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观察与批判(含解析)14.2变形记节选课件(共46张PPT)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六单元观察与批判(含解析)14.2变形记节选课件(共46张PPT)部编版必修下册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4 10:55:57

文档简介

变形记(节选)
【开卷有益】
异化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我瘦弱的身躯再也难以承受这样繁重的担子,我脆弱的心灵再也装不下这么繁多的牵挂;我疲倦的眼睛已困得无力张开,我的双腿已倦得疲乏麻木。如果有一天我的理想被风雨淋湿,你是否愿意回头扶我一把;如果我幻化成异类,你是否还会牵挂我的安慰,给我一个栖息的家……
卡夫卡小说中的噩梦,反映了一个灰暗时代的混乱和精神的贫乏,这种反映如此经典,以至于到今天依然有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
1.文学常识
(1883―1924),出生犹太商人家庭,奥地利小说家,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等,长篇小说《审判》《城堡》《美国》等。
卡夫卡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一个创造荒谬而哀伤的故事的人,一个拥有冷酷直觉的人。——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想象似乎是对之后世界命运的准确预言:纳粹德国的恐怖,现代政府难以避免的官僚主义,人类精神的丧失和寻回精神的希望,每个人都有的罪恶感,以及人性的异化。
2.写作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信心,人们在寻求出路、锐意改革的同时又陷入了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以极度夸张甚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因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这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2年卡夫卡创作了《变形记》,并于1915年发表,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部分内容。
卡夫卡在短篇小说中同样预言了我们时代横行的反人性、恐怖主义和官僚专制——典型代表就是《变形记》和《在流放地》。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笔调平静,其中关于“罪与罚”的寓言,直击焦虑年代的内核。
卡夫卡对今天的意义丝毫未减。天赋和过度敏感,令他能完美创造一个梦境。这个梦境让我们想起自己所在的真实世界。
3.相关知识
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节选)《百年孤独》(节选)等作品分别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现代派文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变化,流派纷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来说,有如下几点:①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其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谬感。因此,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②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现了异化这一主题。③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它深受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悲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色彩。
艺术特征
①象征性。现代派作品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②荒诞性。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以战后的计算机工业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把社会结构改组成一个庞大精密的机器,人成了由机器控制的动物。科学对世界和人的统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残酷无情,人再也没有主体性可言。科学对人的压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分裂,而“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当代人由于科学的异化而产生对世界和人的荒诞体验。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
③意识流。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心理描写的范围,意识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动,表现那种纷乱飘忽的思绪和感触,这种思绪和感触还没有经过严密的整理和组织,常常显得松散零乱、缺乏条理、不合逻辑。
④意义的不确定性。由于该时期文学关注的社会准则问题长期陷入混乱,他们感到世界的意识只是部分的、暂时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总会有争议,这样的社会已不适宜于明确的定义,因而该时期文学更侧重于探究那种混乱的多重复合意义。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常采用事实与虚构交织的拼凑、自相矛盾、不连续性、模糊性等方法来表现这个复杂多变、难以捉摸的世界。
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作者虚构了格里高尔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变成甲虫的故事,这一荒诞的写法,如同中国作家蒲松龄笔下的鬼狐怪异一样,其实都是为了写实。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但又使读者觉得真实可信,令人震惊而又信服。这正是《变形记》特殊的艺术魅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
作业时间:20分钟
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①穹顶      ②偌大    
③名堂    ④搔一搔    
⑤叽叽喳喳    ⑥朕兆    
⑦挪动    ⑧愤懑    
(2)多音字
①攒②混
③颤④殷
2.辨形组词
(1) (2)
(3) (4)
3.近义词辨析
(1)工夫·功夫
①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
②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2)长年·常年
①战士们    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②我的爸爸    在野外工作。
(3)忠心·衷心
①我对党怀有一颗赤胆    。
②我    祝福生活在阳光下的每一个人,都活得幸福。
4.词语解释
(1)萍水相逢:                                    
(2)谨小慎微:                                    
(3)居高临下:                                    
(4)莫名其妙:                                    
(5)小心翼翼:                                    
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
一、合作讨论
1.结合格里高尔在家庭和公司的表现,请简要分析格里高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2.结合小说内容,你认为题目中“变形”二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
答:                                    
                                    
                                    
                                    
                                    
二、疑难探究
3.结合文中描写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概括格里高尔异变为甲虫的原因有哪些。
答:                                    
                                    
                                    
                                    
4.格里高尔为什么变成的是甲虫而不是其他动物?
答:                                    
                                    
                                    
                                    
5.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安排的构思意图及其巧妙之处?
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最后变成了甲虫。但他仍眷恋家人,为还清父债担忧。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家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应用角度】 “与命运抗争”“走出困境”“丧失自我”等。
2.在名句中选择
①人们为了获得生活,就得抛弃生活。
②艺术向来都是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因此,艺术归根结底都是悲剧性的。
③精神只有在不成为支撑物时,它才会自由。
④您不知道,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咄咄逼人的进攻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诡计,人们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遮掩缺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在于忍受中。只有软骨头才急躁粗暴。他通常因此而丧失人的尊严。
⑤文学力图给事情蒙上一层舒适的、令人高兴的光,而诗人却被迫把事情提高到真实、纯洁、永恒的领域。文学寻找安逸,而诗人却是寻找幸福的人,这与舒适相去十万八千里。
⑥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⑦我们的艺术是一种被真实照耀得眼花缭乱的存在:那照在退缩的怪脸上的光是真实的,其他都不是。
⑧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二)素材这样运用
(一)敢于正视,方能砥砺自我。
村上春树说:“我喜欢我的懦弱,痛苦和难堪也喜欢。”21岁时,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后他的人生都将与轮椅为伴。可是,他能正视自己的不幸,在孤寂的地坛踽踽独行,用宽厚的文字拷问生存的意义,用明朗的微笑照亮世人幽暗蒙尘的心。
以《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之眼,卡夫卡正视了金钱社会中不堪一击的亲情;以《白夜行》中唐泽雪穗之眼,东野圭吾正视了人性的险恶与卑劣;以《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玛蒂尔达之眼,吕克·贝松正视了人生的艰辛与迷茫。伟大的艺术家敢于正视精神世界的难题,直面自我软弱的本能,审视人性,砥砺自我。
(二)请你选取生活中熟悉的一个景、事、物来写一个作文片段,注意运用象征手法来表情达意。300字左右。
[范文示例]
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有一堵伤痕累累的残墙固守着自己的天地,默默不语。
春日里,幼小的紫藤芽从残墙脚下悄悄探出脑袋,揉了揉朦胧的睡眼,争先恐后地沿着残墙攀登,终于爬上了残墙的顶端。它们欢笑着到处开放,一朵朵紫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远远望去,满眼浅紫,像一个紫色的瀑布从上流下。这时,紫藤成了这静寂的角落里最美的风景。
偶尔一个路人经过,惊讶地看着这墙紫藤,啧啧地赞叹:“天呀,竟有这样美丽的花!”说完,却又摇了摇头:“只可惜,这堵墙太破了!”骄傲的紫藤听了路人的话,高挂在云霄的心灵突然坠入了幽暗的峡谷。紫藤俯视身下的邻居,果真又老又丑,与自己那美丽的身姿相差甚远。紫藤急了,为自己美丽的身姿遭到玷污而呜呜哭泣,这处娇艳的风景已黯然失色。
伤心的紫藤松开了原本紧抓住残墙的手,背过身来,要挣脱恶魔似的残墙,憧憬着那远处的美好……
夜里,下起了一场暴雨,铺天盖地,毫不留情。清晨,万物从担心恐惧中醒来,却见那墙紫藤已不复存在。它们躺在泥水中,片片花瓣已凋落。繁华已逝,荣耀不再,只留下一片狼藉的紫藤伤心地诉说着命运的不公。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导读: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不被人理解的卡夫卡,在精神上是孤独和恐慌的,在现实生活中感觉不到安全感,找不到人生位置,觉得自己是寄居于这个社会和家庭中的流浪者,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为了排解无家可归者的这种孤独和恐慌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焦虑,无奈的他将之诉诸于被称为“伪装的自传”的日记、书信和小说中。让我们走进他的作品,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吧!
拓展阅读
阅读一
兄弟谋杀案
已经证实,凶杀案是这样发生的:
凶手名叫施马尔。在一个月光明亮的晚上大约十点钟的时候,他来到那个街头拐弯的地方。而被害者韦泽从他办公室所在的巷子里回到他住的那条巷子就要经过这个拐角。
夜里,寒风凛冽,但施马尔只穿着一件薄薄的蓝衣服,上面外套的扣子敞开着。他不感到寒冷,还不停地走来走去,手里明目张胆地紧握着一把半是刺刀、半是菜刀的凶器。月光下,刀光闪闪,可是施马尔仍嫌不够,于是,用刀在路砖上砍了几下,使它冒出火花。可能又后悔这样做,为了弥补过错,他把刀子在靴子底上来回像琴弓一样擦了擦,发出噌噌的响声,同时,他单腿立地,躬身向前,一边听着刀子擦在靴子上的声音,一边仔细听了听那命运攸关的侧巷里的动静。
在附近三楼上,普里瓦特·帕拉斯站在他家窗口目睹了这一切。他怎么能够容忍这些呢?
请研究一下人类的本性吧!他衣领竖了起来,肥胖的身体上,睡衣系着腰带。他一边摇着头,一边观看下边的动静。
与他相隔五栋房子的斜对面,韦泽太太在睡衣上又披了件狐皮大衣,在急切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他今天怎么这样磨磨蹭蹭。
韦泽办公室的门铃终于响了,传向天空的声音之大简直不像是门铃在响,整个城市都能听到。听到铃响,韦泽这个夜间工作狂走出房间。不过,在这条街道上还看不到他,只是钟声告诉人们他的到来。紧接着,路上便响起他那慢悠悠的脚步声。
帕拉斯把身子往前倾了倾,他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韦泽太太听到钟声放下心来,于是啪的一声关上窗户。而施马尔跪在地上,这时他身体再没有其他裸露的部位,所以,把脸和双手贴在石头上。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而施马尔周身灼热。
正好在巷与巷相交的地方,韦泽站着不动了,只把拐杖伸进了这条巷子里面。这时他来了兴致,夜里深蓝色和金黄色的天空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出神地仰望着,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不知不觉地稍稍掀起帽子,摸了摸头发,脑子里压根没有去想自己下一刻命运的吉凶,一切依旧荒唐可笑、令人费解。韦泽继续向前走去,这本来非常合情合理,无可非议,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施马尔的刀子。
“韦泽!”施马尔吼道。他抬起脚跟,高举起胳膊,将刀子猛扎下去。“韦泽,朱丽叶白白地等待着你!”然后,他向韦泽刺了过去,左一刀刺进脖子,右一刀刺进脖子,第三刀深深地捅进了肚子。韦泽像水被撕开了身体一样发出一声惨叫。
“成功啦!”施马尔说,那把刀子随即也就变成了无用的血淋淋的累赘。于是,他把刀子扔到紧挨着的房前。“杀人真是快活!别人的血在流淌,这使人感到轻松,受到鼓舞。韦泽,你这个老夜游子、老朋友、酒鬼,你还是消失到这街道黑暗的地里去吧!为什么你不是一个装满血液的气球,让我坐到你身上?这样你就消失得一干二净了。并不是一切都令人满意,并不是所有的美梦都能成真。你沉甸甸的尸体躺在这里,一动也不动。你这样无声地提问究竟是为什么?”
帕拉斯满腔怒火,站在他家大开的双扇门前,“施马尔!施马尔!一切我都看到了,每一个细节我都看到了。”帕拉斯和施马尔互相审视着,帕拉斯感到心满意足,而施马尔仍然百思不得其解。
韦泽太太吓得脸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她急奔过来,身后跟着一大群人。狐皮大衣敞开了,她向韦泽身上扑去,将整个身躯压在他身上。她贴身穿着睡衣,众人只看到那狐皮大衣像坟墓上的草皮一样覆盖在韦泽夫妇身上。
施马尔脸被按在警察的肩膀上,强忍着最后的痛苦,被毫不费力地带走了。
 美国女作家奥茨说:“卡夫卡是一个永恒的谜。要解这个谜,就意味着解人生的真谛。”在作者笔下,韦泽的“死”不能被人理解,同样,苟延残喘的“生”,也不被卡夫卡理解。卡夫卡认为,贫穷、疾病、死亡都不是人生的大悲剧,最痛苦的是无辜的受害者至死都无法从无知、虚空的精神上觉醒。
阅读二
法律门前
在法的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小说写一个乡下人来到“法律门前”要求见法,“法”的大门敞开着,但他怎么也进不去。这篇小说以变形的手法,荒诞的情节,揭示了近代西方法治社会的一个现象:法律虽然系统而全面地被人们制定出来,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更多的是为权贵服务,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民,虽然表面上都被赋予了法的权利,但真正行使起来却困难重重。阶级社会的国家机器,只为它所对应的阶级而服务,而社会其他阶层人民的权利行使却被放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社会人的阶级差异就在这荒诞的故事中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变形记(节选)
语言建构与运用
1.答案:(1)①qiónɡ ②ruò ③tɑnɡ ④sāo ⑤zhā ⑥zhèn ⑦nuó ⑧mèn
(2)①zǎn/cuán ②hùn/hún ③chàn/zhàn ④yīn/yān
2.答案:(1)竭力/墓碣 (2)坠落/堕落 (3)偌大/诺言 (4)一幅画/一副对联
3.解析:(1)两者的字音一样,词性相同,都是名词。“工夫”主要指“时间”;“功夫”一是指本领,造诣;二是指武术;三是指(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2)两者都有“时间长”的意思。
“长年”指一年到头,强调连续性。
“常年”指终年或长期,有时也指“平常”的年份,强调频率性。
(3)“忠心”意为忠诚的心,“衷心”意为出于内心的。
答案:(1)①工夫 ②功夫
(2)①常年 ②长年
(3)①忠心 ②衷心
4.答案:(1)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2)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
(3)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4)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5)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思维发展与提升
1.明确:格里高尔是一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里,他受老板的气,仍能尽职尽责,变成甲虫后还想着去上班、工作。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这些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别人理解和接受的心理。格里高尔代表了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是受压迫、受欺凌的弱者。这些小人物勤勤恳恳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报偿;他们对社会愤愤不平但又无力反抗,最终形成孤独、苦闷、恐惧、自疚的变态心理。
2.明确:三个方面:
(1)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生理上的变形。他由人变成甲虫,仍保持着美好的人性,是“虫形而人心”。
(2)当时社会人们心理上的变形(尤其是他的亲人),反映当时人们是“人形而虫心”。
(3)作者运用了变形的艺术手法,采用有别于传统艺术手法的荒诞形式,于荒诞之中现真实,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痛彻的思考。
3.明确:(1)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为“物”(金钱、机器、产品、生产方式)所驱使、所统治而不能自主,成为“物”的奴隶,进而失去人的本性,变为非人。格里高尔的悲剧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哲学生存现状。
(2)在现代社会里的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把握,有一种生存恐惧。人变成甲虫,在文中象征了莫名其妙的巨大灾难的降临。进入20世纪后,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核战争的威胁、环境污染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一切使人们对未来的命运处于一种不可知的恐惧状态之中。
(3)家庭的贫苦。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使他成为养家的支柱。可以说,格里高尔的悲剧,是由社会、家庭、自身三方面压力的聚合造成的。
4.明确:从本质意义上讲,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意味着他人性的丧失,被异化为非人了。甲虫的大身躯、小足显示出格里高尔不堪生活重负。甲虫行动缓慢,表明对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频率快的强烈逆反。甲虫是笨拙的、卑贱的却又是自由的,是格里高尔的自卑心理和人生理想的结合。甲虫有“甲”,是人际关系冷漠的反映,是潜意识中防范心理的反映,也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心理壁垒的映射。甲虫是弱小的,任人宰割的,反映出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掌控、把握的恐惧。
5.明确:(1)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甲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从而寻求到荒诞的本质。作者意在表明,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被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变成了累赘时,矛盾冲突来了,父母、妹妹的本性都随着矛盾的展开显露出来,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共46张PPT)
变形记(节选)
【开卷有益】
异化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我瘦弱的身躯再也难以承受这样繁重的担子,我脆弱的心灵再也装不下这么繁多的牵挂;我疲倦的眼睛已困得无力张开,我的双腿已倦得疲乏麻木。如果有一天我的理想被风雨淋湿,你是否愿意回头扶我一把;如果我幻化成异类,你是否还会牵挂我的安慰,给我一个栖息的家……
卡夫卡小说中的噩梦,反映了一个灰暗时代的混乱和精神的贫乏,这种反映如此经典,以至于到今天依然有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文学常识
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出生犹太商人家庭,奥地利小说家,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变形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等,长篇小说《审判》《城堡》《美国》等。
卡夫卡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一个创造荒谬而哀伤的故事的人,一个拥有冷酷直觉的人。
——博尔赫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
他的想象似乎是对之后世界命运的准确预言:纳粹德国的恐怖,现代政府难以避免的官僚主义,人类精神的丧失和寻回精神的希望,每个人都有的罪恶感,以及人性的异化。
2.写作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信心,人们在寻求出路、锐意改革的同时又陷入了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以极度夸张甚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他在保险公司工作时,接触了许多因劳动致残而一贫如洗的工人,这使他认识到“富人的奢侈是以穷人的贫困为代价的”,下层人民越来越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在1912年卡夫卡创作了《变形记》,并于1915年发表,课文节选了原小说的部分内容。
卡夫卡在短篇小说中同样预言了我们时代横行的反人性、恐怖主义和官僚专制——典型代表就是《变形记》和《在流放地》。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笔调平静,其中关于“罪与罚”的寓言,直击焦虑年代的内核。
卡夫卡对今天的意义丝毫未减。天赋和过度敏感,令他能完美创造一个梦境。这个梦境让我们想起自己所在的真实世界。
3.相关知识
现代派文学
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节选)《百年孤独》(节选)等作品分别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现代派文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变化,流派纷呈,作家的政治、思想倾向也很不一致,但就其共性来说,有如下几点:
①各流派都强调要表现“现代意识”,其中心就是危机感和荒谬感。因此,现代派文学的共同主题是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危机。
②现代派文学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四种基本关系的尖锐对立作了深刻的反映,表现了异化这一主题。
③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危机的自我表现,它深受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悲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色彩。
艺术特征
①象征性。现代派作品为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难以直接描述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活动,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
②荒诞性。现代派作家通过非理性的极度夸张的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糅合在一起,寓严肃于荒诞。以战后的计算机工业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把社会结构改组成一个庞大精密的机器,人成了由机器控制的动物。科学对世界和人的统治比过去任何时代都要残酷无情,人再也没有主体性可言。科学对人的压抑使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分裂,而“荒诞本质上是一种分裂”,当代人由于科学的异化而产生对世界和人的荒诞体验。荒诞形象具有一种特殊的概括力。
③意识流。现代派作家热衷于挖掘人的潜意识,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状态,力求开掘人物心理的复杂性,扩大心理描写的范围,意识流技巧的目的是要深入人的精神活动,表现那种纷乱飘忽的思绪和感触,这种思绪和感触还没有经过严密的整理和组织,常常显得松散零乱、缺乏条理、不合逻辑。
④意义的不确定性。由于该时期文学关注的社会准则问题长期陷入混乱,他们感到世界的意识只是部分的、暂时的、甚至是矛盾的,而且总会有争议,这样的社会已不适宜于明确的定义,因而该时期文学更侧重于探究那种混乱的多重复合意义。在艺术表现上他们常采用事实与虚构交织的拼凑、自相矛盾、不连续性、模糊性等方法来表现这个复杂多变、难以捉摸的世界。
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作者虚构了格里高尔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变成甲虫的故事,这一荒诞的写法,如同中国作家蒲松龄笔下的鬼狐怪异一样,其实都是为了写实。它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但又使读者觉得真实可信,令人震惊而又信服。这正是《变形记》特殊的艺术魅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
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①穹顶       ②偌大    .
③名堂     ④搔一搔    .
⑤叽叽喳喳     ⑥朕兆    .
⑦挪动     ⑧愤懑    .
qiónɡ
ruò
tɑnɡ
sāo
zhā
zhèn
nuó
mèn
zǎn
cuán
hùn
hún
chàn
zhàn
yīn
yān
竭力
墓碣
坠落
堕落
偌大
诺言
一幅画
一副对联
3.近义词辨析
(1)工夫·功夫
①他三天    就学会了游泳。
②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
解析:两者的字音一样,词性相同,都是名词。“工夫”主要指“时间”;“功夫”一是指本领,造诣;二是指武术;三是指(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
答案:①工夫 ②功夫
(2)长年·常年
①战士们    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②我的爸爸    在野外工作。
解析:两者都有“时间长”的意思。
“长年”指一年到头,强调连续性。
“常年”指终年或长期,有时也指“平常”的年份,强调频率性。
答案:①常年 ②长年
(3)忠心·衷心
①我对党怀有一颗赤胆    。
②我    祝福生活在阳光下的每一个人,都活得幸福。
解析:“忠心”意为忠诚的心,“衷心”意为出于内心的。
答案:①忠心 ②衷心
4.词语解释
(1)萍水相逢:
(2)谨小慎微:
(3)居高临下:
(4)莫名其妙:
(5)小心翼翼:
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合作讨论
1.结合格里高尔在家庭和公司的表现,请简要分析格里高尔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格里高尔是一个小人物。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他拼命地干活,目的是还清父债,改善家庭生活。在公司里,他受老板的气,仍能尽职尽责,变成甲虫后还想着去上班、工作。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这些无不展示了一个善良、忠厚、富有责任感的小人物渴望别人理解和接受的心理。格里高尔代表了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是受压迫、受欺凌的弱者。这些小人物勤勤恳恳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报偿;他们对社会愤愤不平但又无力反抗,最终形成孤独、苦闷、恐惧、自疚的变态心理。
2.结合小说内容,你认为题目中“变形”二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
明确:三个方面:
(1)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生理上的变形。他由人变成甲虫,仍保持着美好的人性,是“虫形而人心”。
(2)当时社会人们心理上的变形(尤其是他的亲人),反映当时人们是“人形而虫心”。
(3)作者运用了变形的艺术手法,采用有别于传统艺术手法的荒诞形式,于荒诞之中现真实,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痛彻的思考。
二、疑难探究
3.结合文中描写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概括格里高尔异变为甲虫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1)根本原因是人性的丧失,人失去了自己本来应有的东西,就异化为非人了。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为“物”(金钱、机器、产品、生产方式)所驱使、所统治而不能自主,成为“物”的奴隶,进而失去人的本性,变为非人。格里高尔的悲剧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哲学生存现状。
(2)在现代社会里的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把握,有一种生存恐惧。人变成甲虫,在文中象征了莫名其妙的巨大灾难的降临。进入20世纪后,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核战争的威胁、环境污染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一切使人们对未来的命运处于一种不可知的恐惧状态之中。
(3)家庭的贫苦。父亲破产,母亲生病,妹妹上学,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格里高尔喘不过气来,使他成为养家的支柱。可以说,格里高尔的悲剧,是由社会、家庭、自身三方面压力的聚合造成的。
4.格里高尔为什么变成的是甲虫而不是其他动物?
明确:从本质意义上讲,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意味着他人性的丧失,被异化为非人了。甲虫的大身躯、小足显示出格里高尔不堪生活重负。甲虫行动缓慢,表明对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频率快的强烈逆反。甲虫是笨拙的、卑贱的却又是自由的,是格里高尔的自卑心理和人生理想的结合。甲虫有“甲”,是人际关系冷漠的反映,是潜意识中防范心理的反映,也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心理壁垒的映射。甲虫是弱小的,任人宰割的,反映出人对自身的命运感到无法掌控、把握的恐惧。
5.怎样理解作者对“变形”这一情节安排的构思意图及其巧妙之处?
明确:
(1)作者不是让人们去接受人变成甲虫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而是去体察和领悟其超现实的精神状态和深层心理,从而寻求到荒诞的本质。作者意在表明,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被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性格。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失业了,变成了累赘时,矛盾冲突来了,父母、妹妹的本性都随着矛盾的展开显露出来,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
审美鉴赏与创造
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
(一)素材这样积累
1.在教材中提炼
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是个小人物。沉重的家庭负担和父亲的债务压得他最后变成了甲虫。但他仍眷恋家人,为还清父债担忧。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家人抛弃。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
【应用角度】 “与命运抗争”“走出困境”“丧失自我”等。
2.在名句中选择
①人们为了获得生活,就得抛弃生活。
②艺术向来都是要投入整个身心的事情,因此,艺术归根结底都是悲剧性的。
③精神只有在不成为支撑物时,它才会自由。
④您不知道,沉默包含了多少力量。咄咄逼人的进攻只是一种假象、一种诡计,人们常常用它在自己和世界面前遮掩缺点。真正持久的力量在于忍受中。只有软骨头才急躁粗暴。他通常因此而丧失人的尊严。
⑤文学力图给事情蒙上一层舒适的、令人高兴的光,而诗人却被迫把事情提高到真实、纯洁、永恒的领域。文学寻找安逸,而诗人却是寻找幸福的人,这与舒适相去十万八千里。
⑥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⑦我们的艺术是一种被真实照耀得眼花缭乱的存在:那照在退缩的怪脸上的光是真实的,其他都不是。
⑧在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在我的手杖柄上写着: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
(二)素材这样运用
(一)敢于正视,方能砥砺自我。
村上春树说:“我喜欢我的懦弱,痛苦和难堪也喜欢。”21岁时,史铁生双腿瘫痪,之后他的人生都将与轮椅为伴。可是,他能正视自己的不幸,在孤寂的地坛踽踽独行,用宽厚的文字拷问生存的意义,用明朗的微笑照亮世人幽暗蒙尘的心。
以《变形记》中格里高尔之眼,卡夫卡正视了金钱社会中不堪一击的亲情;以《白夜行》中唐泽雪穗之眼,东野圭吾正视了人性的险恶与卑劣;以《这个杀手不太冷》中玛蒂尔达之眼,吕克·贝松正视了人生的艰辛与迷茫。伟大的艺术家敢于正视精神世界的难题,直面自我软弱的本能,审视人性,砥砺自我。
(二)请你选取生活中熟悉的一个景、事、物来写一个作文片段,注意运用象征手法来表情达意。300字左右。
[范文示例]
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有一堵伤痕累累的残墙固守着自己的天地,默默不语。
春日里,幼小的紫藤芽从残墙脚下悄悄探出脑袋,揉了揉朦胧的睡眼,争先恐后地沿着残墙攀登,终于爬上了残墙的顶端。它们欢笑着到处开放,一朵朵紫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远远望去,满眼浅紫,像一个紫色的瀑布从上流下。这时,紫藤成了这静寂的角落里最美的风景。
偶尔一个路人经过,惊讶地看着这墙紫藤,啧啧地赞叹:“天呀,竟有这样美丽的花!”说完,却又摇了摇头:“只可惜,这堵墙太破了!”骄傲的紫藤听了路人的话,高挂在云霄的心灵突然坠入了幽暗的峡谷。紫藤俯视身下的邻居,果真又老又丑,与自己那美丽的身姿相差甚远。紫藤急了,为自己美丽的身姿遭到玷污而呜呜哭泣,这处娇艳的风景已黯然失色。
伤心的紫藤松开了原本紧抓住残墙的手,背过身来,要挣脱恶魔似的残墙,憧憬着那远处的美好……
夜里,下起了一场暴雨,铺天盖地,毫不留情。清晨,万物从担心恐惧中醒来,却见那墙紫藤已不复存在。它们躺在泥水中,片片花瓣已凋落。繁华已逝,荣耀不再,只留下一片狼藉的紫藤伤心地诉说着命运的不公。
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导读: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没有生存空间,不被人理解的卡夫卡,在精神上是孤独和恐慌的,在现实生活中感觉不到安全感,找不到人生位置,觉得自己是寄居于这个社会和家庭中的流浪者,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为了排解无家可归者的这种孤独和恐慌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焦虑,无奈的他将之诉诸于被称为“伪装的自传”的日记、书信和小说中。让我们走进他的作品,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吧!
阅读一
兄弟谋杀案
已经证实,凶杀案是这样发生的:
凶手名叫施马尔。在一个月光明亮的晚上大约十点钟的时候,他来到那个街头拐弯的地方。而被害者韦泽从他办公室所在的巷子里回到他住的那条巷子就要经过这个拐角。
夜里,寒风凛冽,但施马尔只穿着一件薄薄的蓝衣服,上面外套的扣子敞开着。他不感到寒冷,还不停地走来走去,手里明目张胆地紧握着一把半是刺刀、半是菜刀的凶器。月光下,刀光闪闪,可是施马尔仍嫌不够,于是,用刀在路砖上砍了几下,使它冒出火花。可能又后悔这样做,为了弥补过错,他把刀子在靴子底上来回像琴弓一样擦了擦,发出噌噌的响声,同时,他单腿立地,躬身向前,一边听着刀子擦在靴子上的声音,一边仔细听了听那命运攸关的侧巷里的动静。
在附近三楼上,普里瓦特·帕拉斯站在他家窗口目睹了这一切。他怎么能够容忍这些呢?
请研究一下人类的本性吧!他衣领竖了起来,肥胖的身体上,睡衣系着腰带。他一边摇着头,一边观看下边的动静。
与他相隔五栋房子的斜对面,韦泽太太在睡衣上又披了件狐皮大衣,在急切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他今天怎么这样磨磨蹭蹭。
韦泽办公室的门铃终于响了,传向天空的声音之大简直不像是门铃在响,整个城市都能听到。听到铃响,韦泽这个夜间工作狂走出房间。不过,在这条街道上还看不到他,只是钟声告诉人们他的到来。紧接着,路上便响起他那慢悠悠的脚步声。
帕拉斯把身子往前倾了倾,他不想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韦泽太太听到钟声放下心来,于是啪的一声关上窗户。而施马尔跪在地上,这时他身体再没有其他裸露的部位,所以,把脸和双手贴在石头上。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而施马尔周身灼热。
正好在巷与巷相交的地方,韦泽站着不动了,只把拐杖伸进了这条巷子里面。这时他来了兴致,夜里深蓝色和金黄色的天空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出神地仰望着,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他不知不觉地稍稍掀起帽子,摸了摸头发,脑子里压根没有去想自己下一刻命运的吉凶,一切依旧荒唐可笑、令人费解。韦泽继续向前走去,这本来非常合情合理,无可非议,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施马尔的刀子。
“韦泽!”施马尔吼道。他抬起脚跟,高举起胳膊,将刀子猛扎下去。“韦泽,朱丽叶白白地等待着你!”然后,他向韦泽刺了过去,左一刀刺进脖子,右一刀刺进脖子,第三刀深深地捅进了肚子。韦泽像水被撕开了身体一样发出一声惨叫。
“成功啦!”施马尔说,那把刀子随即也就变成了无用的血淋淋的累赘。于是,他把刀子扔到紧挨着的房前。“杀人真是快活!别人的血在流淌,这使人感到轻松,受到鼓舞。韦泽,你这个老夜游子、老朋友、酒鬼,你还是消失到这街道黑暗的地里去吧!为什么你不是一个装满血液的气球,让我坐到你身上?这样你就消失得一干二净了。并不是一切都令人满意,并不是所有的美梦都能成真。你沉甸甸的尸体躺在这里,一动也不动。你这样无声地提问究竟是为什么?”
帕拉斯满腔怒火,站在他家大开的双扇门前,“施马尔!施马尔!一切我都看到了,每一个细节我都看到了。”帕拉斯和施马尔互相审视着,帕拉斯感到心满意足,而施马尔仍然百思不得其解。
韦泽太太吓得脸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她急奔过来,身后跟着一大群人。狐皮大衣敞开了,她向韦泽身上扑去,将整个身躯压在他身上。她贴身穿着睡衣,众人只看到那狐皮大衣像坟墓上的草皮一样覆盖在韦泽夫妇身上。
施马尔脸被按在警察的肩膀上,强忍着最后的痛苦,被毫不费力地带走了。
赏读 美国女作家奥茨说:“卡夫卡是一个永恒的谜。要解这个谜,就意味着解人生的真谛。”在作者笔下,韦泽的“死”不能被人理解,同样,苟延残喘的“生”,也不被卡夫卡理解。卡夫卡认为,贫穷、疾病、死亡都不是人生的大悲剧,最痛苦的是无辜的受害者至死都无法从无知、虚空的精神上觉醒。
阅读二
法律门前
在法的门前站着一名卫士。一天来了个乡下人,请求卫士放他进法的门里去。可是卫士回答说,他现在不能允许他这样做。乡下人考虑了一下又问:他等一等是否可以进去呢?
“有可能,”卫士回答,“但现在不成。”
由于法的大门始终都敞开着,这当儿卫士又退到一边去了,乡下人便弯着腰,往门里瞧。卫士发现了大笑道:“要是你很想进去,就不妨试试,把我的禁止当耳边风好了。不过得记住:我可是很厉害的。再说我还仅仅是最低一级的卫士哩。从一座厅堂到另一座厅堂,每一道门前面都站着一个卫士,而且一个比一个厉害。就说第三座厅堂前的那位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瞧他呐。”
乡下人没料到会碰见这么多困难;人家可是说法律之门人人都可以进,随时都可以进啊,他想。不过,当他现在仔细打量过那位穿皮大衣的卫士,看了看他那又大又尖的鼻子,又长又密又黑的鞑靼人似的胡须以后,他觉得还是等一等,到人家允许他进去时再进去好一些。卫士给他一只小矮凳,让他坐在大门旁边。他于是便坐在那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其间他做过多次尝试,请求人家放他进去,搞得卫士也厌烦起来。时不时地,卫士也向他提出些简短的询问,问他的家乡和其他许多情况;不过,这些都是那类大人物提的不关痛痒的问题,临了卫士还是对他讲,他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为旅行到这儿来原本是准备了许多东西的,如今可全都花光了;为了讨好卫士,花再多也该啊。那位尽管什么都收了,却对他讲:“我收的目的,仅仅是使你别以为自己有什么礼数不周到。”
许多年来,乡下人差不多一直不停地在观察着这个卫士。他把其他卫士全给忘了;对于他来说,这第一个卫士似乎就是进入法律殿堂的唯一障碍。他诅咒自己机会碰得不巧,头一些年还骂得大声大气,毫无顾忌,到后来人老了,就只能再独自嘟嘟囔囔几句。他甚至变得孩子气起来;在对卫士的多年观察中,他发现这位老兄的大衣毛领里藏着跳蚤,于是也请跳蚤帮助他使那位卫士改变主意。终于,他老眼昏花了;但自己却闹不清楚究竟是周围真的变黑了呢,或者仅仅是眼睛在欺骗他。不过,这当儿在黑暗中,他却清清楚楚看见一道亮光,一道从法律之门中迸射出来的不灭的亮光。此刻他已经生命垂危。弥留之际,他在这整个过程中的经验一下子全涌进脑海,凝聚成了一个迄今他还不曾向卫士提过的问题。他向卫士招了招手;他的身体正在慢慢地僵硬,再也站不起来了。卫士不得不向他俯下身子,他俩的高矮差距已变得对他大大不利。
“事已至此,你还想知道什么?”卫士问。“你这个人真不知足。”
“不是所有的人都向往法律么,”乡下人说,“可怎么在这许多年间,除去我以外就没见有任何人来要求进去呢?”
卫士看出乡下人已死到临头,为了让他那听力渐渐消失的耳朵能听清楚,便冲他大声吼道:“这道门任何别的人都不得进入;因为它是专为你设下的。现在我可得去把它关起来了。”
赏读 小说写一个乡下人来到“法律门前”要求见法,“法”的大门敞开着,但他怎么也进不去。这篇小说以变形的手法,荒诞的情节,揭示了近代西方法治社会的一个现象:法律虽然系统而全面地被人们制定出来,但资本主义社会,法律更多的是为权贵服务,身处社会底层的人民,虽然表面上都被赋予了法的权利,但真正行使起来却困难重重。阶级社会的国家机器,只为它所对应的阶级而服务,而社会其他阶层人民的权利行使却被放在了一个相对较低的位置,社会人的阶级差异就在这荒诞的故事中赤裸裸地暴露出来。