有较大增长,不需要采用基因技术,故A错误;道路割裂栖息地,使栖息地破碎,不利于其保护,故B错误;加强巡山会破坏其生存环境,人工驯化不利于野生习性的保留,故C错误;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扩大其生存空间,有利于其生存繁衍,符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故D正确。故答案选D。
【点睛】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9.A 10.B
【解析】9.第一幅图是热带雨林植被,第二幅图是草原植被,第三幅图是荒漠地区植被,导致三个地区植物形态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条件的差异,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
10.景观差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越来越少,故其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B正确。从赤道到两极地、纬度地带性形成基础是热量变化,非地带性是在地形、洋流、海陆分布影响下形成的,ACD错误。故选B。
【点睛】植被的特征可以反映当地的区域特征,根系发达,叶片小(针状刺状)反映当地气候干旱;硬叶、革质叶反映当地气候干旱蒸发强;叶片宽大,反映当地降水较多。
11.C 12.A
【解析】11.多肉植物的表皮有很厚的角质层,水分在角质层内扩散阻力大,角质层可以有效减少蒸腾作用;气孔数较其他植物少,而且深埋在表皮凹陷的坑内,也可以减少蒸腾作用,C正确。而这些特征对储存养分、促进对水分的吸收和减轻大风影响起作用不大,ABD错误。故选C。
1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多肉植物的特性反映出植物对较干旱的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主要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正确。不能体现差异性、开放性、动态性,BCD错误。故选A。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13.C 14.C
【解析】13.结合图文和所学中国地理知识可知,阿尔泰山位于我国西北边境,地区气候具有的十足大陆性,山麓基带为荒漠和草原带,由图可知,灰色森林图在海拔1000-2000米分布,随海拔升高,降水条件改善,但气温下降,不能发育处常绿林和落叶阔叶林AB错;灌木林在气候干燥或寒冷、 不适宜乔木生长的地方发育,该处为南坡山坡位置,迎风坡降水较多,不适合灌木发育,适合生长针叶林,C对,D错。故答案选择C。
14.阿尔泰山西北东南走向,西风环流带来大西洋水汽,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降水影响大于热量影响,雪线低,AB错;该山南坡主要受西风环流影响,东南季风距离远,基本对其没有影响,C对,D错。故答案选择C。
【点睛】灰色森林土是温带森林草原土壤植被下形成的土壤,因具有深厚的灰色土层而得名。属于森林土壤向草原土壤的过渡类型。
15.B 16.C
【解析】15.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气候湿润,冬夏季温差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全年气温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夏季降水多,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6.根据图示信息,第一代至第三代蝴蝶迁徙路径沿美国东部地区,自南向北推进,该迁徙路径的自然带变化的影响因素为纬度变化引起的热量因素,属于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C正确,排除ABD,故选C。
【点睛】从赤道到两极的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被称为纬度地域分异规律,影响因素是气温。
17.(1)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西风从太平洋带来丰富水汽;西部为迎风坡,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
(2)位于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纬度较高,且多高海拔山地,冰川侵蚀作用强;地处西风带,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
(3)分泌有机酸,促进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储存雨水,防止洪水和土壤侵蚀;储存养分,给生物提供食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积累和储存碳,缓解气候变暖。
【分析】本题以火地群岛为材料,涉及影响雪线的因素,整体性以及海洋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火地群岛所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该地受南半球盛行西风的影响,岛屿西侧位于山地的迎风坡,降雪较多;该地西侧有寒流流经,降温作用明显,导致火地群岛西侧雪线较低。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地处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撞挤压,地壳活跃,岩层变得破碎,易被侵蚀;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气温较低;该地海拔较高,冰川广布,冰川作用强烈;冰川侵蚀岩石,形成冰蚀谷;地处西风带,风大浪高,海浪侵蚀作用强烈,形成曲折的海岸线。
(3)苔薛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分泌一种酸性物质,溶解岩石表面,同时不断积累空气中的物质与水分,促使岩面逐渐形成土壤。苔藓植物生长十分繁密、迅速,一般为密集丛生,可以从雨中甚至雾中吸收水分,储存多余的雨水,以防发生洪水和土壤侵蚀。苔藓植物会为森林吸收、储存和回收水分与养分,并且给许多无脊椎动物提供了庇护所和食物。苔藓品种更为丰富多样,覆盖的地表面积更广,可积累和储存碳,缓解气候变暖。
18.(1)该地区位于横断山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非常明显。该地纬度较低,山麓地带温度高,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下降;该地区地形复杂,气流不稳定,天气变化快;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组合发生变化,山体自然带演变为干热河谷型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针叶林带、灌丛草甸带等。因此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
(2)高黎贡山及河谷南北纵列分布,有利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寒物种沿高山向南迁移;也有利于中南半岛的热带物种沿河谷向北扩散。
(3)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南北跨度大,相对高度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位置偏远,人类活动影响小;科技水平提高,科学考察能力提升。
【分析】本大题以高黎贡山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地理实践力等。
【详解】(1)本题需要利用自然带分布规律的相关知识进行解答。“一山有四季”是指山地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变化,“十里不同天”指的是该地区的天气变化大。该地区纬度较低,所以山麓为亚热带气候,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逐渐演变为温带气候、寒带气候等。该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夏半年受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共同影响,且地形复杂,天气多变。综上所述,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组合发生变化,使得自然带也随之发生变化。最终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
(2)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高黎贡山和河谷呈南北走向,连接了青藏高原地区与中南半岛地区。因此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寒物种可以通过高黎贡山的高海拔地区向南方地区迁移(山地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适合高寒物种的生存);同样,中南半岛等地的热带物种也可以顺着高黎贡山的干热河谷向北迁移(干热河谷地区水源充足,温度较高,适宜热带物种的生存)。
(3)高黎贡山近40年来能够发现大量新物种,一方面是该地区本身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多物种的生存,另外一方面是人类的科技进步,科学考察能力提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为动植物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适合多物种的生存;南北跨度大,相对高度大,生态环境复杂多样,适合多种多样的物种生存;位置偏远,人类活动影响小,保存的物种比较齐全;科技水平提高,科学考察能力提升。
19.(1)过程: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坚硬的变质岩(变质碎屑岩和变质泥质岩);受海水沉积作用,变质岩的上部生成石灰岩;地壳抬升,地层露出海面,形成陆地;顶部和四周的石灰岩被流水侵蚀,剩下部分形成相对高大的山地。
(2)原因:面积较大的亚高山湿地,水源充足,生存空间广;常年云雾缭绕,便于动物躲避天敌;纬度较低且山地阻挡冬季风,气候温暖,有利于植物生存;海拔高且地形封闭,人类干扰小。
【分析】本大题以梵净山相关图文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1)
由材料“梵净山,地处贵州省东北部,由坚硬的变质碎屑岩和变质泥质岩构成,形成于6500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中(形成过程如图a所示)”并结合图示可知,梵净山形成的地质过程首先是地壳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变质生成坚硬的变质岩(变质碎屑岩和变质泥质岩);然后受海水沉积作用,变质岩的上部生成石灰岩;地壳抬升过程中,海平面下降,地层露出海面,形成陆地;最后,变质碎屑岩和变质泥质岩顶部和四周的石灰岩被流水侵蚀,使变质碎屑岩和变质泥质岩出露,剩下部分形成相对高大的山地。
(2)
由材料“其山顶附近的九龙池,是一处常年云雾缭绕、面积较大的亚高山湿地,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珙桐、黔金丝猴、髭蟾等众多古老生物的避难所”可知,面积较大的亚高山湿地,水源充足,生存空间广;常年云雾缭绕,便于动物躲避天敌;读图可知,九龙池所在的纬度大致为北纬27°54‘附近,纬度较低且北部有高山分布,山地阻挡冬季风,气候温暖,有利于古老生物生存;海拔高且地形封闭,人类干扰小,古老生物保存的好。
20.(1)由赤道向两极;热量
(2)甲地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茂密;河网稠密;河流地貌发育。
(3)A地位于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较低;大气的对流运动较弱,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带。
【分析】本题以非洲局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为材料,涉及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以及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读某科学考察队在非洲从甲地至丁地进,行考察时沿途自然带分布模式图,甲为热带雨林带,乙为热带草原带,丙为热带荒漠带,丁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从甲地至丁地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其主导因素是热量。
(2)读图可知,图中甲地的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甲地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是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植被茂盛,覆盖率高,生物量大,河流较多,且流量大,多流水作用,河流地貌广泛发育。
(3)读图可知,图中甲地的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A位于东非高原,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A与甲地纬度相同、但自然带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东非高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大气稀薄,大气的对流运动较弱,降水较少,形成了非地带性的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热带草原带。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