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含解析)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本单元综合与测试(含解析)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4 10:2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群文阅读
传承红色文化 筑牢精神支柱
选文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6分)
旗 魂
薛培政
“哎,老伙计们哪——走啊,咱们到大槐树下升旗去!”初夏雨霁的早晨,太阳露出了灿烂的笑靥,静谧的大山深处,回荡着一个老者那激动而悠长的声音,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
刘家凹村头,伤残老兵长安爷,习惯性地整理过身上的衣服后,便手拄拐杖,挺起胸脯,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郑重扛起那面五星红旗,朝前方那棵国槐树下走去。
阳光透过国槐枝叶的缝隙,在幽深的山坳里洒落下片片金黄。少顷,随着长安爷唱的那夹杂着浓重方言的国歌声响起,只见老人边用右手行着军礼,边用左手拉动着自制滑轮,将国旗徐徐升到了树顶。
望着被风刮得呼啦作响的国旗,长安爷咧开没牙的嘴笑了。刘家凹村上了岁数的人说,几十年了,只要不刮狂风不下雨,老长安的国旗每天都会升起,他把那旗看成是他的命哩。
长安爷曾从战场的死人堆里爬出来,是死过好几回的人了,他压根就不信命。然而,老人却常唠叨国旗有灵性,说那上面染着杨连长、老班长、大个李和小东北等无数烈士的鲜血。
“冲啊——冲啊!”虽然大半辈子过去了,但长安爷的耳边仍时常响起冲锋的号角,仿佛听到那些长眠的战友,还像以往那样呼唤着他挥舞旗帜冲向敌军阵地。他总觉得眼前有面战旗在挥舞,这旗就像块磁石吸引着他的灵魂向前涌动,只要看到电视里出现升国旗、奏国歌的镜头,他就禁不住热血沸腾,壮怀激烈,眼前就会浮现出那一幕幕惨烈的战斗场面。
七十多年前的抗日烽火,燃红了神州大地的角角落落。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刘家凹村,一次走出了八名热血青年,奔向根据地当了八路军,其中就有不满十五岁瞒着母亲报名参军的小安子,也就是后来的长安爷。
也是在一个夏日雨后的早晨,对鲁西南某城日军占领区发起总攻的战斗就要打响,连长把他带到了团长的跟前。大胡子团长望着身材魁梧的小伙点了点头:“嗯,我看这小子是块打旗的料,就是他了!”随后,团长从通信员手中接过战旗交到他手中,命令道:“人在旗在,部队冲锋到哪战旗就要跟到哪,只要尖刀队撕开口子,你就要给我义无反顾地冲到前头去,要把我们的战旗插到城头的最顶端!”
“是,保证完成任务!”从那时起,长安爷就成了一个勇猛的旗手。
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听到冲锋号响起,他就像一头暴怒的雄狮,高举战旗跃出战壕,迎着弹雨冲向敌阵,直到把胜利的旗帜插上攻克的阵地。
如同手中那一面面千疮百孔的战旗,作为旗手的长安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
后来,他放弃了进休养所疗养,戴着假肢、拄着拐杖回到了故乡刘家凹。他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带回的那一大包军功章也尘封在了床头柜里,唯一陪伴他左右的是当初离开部队时,特地申请的那面五星红旗。
“把红旗打起来,‘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信心就在,胜利就在!当年那不可一世的小鬼子都被我们打回老家了,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 ”回到家乡担任了村支书的长安爷,又在家乡那座座荒山上摆开战场,带领乡亲们打响了脱贫致富的翻身仗。每一次向荒山进军,长安爷的动员令都会让人血脉偾张。靠着当年那股拼劲,他让全村老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久了,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
进入耄耋之年的长安爷,再也爬不上村子对面的角岭了,但老人的心劲还在,就喜欢与人“摆古”过去与红旗有关的那些事儿。长安爷每次讲故事总少不了要讲“钢八连”。开头便是“那是钢铁的连队、胜利的旗帜……”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是“攻必克、守必坚,打到哪里就把胜利的旗帜插到哪里”时,人们就会发现长安爷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充满着自豪感……
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参了军,有的外出务工,纷纷离开大山,去了外地,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的精神促使他们砥砺意志,战胜困难,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且这一精神口口相传、生生不息,最后就成了刘家凹人的精神名片。
看!长安爷又把那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既像是邀约同伴,又像是自言自语”一句表明长安爷的行为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
B.习惯性地整理衣服,挺起胸脯,行着军礼等一系列动作描写,体现了长安爷对国旗的敬畏之心。
C.“人在旗在,旗在阵地在”的精神一直激励着长安爷从战争年代走到和平年代,并激励着他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D.鲜艳的红旗上曾沾染了长眠的战友的鲜血,长安爷对国旗的守卫与呵护,凝聚着一代人炽热的爱国情怀。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为老人的出场营造了清新的氛围,烘托出老人扛起国旗后高大英武的形象。
B.“身上落下了累累伤痕,还因触雷失去了左腿”照应了前文“拖着那条装有假肢的左腿”这一事实,作者匠心可见一斑。
C.长安爷每当讲到钢八连的口号时,“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充满着自豪感”,这表明长安爷对钢八连感情深厚。
D.作品采用插叙的手法,叙述了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和战争年代革命前辈们浴血奋战的烽烟往事。
3.小说画横线处借助长安爷的想象,以虚写实来刻画人物形象,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4分)
                            
                            
                            
                            
                            
                            
4.小说以“旗魂”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选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6分)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 男
《菜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上畏天,下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害怕。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但“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多毛竹,说白了,和井冈山的环境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惜惺惺,和生活的旅伴一样。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而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
  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连,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绿,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景仰的吗 故有清人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几句诗:“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的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之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 红军老战士曾志”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的。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 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上井冈山,先后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部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不可不谓是九死一生,她的意志却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上,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更让我高山仰止。原来在1928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1952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志才终于得以和石来发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牌匾,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还有深埋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个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家乡多毛竹,说白了,和井冈山的环境并无二致”,这表明作者认同了井冈山的竹子,但两地的竹子给作者的感受并不一样。
B.文中引用郑板桥和苏轼的诗文名句,凸显了竹子的“节”与“洁”,彰显了井冈山红军战士为革命奉献牺牲的高洁品德。
C.“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的”,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冈山独到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菜根谭》是以孔孟之学为核心的儒家格言式小品文集,兼具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等内容。
B.从文章看,《井冈翠竹》一文通过对井冈山竹子的描写,歌颂了当年在井冈山战斗过的红军战士。
C.文章引用了郑板桥《竹石》一诗,这是一首赞美竹子顽强而又执着、坚定而又乐观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D.苏轼历来欣赏竹之高洁,他曾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记述自己和文与可以论竹为中心、酬诗为乐的往事。
7.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描述,这样写有何用意 请简述。(4分)
                            
                            
                            
                            
                            
8.作者以“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为题有何意蕴 (6分)
                            
                            
                            
                            
                            
                            
                            
选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19分)
材料一:
红色文化记忆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成功经验的历史积淀,具有鲜明的时代主题,有着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在当前世界经济文化融合与冲突并存的时代,深化红色文化记忆,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红色文化扎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近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经验。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自从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深化红色文化记忆可以振奋中国人民的精神,让中国文化勃发新的生机,最终实现对西方文化的超越,成为中国文化自信的鲜明底色。
红色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绽放出中国特有的风采,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深化红色文化记忆能够全面彰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近代以来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轨迹。这一历史轨迹在近代世界历史上是中国独有的,由此造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也成功谱写出人类历史文化记忆的独特篇章。
红色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近现代百年的历史沧桑,展现了自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价值理念,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致力于寻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宏伟画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到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的历史过程。深化红色文化记忆可以通过唤起、重现等方式,立足当下,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进行弘扬,其核心内容就是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价值理念的认同。
(摘编自《深化红色文化记忆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是红色文化的鲜明底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为什么我们党在那么弱小的情况下能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在腥风血雨中能够一次次绝境重生,在攻坚克难中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拥有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法宝。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起了猖獗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磨难,成功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依靠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红军战士“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餐餐吃得精打光”。在根据地内物资匮乏、生活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粉碎了反动派的无数次进攻。在延安时期,共产党人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延安作风,打败了国民党假公行私、贪污舞弊的西安作风。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国内人民生活困苦、国际帝国主义断交封锁等异常艰难的条件下,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在新时代,我们仍然坚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北大荒精神等精神谱系中,我们看到了艰苦奋斗精神更加广泛的时代内涵。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要高举红色文化的火炬,传承红色基因的内核,让红色精神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摘编自《红色文化为百年辉煌铸魂》)
材料三:
我们历来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总结红色文化精神,保护红色文化遗迹,出版红色文化书籍,开辟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拍摄红色文化影视作品,等等。现在,这一切已经构成了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承系统,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红色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红色文化符号和红色文化精神的分离上,导致红色文化精神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有的将红色文化符号形式化,忽略红色文化意义,一些作品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有的将红色文化低俗化,贬低了红色文化意义,对红色文化进行贬低、毁坏,在去符号的同时去意义、去精神;有的脱离红色文化历史,妄自改造红色文化精神,按照当代人的价值认知和文化趣味,刻意把红色文化符号现代化,在改造红色文化符号的过程中改变了红色文化意义;有的消解了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的良性互动,确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一些地方打着红色文化建设的旗号,把红色文化变成了经济建设的工具和利益追逐的载体。
红色文化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能够增加教育的形象性、故事性和体验性,避免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和说教化。这也正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宣传红色文化的根本意义所在。
(摘编自《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
信念的当代建构》)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一刻起,中国人民的精神就已经超过了整个西方资本主义的世界。
B.红色文化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有内在的统一性,深化红色文化记忆有利于增强价值认同。
C.中国共产党在磨难中不断发展壮大,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
D.红色文化建设中,应该尽量将英模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高大完美,这样才能符合广大民众的期待。
10.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色文化记录了中华民族近现代百年的历史沧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越时空的宝贵价值。
B.在传承红色文化时,我们可以选择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来增强红色文化的时代魅力。
C.红色文化开发中,红色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虽可良性互动,但经济效益与思想价值难以实现共赢。
D.在开辟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时,一定要尊重红色文化历史,以便红色文化精神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11.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在某些抗日剧中,英雄们可以手撕鬼子,胯部藏雷,投手榴弹击中飞机,发射的子弹还能拐弯击中敌人。
B.某地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时,把红色文化同胡编乱造的故事混杂,还捏造了革命者的风流韵事。
C.某地宣传雷锋、焦裕禄时,加入了个性张扬、锐意创新等现代元素,似乎他们是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
D.在沂蒙解放区中,32位沂蒙妇女用自己单薄的身躯架起了“女子火线桥”,筑牢了解放军前进的桥梁。
12.材料一的论证有何特点 请从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上加以分析。(4分)
                            
                            
                            
                            
                            
                            
                            
13.以上三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6分)
                            
                            
                            
                            
                            
                            
                            
                            
群文探究
1.走进井冈山,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风范;踏入革命纪念馆,重温红色故事;献上一束花,向为共和国献身的英雄致敬……忆峥嵘岁月,聚奋进力量,人们在互动体验中感悟红色文化,在致敬英雄中激发吾辈当自强的奋斗热情。在当今和平时代,你认为这些红色文化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请结合三篇选文谈谈你的观点。
                            
                            
                            
                            
                            
                            
                            
                            
                            
2.哪里有“五星红旗”,哪里就有信念的灯塔。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请围绕“中国红”写一段文字,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不少于50字。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A “长安爷的行为没有得到刘家凹村村民的理解,内心有点失落”分析有误。由下文“乡亲们就觉得长安爷与那一面红旗融为一体了”“一代代的刘家凹人,就这样听着长安爷的故事长大了”“长安爷的故事仍时刻滋养他们的心灵……一个个成为行业的翘楚……”等可知,刘家凹村村民并非不理解长安爷的行为。
2.D “长安爷坚持升国旗的感人事迹”并不是插叙的内容。
3.答案 ①可以节省大量的篇幅,达到以简胜繁的艺术效果。“冲啊——冲啊!”想象中一句简单的语言描写能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长安爷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②能突破实际的画面限制,给读者留下情节空白,从而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耳边仍时常响起”“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仍”字和一个“就”字,能让读者调动想象力,想象当时的战场氛围。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和读者的阅读感受等方面思考。画线部分并未具体详细地描写战斗的场景,而是通过长安爷简单的想象——耳边时常响起的冲锋的号角和眼前时常浮现的惨烈的战斗场面,促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当年战斗的场面,这样既节省了笔墨,也达到了“留白”的艺术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4.答案 ①展现主人公的精神品质。标题将长安爷的爱国情感、敢打敢拼的劲头以及必胜的信心等优秀品质称作“魂”,表达了对长安爷的赞美之情。②便于故事情节的集中叙述。“旗”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长安爷在国槐树下升旗、战争年代举旗冲锋来行文。③表明作品的主题意蕴。长安爷的精神成了一面旗帜,永远飘扬在人们心中。
解析 探究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从标题的内涵、标题与小说情节和主题意蕴的关系等角度思考。这篇小说中既写到国旗,也写到战旗,而“魂”运用比拟手法,将旗帜中蕴含的主人公的情感和敢打敢拼的劲头等抽象事物称为“魂”,这是标题的内涵。另外,标题与小说情节、主题密切相关,答题时也要多加考虑。
5.C “魂归故里”错误。应是“魂归井冈”。
6.A “以孔孟之学为核心的儒家格言式小品文集”错误。《菜根谭》以心学、禅学为核心,采儒、佛、道三家之思想。
7.答案 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文章更加真实,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坚韧和高洁的品质,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主题。
解析 由物写到人,是因为曾志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借此表达对井冈山革命圣地的敬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主题方面,根据人物的经历可知,曾志与竹子有共同的品质,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深化了主题。
8.答案 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作者眼中,井冈山已不是一处单纯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从这里出发的和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意志坚定、不畏牺牲的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山之行是一次精神洗礼,30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解析 分析标题意蕴要思考标题本身的含义(表层含义)和在文中的含义,要思考标题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或写作内容,要思考标题是否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要思考标题是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等等。从表面上看,井冈山是革命圣地,其精神内涵让人心安。从深层来看,要分析为什么要“敬畏”。再者,由“‘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年挥之不去”“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宿命,而是必须”可知,作者30年来一直有来井冈山寻找信仰的愿望,而这次的井冈山之行对作者来说是一次精神洗礼,故有“心安”之说。
9.B A项,“从学习……那一刻起”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自从学会了……以后”。“中国人民的精神就已经超过……”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来说,已经超过了整个资本主义的世界”。C项,“中国共产党在磨难中不断发展壮大,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培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因果倒置。材料二第一段说“‘为什么我们党……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拥有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法宝”。D项,“红色文化建设中,应该尽量将英模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高大完美,这样才能符合广大民众的期待”不合文意。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有的将红色文化符号形式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可见“将英模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高大完美”属于“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的错误做法,自然也不能符合广大民众的期待。
10.C “经济效益与思想价值难以实现共赢”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二段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的良性互动,确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的表述可知,经济效益与思想价值是可以实现共赢的。
11.D 材料三侧重论述的是红色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而D项论述的是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之源。
12.答案 ①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式结构,首先提出观点“在当前……深化红色文化记忆,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接着从文化自信、中国特色、价值认同三个层面对其现实意义进行论证。②论证方法上,采用了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是答题的关键。从论证结构上看,材料一是总分式结构,四个段落,第一段提出了观点,后三段从三个方面对观点进行了论证。从论证方法上看,材料中有举例,有引用,由此可确定论证方法。
13.答案 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深化红色文化记忆的当代价值;②材料二侧重论述红色文化中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的意义;③材料三侧重论述红色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解析 要根据材料出处和材料的关键内容分析其侧重点。材料一的关键句是第一段的“在当前世界经济文化融合与冲突并存的时代,深化红色文化记忆,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材料二的关键句是第一段的第一句“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是红色文化的鲜明底色”。材料三的关键句是“但是,在红色文化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群文探究
1.提示 ①铭记历史,感受新时代的伟大变化。②接受灵魂的洗礼,体会心灵的震撼。③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赓续百年文化传承。
2.答案 (示例1)“中国红”是光明的颜色,用信念唤醒沉睡的中国。“中国红”是希望的颜色,用奇迹彰显不屈的中国。“中国红”是梦想的颜色,用奋斗创造美好的中国。
(示例2)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我们要在国家发展的历程中,让燃遍广袤土地的“中国红”更好地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上,以实际行动,为国旗增辉添彩,把知识、本领转化为建设更美好家乡、更富强国家的强大动力,不负前辈,不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