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必修1期中综合复习模拟训练(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必修1期中综合复习模拟训练(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6-24 09:09: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中综合复习模拟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地气温差是指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测站某年日平均地温、气温和地气温差的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甲、乙、丙分别表示( )
A.地气温差 地表温度 大气温度 B.地表温度 地气温差 大气温度
C.大气温度 地气温差 地表温度 D.地气温差 大气温度 地表温度
2.该测站可能位于( )
A.北京 B.上海 C.甘肃 D.黑龙江
3.推测该市一天中污染物浓度最低的时段为( )
A.日出前后 B.正午前后 C.傍晚前后 D.午夜前后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4.北半球各地夜长于昼,且昼长渐长的区段是( )
A.a→c B.b→d C.d→e D.c→e
5.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关于地球公转速度叙述正确的是( )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慢-快-慢 D.快-慢-快
下图是“北半球冬至日四地纬线昼弧、夜弧分布状况示意图”。据此回答以下各题。
6.四地中位于南半球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7.图中乙和丁的周长相等,但昼弧和夜弧的长度相反,则两地( )
A.处于同一纬线 B.处于同一半球 C.日出、日落的地方时相同 D.昼夜长短相反
8.下列关于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位于南极圈 B.乙可能位于赤道 C.丁不可能位于赤道 D.丙位于回归线
“棉花堡”地貌是山顶含Ca(HCO ) 的温泉水顺山坡流淌时,因水分蒸发和CO 逸出,从水中析出CaCO 沉积形成的白色阶梯。图1是棉花堡景观照片,图2是棉花堡的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与棉花堡地貌形成的外力作用相同的是( )
A.石芽 B.石林 C.峰林 D.石柱
10.该地貌发育速度最快的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公路运输是我们出行最常用的运输方式。青藏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原公路,平均海拔约4000米。与一般公路不同的是,青藏公路有很多路段两侧竖有热棒,有直插(下左图)和斜插(右图)两种,其中地上部分高度为2~4米,地下部分可达8米,且这种路段路面往往起伏不平,被称为“搓板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青藏公路有热棒出现的路段多( )
A.横风 B.团雾
C.沉降 D.滑坡
12.热棒出现的路段路面起伏不平的主要原因是( )
A.升降作用显著 B.反复冻融
C.风力侵蚀强烈 D.车辆碾压
13.与直插相比,青藏公路热棒斜插的优点是( )
A.稳定性强 B.防止事故多发
C.美观好看 D.降温效果明显
下图中甲、乙、丙、丁、戊示意我国某市5天的天气状况。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 )
A.甲日为多云天气 B.乙、丙两日最高气温相同
C.戊日的气温日较差最大 D.丁日的最高气温为2℃
15.图示天气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
A.哈尔滨的12月 B.北京的11月 C.昆明的9月 D.乌鲁木齐的1月
16.图示5天的天气状况呈现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过程,则其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戊 B.戊→丁→丙→乙→甲
C.乙→甲→丙→戊→丁 D.戊→丁→乙→甲→丙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我国北方的小明同学与朋友一起就近外出登山。下图为登山地等高线分布及登山线路示意图(图中等高距相等),雨季图中M湖湖水经常外泄。
(1)指出雨季M湖湖水外泄的方向,并分析原因。
(2)指出“五一”小长假期间登山路线的四点中观看日落景观的最佳地点,并说明理由。
(3)说明登山路线中最省力的路段及依据。
18.下面为某区域等压线图(左图)和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右图),读图回答问题。
(1)根据某区域等压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此时上海的风向为____;台北和上海两地风力更大的是____;日本此时易形成____(晴朗、阴雨)天气;若甲乙形成热力环流,则甲乙气温较高的是____;垂直方向上为下沉气流的是____;昼夜温差较大的是____。
(2)根据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公转到B位置时,太阳直射____;地球在C位置时,温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____;所处的季节是____季;地球从A位置公转到B位置过程中,其公转线速度是____;地球从C位置公转到A位置过程中,温州的昼夜长短变化状况是____;其昼夜长短变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松嫩平原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季较短温热多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土壤由有机质、矿物质、空气及水分构成。松嫩平原黑土广布,适宜于大面积机垦。但近年来,黑土侵蚀速度加剧,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水蚀、风蚀作用是导致黑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
(1)从气候角度分析松嫩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
(2)指出松嫩平原风蚀、水蚀作用发生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龚滩古镇(见下图)是一座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镇,位于重庆东南部,坐落于乌江与阿蓬江交汇处的乌江东岸的凤凰山麓,现保存有50多座形态各异、独具地方特色的明清吊脚楼(依山而建,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多层,一般底层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等,上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古镇背山面水,在极其险峻的山地环境中建立起长达数里的山地聚落。
(1)指出乌江和阿蓬江在该古镇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2)分别说明该古镇初期选择坐北朝南、背山而建的理由。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2.C 3.B
【解析】1.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白天,地表吸收了太阳辐射之后再把热量传输给大气,因此白天地表温度要高于大气温度。读图可知,在10时~18时之间,乙温度值均高于另外两条曲线,可知,乙为地表温度。由于地面和大气存在热力性质差异,日落之后,地表温度迅速下降,大气温度降温较慢,因此晚上,大气温度高于地表温度,因此丙代表大气温度。白天地表温度高于大气温度时,甲为正值;夜晚地表温度低于大气温度时,甲为负值,且乙丙相等时,甲为0,可知甲代表地气温差。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时左右。该测站气温最高值大约出现在北京时间的16时左右,则该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大约晚2个小时,即经度比120°E偏西约30°,即当地的经度可能为90°E附近。结合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分布和选项内容可知,最接近90°E的是甘肃,C正确;北京的经度约为116°E,上海的经度约为121°E,黑龙江的经度大于120°E,不符合题意,ABD错误。故选C。
3.气温越高,空气对流运动越旺盛,越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选项所给四个时间段中,该市正午前后气温最高,空气对流运动最旺盛,污染物扩散最快,污染物浓度最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温度的直接能量来源。白天,地表吸收了太阳辐射之后再把热量传输给大气,因此白天地表温度要高于大气温度,且大气温度最高值要滞后于太阳辐射最高值和地表温度最高值。因此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时左右。
4.C 5.D
【解析】4.读图可知,太阳直射点在a—b—c段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c—d—e段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从b—c—d段向南移动,北半球昼渐短,太阳直射点在d—e (a)—b段,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因此北半球各地夜长于昼,且昼长逐日递增的区段是d至e ,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读图可知,太阳直射b时,为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c为秋分日(9月23日前后)。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因此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解答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类题目的关键是牢记时间 节点: 1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公转速度最慢。
6.B 7.D 8.C
【解析】6.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昼现象。据图可知,四地中甲地有极夜现象,乙地昼长夜短,丙地有极昼现象,丁地昼短夜长,可知乙、丙位于南半球,甲、丁位于北半球,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乙、丁的周长相等但昼夜长短不同,说明两地的纬度相同,但不在同一半球。根据所学可知,纬度相同、半球不同的两地昼夜长短正好相反,即北半球该纬度的昼长与南半球同一纬度的夜长相等,北半球该纬度的夜长与南半球同一纬度的昼长相等,所以两地昼夜长短相反,D正确;两地不在同一纬线,纬度相同,处在不同半球,AB错误;日出时间=12时-(昼长/2),日落时间=12时+(昼长/2),昼长不同,日出日落时间不同,C错误。故选D。
8.北半球冬至日时,南极圈有极昼现象,而甲为极夜,可知,甲不是位于南极圈,A错误。赤道上总是昼夜平分,乙、丁不是昼夜不平分,故乙、丁不可能位于赤道,B错误,C正确;丙地此时出现极昼,可知丙地可能为南极圈及其以南的任一纬度,不可能位于回归线,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渐长。赤道上总是昼夜平分。
9.D 10.C
【解析】9.根据材料““棉花堡”地貌是从水中析出CaCO 沉积形成的白色阶梯”可知,棉花堡也是一种流水堆积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石芽、石林、峰林均是因石灰岩中可溶于水的物质在被流水带走后形成的地貌,即是流水侵蚀地貌,A、B、C错误;石柱是碳酸钙经过长时间沉积形成的流水堆积地貌,D正确。故选D。
10.根据材料可知,“棉花堡”地貌是山顶含Ca(HCO ) 的温泉水顺山坡流淌时,因水分蒸发和CO 逸出,从水中析出CaCO 沉积形成的白色阶梯。该地地处地中海沿岸,夏季高温少雨多晴天,蒸发旺盛,CaCO 析出量大,速度快,因此“棉花堡”地貌发育速度快,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特点:地表崎岖,多山间盆地;土层薄,土壤贫瘠;地表植被较少;地表水渗漏严重,地表水缺乏,地下暗河发育。
11.C 12.D 13.B
【解析】11.青藏公路的热棒无法对横风造成干预,A错误;团雾一般出现在有水域的冬夏季早上和晚上,与图示信息不符,B错误;青藏公路上的热棒会根据气温的变化来调节性工作,冬季空气气温低于土地就会工作,将土地温度带走,夏季相反,这样能避免因为气温导致的冻土融化,进而造成路面沉降,C正确;青藏高原内部地形较为平坦,高低起伏较小,少滑坡,D错误。故选C。
12.升降作用是一种内力作用,其作用面积大,不会只是一段路面,A错误;反复冻融会造成路面塌陷开裂,且有热棒作用,排除反复融冻原因,B错误;风力侵蚀会使地表趋于平坦,C错误;公路车辆不断碾压,造成路面起伏不平,D正确。故选D。
13.直插与斜插稳定性都比较好,A错误;与直插相比,青藏公路热棒斜插可以减少夜晚灯光反射造成的司机眩晕,防止事故多发,B正确;直插与斜插都以实用性为主,C错误;插热棒是为了增温和降温,不能以单方面降温效果来定论,D错误。故选B。
【点睛】插热棒主要是为了解决路面因气温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地下冻土融冻状态变化,而引发的路面沉降问题。
14.C 15.B 16.D
【分析】14.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日为中雨天气,A错误;乙、丙两日最低气温相同,均为-1℃,最高气温丙日高于乙日,B错误;戊日的最高气温约为14℃,最低气温是3℃,气温日较差约为11℃,通过计算可知,这5天中戊日的气温日较差最大,C正确;丁日的最低气温为2℃,最高气温为10℃,D错误。故选C。
15.根据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哈尔滨的12月、乌鲁木齐的1月因纬度较高,日最低气温一般在-10℃以下,A、D错误;昆明纬度较低,9月最低气温在0℃以上,C错误;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其11月的天气状况与图示状况最相符,B正确。故选B。
16.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温暖晴朗;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据图可知,戊→丁→乙(丙)→甲气温不断降低,甲日气温最低且有降雨,说明甲日为冷锋过境时;乙日为多云天气,丙日为晴朗天气,因此判断丙日为冷锋过境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冷锋过镜时常会形成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暖锋过镜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高压控制下多晴天,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
17.(1)外泄方向:湖泊南部。
原因:湖泊位于山顶半封闭式盆地中,盆地南部等高线未闭合有敞口;南部地势低,等高线凸向高值,形成河谷地貌,是良好的排水通道。
(2)观看日落景观最佳地点为①。
理由:“五一”小长假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我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①地位于山坡,地势高,其西北方向无地形阻挡视线,而其他各地西北方向均有山脊阻挡视线。
(3)①至②路线最省力。
依据:图中登山线路至③路段和③至①路段跨越3条等高线,①至②路段跨越2条等高线,所以①至②路段相对高差小,坡度缓,最省力。
【分析】本题以某地等高线图判读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其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评价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本地为我国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季降水较多,根据图中等高线图判读,雨季水位升高,湖水外泄方向因位于湖泊南部地区,原因在于,该湖泊位于山顶半封闭式盆地当中,而在盆地南部等高线未闭合,有缺口;同时,南部地势较低等高线凸向高值,形成河谷地貌,是良好的排水通道。
(2)根据图中信息当中,①②③④最适合观测日落的地方为①。原因在于,五一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此时,我国日出东北,日落西北,①地位于山坡之上,地势较高,同时其西北方向无地形阻挡,而在其他三个地方西北方向均有山脊,导致无法观测较好的日落景观。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登山路线当中①~②段最省力,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段路线跨越2条等高线,跨越的等高线条数较少,相对高差较小,坡度缓,最为省力,其他地方到③和③~①这两段路线中,需跨越3条等高线,坡度较大,比较费力。
18.(1) 东南 上海 晴朗 甲 乙 乙
(2) 赤道(0°) 最低(小)值 冬 先变慢后变快 昼渐长、夜渐短 太阳直射点的向北移动(或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或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分析】本题以区域等压线图和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为材料设计试题,涉及大气环流及地球运动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素养。
【详解】(1)根据等压线分布可知,上海东南侧为高压,西北侧为低压,再结合地转偏向力判断上海风向为东南风。上海等压线比台北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日本此时受高气压控制,气流下沉,天气晴朗。甲处为低气压,可判断其气温较高。乙处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昼夜温差大。
(2)结合右图可知,A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根据公转方向(无方向时默认为北极上空俯视,方向为逆时针)可知,B为秋分,C为冬至,D为春分。故B位置时,秋分,太阳直射赤道。C位置时为冬至,温州距直射点的纬度间隔最大,温州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此时的季节为冬季。地球从A公转到B,即夏至到秋分,中间经过7月初(1月初,近日点,公转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公转速度先变慢再变快。地球从C到A,即冬至到夏至,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温州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朝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故直接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9.(1)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丰富,植被丰富,有机质积累多;纬度较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慢,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一年一熟,寒冷期长,使得土地能得到休息,保持土壤肥力。
(2)风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冬季;原因:冬季靠近风源地,风力大,风蚀作用强烈。水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原因:松嫩平原春季大量的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夏季丰富的降水,使得水蚀作用强烈。
【分析】本题以松嫩平原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题目,涉及土壤肥力、外力作用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土壤肥力的高低可从有机质的来源和有机质的支出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松嫩平原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季温热多雨,地表植被丰富,积累大量有机质;秋冬季节,枯枝落叶掉落地面;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有机质保留在土壤中,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由于夏季较短,冬季漫长,作物生长期短,形成一年一熟的熟制,可使土地得到休养,土壤肥力得以保持。
(2)外力作用中的外作用力与地理环境有关,气候湿润地区或季节,以流水作用为主;气候干旱地区或季节,以风力作用为主。松嫩平原冬季寒冷干燥,且靠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大,风蚀作用强烈。冬季气温低,积雪丰富,春季气温回升,积雪消融,形成地表径流,水蚀作用强烈;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水蚀作用强烈。故松嫩平原风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冬季;水蚀作用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
20.(1)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便利的水运;淤积肥沃土壤,利于农耕。
(2)坐北朝南:可以接受更多的太阳光照;冬季可以有效抵御寒冷北风。
背山而建:依托山地可以获取林果等生活物资;背山视野开阔,利于防御外敌。
【分析】本题以龚滩古镇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乡镇区位选择、自然环境对乡镇选址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据材料龚滩古镇“坐落于乌江与阿蓬江交汇处的乌江东岸的凤凰山麓”可知,河流为古镇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河流可以发展水运,为古镇提供便利的水运条件;河流携带的泥沙淤积形成平坦的地形和肥沃的土壤,利于农耕等。
(2)坐北朝南:北半球太阳从南边射入,坐北朝南,可以接受更多的太阳光照;冬季风为偏北风,坐北朝南可以有效抵御冬季寒冷的北风。
背山而建:山地森林资源丰富,依托山地可以获取林果等生活物资;背山视野开阔,可以作为天然屏障,利于防御外敌;山脉还可以阻挡寒冷的偏北风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