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组
J古城由都城、离宫和军事卫城构成。战国时期,都城是古城中心,离宫的东南角城门可供船只通行。秦汉时期,离宫成为古城中心。此后,由于环境变迁,J古城衰落。19世纪起,S市人口集聚,现已发展为地级市。下图示意长江流域局部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J古城建设之初,都城未建在离宫处,主要是考虑( )
A.减少水患 B.便于取水 C.方便耕作 D.利于防卫
2.古城中心的变迁,反映了战国至秦汉期间该地区气候趋向( )
A.湿润 B.干旱 C.温暖 D.寒冷
3.根据J古城和S市的地理位置,可推知战国时期至现代长江干流图示河段( )
A.整体向北移动 B.S市附近河道没有明显摆动
C.整体向南移动 D.S市附近河道摆动幅度较大
云南元阳梯田完美体现了田、林、村的相互协调。读元阳梯田水资源关联图,完成下面小题。
4.海拔由高到低依次为( )
A.田、林、村 B.田、村、林 C.林、田、村 D.林、村、田
5.造成田,林布局高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交通 D.市场
6.梯田单块面积有大有小,造成梯田单块面积较小的原因是( )
A.土层薄 B.坡度陡 C.水源不足 D.远离村寨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下图示意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位置。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主导了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和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异规律。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中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据此完成下题。
7.黄河三角洲湿地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成因是( )
A.黄河径流量大 B.黄河输沙量大 C.地壳上升运动 D.沿海海平面上升
8.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的空间分异规律有( )
①含盐量整体上由河道两岸向外侧递增②高值区多集中于近海沿岸和地势较高的地区③在黄河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土壤盐分含量较低④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湿地含盐量明显低于改道前形成的湿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分布特点是( )
A.总氮含量整体上呈现出由河道两侧向外递增 B.总氮含量低值区集中在近海滩涂地区
C.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海向陆递减 D.总磷含量整体上由河道向外递增
意大利的实验性农业项目“尼莫花园”创立于2012年,其主体是海底农场,占据的水域面积约100平方米,由5个透明塑料材料制作的充气“生物圈”组成,用绳素固定在海底,悬浮在水面以下6米至10米的海中。启动时作物所需淡水由潜水员带入,之后完全可以自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生物圈”内作物生长所需水分完全可以自给,推测其原因是( )
A.利用海水淡化水 B.利用内壁的冷凝水 C.叶片直接吸收水汽 D.就近利用海水
11.实验初期,“尼莫花园”项目只在每年的5~9月进行,其原因可能是( )
①海上风浪小②昼夜温差大③光照充足④陆地水资源短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图是“我国南方地区某河流顺直河道附近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河流的流向是( )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东北向西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西北向东南
13.阶地一般是由河漫滩发育而来,当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那么河漫滩发育成阶地的原因可能是( )
A.河流流量减少 B.植被破坏 C.地壳抬升 D.地壳下降
14.近年来,该河段出现丰水期水位上升,含沙量增大的趋势,其原因最可能是( )
A.上游拆除水坝 B.上游开展退耕还林 C.下游整治疏通河道 D.下游修建跨河大桥
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下图示意百岁兰的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百岁兰最早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
A.元古宙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16.下列关于百岁兰特征及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
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 B.太阳辐射强,叶片厚
C.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 D.常年风力大,茎很短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极周边区域图(图甲)及冰岛图(图乙)。
材料二:北冰洋航线是连接北半球中高纬度国家的捷径,但由于北极地区的严寒与冰冻,加之城市、港口稀少,一些重要航线不得不避开北冰洋海域“绕道”而行。如今,全球气候变暖,北冰洋海冰部分消融,“北极航线”逐渐显露真容。
材料三:北半球“寒极”奥伊米亚康周边地区地形图(图丙)及奥伊米亚康气候资料(图丁)
(1)A港能成为北极圈内唯一的终年不冻港,主要是因为受____影响;若从A城乘坐飞机去B城,最短航线的航向是先向____再向____方向飞行。
(2)冰岛岛内可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有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奥伊米亚康成为北半球“寒极”的原因。
(4)北冰洋航线开通后,船舶在航行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18.读图,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事物前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每个字母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B.洪水灾害增多C.河道淤塞加快D.水土流失加剧
(2)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记录。试分析其人为原因:____。
上游:____;中游:____;下游:____。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5月,一群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路北上,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亚洲象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型大,寿命较长,在野外能取食一百多种植物,最适宜的生存环境是热带原始森林中的沟谷等开阔地带。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亚洲象和人类的距离越来越近,活动范围甚至重叠。为了促进不同栖息地亚洲象的交流,相关部门设立了生态廊道。目前我国亚洲象仅存300头左右,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区(下图)。
(1)描述1975-2014这40年间我国亚洲象分布范围的变化特征。
(2)简析云南西双版纳成为亚洲象主要分布地的原因。
(3)推测尽管人象矛盾日趋激烈但亚洲象数量并未显著减少的原因。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居延海,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流河。黑河流域农业开发历史悠久,至今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瓜果生产基地。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居延海面积不断萎缩,并分裂成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两个湖泊。1985年时,黑河水已经无法注入东居延海,到1992年湖泊彻底干涸。
下面图为黑河流域示意图及东居延海1985年湖泊盐度分布图。
(1)分析居延海分裂成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的原因。
(2)利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居延海萎缩和消失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2.B 3.C
【解析】1.离宫距长江近,容易发生水患,故都城未建在离宫处,A正确;离宫距长江近,更便于取水,B错误;都城是君王居住办公之地,而非农业生产之地,C错误;离宫临近河流,河流可作为天然防御屏障,更利于防卫,D错误;故选A。
2.战国时期,都城是古城中心,离宫的东南角城门可供船只通行。而到了秦汉时期,离宫成为古城中心。说明水患问题缓解,可能是气候变得干旱,河流径流减小,水患减少,B正确,A错误;离宫和都城距离近,气温变化引起的气温差异不大,CD错误;故选B。
3.根据J古城和S市的地理位置可知,古城中心从都城到离宫再到S市,且曾经离宫的东南角城门可供船只通行,说明当时临长江,而现代长江弯曲处靠近S市,结合指向标,河流整体向南移动,A错误,C正确。受河流弯曲处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影响,河道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道向东南移动,所以S市附近河道目前受流水作用小,摆动幅度小,BD错误。故选C。
【点睛】河流对城市的影响:其供水、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区位,古代其军事防卫功能也很重要。 河运起点和终点(赣州)、 河流交汇处(重庆、武汉)、 河口(上海、广州、曼谷、纽约)、 过河点(伦敦、布达佩斯)、 河流弯曲处(伯尼尔)、 河心岛(巴黎)、半岛(波士顿)。
4.D 5.A 6.B
【解析】4.云南位于我国南方,降水丰富,村落在梯田之上,位置较高,能避免洪水灾害和农业生产造成的水源污染,同时又能获得山上森林涵养的优质水源。梯田位于村落之下,更靠近水源,且地势较为平坦,土壤条件较好,利于农业生产。所以海拔由高到低依次为林、村、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5.森林分布最高,梯田分布最低。低海拔温度高,有利于种植业发展,说明造成田、林布局高度不同的主要因素是温度,A正确;降水为森林与梯田提供水源支持,降水会随着高度不同而产生差异,但森林能够为梯田提供水源,如果升高梯田的海拔高度,则会使得温度降低,影响作物品质,因而降水不是影响布局的主要因素,B错误;交通、市场多影响产品的销售范围、种植品类等等,不会影响田林的布局海拔,CD错误。故选A。
6.元阳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因而造成梯田单块面积较小的原因是坡度陡,B正确;土层薄、水源不足、远离村寨等对梯田大小的影响较小,ACD错误。故选B。
【点睛】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蓄水、保土、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7.B 8.C 9.B
【解析】7.泥沙是土地增长的主要来源,黄河流经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下游含沙量大,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在入海口沉积,从而使得黄河三角洲湿地增长最快,B项正确。黄河的径流量不如长江、珠江等,但三角洲湿地却是世界上自然成长最快的,A项错误。地壳运动不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沿海海平面上升会使三角洲面积减少,D项错误。故选B。
8.根据题意,黄河三角洲湿地盐分主要受到河水、地下水、雨水和海水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其中黄河水为淡水,海水为咸水,因此靠近河水的河道两岸盐分较低,从河道两岸向外侧盐分递增,①正确。近海沿岸受海水影响较大,盐分较高,地势较高的地区受海水影响较小,盐分较低,②错误。入海口附近的滩涂受黄河的淡水影响较大,稀释作用较强,盐分较低,③正确。1996年黄河人为改道后,新生的湿地受到黄河淡水影响,盐分较低,改道前的湿地受到海水影响,盐分较高,④正确。故选C。
9.根据题意,黄河三角洲湿地系统中的磷主要是陆源磷,氮主要来自植物的分解输入,所以越靠近陆地,磷的含量越高,越远离陆地,总磷含量整体越低,即总磷含量应该由陆地向沿海递减、由河道向外递减,C、D项错误。河道两侧含盐量较低,植物覆盖率较高,总含氮量整体由河道向两侧递减,A项错误。近海滩涂受到海水影响较大,含盐量高,植被覆盖率较低,植物分解的氮较少,即总含氮量在近海滩涂区较低,B项正确。故选B。
【点睛】黄河三角洲,是指黄河入海口携带泥沙在渤海凹陷处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由于每年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沉积,土地增长速度快,为山东省东营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10.B 11.C
【解析】10.根据材料:意大利的实验性农业项目“由5个透明塑料材料制作的充气“生物圈”组成,用绳素固定在海底,悬浮在水面以下6米至10米的海中。启动时作物所需淡水由潜水员带入,之后完全可以自给”。据此可知,“生物圈”外壁为塑料,不具有透水性,AD错误。“生物圈”在塑料材料作用下,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生物圈”内温度要比海水的温度高,生物蒸腾蒸发出来的水分容易在“生物圈”壁上凝结成为水滴,从而提供给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B正确。绝大部分植物通过根茎输送水分,叶片直接吸收水汽有限,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C错误。故选B。
11.根据材料“意大利的实验性农业项目“尼莫花园”创立于2012年,其主体是海底农场,占据的水域面积约100平方米,由5个透明塑料材料制作的充气“生物圈”组成,用绳素固定在海底,悬浮在水面以下6米至10米的海中”可知,尼莫花园位于地中海海域附近,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炎热干燥,5-9月海上盛行下沉气流,风浪小,降水少,光照强,①③正确;该“生物圈”位于水下6米至10米的海中,水下温度变化小,昼夜温差较小,②错误;根据材料“启动时作物所需淡水由潜水员带入,之后完全可以自给”可知,该项目启动需要的淡水由外界带入,之后完全可以自给,所以与陆地淡水短缺关系不大,④错误。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大陆西岸的30°-40°,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自然植被以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为主,河流有冬汛;夏季降水少,光照强。
12.D 13.C 14.A
【解析】12.读图结合图中指向可知,河流有西南岸和东北岸,所以河流流向应为自东南向西北流或者自西北向东南流,排除BC;根据河流中的沉积物在东北岸,说明该岸为沉积岸,西南为冲刷侧,北半球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冲刷右侧,淤积左岸,所以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D正确,排除A。故选D。
13.读图文材料,“原来的河漫滩高出河流洪水期水位时便形成阶地”,图中阶地是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C正确,排除ABD。故选C。
14.该河段出现丰水期水位上升,含沙量增加,说明流量增大,河流携带泥沙量增加。上游拆除水坝,会导致流量增加,泥沙在水坝附近沉积少,带到下游的多,A正确;上游退耕还林,水土流失会减轻,泥沙含量减小,B错误;下游整治河道,排水能力增强,泥沙沉积减少,C错误;下游修建跨河大桥,对于上游泥沙淤积量无关,D错误。故选A。
【点睛】当河流有弯曲时,由于水流的反射,在河流的内部形成横向环流,横向环流对凹岸的一侧不断海蚀,携带的泥沙在凸岸一侧堆积,形成了凸岸较浅、凹岸较深的形态。而平直河道需要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相反。
15.B 16.A
【解析】15.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盛行于中生代,但注意题干关键词“出现的地质年代”,所以最可能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B正确,ACD错误;应选B。
16.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生存环境地下水埋藏深,百岁兰根系发达,A正确;沙漠地区降水少,夜间地表附近冷却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结,气孔夜间张开可吸收水分,叶片厚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储存水分,B错误;沙漠地区动物活动少,白天气温高,茎短,同时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所以茎短与风力大关系不是很大,CD错误;应选A。
【点睛】百岁叶的叶具明显的早生结构,气孔为复唇形,是沙漠中难能生成的矮壮木本植物、能固沙保土。
17.(1) A港能成为北极圈内唯一的终年不冻港,主要是因为受北大西洋暖流(暖流)影响 北(正北) 向南(正南)
(2) 热能 风能 水能
(3)原因:纬度高,冬季太阳辐射弱;日照(白昼)时间短;地势较高,气温低;深居内陆,冬季受大陆冷气团影响(大陆冷高压控制);受地形影响,极地寒冷气流易从北部侵入,造成极端寒冷天气。
(4)困难:低温严寒,易造成航道封冻;浮冰多,给船舶航行带来安全隐患;大风天气多,风浪大;航线沿途港口稀少,补给困难。
【分析】本题以北极周边区域图、冰岛区域示意图、北冰洋航线及北半球寒极周边地区地形图为情境,设置四道小题,考查最短航线的飞行路径、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清洁能源类型、气候影响因素、交通区位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读图甲,A港位于极圈内,北极圈内气候较为严寒,但该地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增温效应显著,使得该地成为终年不冻港。图中A、B两城市位于相对的两条经线上,若从A城乘坐飞机去B城,最短航线的航向是先向北或正北,到北极点后,再向南或正南飞。
(2)
根据图乙图例可知,冰岛岛内有火山活动,可开发利用的清洁能源有地热能。受盛行西风及极地东风影响,该地风力资源充足,可开发风能。河流众多,且落差较大,可开发水能。
(3)
从图中可以看到奥伊米亚康位于北纬60度至北极圈之间,其纬度相对较高,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该地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辐射较弱。冬半年由于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短,该地纬度高,日照时间短。从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看到奥伊米亚康其海拔相对较高,地势高,气温随海拔升高不断降低。同时奥伊米亚康位于大陆内部,冬季受冷高压影响较为显著,受冷气团影响,冬季气温明显偏低。从地形可以看到奥伊米亚康北部地势相对较低,使得极地的寒冷气流容易从北部流入至此,受极地强冷气团影响,易造成极端寒冷天气。
(4)
北冰洋航线开通后,因航线纬度高,船舶在航行中可能遇到低温严寒天气,由于气温偏低,表层海水易结冰,易造成航道封冻,使航线受阻。同时由于航线靠近极地,夏半年时随着极地附近的冰川融化,航线上浮冰多,浮冰漂泊不定,给来往的船舶航行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受极地东风影响,该地大风日数多,受大风影响,航线附近风浪较大,易使船只出现翻覆风险。极地航线沿途靠近极圈的北部地区,该地由于终年气候严寒,人口和城市分布较少,航线上沿途的港口数量较为稀少,对于来往船只补给相对较为困难。
18.(1) D B C A
(2)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 不合理的水利工程设施 盲目地围湖造田
【分析】本大题以“地理环境整体性”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98年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1)
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牵一发而动全身”可知:植被破坏会导致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雨水对地表的侵蚀加剧,造成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土壤肥力下降;河流汇水速度加快,径流量变化增加,洪水灾害增多,使得环境质量下降,河道淤塞加快。土壤肥力下降会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为了保障粮食需求,进一步毁林开荒,造成植被破坏,形成恶性循环。
(2)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1998年,长江洪水的人为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如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不合理的水利工程设施使得河道泥沙淤积、盲目地围湖造田使得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
19.(1)亚洲象分布总面积大幅变小,分布地域变少,分布区域变得破碎(单个栖息地面积变小,栖息地数目变多)。
(2)西双版纳属热带季风气候,原始的热带雨林植被茂密,植物种类丰富(为亚洲象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山地丘陵地形,多山间坝子和河谷等开阔地带(为亚洲象提供生存空间)。
(3)设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廊道;法律法规和监管逐渐完善;当地群众保护意识强;亚洲象寿命较长。
【分析】本题组主要云南西双版纳的亚洲象保护以为材料,考查亚洲象分布范围的变化、集聚地的成因和亚洲象种群数量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认知的地理素养。
【详解】(1)结合图示信息,与1975年相比, 2014年亚洲象的分布范围明显减少,不再成片连续分布,分布位置还是主要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和普洱等地区,具体是仅存于云南省,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分布范围明显缩小,生存环境破碎,呈块状,碎片化较严重(单个栖息地面积变小,栖息地数目变多)。
(2)亚洲象的集聚地应具备丰富的食物和水源条件、良好的生存空间。结合材料可知,云南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沟谷植被茂密,河流众多,水源充足,食物丰富,为亚洲象提供丰富的食物及水源及水源;西双版纳多山地丘陵地形,多山间坝子和河谷等开阔地带,能够为亚洲象提供较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且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较小。
(3)亚洲象数量未急剧减少的原因可以从亚洲象的寿命长、出生率较高和人类捕杀减少等角度分析。具体是:当地相关部门设立了生态廊道,促进小象群之间的交流,种群更加广泛,一定程度上保证亚洲象的生育率;亚洲象寿命较长,种群隔离产生的效应短期表现不明显,仍然不影响繁衍;当地制定更加严格的保护制度,加强宣传和教育,当地群众保护意识提高,人为捕杀少。
20.(1)生活和农业用水量大,过度引水导致入湖径流减少;全球气候变化导致降水减少,蒸发加剧,湖泊面积萎缩;湖泊地区地势东西低,中部高,导致湖泊分裂成东西两部分。
(2)湖泊对于局部气候的调节作用下降甚至消失,气候变得更加干旱;湖水盐度不断升高,导致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下降,土壤退化,加速土地荒漠化进程;湖床裸露,为沙尘暴提供沙源,沙尘暴频发;湿地减少,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
【分析】本大题以黑河流域和居延海盐度的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内陆湖泊的保护,湿地的开发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考查学生通过图文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地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学科素养。
【详解】(1)由材料“黑河流域农业开发历史悠久,至今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瓜果生产基地”,结合图示可知,注入居延海的河流在中上游地区存在大面积的灌区,黑河流域农业发达,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区域人口的增多,过度引用入湖河流的水,从而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面积萎缩;由材料“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一定变化”可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导致流域内降水量减少,蒸发旺盛,湖面萎缩;根据居延海“并分裂成东居延海和西居延海两个湖泊”可知,居延海湖底地势中部高,东西两侧地势低,因此随着湖面水位的下降,居延海分裂成两个湖泊。
(2)居延海萎缩和消失,入湖水量的减少,会使湖水盐度上升,水质恶化;湖泊对周围地区的气候有调节作用,随着居延海萎缩和消失,湖泊对局部小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周边气候变得更加干旱,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加大;由于气候变得更加干旱,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风力侵蚀加剧,土地荒漠化加剧;居延海萎缩和消失,使湿地面积减少,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