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以“鲁迅”为笔名。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类别】
散文集
【阅读技法】
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作品简介】
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朝花夕拾》为“回忆的记事”,反映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前七篇反映他童年在绍兴的家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再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作品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丑恶现象,反映了那些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中考链接
【真题在线】2016年广东省中考真题及备考分析
附加题(10分)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
1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2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3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他说。
4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
5 ……
6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 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7 然而这意见后来似乎逐渐淡薄,到底忘却了,我们从此也没有再见面。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8 “哦哦,你是范爱农!”
9 “哦哦,你是鲁迅!”
10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
1.联系原著,概括鲁迅与范爱农交往的三件事。(3分)
【考查点】情节概述或概括内容
【参考答案】 (1)同乡会争执(东京初识);(2)故土重逢(叙旧);(3)学校共事(绍兴共事,辅助鲁迅教学)。
【预判】此考点常考题型:(1)简要概述所给语段或所给语段之外的情节或内容;(2)要求学生判断所给语段出自哪篇散文,以及选自哪部名著,填写相关常识等;(3)给出语段,但空缺部分人物名字,要求学生补全空缺处内容;(4)解释某词语含义等。
情节简介:(1)《狗 猫.鼠》和《二十四孝图》是对童年生活的叙述和描写,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虛伪和现实人生的丑恶。
(2)《阿长与〈山海经〉》《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是一组自传体性质的散文,既独立成篇,记叙了鲁迅童年的一些片段经历,又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其中《无常》描述儿时的“我”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
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之所以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成判是在阴间”,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帜的“正人君子”以辛辣的讽刺。
(3)《五猖会》记叙了迎神赛会的习俗,而文章的中心在于揭露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4)《父亲的病》在叙述父亲生病长期泊疗的过程中,对庸医误人表示出深深的愤慨。
(5)《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和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
(6)《藤野先生》和《范爱农》是追师怀友的散文,同时也是对海外的生活和辛亥革命风云的生动描绘。
2.作者开篇从和范爱农的矛盾冲突写起,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3分)
【考查点】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欲扬先抑(1分)作用:(1)为下文写两人不释前嫌埋下伏笔;(1分)(2)为刻画范爱农的形象和突出他的悲愤命运起了重要的作用。(1分)
【预判】《朝花夕拾》中艺术特色及举例如下: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蕴涵丰厚。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昧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3)多用反讽手法。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4)多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5)常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常插入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作者鲁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6)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运用白描手法,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采用了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旧学老先生寿镜吾;
《阿长与山海经》中农村朴素妇女阿长;
《藤野先生》中教学严谨的藤野。
(7)文集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人物形象“我”——作者自己。
《狗·猫·鼠》中有一个神往于“老鼠成亲”的充满童趣的“我”;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捉蟋蟀、捕鸟的顽皮好动的“我”,敢于提出“怪哉”为何物的充满好奇的“我”;
《五猖会》中有对“背不出,不准去看会”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教育不满和反抗的“我”;
而在《藤野先生》《范爱农》《琐记》中,则有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爱国青年的“我”。文集虽然记叙了作者若干生活片断,但各篇联系起来看,“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封建教育对心灵的损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去异地走异路,成为青年爱国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其间的思想变迁、生活道路、性格兴趣,历历可见。
3.选文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突出范爱农的性格?请举一例分析。(4分)
【考查点】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示例一:肖像描写(外貌描写),如:“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斜视”。(2分)突出范爱冷峻、沉着、怪僻的性格特征。(2分)
示例二:语言描写,如:“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罗——。”(2分)突出范爱农孤独、倔强的性格特征。(2分)
【预判】结合书中人物的主要事迹、时代背景、个性化语言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把握人物性格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人物形象、具体事例梳理。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类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其中主要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如下:
主要人物 性格特征 相关情节
长妈妈 没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 “常喜欢切切察察” 有许多“规矩”和“道理”,特别是过年,从压岁钱到祝福语再到吃福橘等。让鲁迅对她说吉祥的话如“恭喜”。为鲁迅买《山海经》,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踩死鲁迅养的隐鼠并嫁祸给猫。
藤野先生 生活不拘小节,待人诚恳,热情治学严谨,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民族偏见 衣着(忘带领结)。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修改“我”的讲义;订正“我”的解剖图;送我照片留作纪念。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匿名信事件。
范爱农 正直、倔强,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憎恨反动政府,热心于革命救国。有见识、有能力,却备受打击迫害,以致穷困潦倒,绝望而死。(妥协,懦弱)。 留学时期在同乡会上与鲁迅发生争执。没有学费而无法继续留学,回国后在故乡受到排斥、迫害,躲到乡下教书,与鲁迅在故乡的酒楼重逢,叙谈各自经历。辛亥革命后,他热情高涨,做了很多事,却卷入报馆案风波。鲁迅离开绍兴后不久,他便失业,穷困潦倒,终日借酒浇愁,最后溺死。
父亲 严厉、慈爱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衍太太 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阴险 鲁迅父亲弥留之际,她让鲁迅在一旁大声叫喊父亲,增加了病人临终的痛苦。怂恿孩子冬天吃冰、打旋子,孩子摔倒了又推卸责任。给年幼的鲁迅看成人图画。教唆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散布谣言,迫使鲁迅离开家乡,去异地求学。
除以上题型外,还有可能涉及对主题的把握,及个人感悟、评价类题型,在备考时也要注意多思考。
常考语段及考查方式
1.《狗·猫·鼠》
(1)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有哪些?(概括内容)
(2)猫和鼠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借此表达什么?(主题分析)
2.《五猖会》中儿时热切盼望看五猖会的我,被父亲强令背一字也不懂的书。
(1)概括情节或本文选自哪篇文章;“我”为什么希望得一场重病?父亲让“我”去看庙会给我提了什么条件?(概括内容)
(2)分析本文写作特色,并举例说明。或文章开头和结尾对比的作用是什么。(艺术特色)
(3)本文揭示了什么主题?阅读完选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主题分析和个人感悟)
(4)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人物形象)
3.《范爱农》中范爱农之死、报案馆风波。
(1)《范爱农》中写了“我”与范爱农交往的哪几件事?(概括内容)
(2)请归纳选文①-⑨段的主要情节,并分析其作用。(概括内容和艺术特色)
(3)选文共选了两个片段,一个是“范爱农之死”,请概括另一个片段。(概括内容)
(3)赏析某句子的描写手法,说说对范爱农的人物形象刻画有什么作用。(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如划线句子“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这句话有何含义,对刻画范爱农有何作用?
对人物的刻画,鲁迅—向是主张“画眼睛、勾灵魂”的评析语句: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
4.与某个人物有关的情节有哪些?或给出情节,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和相关情节)
5.AB两个选段阅读。(比较阅读)
中考专题练习
【专题练习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 【A】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2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3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4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5 “父亲!!!父亲!!!”
6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7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8 “父亲!!!”
9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
10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11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①【B】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实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②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问题:(1)【A】文段中觉得是对于父亲的最大错处的原因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两文段各写了衍太太的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衍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花夕拾》中还有些什么人物给你的印象比较深刻?请你写下其中两个人物,简要说说他们的特点或事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的不安、永远的痛苦。
(2)【A】文段写了在父亲病逝前需要平静,衍太太却不顾父亲的痛苦,催促“我”大声呼唤父亲,让父亲死不安宁的故事。(2分)
【B】文段写了衍太太教唆“我”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并造谣的故事。她是一个懂烦琐礼节,品德败坏,诬蔑人的令人讨厌的人。(2分)
(3)示例:喜欢多事、粗俗愚昧,却又真诚地关爱儿童的长妈妈;热心教诲弱国学生、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在三味书屋摇头晃脑读书、“极方正,质朴,博学”的老师寿镜吾;去看迎神赛会即将出门时还要“我”背书的严厉的父亲;要原配蟋蟀做药引的名医陈莲河……(写出其中两个人物的特点或事例即可)。
【专题练习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②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以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幼小时候,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以为“孝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供年迈父母好好吃饭罢了。自从得了《孝子》这一本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的。“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阔人十分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③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
④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握柄左右摇晃就“咕咚咕咚”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⑤那时的《二十四孝图》,早已不知去向了,目下的是日本人画的本子,叙老莱子事云:“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大意与旧本差不多,而招我反感的便是“诈跌”。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凡有稍稍留心儿童心理的都知道的。
⑥然而在较古的书上一查,却还不至于如此虚伪。《太平御览》云,“老莱子……常衣斑斓之衣,为亲取饮,上堂脚跌,恐伤父母之心,僵仆为婴儿啼。”较之今说,似稍近于人情。不知怎地,后之君子却一定要改得他“诈”起来,心里才能舒服。邓伯道弃子救侄,想来也不过“弃”而已矣,昏妄人也必须说他将儿子捆在树上,使他追不上来才肯歇手。正如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老莱子即是一例,道学先生以为他白璧无瑕时,他却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
⑦至于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说明云,“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原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让母亲跟自己一起受苦;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⑧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⑨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整饬伦纪的文电是常有的,却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何况现在早长大了,看过几部古书,买过几本新书,什么《太平御览》咧,《古孝子传》咧,《人口问题》咧,《节制生育》咧,《二十世纪是儿童的世界》咧,可以抵抗被埋的理由多得很。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节选自鲁迅《二十四孝图》)
【注】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1)简述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五段和第六段都提到老莱子的孝亲故事,两者有何区别?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二十四孝图》不受儿童欢迎的原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原文内容,结合现代观念,试对《二十四孝图》之“郭巨埋儿”进行全面评论。(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开门见山,紧扣文题。(1分)②先扬后抑(或前后态度对比,先高兴后扫兴)(1分),设置悬疑,吸引读者。(1分)③奠定感情基调,总领下文内容,暗示文章主旨。(1分)(只需大意正确即可得分。)
(2)《太平御览》版本在前,扮孩子哭是机智之举,显得自然(1分);日本人版本在后,将婴儿啼变成了故意行为,还增加了穿彩衣做儿戏的情节,认为夸张,显得牵强(1分)。这种变化说明了封建孝道宣传者为强化封建孝道宣传而进行失真夸张,效果适得其反。(或这种变化说明了封建孝道宣传者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2分)
(3)①装佯使诈失真,不合儿童心理:如《戏彩娱亲》等;②要求太严苛,不具示范性:如《破冰求鲤》等;③情节太荒诞,儿童都不信:如《哭竹生笋》等,④情节恐怖残忍,伤害幼小心灵:如《郭巨埋儿》等;⑤有些过于简单,难称经典素材:如《陆绩怀桔》等(要求既有概述,又有例证。答对四点即给5分,三点给4分,两点给3分,一点给2分。)
(4)为孝母亲,却埋儿子,郭巨即便孝心可嘉,也是做法残忍;(1分)分财于弟,却携母食贫,这种孝道,逻辑怪异:(1分)此举还间接造成母亲不能和弟弟相聚,弟弟不能对母亲尽孝;(1分)让母亲痛失爱孙,让妻子痛失爱子:既不孝,也不慈;(1分)虎毒尚不食子,郭巨竟可埋儿!上天安可怜此恶贼,此事置于当今,既不合情理,也触犯刑律,郭巨其人,当受严惩!(2分)荒诞的结尾,显然是迷信思想结合愚民政策的畸形产物。“郭巨埋儿”是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教化的标志,让少儿反感,既不具真实性,更没有示范性。(2分)(要求深挖广拓,尽量全面透彻。计分点很多,不必拘泥,整体把握即可。只要学生有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正确独到的观点就可鼓励性给分。)
【专题练习三】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2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3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4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5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6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7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8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9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10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11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12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13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14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15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16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17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18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9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20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这篇散文叫_______________,来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你如何评价文中父亲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这篇散文叫《五猖会》,来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2)当鲁迅兴高采烈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时,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背诵《鉴略》一事。父亲专制、不理解儿童渴望看戏的心理。
(3)开头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结尾对比,烘托出作者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思维导图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